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5508200000013

第13章 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2)

二、脱胎于民间故事的皮影剧本

唐山皮影的剧本,也叫影词。清末民初出现了许多石印坊,如大连、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都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石印,用的是粉莲纸,呈淡黄色。当时石印了许多剧本,都标明影词,但这种影词不是演唱的影卷。影卷必须是用毛笔手抄本,才能登台演唱。不论是石印的影词,还是毛笔手抄的影卷,内容是一样的,称为剧本。

唐山皮影剧本的特色,下边有专章论述,这里只讲讲皮影剧本的内容(故事)的来源。

唐山皮影剧本内容来源一是取材于民间故事,二是改编其他剧种或是曲艺故事,三是根据历代文学名著和野史小说改编。

取材于民间故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取材于发生在民间的事,以皮影格式加以创作,一种是祖辈相因留下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加以创作改写。

直接取材于发生在民间的事,称为现实题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样编写的剧本较多,统计起来有100多部。其中的《潘家峪》写的就是1942年日寇火烧潘家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的事情。建国后,唐山皮影也有反映现实民间生活的剧本产生。

这里介绍一下以杨三姐告状为题材的影卷产生的经过。民国初年,在滦县城南的狗庄,发生了一件民事讼案。杨三姐的二姐被其夫高占英所杀,是因为高占英叔嫂通奸,被二姐发觉,高便与奸妇合谋将二姐杀死。杨二姐死后,杨三姐发现了破绽,便决意替姐姐报仇。那个社会,官府认钱不认理,几次将三姐驳回。最后杨三姐以死相拼,使县官无奈,判高家赔款调合。杨三姐拿钱做路费,又告到直隶检察厅,终于将高家告倒。

这件事当时轰动了京东。当时的民间说唱艺人“一池水”,首先编写了乐亭大鼓词《旋风案》,在乡间流行甚广。唐山皮影根据“一池水”的唱词编写了《杨三姐告状》。几乎在同时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也在哈尔滨的丹桂剧院写成了评剧本《杨三姐告状》,后来成了评剧的保留剧目。

以祖辈相因留传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剧本更多。比如众所周知的《白蛇传》、《柳毅传书》、《天河配》、《珍珠塔》、《孟姜女》等,这些都偏重于神话传说。以明确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多长卷(连台本),比如《青云剑》、《松棚会》、《渔家乐》、《梅花亭》、《锁阳关》、《狄青征西》、《党人碑》、《回龙传》等等。

改编其他剧种与曲艺故事的剧本有《于公案》、《彭公案》、《施公案》、《刘公案》、《包公案》等连台本,都是根据乐亭大鼓长篇书目改编的。此外,《霸王别姬》、《斩经堂》、《汾河湾》、《三关排宴》、《牧羊圈》等都是根据京剧、梆子等剧本移植改编而成的。

唐山皮影剧本的第三种来源是改编历代文学名著或野史小说。比如《杨家将》、《二度梅》、《呼家将》、《大隋唐》、《楚汉争》、《西游记》、《封神榜》、《三侠五义》、《出师表》等等。皮影剧本为什么要改编这些文学名著和野史小说,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是通俗性易于接受,或者早在民间流传着。第二是故事性强,能够抓住观众。第三是宣传正义惩恶扬善,有利于世风人情的教化。以《二度梅》的改编为例,说明以上三点。

《二度梅》是清初时期的章回小说,作者惜阴堂主,描写的是唐朝肃宗年代两个官宦人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奸相卢杞贪暴和专横,害死御使梅魁,并且捉拿全家。梅魁之子梅良玉弃家而逃,几经周折来到陈东升家做书童,有幸被陈东升赏识,将女儿陈杏元嫁与他。正值北国契丹犯境,奸相卢杞为了加害陈东升,奏明天子命陈杏元出塞和番,生生将梅良玉和陈杏元拆散。陈杏元在出番途中,跳崖自尽,被大风吹到节度使邹家花园,被邹云英收为义女。卢杞继续搜捕梅良玉,梅正巧逃到邹家,做了幕宾。他思念陈杏元,将当年所赠金钗失落,恰被陈拾得,怀疑良玉已死,悲痛欲绝。

所幸邹云英从中相助,使梅良玉与陈杏元终得团圆。后来梅良玉进京赶考得中状元。这个故事除了这条主线外还铺设其他副线,互相交织,情节生动。内中有许多引人人胜的小故事,比如“春香闹学”、“骂袁铺臣”、“借尸还魂”、“观路景”等等,很合乎老百姓的口味。更主要的是《二度梅》展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褒忠烈贬奸佞深得人心。

皮影剧本《二度梅》自清朝时一直上演不衰,现在仍是保留剧本,说明它的魅力无穷。

老百姓喜欢,脱胎于民间的皮影剧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雷同的弊端,这是通俗文化的通病,也是民间色彩的负面。比如连台本戏有四种套路可寻。第一套路是,天子设朝,番邦打来战表,皇上派大将征讨,两阵相对,初战告捷,番邦利用妖人,将大军围困,一员猛将闯出重围,到朝中搬取救兵,皇上又派出第二路元帅,途中遇山寨女英雄,与先锋或元帅结成姻缘,共同与番邦较量,双方设阵法,斗倒妖术,得胜凯旋。

第二套路是,忠臣镇守边关,番邦与朝中奸臣勾结,陷害忠良,奸臣得势,加害皇上。忠臣的儿子结交义士,几经周折,在危难时解救皇上,使冤案昭雪。

第三套路是,天子荒淫无道,听信奸佞,罢黜忠良,奸臣谋夺皇位,太子走国游邦,历尽坎坷,推翻叛逆,重整朝纲。

第四套路是,某家公子与某家女自幼订婚,后来男方家中突遭不幸,公子投亲,女家父亲或母亲嫌贫受富,毁约破姻。其女却忠贞不渝,多情重义,与父母进行斗争。经过一番苦难,终于苦尽甜来。

综上所述,皮影的剧本无论是从什么来源取材,都带有脱胎于民间的色彩,比如老百姓有口皆碑的民间故事,常常可以分为几大类,像“傻姑爷”、“抠门老汉”、“糊涂县官”、“巧媳妇”、“刁婆婆”等等,这和皮影剧本形成的套路基本相似。

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都以大团圆结局。这是老百姓企盼的心理反映。皮影剧本正迎合了这一点,也是它脱胎于民间的重要标志。

三、影卷中宾白唱词的民间成分

唐山皮影的地方色彩,即是浓厚的民间性。除了雕刻、操纵、音乐、语音外,主要表现于它的宾白唱词。

一个人说话谓之“白”,两个人说话谓之“宾”,宾白与唱词的结合是影卷的主要素。影卷《偷看家书》选自连台本《五锋会》,它的情节很简单,状元郑珍,实际是曹克让之子曹珍,中了状元,皇帝赐婚,将丞相沈恒威的女儿沈冰洁嫁给郑珍。曹沈两家有血海深仇,沈冰洁并不知详情。

郑珍皇命难违,在一天夜里偷写家书一封,被沈冰洁偷看发现。沈冰洁是个深明大义之人,知道自己的父亲专横跋扈,作恶多端,深深理解丈夫的苦衷,甘愿冒着被辱的窘境随夫去见公父。紧接着另一个单本就叫《全家福》了。

《偷看家书》的情趣,全在于夫妻斗嘴。

沈冰洁:[已偷看多时]嗬,写的好干净的字啦!

郑珍:[藏书]哦哦,娘子,你是什么时候起来的?

沈冰洁:我才起来的呀。你那是个啥耶?

郑珍:哦哦,这是我写的见驾的本章。

沈冰洁:不是桌子上的,我问的是你袖口里的那个字儿啦!

郑珍:是我打的草稿啦!

沈冰洁:咳,我说你这个头名状元忒没才学?做一道本章,打两张草稿,还写坏了一张,难为这瞎眼的主考大人,他咋取中了你这么一个头名状元呢!

郑珍:娘子,取笑了。

沈冰洁:鸡叫?鸡叫还得会儿。我笑不笑的,你把袖子里的草稿拿出来,念给我听听,我虽一个字儿不识,也听出个八打儿来了。

郑珍:哦,娘子,你果然真不识字?我倒不信。

沈冰洁:你不信?自从你到我们府里,你看见过我写过字?还是看过书哇?我要是识字,还不会要过来,我自个儿看?缺了你咧是咋的?

郑珍:是啊,等我念给你听。

沈冰洁:你念可是念,可别念白字儿啦!

郑珍:你听着吧!

沈冰洁:你念吧。

郑珍:臣新科状元郑珍,蒙亲点得遇皇恩,上奏吾皇恩准回家省亲,荣归祭祖,存殁沾恩,刻骨难忘。娘子,你听听顺不顺当呢?

沈冰洁:我听着不顺当。咳哟,一个顺口溜咋会那么忒顺当呢?

我打量郑状元,在家教学的时候啦,人人必称呼你是郑老先生,要照今天晚上看哪,我说你呀,你可就成了一个先生咧!

郑珍:娘子,你着眼哪!

沈冰洁:我为啥往你眼睛上捅呢!

郑珍:咳!

沈冰洁:你还咳!

(唱)扬着个脖子瞎混念,

胡诌白咧地你混谁,

书上的字你是一个也没念,

拿我过来得用板子锤。

郑珍:念的不错,咋说是诌呢?

沈冰洁:咋的?我说你还犟?你还犟是咋的?

(唱)你等着这老先生给你背一背,那大学生不用打,他的脸上也挂灰。

郑珍:咋的,娘子你要背?

沈冰洁:哦,我要背呀!

郑珍:你背可是背呀,要是背错了哇,可要打你的戒尺呀!

沈冰洁:可狂咧你咧,你倒好手黑,我看你是咋打的耶。

郑珍:那你就背吧!

沈冰洁:你听着吧!

(唱)书皮上是意人兄弟郑珍玉展,

郑春芳敛端肃拜她倒是谁?

郑珍:哦。

沈冰洁:(唱)意中人测下禀事情,

无时不念你荣归。

知道有了良宵景,

花素艳贤姐盼君回。

收尾是一邑杏花红十里,

状元归来马如飞。

郑珍:你说你不识字么?

沈冰洁:我呀,我略识一二,是逗你玩来着呀!

(唱)只许你闹五更鬼,

不许人家闹溜花槌。

郑珍:天不早咧,咱们快安寝吧!

沈冰洁:咋的?安寝?安寝这个字眼儿是啥意思啊?不是睡觉啊?啊?

郑珍:对,是睡觉。

沈冰洁:打早就让你睡,你却不睡。咋的,这回你着急咧?你着急咧白搭,你先在哪儿给我等会儿。

(唱)今夜先说由不得你,

总得说说是是非非。

郑珍:说什么是非呢?

沈冰洁:(唱)怪不得回家不叫我去。

郑珍:叫你去呀!

沈冰洁:争出来的,晚咧!

郑珍:咳,又晚咧!

沈冰洁:晚咧。(唱)变着法儿往外推。

猜解书内其中意,

你的缘故一大堆。

兰素艳口气像你的妾,

郑春芳与你糊里糊涂不辨白黑。

八成你也不姓郑。

郑珍:我姓郑啊。

沈冰洁:你姓郑,也是个瞎怔。

(唱)谁家孩子借了郑家威,

减短截说一句话,

总得实说你是谁。

郑珍:娘子不必多心,我若不是那郑家之子,哪里来的铜书铁券呢?

沈冰洁:你说你是郑家后,我再问你,郑春芳她到底是谁?

郑珍:那是我家姐姐。

沈冰洁:既是你家同胞姐,亲姐弟咋称呼意中人儿呢?

郑珍:这是她不知写书贴的款式。

沈冰洁:就凭着一个千金小姐,不知写书贴的款式,你这不是瞎掰呀!

(唱)没有工夫跟你犟,

拿出来叫我爹爹看一回。

(白)你拿出来呀!

郑珍:啥耶?

沈冰洁:书字啊!

郑珍:无有。

沈冰洁:无有可不中!

郑珍:娘子!

沈冰洁:(故意打岔)连肝肺么,肠子?

白磁罐么?罐子。跑这儿说这个,说这个还有你的咋的?

郑珍:(唱)娘子不必生急躁,

凡事详情理要推。

此事本来不怪我——

沈冰洁:不怪你,还怪我咋的?

郑珍:(唱)其中连我也不晓得。

沈冰洁:你那是竞瞒么?

郑珍:(唱)方才烧的那封信,

本是家父书字叫我明白。

沈冰洁:那书上是些什么言语呢?

郑珍:(唱)说我不是他的亲生子。

沈冰洁:咋的?你不是他的亲生子?那么你是赶芦葫,还是带芦葫呢?

郑珍:(唱)是在那保龙山后拾的小婴孩。

沈冰洁:哎呀,我的妈亲哪!说来说去呀,闹了半天原来你还是拣来的,我打着是拾粪的用粪箕子从乱葬岗子上挎来的,闹了归齐,你还是个偷摸手儿啊!

郑珍:(唱)恩养成人攻书史,

指望平地一声雷。

有心把我招作养老婿,

所以才寄信叫我早荣归。

恩姐也把书字写,

似信非信正在愁眉。

沈冰洁:(唱)摇摇头儿微微冷笑。

(白)你呀,你呀,你这鬼有多少,我可有几句话给你个老底。

郑珍:哦,娘子哪几句话呀?

沈冰洁:听了给他个老底,有了笑模样儿咧!

郑珍:倒是哪几句话呀?

沈冰洁:哪几句?走,咱们俩见了我爹爹再说吧!

郑珍:深更半夜,千万不可!

沈冰洁:我喝的稀粥,渴啥耶?

郑珍:少要打趣。见了你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怕你咋的?

沈冰洁:他倒还说到理上咧!你瞧着我们也忒爱管闲事咧!奴已陪君一月有余,深知妇人从一而终,不管你是郑家的儿子,还是郑家的女婿,更不管你有几房妻子。你要回家祭祖,我也要去!你要不叫我去,你这封信总要叫我爹爹看看。问问他给我找的这个女婿是谁家的?要问出个差错来,叫我爹爹上殿奏上一本,告你个假带拐骗。你呀,你这状元在我手心里攥着呢!

郑珍:哦,娘子,不必着急,我带你去就是了。

沈冰洁:不是我着急,你看你那个样儿!你想扔我个上不上,下不下的,你叫我抱着石头砸天,难道我就够得着么?

郑珍:娘子,忒多心了。

沈冰洁:我心多也没有你那鬼多。咱们是鬼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口巴!

郑珍:正是。盘根问底心太疑。

沈冰洁:你的来历总不实。

郑珍:天不早咧,睡觉吧!

沈冰洁:请咧,诌先生。都是你耽误的!

《五锋会》本来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虽然是虚构的故事,它的时代背景很宽广,矛盾冲突牵动朝野。但是表现剧情的宾白和唱词却处处充满了民间成分。大致可归纳为三点。

1.浓厚的民间生活的底韵。从郑珍与沈冰洁的夫妻斗嘴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使观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人情人理入乎世风。每一对小夫妻细细品咂,都会产生共鸣。

2.生活化与口语化,使人觉得格外亲切。当然这是京东昌滦乐一带的口语,展示了唐山的世风人情。虽然唱的是历史故事,但宾白与唱词句句以近距离的感觉出现,紧紧抓住观众,好像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3.民意的趋向潜在其中。人类颂扬着真善美,这是总体的趋向,具体的趋向。听它的宾白和唱词,本来郑珍与沈冰洁此时的矛盾冲突,会有各种表现。比如公开争斗,闹得合府不宁,比如勾心斗角,暗使机巧,比如暗暗吞泪郁闷不宁等等。但是影卷却从人物和老百姓的心理趋向出发,选择了这种轻松的办法,幽默风趣,不乏讽刺,欢快地解决问题。

老百姓过日子,都希望平和宁静,不希望剑拔弩张。昌滦乐的百姓中有许多祖辈流传的话:“家和万事兴”,“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宁忍一辈子,不打碗铲子”等等。影卷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意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