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5508200000034

第34章 唐山皮影艺术的文化影响(4)

唐山皮影的雕刻艺术正从唐山皮影戏的结构中分离出来,变成一种独立的审美文化亮点。民俗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它秀中之秀的地位。

唐山皮影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各国人民的距离越来越小了,政治的、经济的差别也越来越淡化。

而唯一能显示人类区别的将是地域文化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地域文化。唐山皮影艺术正是依靠这种个性步人新世纪的。

农民卢福增情系皮影雕刻

韩廷栋曹亚丽

唐山市丰润区小漫港村,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皮影雕刻艺人卢福增。他雕刻的驴皮影人,脸谱性格特征十分鲜明,造型典雅优美,俏丽端庄,刀工精细,独具滦河地域文化风彩。因此,他被吸收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员,并被载入《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家名典》。而他竟是一个侍弄着10亩责任田的农民。农忙时,他是个地道的庄稼把式;农闲了,他就沉迷于皮影雕刻的艺术创作中,痴守着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阵地,也固守着影人制作者的清贫。

卢福增生于1948年。祖父是民间画匠,父亲是剪纸高手。受家庭薰陶,他8岁时就喜欢看影,玩影人,还用硬纸板雕刻影人玩,虽然粗糙有余,却也稍具形貌,让小伙伴们玩得高兴。13岁就登台补缺,把线儿,唱丑儿,一板一眼,有模有样。10年浩动中,皮影艺术遭受“破四旧”厄运,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卢福增只好悄然藏收刀具,默默地等待春天的来临。那10年,影人常常入梦,撞击着他的心扉。或许,他还不知道,正是这一缕难以割舍的皮影情缘,牵扯着他一步步走入皮影雕刻的艺术世界,并为之奋斗终生。

1977年,刚刚成家一年的卢福增突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终日瘫在床上,使他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媳妇整天苦于柴米油盐,还要出工挣分,忙得脚不沾地,他却帮不上一点忙。这天夜里,星光疏淡,明月临窗,眼前看到的是累病的媳妇呻吟不止,心里想到的是病危的岳父大限将临,卢福增心潮翻滚,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夫病妇累岳父危,缺医少药无米炊。求亲靠友寻帮助,只恐枉费口舌回。

恰在这时,传统文化开始复苏。病榻之上的卢福增那一缕皮影情缘油然从心底升起,一天比一天强烈。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又重新操刀在手,心无旁鹜地刻起了影人。也许是长久以来彷徨不安的心终于有了归属,随着皮影雕刻技艺不断进步,卢福增的病竟奇迹般一天天好起来,渐渐能下地散步行走了。卢福增站立起来后,第一件事不是串亲访友,而是拜同村皮影雕刻老艺人为师,从制皮、描样、雕镂,到着色、熨平、上油、订缀,系统地学习皮影雕刻技艺。

影人需要用驴皮制作。卢福增骑上自行车,走村串户去收购驴皮。

可他是艺人,不是生意人,一开始,只是向人偷偷打听,谁家死了牲口,出去一天也只能买到一两张皮子,收效甚微。这天,行经丰南油葫芦泊水库,天色已晚,可卢福增的自行车上尚空空如也。借着月色,在空无一人的大河坝上,卢福增几次张嘴,终于鼓足了底气,亮开了他那唱皮影的高亢嗓门:“有驴皮、马皮、羊皮、小牛皮的卖!”吆喝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令卢福增信心大增。第二天晌午时分,卢福增驮着满满一车子皮料,哼着皮影戏的唱词,美滋滋地回到家。一进家门,却见院子里鸡飞狗跳,孩子哭闹,妻子泪眼婆娑。原来卢福增一夜未归,家里人都急坏了,妹夫一大早就去四外八庄寻他。安抚好妻儿,卢福增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忙着刮皮、浆皮,继续哼着他的影调:“南来的燕子北方长,城里的姑娘扎根在山乡……”

那年初夏,下庄收皮料,卢福增误人油葫芦草泊,在芦苇的海洋中转了向,找不到前进的道路。而此时又饥肠辘辘,口渴唇焦,无奈只得折芦苇根茎充饥。肚子里稍觉好受,困倦顿增。迷迷糊糊中,他觉得那些影人都在他面前冉冉地飞起来,成了形象娟秀的飞天,腾骧在天空中,光彩明丽极了。忽然,又幻化作一片一片彩云,姿态万千,他不由咯咯地笑出了声。一觉醒来,红日业已西沉,他只好循原路返回,到家已是深夜。躺在炕上,想起白天草泊梦中的情节,他依然觉得甜蜜温馨,回味无穷。

回忆起那一段艰难岁月,卢福增媳妇大吐苦水。她说,为了学艺,他任嘛不管,家庭负担由我一人挑。吃糠咽菜,挨憋受穷,我认了。可是你别不顺心时就冲我撒气呀。有一次,影人做坏了,成了废品。他一股火闷在肚里,总想找茬儿发泄。他先是把那些废影人扔进了水坑,回家又砸锅摔瓢,用拳头杵墙,到院里又把满架的西红柿乱脚踏平。当他认为满意的影人刻好后,就两眼眯缝着,爱不释手地摆弄,还不时在窗前映照,那个乐劲儿,跟小孩子一样。

卢福增名气越来越大。但他始终不曾停下求索的脚步。20多年来,他遍访名师,几乎走遍冀东十二县尤其是滦河两岸腹地,深入民间剧团观摩学习,出入山中寺庙借鉴揣摩,吸取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及服饰、民俗装束及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影人造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宽城县皮影团团长唐宝才慕名来到丰润,请卢福增为他所著的《珊瑚笛》影卷刻一蓬影人。卢福增鉴于对当时皮影演出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便建议唐团长刻二尺大影人,以便与影视媒体竞争观众。同时,卢福增在影人脸谱造型上着意改革创新,使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这蓬大影人在承德地区演出获得成功,也为宽城县皮影团打出了名气。

卢福增的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国内资深皮影艺术家、唐山市皮影团原副团长齐永衡先生一见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当即挑选一些买下,并与他定下合同,长期为市皮影团做雕刻服务。1991年,经市群艺馆馆长女画家张伯媛推荐,卢福增有20件影雕作品被《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全》选用。香港明日剧团艺术总监、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常务理事王添强先生在他著的《戏偶在乐园》一书中,就选用了他的四匹战马、元帅升帐等作品,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2001年,美国世界音乐中心执行总裁、音乐家亚历山大·哈里尔及其夫人,日本“中国影偶戏”研究者冈户香里女士从北京慕名来访。

他们见到卢福增的影雕作品后惊叹不已,一边翻看一边伸大姆指。

近年来,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强烈冲击下,在滦河流域这块热土上祖祖辈辈已经唱了400多年的皮影戏处境艰难。

2002年3月22日,卢福增和唐山市皮影团的两位表演名家作为特邀嘉宾赴河北电视台《真语人生》节目组,录制了一期关于唐山皮影的特别节目。面对现场观众对皮影这一传统艺术表现出来的极大兴趣,卢福增感到一丝宽慰。同时,观众的提问分明表示出人们对皮彰知之甚少,这一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尽管卢福增的影雕作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地、香港、台湾等地区,而且还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但影雕技艺的断档和观众的青黄不接仍令他忧心忡忡。卢福增走的地方越多,他心底的担忧就越重。去年夏天,唐山市民俗博物馆选用了卢福增的一些影雕作品,他收费很低。,笔者问他为什么贱卖,不怕赔本?卢福增说,为了弘扬皮影这朵民间艺术之花,白搭工也值。他告诉笔者,今年他要开山门收徒弟,他的两个孩子都已考上了高等学校,指望他们接班已不可能。他说,就怕心爱的影雕艺术在他这一代手上失传。

2002年以来,卢福增的艺术成就和个人事迹,曾被《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日报》等省内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2004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7套金土地节目组在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他的农家小院,又特别录制了卢福增钟情皮影雕刻艺术,弘扬滦河地域文化的节目,不日即可向全国播放。

烟霞铸瘦窨

——缀于骥尾

半生笔墨为活,每于书稿杀青,自有一番欣悦,如释重负,如饮清泉。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乃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联谊之作,纳入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整套书中。

唐山皮影艺术是我走向文化殿堂的引路者。京东的乡风民俗是哺育我的乳汁。

刚谙世事,接触的便是包括皮影、大鼓、民歌俚曲、评戏等地域文化。

七八岁时追着看影、听说书,深夜归来,兴致盎然。十几岁上到处搜集唱词、影卷,油灯之下抱卷不疲,孜孜以求。刚刚有了工作,拿了微薄收入,便有了购买书卷之资。昌滦乐地面,小摊书肆,是我常去之处。偶尔听说谁家老先生有唱词、影卷,便登门观看。1962年发大水,我凫过滦河,到昌黎泥井去买书,回渡滦河,差点顺了汪洋。

后来写些文学类作品,这些作品的生活底蕴大多以京东风情为载体。因为我是滦河流域的烟霞所铸就的,自然流露而已。

写成这本书,首先有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刘向权、葛恒等人的支持,后又得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李彦彬主任和杨文会院长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几经修改而成。

北京人艺原院长、中国戏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刘锦云是我好友,在我写作时亦多有交流,高屋建瓴之训,受益匪浅。

河北省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同志,出于对文化的关重,百忙中为该书作序,是对我的支持与厚爱,在此深表谓十忱。

唐山皮影雕刻艺术家卢福增,也是在撰写该书时认识的人。他确是一个有成就的行家。关于他的情况,有文附后,不另多语。

感谢家乡,感谢文友,感谢领导,是我三呼之声。

墨谣

200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