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5508500000024

第24章 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2)

李明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三年级。放学后,李明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父母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李明在父母的训斥下被“押”回家,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是很长时间作业也做不完,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父母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李明的小姨到他家来,正好看到李明妈妈因为做作业的事在训斥李明,可李明很倔强,不管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去做作业,气得妈妈要打他。小姨见此情景,对李明妈妈说:“姐姐,把孩子交给我吧,我来和他谈谈。”

李明的小姨是位老师,她把李明带到他的房间里,摸着他的头问:“明明,在外面玩得开心吗?”李明说:“也不是特别开心。”“那妈妈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妈妈对我太凶了,总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气她。”“那你觉得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过再做作业好呢?”

李明不说话,小姨又问:“你是不是也觉得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没有压力,也不用听父母的责备,会玩得更开心?”李明点点头。“小姨知道,明明是个懂事的孩子,聪明也爱学习,就是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不是?”李明没说话,而是走到书桌前,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而且特别认真。

李明妈妈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李明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李明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李明反而更听话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才愿意接受,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艺术。温和的态度在亲子沟通中有重要的作用:

(1)温和的态度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孩子,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就不会因为害怕父母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父母的训斥而产生对抗甚至仇视的心理,而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父母交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2)温和的态度使孩子没有心理压力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且父母温柔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使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3)温和的态度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艺术

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人交流时用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即使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不可忽视这个问题。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

5.平等相处,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

家长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与孩子有共同语言,交知心朋友。

这样.孩子很小就开始理解家长,很小就会体谅家长的辛苦,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去努力。

一对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中谈到: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家长。

这对美国父母说,他们在培养孩子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他们把孩子的启蒙画保留起来,把他们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们唱歌、游泳、吹口琴、钓鱼,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节目,有空还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不以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孩子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可信赖的朋友。他们经常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还组织家庭音乐会,并将每个人唱的录制在磁带中。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这样,他们的孩子有事跟父母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也不当时顶嘴,而是过后再解释。他们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这个美国家庭,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父母都认真思量,有道理的就接受;而父母的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这对美国父母的体会深刻,做法令人敬佩。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

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这一点可以说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因而美国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相当强。让孩子自由选择,也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选择错了,他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到错了,他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孩子作出的选择,即使对了,他也不一定会做得很好;要是错了,他会怨恨你的,因为责任在你。

(2)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

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意见对的,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做出解释。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再作决定时,一方面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身的完成。

(3)努力争取理解孩子

父母应给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并努力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愿望,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同时,也向孩子敞开自己的胸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4)摆事实、讲道理

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解决。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要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问题,应通过谈话、协商,取得沟通和理解,最后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5)永不放弃原则

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迁就孩子的错误。我们强调给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并非自由放任。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确实错了,就不能有任何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以免重犯。如果是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地方,就不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己搞错了的地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风给孩子作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父母与孩子融洽相处,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强调公平、自由、科学,注意讲事实、摆道理,这样培养,孩子才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选择的能力,使他们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应该具备的。

6.轻声细语,注意和孩子沟通的语气

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说话的语气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话,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命令、训斥的语气,会让孩子反感,不被接受,而亲切的声调和温和的语气,孩子则乐于接受和倾听。

老杨的儿子小杨很淘气,到处闯祸,三天两头就有人找上门来告状。每当人家告上门来,老杨都点头哈腰地赔礼道歉。送走了来人,老杨便训斥儿子,吼声如雷,直到儿子保证不再犯为止。可是,每每过不了几天,小杨就又闯了祸。老杨的太太对这父子俩无可奈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信息的表达,语言占7%,声音占38%,表情占55%。教育孩子的内容再好,一“吼”也就吹了。因此,父母不妨以促膝谈心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注意和孩子沟通的语气,有如下作用:

(1)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便于问题的暴露和解决

孩子是怕批评的,这是他们潜在的心理负担。一旦受到训斥,这种心理负担就会转化为心理压力。孩子怕惩罚,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加上自我保护的本能激起心理防御,以至于不敢亦不愿说出真情。这时,倘若父母用和蔼的态度、低缓的声调开导、说服,孩子的心理将得到安慰,紧张得以松弛,情绪趋向平稳,父母的说教便容易被接受。

(2)减弱和消除孩予的逆反心理

孩子调皮捣蛋,屡屡闯祸,必然常遭严责,他们可以说是在呵斥声中长大的。在这种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不可亲近的人,故而情绪对立,对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即使被迫接受,也是阳奉阴违,有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挑起事端,闹恶作剧,借以报复、泄恨。

如果降低批评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不计前嫌,真心实意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孩子的戒备心理就会解除,进而接受教育。

(3)缩短亲人的心理距离.密切亲予关系

对话是亲人之间交换思想,增进了解最常用的方式。低缓声调的交谈,像讲“悄悄话”一样,容易引起孩子跟父母说话的兴趣,使孩子觉得父母尊重自己,所讲在理。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才真正成为亲人。

此外,用低缓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同孩子说话,进行说理教育,还体现着涵养。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好榜样,其力量足以震撼孩子起而敬之,立志修养自己也成为“有教养的人”。

7.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多听少说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都是自己说让孩子听,而这样的交流,家长不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家长应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多让孩子说,而自己则应多听少说。

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中重要的方法。就算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出原因。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积极聆听,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尽情倾诉,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会消失一大半。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当孩子有话要对你说的时候,尽管十分忙碌,也不要说:

“你看不见我正在忙着?等一下再说吧!”不然的话,当你有空,想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可能已经失去再说的兴趣了。因此,当孩子想向你说话时,你必须: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诚恳而温柔地蹲下来,细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功课上有难题时,父母不要马上指出他的错处或教导他正确的方法,也不要不时插嘴追问孩子:

“究竟想到没有?”

“这么容易的题目,别的孩子早已懂得怎样做了!”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段真空时间,让他慢慢思考,才可以获得灵感或唤回记忆,否则孩子在父母不断的催促下,会感到烦恼慌乱,无从作出思考。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爸爸妈妈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孩子也更愿意在这种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谈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

8.善于倾听,耐心儆孩子的听众

孩子在向父母倾诉的时候,总希望得到家长积极的反应,希望家长能耐心地聆听自己的话语。因此,父母即使有事情或心中很烦,也应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应表现出不快的表情或武断地中断孩子的谈话。如果父母确实因有急事待处理,也应向孩子说明原因,并约定好重新交谈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对沟通失去信心。

从心理学上看,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对孩子来说,他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和悲伤。而做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以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害。

一般来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同样,如果我们在听了孩子的想法后,立即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孩子会觉得我们一直在认真倾听,对他是尊重并理解的。那么,孩子无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能够表现得平静,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利。

其实,有些时候父母跟孩子沟通交流,并不需要说一些什么,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孩子喜欢对父母倾诉,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这是孩子缓和情绪的一种方法。因此,只要可能,你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或者表示厌烦,否则,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就会遭到伤害,弄不好,还会从此关闭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