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自闭的孩子,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每个孩子都乐于与他人交往,但交往中的小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造成孩子社交能力差。解决的办法是父母的循循善诱与耐心帮助。
1 引导孩子积极融入团体之中
不合群的孩子内心中常常是极其痛苦的,父母对此绝不可视而不见,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某小学的校园内.有一群孩子在跳皮筋。他们蹦蹦跳跳,可开心啦,但是旁边却站了一个好像与他们不认识的小朋友。他在一旁很认真地看着那些孩子尽情玩乐,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加入那些孩子的队伍中,可是那些孩子却没接纳他。
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孩子因性格等原因而被同伴排斥。被同伴排斥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这些不合群的孩子由于失去了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而且,因为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容易形成对社会和对自己的不合理的看法,产生自负或自卑心理,或者患得患失,情绪波动比较大,心理承受力差,甚至走向极端。
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不知道宽容和谦让,有的孩子甚至不会处理人际往来,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还会造成适应社会困难。
为什么孩子会遭到同伴的排斥呢?一般来说,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因某种原因暂时被拒绝,一段时间内会被接受;另一类因为“性格不同”,而在长时间内被拒绝。
那么,怎样让孩子合群,顺利融入团体中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培养集体意识
首先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社会是个大课堂,个人的行为应符合社会的准则,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把自己视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2)为孩子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
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来玩,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品,供他们一起享用。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等,让孩子有意识地接触其他人,同时,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接物的方法。
(3)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美德
如果孩子不合群,父母更应注意培养他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德,让孩子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美德能被其他孩子所喜欢,进而被接纳为集体中的一员。
不合群养成习惯将使孩子性格异化,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
2 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诸多的社会原因,如今的孩子们活动空间变得狭小,所以孩子们的思想变得封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进而导致了交际能力差,与人交往中存在障碍。父母对此切不可漠视,应当认真地帮助孩子纠正。
王辰马上该上初二了,本该活泼调皮的他却是沉默寡言,很少与别人来往,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骑单车。班里有什么活动他很少参加。春游、晚会他一概拒之,班里同学也懒得喊他。偶尔他主动想去参加一次集体活动,同学们都以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他。他回家对妈妈抱怨说:“我从来都没有朋友,别人都不喜欢我。”
孩子交际能力差会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易结识朋友。即使与别人相处,要么不能平安相处,要么退缩,最终导致被群体孤立。时间一长便形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不愿向人倾诉心事,什么事都闷在心里,遇事非常容易走极端。
作为父母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走出自我小天地,到外面的世界去,多交朋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乃至走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与爱心迸发出来。对于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给予帮助和纠正:
(1)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朋友并不纯粹是孩子的玩伴,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学习如何快乐地与人相处,如何自由地与人合作游戏、唱歌……良好的伙伴,虽然无法替代家庭的地位,但多少能补其不足。
禁止孩子交友是错误的,勉强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同样也是不对的。采取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多交“良友”才是教育孩子认识他人和社会的最佳方法。
当今社会,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孩子只有纵向的亲属关系,而横向的亲戚关系却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子女不但没有兄弟姊妹,也欠缺父母以外的长辈照应。不像以前大家庭时代,祖父母、叔伯、婶婶、嫂嫂……亲戚一大堆。在没有机会适应与别人相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期比非独生子女要长。
通常他们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过于依赖。独生子女在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就是他们通常没有“轮流”的观念,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
(2)让孩予了解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尽管其对象、方式和环境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则去进行的。孩子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影响。这种作用,往往是由交往的内容、形式、环境和条件构成的,并集中地体现在交往者外在的社会作用和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两个方面。
孩子虽然有较好的客观存在的交往条件,同学问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如果自身主观上不注意进行人际交往,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仍有可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感情淡漠,相互之间产生距离,互相封闭。这不仅影响整个集体的欢愉、融洽的气氛和对集体的热爱,甚至还有少数同学会感到孤独、寂寞,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3)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孩子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如果我们要比较全面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话,他的社会能力、行为价值也离不开与别人的相互作用。当然,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主要是待在家里,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相互作用的次数越来越多,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孩子在与大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越来越渴望能够参加大人们的一些活动,可是一般来说,这是得不到大人们的允许的,于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产生了孩子特有的活动形式——游戏。游戏是培养孩子们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情景吗?那是多么快乐,多么兴奋啊!
(4)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人类交际最宝贵的成功秘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具有各种爱,大至爱国家、爱事业、爱家庭、爱亲人,小到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孩子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小养成高尚的情操,学会如何去爱。
通过对孩子具体行动的培养,孩子逐步体验到人类最宝贵的感情——爱,进而学会如何爱。随着年龄增大,心智提高,孩子会逐步由爱自己最亲近的人扩大到爱祖国、爱人民。一个具有爱心的孩子,才能表现出良好的交际能力,与人友好融洽地交往。
3.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的技能。
父母引导孩子养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
只有真心地关心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真心回报。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凡事都要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要学会关心别人、尊重他人、真诚待人,这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2)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人际交往活动,总有一方要主动些。如果双方都不主动,就会因缺乏沟通使人际交往受到阻碍。如果双方都比较主动,那么就会很快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妨碍交往的原因很多,有些属于性格问题,有些属于观念问题,也有孩子缺乏信心的问题。家长要针对具体原因帮助孩子消除疑虑,建立信心,鼓励孩子主动交往。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每个人也都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朋友间的充分沟通是保持友谊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是因为朋友间不可能对所有问题的看法都一致,如果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样,就心生猜忌和疑虑,还谈什么友谊?作家曹禺说过:“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要相互了解、信任,就要经常交流、沟通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做到“长相知”。如果对朋友有意见,也应该及时交换意见,通过讨论达到新的一致,这样才能使友谊之树常青。
(3)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个性缺陷常会成为妨碍人际交往的原因。所以,要想让别人喜欢和自己的孩子交往,就要指导孩子改掉自身的坏毛病,不断塑造良好的品格。
孩子们喜欢的同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友好、谦虚、助人、诚实、勤奋、好学、不造谣、整洁、慷慨、谈吐文雅等。受欢迎的同伴被认为是合作的、有成就感、有吸引力等。有的教育专家曾让中学生用词语写出他喜欢的人的品质,多数学生写出了这样一些词语:热情、诚恳、大方、正直、乐观、率直等等。孩子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具有优良品质的同伴,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断完善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使其有更强的吸引力,受到更多人的喜欢。
(4)要学会理解与宽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弱点。假如与人交往总抱有过高期望,对人要求过于苛刻,求全责备,不允许别人有缺点,这实际是将所有的人拒之门外。所以,要与他人建立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良好关系,一定要有容人之量,学会理解和宽容。当别人的想法、做法和自己不一致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和理解对方;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揪住不放,要给人改过的机会;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不要斤斤计较,必要时,还要做出一些让步。
(5)教孩子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是与他人很好沟通的前提。一是听别人说话要专心,眼睛要看着对方的脸部,不要东张西望或心不在焉。二是听别人说话要耐心,不要听而不闻或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转换话题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不要中途打断。
三是听别人谈话要学会用心听,不能溜号,应主动做出反应或适当呼应,而不能表现得无动于衷、若无其事,让人感觉是“对牛弹琴”。否则,同伴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使交谈中止。四是听别人谈话时要虚心,不要过于显示自己,如果确实不赞成对方的意见,也不要立即反驳,可以在对方讲完以后再比较委婉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6)教孩子学会交谈
父母应该不断提醒孩子,在交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对人说话彬彬有礼是有教养的表现,不论对长辈还是对同伴,说话都要注意礼貌用语,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也不要忽略这一点。
二是要说双方都感兴趣的话,不要只顾自己痛快,不管对方是否爱听。
三是不要总抢话,也不要一个人说起来没完没了,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
四是不要谈对方不愿意谈的事情,尤其要注意避开对方忌讳的话题,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
五是不要说贬低、嘲弄、有损对方自尊的话,更不要说揭露对方短处的话。
六是说话要有幽默感,使谈话妙趣横生,氛围和谐。
七要谦虚、诚恳,不要在同伴面前卖弄自己的知识、才学,也不要油腔滑调,否则会引起同伴的反感。
八是不要随便议论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7)教孩子注意交往时的表情运用
表情运用得好,可以更充分地表现一个人内心感情的变化。因此应教孩子学会合理运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是表情运用要自然,不要矫揉造作,与人交谈时,既不要故意夸张,也不要故作深沉。
二是与人交谈时,眼睛要注视对方,不要游移不定,但又不要死盯住对方,让人感到不安。
三是要学会微笑,面带微笑会给人以鼓励,使对方增强交往的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
四是要适时变化,随着交谈内容的进展,表情也应变化,这是一种及时的反馈,对交谈的进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8)教孩子善解人意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及时观察他人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体察别人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往中赢得主动。对方的眼神如果游移不定,说明人家的注意力并未集中在交谈的内容上,可能另有心事,现在只是在敷衍、应付,这就意味着,谈话应尽快结束。交谈中对方如果有撇嘴、皱眉的表情,说明对你的话有不同见解,此时应考虑自己的话是否得当,必要时可以征求对方的意见。对方如果眼皮下垂、目光旁移,或听了你说的话以后变得面红耳赤,说明你的话可能触动了对方的敏感部分,此时应尽快转换话题。
4.不要过多干涉孩子与他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