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成一格的艺术程式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要有造型,这就是空间艺术,但在表现上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它的虚拟性,一个是它的程式性。
虚拟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因为生活是无限的,任何艺术要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性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段表现无限的生活,就必然需要变形和夸张。漫画是变形的,水墨画是变形的,西方的歌剧、芭蕾舞……都是经过变形和夸张的。
把这种变形和夸张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固定下来,形成一种规范,这便是戏曲艺术的程式。
皮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它更具有特殊的艺术程式。
一、皮影造型的艺术程式
在其他戏曲艺术的舞台上,是真人表演,所以演员能够用身段和面部表现情绪,形成多种程式。皮影则不然,它是固定的衣着打扮和脸型,通过灯光展现在影窗上,皮影本身的造型则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正因有了局限性,也就有了极大的程式性。
皮影的人物造型,各种角色,有各种形象,内中的行当称呼与别的戏曲艺术也不同,通常有小、生、大、髯、丑等。
小,即是其他戏曲中的“旦”。指青年妇女,面部造型细俏媚丽。
生,即指青少年男性。内中又细分为文生、武生、穷生、寡妇生,他们的面部造型又各有所异。
大,即是其他戏曲中的“净”,皮影中称“大”。它包括红净、毛净、老座子等。皮影中的大花脸造型都是大眼、浓眉,人称“大眼奸臣”。毛净指粗犷、勇猛的青年男性,造型是黑脸、大眼。红净指忠烈男性,造型是凤目蚕眉,红色脸庞,因为红色象征忠正。
髯,即是其他戏曲中的老生。这些人物的造型是白脸、长须,一种慈善之相。
丑,在皮影中有多种,如花生、花小、老丑、冠巾丑、袍带丑、旗靠丑、杂仆丑等等。
综上所述,皮影戏中人物的重要特征就是脸谱化。自古流传“公忠者刻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型”。这就是皮影独特的造型程式。
二、皮影艺术的表演程式
皮影戏的表演空间就是一张窗户。过去影窗只有三尺高七尺宽,要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展现各种人物,就必须进行夸张和变形。经过历代皮影艺人的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并总结成艺诀。
举例如下:
武小:出场风摆柳,升帐亮相身一扭,单脚一抬回身走,坐帐报名双袖抖。
文小:身隐臂摇双交手,步履稳重平身走。
少女:步小动作稳,低头目下瞅。
花小:出场手掐腰,彩脚晃动走。
武生: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站立如玉树,走路像风扫。
文生:不慌不忙,举止文雅,双臂轻摇,动作潇洒。
髯:走路臂一晃,脑袋点两下,蹒跚步履迟,站立手平跨。
花生:卑躬屈膝,点头哈腰,摇头摆脑,一步三摇。
大花脸(老座子):出场要冲,举止要重,(操纵者用脚踏台板有声)整冠理须,稳中见动,一步两摇,眼睛上瞧,仰面凸胸,抖袖挺腰。
毛净:上场翻身,站立有根,双手戮动,亮相腿分。
这些基本的动作程式,是多年固定下来的,给操纵者一个总的要领。
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聪明有创造性的操纵者要根据当时场景的变化,灵活掌握。
三、皮影戏影卷结构的程式
皮影剧本(影卷)是由民间说唱演化而来,所以带有许多说唱形式。
比如上场诗下场对,或者自报家门的场白,都看出民间说唱的影子。
举例说明如下:
皮影长卷《二度梅》中,梅魁的上场诗、场白、下场对——
[梅魁上]
梅魁:耿耿丹心达上苍,
忠心爱国任遐方。
若能尽职锄奸佞,
才显男儿振朝纲。
(上场诗)
下官,姓梅名魁,字白高。祖籍湖南常州府人氏,幼年登科,出任三年,官任雁门关刺史。夫人邱氏随任。所生一子,名唤梅璧,字良玉。幼与侯知县结亲,至今尚未过门。这也不在话下……
(场白)
邪正从来难并立,吉凶不定甚牵心。
(下场对)
这些上场诗、场白、下场对中,即可说明皮影剧本的基本程式,也可以看出民间说唱的成分。
另外,皮影剧本还有另外两个程式。一是在唱词中运用第三人称做结句,如,“且不言刘仁追反叛”,“再表那王氏玉女在绣房……”
这也是一种民间说唱痕迹。
二是唱词结构被固定下来,形成有别于其他戏曲的状态。如,五字赋、七字句、十字锦、三顶七、硬辙等等。
这是一种非常强化了的影卷写作程式,是别的戏曲品种所没有的。
四、皮影戏音乐唱腔的艺术程式
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亦有别于其他戏曲,其表现程式有两点。第一点,皮影的唱腔,第一句多在辙外,第二句锁口人辙。比如,“我与平郎彩楼配”——在辙外。
“这也是三生石上证下前盟”——锁口、人辙。
第二点是数板和甩腔。
皮影的唱腔音乐大量是数板,最后用一个完整、优美的甩腔。下面完整地分析一段《洞庭湖》的唱腔程式。
细想人生如同做梦,——起句
是是非非难以认真。——锁句、入辙
小生我幼年父母丧,
孤叶单枝独自一人。
家父做官清如水,
宦囊空乏受了贫。
只有家人老刘茂,
料理着家务度光阴。
小生进京去赶考,
名落孙山转回了家园。——数板
那日个走在泾河上,
遇见了两位女钗裙。——甩腔
这是皮影行腔音乐的基本程式。间奏音乐,多为琴师艺人根据情绪灵活掌握,可长可短。聪明的琴师往往把现时流行的曲调加进去,以显时尚性的特色。逐渐也形成了一种不定型的音乐程式。
小结
程式对于皮影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了保持皮影艺术的特色,就必须保留其程式。当然,程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程式的来源是生活,它也可以随着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逐渐丰富。
为了皮影艺术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改造和丰富旧有的程式,乃至创造新的程式,是自然的事。
程式在皮影艺术中既有规范性,又有其灵活性,这是生活和艺术两个方面所决定的。
第二节 别具特色的剧本——影卷
一、连台本影卷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除称影卷外,还叫“影经”、“影词”。它的名称各有来由,“经”和“卷”,显然可见佛教的影子。“照本宣经”,“照本宣卷”,便是戏世之经卷。
皮影剧本最早是由民间说唱蜕变而来,简化成唱词,所以亦称“影词”。
连台本影卷即是长篇剧本。从大量的连台本影卷中,除可以归结成故事曲折、人物个性鲜明、极强的地域性等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套路”,约定俗成的结构框架。
旧社会地摊书肆中石印出版的鼓词、评书都有类似的情况。什么“征东”、“征西”、“平南”、“扫北”,什么公案,什么家将等等。它的基本框架套路如下:
(一)某某天子没朝,番邦发来战表,皇帝大怒,命大将挂帅征讨。两军对垒,初战取胜,后遇妖人为番邦设计,将人马围住。元帅便派一员大将闯出重围,回到朝中搬取救兵。于是皇帝又派出二路元帅前去解围。
二路元帅多是将门之后,英武貌美。半路途中,遇上某坐山为寇的女寨主。女寨主一见二路元帅,暗生爱意,交战中将二路元帅擒上山寨,当面求婚。初,二路元帅不允,女寨主答应共同赴任,共破敌营,二路元帅便答应婚事。
到了战场,解救了前任元帅。番王的军师,搬请妖僧妖道,摆下大阵。女寨主不能破阵,便去求师傅,师傅来了,也不能取胜,只好回去搬来道友和神仙,共同破敌。于是神妖斗法,一场大战,番邦彻底失败,只好向皇帝献上降书顺表。
这一套路的影卷有《薛丁山征西》、《五虎传》、《薛海征东》、《小西凉》、《龙门阵》、《三下南唐》、《罗通扫北》等。
(二)某忠臣多年镇守边关,颇有成就,番邦苦于不能入侵。番王设计,勾结中原朝内奸臣(多为丞相),谋害忠臣,皇上听信谗言,把忠臣杀了(或是入狱)。奸臣得势,暗通番邦,伺机谋反,夺取江山。多亏忠臣或其子,广结义士,荟集人才,几经磨难,救了圣驾。奸臣败露,正义得申。
这类套路的影卷有《五锋会》、《灵飞镜》、《镇冤塔》、《紫荆关》等等。
(三)某代某朝皇上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罢黜忠良,奸臣罗织党羽,害死皇上篡位夺权。正宫娘娘身怀有孕,被人救去,生下太子。这个太子从小受尽种种磨砺,几次大难不死,绝境逢生。太子走国游邦,得百灵相助,最后太子起兵复国。
这类套路的影卷有《松棚会》、《渔家乐》、《青云剑》、《金顶山》、《天竺国》等等。这类故事没有朝代可考,即使有朝代,也无史实可稽。
(四)某家公子自幼与某家之女因两家要好而定婚。后来,公子家突遭变故,贫穷落魄。公子去投奔岳父避难或完婚。岳父岳母嫌贫爱富,毁弃婚约,并加害于公子。
女方是多情多义的姑娘,与父母做斗争,闹翻了脸。父女顶嘴姑娘或以死相拼(当然死不了),或离家出走,或赠金给公子。经过一番苦难,夫妻团圆。
这类套路的影卷有《二度梅》、《对金瓶》、《女复仇》等。
这些基本的框架套路,只能说戏路大体一致,但具体情节多有差异。
在万花筒般纷纭繁杂的情节中,有两点却是一致的。
(一)每部戏中,均有山大王的设置。他(她)们是被贪官恶势力逼迫上山落草的。但他们杀富济贫,深得人心,后被皇家招安,封官晋爵。
影卷作者为什么这样设置人物?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山大王之口,抒发胸臆,曲线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二)每部影卷中必有神仙下凡,妖魔出现。双方斗法,神仙取胜。
作家这样写,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邪不能胜正,奸不能胜忠,恶不能胜善。实际是一种唯美主义的体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情,要用神仙来慰藉。
除了上述套路外,长篇影卷中受时代的限制还是明显的。比如,对下层人民的揶揄和鄙视,对愚忠愚孝的肯定和张扬,对妇女的歧视,对低级趣味的迎合,对因果报应的教化等,都是一致的。
当然,长篇影卷的主导思想和情节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劝人向善,弘扬正义,匡正世风等。
二、单出(枝)影卷
单出(枝)又分为大单出(枝)和小单出(枝)两种。
大单出,故事情节完整,小单出一般无故事,只见唱功。
大单出,唱一宿。小单出,近似冒戏,和鼓词中的接纲段、“顶门杠子”差不多。唱完了,接演长篇连台本。
单出影卷有的是突出唱工,有的是突出拿影的操纵技巧。过去,称为工夫影。这要看班社里的成员结构而定。旦角出色,就请人编旦角唱工影。比如为李紫兰编的《邵玉兰救夫》。髯行出色就请人编髯行戏。
比如为张绳武编的《芦花记》等。如果拿影的操纵工夫好,就专门请人编操纵影。比如为张老璧编的《张四姐画房子》。
小单出多是突出唱工,在开连台本影(也叫正卷)之前来唱。这样的小单出很多。《影词四十八种》里,都是小单出。最有代表性的单出,要算《梅璧宿店》,没有故事情节,只是梅璧进京赶考,骑着马领着书童走在路上的一段,突出的就是“观路景”一排子唱。主仆二人宿店时,遇上了陈杏元之弟陈春生,戏就结束了。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开头)
梅璧骑马,书童在后上
梅璧:中秋。
书童:有。
梅璧:跟上来。
书童:是。
梅璧:小生梅璧,辞别岳父,撇闪二位妻子,带领中秋,改称大名府木荣,上京求名,天色尚早,须得走走便了。
(唱)我今逢凶得化吉,
想不到得会小姐陈杏元。
又收芸英邹小姐,
二关同归是天缘。
(结尾)
梅璧:今与贤弟见面亦是天意,贤弟这样打扮,莫非要入武场?
陈春生:小弟蒙令舅传授枪法,叫我改名邱魁,弃文就武,进京应试。
梅璧:如此说来,贤弟请——
陈春生:仁兄请!
三、影卷的唱词
唐山皮影影卷不论是单出(枝)或长卷,其中的唱词,是最能表现唐山皮影特色的地方,分别讲述如下:
(一)韵与辙
唐山皮影的发祥地乐亭人有句俗语说,诗有韵,影(戏)有辙。
其实,影词中的辙和诗词中的韵是一码事。辙是韵的通俗叫法,都是能吟唱的谐声部分,突出表现在句尾上。影戏的唱词,民间成分很明显,处处流露出其通俗性。也有人说:考风问俗看影词,是很有道理的。
正因其民俗性、通俗性,影卷的唱词不像诗词那样严格对仗,尤其是口语化极强。
影卷中应用的辙口共有十三道大辙,另有两个“儿化韵”的小辙。
人们习惯从一道辙中选两个字,做为辙的名称。即,工生辙、的西辙、天仙辙、堆灰辙、坡喝辙、交稍辙、佳花辙、人臣辙、丢休辙、铁歇辙、扑苏辙、江阳辙、排怀辙。
两道小辙是:小人臣、小天仙。
每一道辙,所含的字决定于韵母。有多有少,含字多的叫“宽辙”,含字少的叫“窄辙”。还有一种叫“险辙”,平声字少,仄声字多,没一定功夫,不好使用。
押平声(阴平、阳平)叫“正辙”,押仄声(上声、去声)叫“硬辙”,或称“反辙”。
(二)唱词句式
唐山皮影基本的唱词句式分为十二种,分别讲述如下:
1.七字句
每句唱词有七个字组成,基本结构为二、二、三。
例如:豪杰催马往前走,
思思想想赶路程。
出门正遇三春景,
桃红似火柳条青。
艺人们演唱时,为了板头巧,表达感情细致、俏皮,往往加些衬字。
2.十字锦
每句十个字。一般用于慢板,比较平稳、庄重。结构分三、三、四或三、四、三。第一种结构比较常用。影匠称它为“六顶头”。第二种结构,称“两头堵”。
例一:头层兵藤牌手速速排队,
二层兵枪炮手加上火绳。
例二:山坡上绿草芳菲铺满地,
半山中苍松翠柏遮蔽天。
3.五字赋
每句五个字,它的上句是平声,下句是仄声,属于硬辙。一般用于数唱。例如:
听我诉家乡,
家住柳江口,
名字叫邢赞,
只因模样丑。
4.三顶七
三顶七,也叫三赶七。这是唐山皮影中独具的唱词结构。别的戏曲品种中没有这种结构。
它的结构是从三到七,双句组成,呈现梯形。三至六不可增衬字,到了七句,只增字,不可减字。例如:
二俊士,放声哭,
不孝之子,罪该万诛,
只知我的父,被害入冥都,
不想爹爹在世,尚得聚首同屋,
今日得见爹爹面,总是老天睁眼珠。
5.大金边
它也是唐山皮影中独特的唱词格式,别的剧种不具备。句中虽然有辙,但不拉韵,属于数唱。宜于丑角演唱。句子结构是五五、三三、五五、七、三三三。影匠们俗称,“五三五来七加三”。例如:
不表娘儿仨,再表程有义。
骑着驴,顿着辔,
可叹我老程,时无能为力真不济,
只往自己说一句,
把难避,把难避,把难避。
6.小金边
小金边与大金边的差异在于句子结构小,是五五、七、三三三的句式,也是唐山皮影中独有的唱词形式。例如:敢来揭榜文,
一定有武艺,
未免不是发狂言,
混吹气,混吹气,混吹气。
7.楼上楼
它是七字句的发展。七字句韵脚后边加些不规则的辙口,构成重叠的形式。所以又叫它“垛句”。亦是唐山皮影中独特的唱词句式。这种句式最能显示演员的唱工和气口。例如:
昨夜做了一个南柯梦,
梦见了公子岳郎哥哥他,
笑吟吟走进奴的团花帐,
忙得奴铺床掸坐又斟茶,
推着搡着牙床坐,
他眼珠不错瞅着奴家。
他看奴,奴看他,奴家靠着他坐下,
他夸奴家脸儿白,脚儿小,
手儿巧,描龙刺凤会扎花。
8.赞
赞分大赞、小赞、自由赞三种。通常使用七字句,“六、七、七、七”的形式,可以轮番使用,属于数板,是唐山皮影中独有的唱词句式。例如:樊梨花,坐雕鞍,
一闪秋波仔细观,
我要瞧瞧是何阵,
用何玄机把人瞒,
西北上,乾为天,
刀枪剑戟列两边,
前有五个金明酋,
个个口内吐狼烟。
9.诗
唐山皮影中唱词性的诗,一般采用四、八句。属于数唱类。例如:欧阳奇术送天星,
造就长在龙图城,
参奎同居夷戎地,
扶持全靠薛建功。
术士相推天机密,
功成自然五剑逢,
三霄指示收元地,
但看鱼龙变化行。
10.三字经
三字经只数不唱,为三三结构。唐山皮影唱词中独有的结构。例如:
杨文广,将台观,
见众将,列两边,
凤翅盔,头上安,
连环甲,九股穿,
护心镜。似银盘。
11.一三五
一三五,也称一二三。为数板式。头句是三个字的对口。二、三、四句为七字。演唱时,不用文场伴奏,仅用武场鼓钹配合。第一句为一钹一鼓,第二句为二钹二鼓,第三句为三钹三鼓,第四句则用五钹五鼓,所以称其为“一三五”。可轮番使用。例如:
傻大汉,好烦恼,
立在桥头用目瞟,
宽大石桥石栏杆,
雕刻功夫真精巧,
赶天黑,到不了,
把这浪城全推倒,
满城狗官一齐杀,
摔死合城老与小。
12.数板
数板近似数来宝,只数不唱,不加文武场。例如:报报报,
番兵又来到,
人马喊又叫,
黑鸦鸦,密查查,吐鲁巴拉拉,
乱响催军炮。
小结
本节所述关于唐山皮影的剧本(影卷)和其唱词。应该说,它们都别具特色,是任何戏曲品种所没有的。其中除了地域性的特色外,还可以看出他的古老性、民间性和独有性。
古老性的特征是,唱词中多有第三人称的出现,这是说唱文学(评话)的重要特征。如“有暴虎,先进屋,二位长亲,恕我粗鲁……”,“不表娘儿仨,再表程有义”,显然可见说唱文学的样式。其他的古老剧种中也有这种第三人称的出现。如京剧《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民间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于通俗化、口语化。不另举例。
独有性很重要,这正是唐山皮影的重要特色。比如“三顶七”、“大小金边”、“一三五”、“五字赋”等等,都显示了唐山皮影唱词结构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