楼兰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岸,是1900年初由一支国外探险队意外发现的。至发现时止,楼兰古城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1000多年。那么,这个消失的神秘古城是个什么模样呢?它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据史料记载,楼兰曾经是一个约有1.5万人口的古国,这里田地肥沃,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当地人民过着富庶的生活。同时,楼兰的手工艺等技艺在当时可以说十分高超。该地生产的丝、棉、毛、麻等纺织物色泽艳丽、图案精美而生动。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楼兰古城实际是一个融汇东西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城市。然而,这片繁荣景象到了公元400年却已经变成“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的一片荒凉。曾经让人向往的楼兰古城,就这样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繁荣的古城消亡,史学家们议论纷纷,却始终没有头绪。
第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岁月的变迁以及楼兰古城的不断发展,罗布泊的水源已经不能供给楼兰古城的需要,所以楼兰人民不得不弃城迁徙。据专家对罗布泊湖底钻探取样分析,近1万年以来罗布泊地区确实经历了多次大的干湿波动,这似乎与我们提及的水源问题不谋而合。但是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楼兰古城荒废以后,那里仍然是有水的。如果水源问题是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此后在隋唐时期由于高山冰雪补给导致河水量增大,流进罗布泊的水量相应增多之时,楼兰也未重现昔日的辉煌。如此看来,有关水源问题导致古楼兰城消失的论断还不足以让人信服。
第二种观点认为,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渐渐被废弃,使楼兰城内的经济贸易大大减少,这座城池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人们失去了生活的最主要经济来源。而后,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楼兰地区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水土流失、飞沙走石、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最后导致楼兰古国的消亡。
第三种观点认为,给楼兰人民最后一击的是瘟疫。盛传当时楼兰城内盛行一种非常厉害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的传染速度非常快,只要得病就是“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惊慌不已,纷纷出逃。哪里能活命就往哪里去,这种被迫的迁徙使楼兰人慌不择路,在他们逃亡的路上不幸又遇到大风暴,结果在昏天暗地、飞沙走石的大风暴中,这座文明一时的古城人去城空……还有类似的说法,认为是一种叫做“蝼蛄”的昆虫导致楼兰古城的衰败。这种昆虫在楼兰地区泛滥,当地居民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将它们消灭,最后不得已只得弃城而走。
到底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在一片争论声中还没有定论,专家学者们还在不断地探索。
圆沙古城之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中央有一座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古城,由于这里的沙丘都是圆的,所以人们给这座古城起名叫“圆沙古城”。这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早古城,考古学家认为其建成时间甚至早于西汉。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至今发现的所有古城,都在中国典籍中有着记载,且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典籍指引找到的这些古迹的。但沙漠中心的这座圆沙古城却不见于任何史书。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心地带筑一座规模如此大的城池呢?城中生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沙漠之城,竟然不见于任何记载,难道他们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吗?一个个谜团促使人们走进它。
“圆沙古城”残存的城墙大概有470米,城周长约1000米,呈不规则的圆形,颇像一只桃子,南北最长处距离为330米,东西最宽处距离为270米。城内发现了大量的陶片、钢铁小件、石器、米珠以及数量不少的动物骨骼。城有东、南两门。城门关闭着,长长的门栓扔在门后没有栓上。1996年10月至11月,中、法考古专家对圆沙古城及其周围发现的六个墓地的二十座墓进行了部分发掘,结果不仅没有使古城的面目更加清晰,反而加重了它的神秘色彩。考古学家们在这些墓地中发掘到一把铜镜,但是这种铜镜只有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才有记载,怎么会出现在中国的大沙漠里呢?难道是“圆沙古城”人自己做的?不仅如此,考古学家们发现这里人的葬法也非常奇特,有的是单人仰身屈肢葬,这样的墓中葬的多是一男或一女;还有的墓中是双人相向合葬,均为男性,而且从下葬者的外形看高鼻深目,根本不像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倒更像是白皮肤的欧罗巴人种。这还不算什么,最令人费解的是在圆沙古城中地上有许多圆洞,尤以城南最为密集,大约十六个。大大小小的袋状圆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沙漠上,像一双双深陷的眼睛凝望着黑洞洞的天空,这些圆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人们无法理解那其中的深意。
这样一座颇具规模的城池是如何消失在流沙之中的呢?是战争洗劫了这座城池吗?尽管考古学家们在城中发掘到了一些铜镞,却没有找到更多的与战争有关的杀伐痕迹。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讲述过一个失踪在沙漠之中的曷劳落迦城的故事:该城的居民由于不敬神招致神怒,神降下七天七夜的风暴毁灭了这座城,从此,无论谁企图接近这里,都会“猛风暴发,烟云四合,道路迷失”。不管圆沙古城是不是传说中的曷劳落迦城,考古学家们推测,圆沙古城的消失可能与“风暴”——环境恶化有关。过量的采伐导致古城周围的土地逐渐沙化,最后吞噬了这座古城。
如今人们对这座古城的研究与考察还在继续,我们期待考古学家们能早日揭开圆沙古城的神秘面纱。
木牛流马之谜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军师,刘备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帮助刘备建立蜀国,辅佐刘禅稳坐江山,而且一心想与曹魏争夺中原,曾率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不但是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发明家”,他在北伐中原时所发明的木牛流马,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并给后人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近几年,有很多报纸、杂志称有人已经解开了木牛流马的谜团,掌握了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但是仔细看来,这些人制作的木牛流马,不是不能负重,就是虽可负重,但是行程不会超过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40公斤。这和史书中记载的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比起来相差甚远,因此,还不能够称为真正的木牛流马。
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记载很多,《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道:建兴9年,2月里乍暖还寒之时,诸葛亮就率领大军北伐中原,由于路程遥远,道路艰难,行军速度大大受限,马匹和人都不堪负重而纷纷病倒,诸葛亮见势就发明并命人制作“木牛”来驼运粮草和一些生活物品,大大减轻了人畜的负担,加快了行军的速度。建兴12年,诸葛亮再次北伐,这回又发明了“流马”驼重。可见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不仅仅是能行走,还可以负重。《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记载更是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木牛流马造出之后,就像真的一样,翻山越岭,极其方便,而且可以骑乘。
据记载,诸葛亮派右将军高翔引一千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川内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解决了出川作战的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问题。不但如此,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口内还有机关,当年司马懿就是不知道这其中的玄机,仿造出几无二致的牛马来搬运粮草,运送过程中被诸葛亮所派的大将王平将其粮草截击,蜀军驱散魏军押送粮草的兵士,将木牛流马赶向蜀营。当魏军追来时,王平命蜀兵扭转木牛流马内的舌头,皆弃于道上,然后且战且走。魏军以为重新夺回了木牛流马,但它们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木牛流马再也不听使唤了,任凭军士们怎么驱赶就是纹丝不动。正当魏军无可奈何之际,四周杀声四起,魏军中了蜀军的埋伏,大败而归。得胜后的蜀军将木牛流马的舌头重新扭转,它们又能行走自如。这样,魏军不仅丢了大批粮草还帮助蜀军造了两千多匹木牛流马。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的木牛就是如今在四川地区存在的四轮车,流马就是独轮车;还有学者根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川北广元一带现存的古栈道遗迹及其宽度、坡度及承重等因素后指出,木牛流马是独特的独轮车,木牛有前辕,引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还有人在后面推。但流马没有前辕,进行时不用人拉,仅靠推,车形似马。但也有专家学者反对说,独轮车在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以前在我国历史上就存在,若诸葛亮只不过是“沿用”,何至于史书上大书特书呢?我国史书对木牛流马有详尽的尺寸描绘,但没有任何实物或图形流传下来,后人虽然能造出相仿的机关,却无法窥测其中的奥妙与玄机。因此,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