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5507100000027

第27章 建设小康与(1)

老百姓情相连

贫穷是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一块巨石;贫穷也使生活悲怆的老百姓在思变。毛泽东说过,“一穷二白”好写美丽的图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邓小平说过,人民是一切的母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江泽民说过,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凡是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都是头等大事”。新担任总书记的胡锦涛也反复强调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

2002年11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会后,他率同8名政治局常委与500名中外记者见面。他说:我们坚信,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向世人展现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良好形象。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国的发展进步一定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书记处同志冒着严寒,来到距中国政治中心仅百余里的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说,主要目的是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1949年,在进驻北京之前,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了“我们要进京赶考”的著名讲话。因此,有外电将胡锦涛的这一举动,视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赶考”的誓言。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各大传媒宣传各种成就一派莺歌燕舞的形势下,胡锦涛西柏坡之行无疑传达出更厚重的意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和人民是一家人,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两个千年交接之际,生机盎然的中华大地响彻着激昂的时代号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表明了党中央的决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新世纪来临之际,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给我国亿万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从温饱跨入小康,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任何贤能君主都没有完成的事业,圆了中华民族的世代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有多少志士仁人不懈探索,孜孜以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于1918年提出了一整套在交通、商港、都市、水利、移民等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庞大计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强国富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打下了重要基础。1964年1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9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10多年。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带领全国人民闯过一个个风口浪尖,用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对此,中央金融系统十六大代表刘红深有体会地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幸福生活’时,代表们都长时间热烈鼓掌。特别是当江泽民同志在报告结束时号召万众一心,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时,我的热泪一下涌出来了。”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发自内心的一句话:“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经济学家邱晓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评述了中国发展十大跨越。13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成真!

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升到第6位,生产力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根据国际权威经济组织公布的资料,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10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2位。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短短13年,我国经济总量前移4位,全球名列第6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进入世界“重量级”阵容。

二、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一个典范

上个世纪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2001年,我国人均GDP再上新台阶,突破900美元。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了不起的成就。

三、国内市场出现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标志性转变,短缺时代基本结束

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初步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目前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的农业品仅有5种,90%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调控手段日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五、外贸总量从第16位升到第6位,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转为全面开放

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3.4倍,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90年的第16位上到第6位。1989年,我国外汇储备仅55.5亿美元,目前超过2500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国吸收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1990年到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10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78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96%。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此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受洗礼。

六、国家财政实力由弱到强,财政体制由“大一统”向“公共财政”转变

199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2937亿元,1999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1年达到16371亿元。我国财政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大一统财政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全面转轨。国家财力从经营性领域退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财政调控方式正式转变,财政职能日臻健全,一个稳固、丰衡、强大的国家财政正在建立。

七、经济结构在战略调整中升级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由一产、二产转变为二产、三产

13年来,我国的结构调整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由局部、单项的调整向全局性、系统性调整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调整为2001年的15.2:51.2:33.6。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从1990年的60.1:21.4:18.5,调整为2001年的50.0:22.3:27.7。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的主导力量。

八、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布局正在新的广阔空间展开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仅最近3年,国家已经在西部地区新开工3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这在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我国不但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大局”,而且顺利地实现了“第二个大局”的良好开端。

九、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表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15.04%下降到2001年的6.95%。基本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耕地、水、矿产等战略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1992年到2001年,我国创造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指数下降了32.8%;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仅最近5年全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即达4900亿元,是1997年以前全部投资总和的1.7倍。这样,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繁荣向社会全面进步并举,向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转变,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是我国人民对自己发展模式的新选择,是我国政府对国家发展认识的新提高。

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发展成就斐然

近年来,我国成功实施了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试验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行动,特别是在基因测序、载人航天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引起世界瞩目。

在教育方面,全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壮年文盲。

小学升学率提高了20.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由1990年的3.4%提高到2001年12%。

从微观方面来看,新华社2002年9月15日播发该社记者赵承、韩振军的“感受百姓生活十大变迁”一稿,获得人们的好评。

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万元户”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太普通了。在农村,8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1990年至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上。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刚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元。

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现在很少能够听到。“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199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2001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又分别降到37.9%和47.7%。

精起来的饮食

食不厌精,是中国人的梦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中国人的饭量越来越小;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特别是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经摆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疗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45公斤,下降到90年代末的88公斤;农村居民则由260公斤,下降到250公斤。另一方面,肉类、家禽、鲜蛋、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居民营养摄取渠道上,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膳食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长起来的人均寿命

2002年6月18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116岁的杜品华拿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寿的人”证书,正式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天,70岁的寿命,已经是平常的事情。社会安定,营养、保健、医疗等水平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0年提高2.85岁,已达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根据英国、法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料计算,他们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41岁提高到64.6岁,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平均每10年增长2.36岁。

大起来的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太多的旧房、筒子楼、危房。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地。

过去的13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一潭死水。老百姓的住房大了,心情舒畅了。20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米。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多起来的私人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