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5508500000025

第25章 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3)

有时候,孩子只是在校内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来诉说,只好闷在肚子里,回家后再向父母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

一是在倾诉过程中,使自己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宜泄,从而恢复到常态。

二是通过一番倾诉,从父母那里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对于前者,父母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父母就得认真思索一番,调动积累,以便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有时候,也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校园与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孩子向你诉说的目的只是想让你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果是这种倾诉,你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祝贺:昔日的汗水与努力没有白费。可能的话,你还可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家庭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去。因此,如果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倾诉他内心的想法,父母要感到高兴,并关注孩子的情绪,让他在倾诉中缓和不良或过激的情绪。

9.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

语言是人们发表意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的欲望,即使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不例外。实际上,孩子倾诉的欲望更强烈,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得到家长的鼓励与帮助。可是如果孩子的倾诉总是被家长打断,想说的话说不出来,孩子会逐渐对家长失去倾诉的热情,有的孩子会找朋友倾诉,而有的孩子会把话憋在心里,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而如果孩子没有倾诉的机会,就会形成孤僻、内向、抑郁等不良性格特征。

小刚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小刚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的了解和与小刚耐心的谈话,才知道了小刚变化的原因。

小刚以前特别爱说话,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可小刚的父亲是位车间工人,没什么文化,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刚身上,希望小刚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小刚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小刚说这些话都没用,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小刚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别说了,光说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小刚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别谈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小刚一个字也不敢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小刚以前也特别爱提问题,总爱问个“为什么”,开始时,父亲还回答,后来小刚问得多了,父亲不耐烦了,“别问了,就你那么多事,问那么多干吗,去,学习去!”父亲把眼一瞪,小刚不敢再说了,因为他知道父亲脾气不好。生气了会打人的。慢慢地,小刚在家里话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都闷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父亲也不让他出去玩,渐渐地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家长总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必然造成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这样,家长也就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

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也不会知道,问题也就不会得到及时的解决,孩子的心理必然愈发不健康。

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这样才能更了解孩子,而且还会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更融洽。

10.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有些家长,常拿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做到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高度。教育专家把这类家长的行为和思想命名为“成人主义”。

“成人主义”的家长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思考、理解和行动,这对孩子来说不仅做不到,而且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孩子,而孩子总是做不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敌对情绪和反抗。因此,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有位教育专家在他的《教育与家庭》一书中写道:

有一些家长,喜欢用完美无缺的标准,用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要求孩子,这种持“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挑剔指责过多,要求过高。他们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他们,这样不光是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孩子离家长远远的,有话也不愿意说,有情况也不报告.根本不与家长交流。

“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这样问孩子:“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为什么从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孩子气?”“你什么时候能长大?”“你能不能……”

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抱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换看法,就应该这样说:“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让我弄清楚是不是像你所说的。”如果家长肯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就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家长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失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

家长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二子谈话,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启发他们运用自己的思考与能力去探索。尽管成年人对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认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因为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并把心扉向家长紧闭起来。

若想与孩子很好地交流和沟通,父母必须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孩子的所见所思及看人看事的角度有深刻体会。

孩子有很多想法未必与父母一致。当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加以拒绝时,父母不要即时作出强烈的反应,应先易地而处、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这样有时就会发觉自己的想法有所偏差。

11.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讲话

有些家长总是持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孩子家长,孩子就该听我的,我说了算。在与孩子讲话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做这做那。

实际上,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命令和强制的力量形成的。命令和强制的结果只能够让孩子在表面上服从你,而在其内心深处是不服气的,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我们不妨来比较几组父母曾使用过的语言,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比如:叫孩子起床时说:“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快起床!你迟到了我可不管!”如果改成:“儿子,7点钟了,你是不是该起床了?妈妈也到点了,一会儿我可没有工夫叫你了。”顺便亲儿子一口。

你感觉如何?

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时轻轻地对他说:“你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

是不是调节一下?”而不是说:“你如果读书像看电视一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