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岩画
5509500000012

第12章 西北山地上的岩画宝库(1)

中国的西北角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如同它色彩斑斓的大地一样,岩画遍布于新疆各地。有岩画的县计有39个,共有151个画址,其中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个岩画宝库,就岩画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可与内蒙岩画相匹敌。新疆岩画是有个性的,从宏观上看,富有山地、草原、沙漠、高原的艺术风格,但北疆与南疆也有区别:北疆岩画接近内蒙古岩画,尤其与内蒙古西部岩画接近;而南疆岩画,尤其是昆仑山岩画,与西藏岩画更接近一些。

这些相似之点,除时空因素外,还与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民族活动有关。

阿尔泰山洞窟彩画的秘密

我国岩画宛如满天星斗,散刻在我国各地,然而洞窟岩画却寥如晨星,仅在内蒙古西部雅布赖山和广东珠海高栏岛发现过。出乎意料的是,新疆阿尔泰山发现较多,而且也最有意味。

阿尔泰山洞穴岩画,集中在富蕴县唐巴勒塔斯村附近和沙拉乌俊,哈巴河县沙尔布拉克乡杜阿特沟和松哈尔沟,阿勒泰市西北的阿克塔斯(也称蒙库)等地。

富蕴县唐巴勒塔斯洞窟位于山腰之上,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壮观,从旁边绕道方能攀登入内。洞高11.5米,深11.8米,宽20米。洞窟位置居高临下,窟口朝南,其前为开阔的坡地,地势平坦,可供众多的人在此舞蹈。窟内彩画非常丰富而有趣。窟之正中顶部用赭红色画一咒符,窟内正面绘有同心圆圈、人面像。左面绘有火炬形、祭物和同心圆圈,右面绘有咒语,底部有一鸟面具和同心圈。另外,左右壁各有一手掌形。整个画面,可视作作画时代的心态投影。见于画面的多个同心圈,显然是对女阴的显示。众多的女阴,显示了生命之光——对生殖器的崇拜思想。女阴岩画,反映了母权制时代对女阴的崇拜,这在我国古籍记载中可以得到启发。

《老子·六章》指出:“玄牝门,天地根。”玄是黑色,牝门是女性生殖器,指明天地间的一切都来源于此。龚维英先生在《女娲本来面目探源》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加讳饰,还事物以本来面目,那么,这位‘古人之神圣女’人类伟大母亲女娲,最原始的面貌便是女性生殖器。崇祀女娲,肇源于远古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其他一切的‘花里胡哨’

都是后来缙绅先生施加的‘脂粉’。”这是一针见血之论。我国生殖崇拜研究家赵国华先生说:“中国各地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彩陶均为祭器:上绘鱼、蛙、花、叶等纹样,均非‘图腾,实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是远古人类实行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表现。”这些都证明母系氏族时代曾相当普遍地存在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在这个洞窟作画时的人看来,性是寻常之极的东西,一点也不足大惊小怪,正如蒙昧无知的禽兽,绝不以看见异性肉体上的生殖器官而羞赧一样。

从唐巴尔塔斯洞窟溯别列泽克河前行数公里便到了富蕴县第二个洞窟沙拉乌俊彩绘岩洞。这个岩洞高3.2米,宽4.9米,深4米。洞窟内绘有野猪、狐狸和一长颈鹿动物,两个执弓者,30个舞者,1个脚印,1个印记。从画面反映的内容看,似在表现一次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礼仪。

人形均作双手叉腰、两腿蹲屈成菱形状,在画面上半部的第一排横排的6人队列的中间,有两个矮小的人形,其人形肩上均有角饰形。这种人形,与贝加尔湖查干扎巴湖湾发现的萨满教舞者人形岩画中那种根本没有头,“而代之以直接长在肩上的叉状角”是一样的。就沙拉乌俊洞窟彩绘岩画与贝加尔湖萨满巫者的人形岩画的总体上讲,虽然有小异,但其主要特征,如肩部角饰、弯曲成菱形的双腿却是基本一致的。头、肩有角饰,是萨满教重要的标志,贝加尔湖岩画的萨满教性质,就是由角——萨满教“桂冠”帽的形象而决定的。萨满巫师人形的典型特征:角饰、尾饰,双腿弯曲成菱形,在沙拉乌俊洞窟彩画的人形中均有突出的反映。由于萨满巫师形象的确认,使沙拉乌俊洞窟岩画是以宗教祭祀礼仪为内容而得到肯定。换句话说,这个洞窟彩绘岩画所表现的主题,应是阿尔泰山区远古猎人对祖先、神灵进行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具有萨满宗教特色的舞蹈场面。这种源远流长的习俗,在我国北方草原,曾沿袭至突厥时期,甚至更晚。像大兴安岭北魏的祖先石室嘎仙洞,蒙古阿尔泰北曾赫尔洞窟都是远古先民的祭祀圣地。突厥可汗“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古代猎牧人之所以崇拜洞窟,是因为洞窟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然住所,人类在这里避风寒和猛兽,度过了人类的襁褓岁月和青春时代,因此洞窟便成为古代猎牧人祭祀先祖、神灵的圣地。

沙拉乌俊洞窟彩画,向我们展示了万年之前,在这里演过的一幕历史剧:在百兽包围下的沙拉乌俊洞窟,狂风呼啸,饥饿的狼虫虎豹发出嗷嗷的吼叫声。而在洞中,在巫师率领下,正在欢跳媚神、娱神的舞蹈,他们祈求先祖、神灵和上苍的保佑,以求得子孙繁衍,人畜两旺。时光流逝,历史沧桑,万年之后的今天,换了人间。只见沙拉乌俊洞窟地区水丰草茂,牛羊满野,一派兴旺景象,勤劳勇敢的哈萨克牧民正在建设美好的家乡。抚今追昔,不胜古今之感。

哈巴河县杜阿特和松哈尔洞窟彩画别具一番风味。杜阿特沟洞窟彩绘岩画,在一座花岗岩石的小山上,分别绘画在5个山洞之中。第一个洞窟内,绘有3个正在跳舞的人,1个印记,4头牛;第二个洞窟内,彩绘2人、1牛,另绘一个头戴芒状形高帽的萨满巫师,以及一些密密麻麻的椭圆和圆形斑点;第三个洞窟中,仅彩绘一些如小木棍似的短线段;第四洞窟内彩绘两个跳舞的人;第五个洞窟内,则彩绘一个人及两头牛。

从整体上看,杜阿特彩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又复杂的,整个画面给予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和强烈的原始宗教韵味。画面折射地反映了作画时代的原始宗教思想和社会生活。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沟通天地、人神关系的巫师形象,和他施展魔法、祈求人畜两旺而遗留下的斑点。类似岩画在贵州省画马岩、内蒙古乌兰察布和蒙古都发现过,所不同的是,有的在斑点外加有方框,这或许是对畜圈的表示,即使是畜圈,也寓有牛羊满圈之意。

那些圆形或椭圆形斑点,无疑象征着畜群,表示作画者有强烈的获得生活资料——野牲或家畜的愿望。

从杜阿特彩画看,似乎牛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猎牧人食牛肉、饮牛酪、衣牛皮,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当时或许已有了对动物的驯养或圈养家畜,见于画面的类似短线段的图像,或许是围猎野兽或圈养家畜的栅栏。这类图像在贝加尔湖和后贝加尔地区都见到过。至于屡见于洞窟中的人形,则表现了他们的媚娱神灵或祖先的舞蹈或祭祀活动。

松哈尔沟的洞窟彩绘岩画,距杜阿特沟仅300米,洞高2.8米,宽8米,深4.5米。洞内绘有高2.5米、宽4.5米的巨幅画面。岩面上赭绘3匹马、6头牛、1只虎、2只羊、8个手印、2个脚印、13个人,另外还有许多封闭或半封闭的斑点、栅栏(线段)和一个太阳。画面上以突出位置描绘了一幅富有紧张气氛的围猎场面,图上绘出一个持弓搭箭猎人,还有一些手中不拿猎具的狩猎者,将野马和剽悍的野牛团团围住。为了保证狩猎的成功,确保万无一失,还加设了栅栏来捕捉野兽。见于画面中的脚印,在远古是女阴的象征。感生脚印是生育崇拜的常见题材。

同样题材在内蒙古、宁夏、台湾、福建和蒙古都发现过。脚印岩画的含义,在我国远古传说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诗·生民》述周祖后稷的感生故事云:“厥初生民,时维姜螈,生民如何,克襁克祀,以费无子,履帝武敏,攸止攸介,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为后稷。”大意是说,姜螈向上帝祈祷,希望让她有个儿子.后因踩了大人(即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周的始祖后稷。闻一多在《姜螈履大人迹考》一文解释说:“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螈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日‘履帝武敏’,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林义光读为偈,息也,至确。盖舞毕相携止息于幽闲之外,因而有孕也。”

《史记·周本纪》有类似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螈,姜螈为帝喾元妃,美螈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竹书纪年》也说,“弃母履巨人迹,感而生弃”。《宋书·符瑞志》、《孝经钩命决》还说太吴之母履巨人迹而生太吴。谓:“太吴疱牺之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而生太昊。”

这类记载还有不少。从上面有关传说看,人脚印岩画,或许是为妇女求生育时践踏之用,或为氏族跳求生育舞蹈时提供交感对象。松哈尔沟出现的脚印岩画,显然与乞求生育有关。至于见于松哈尔沟的脚印,在前面《雅布赖山岩洞中的手形岩画》一节中已详细谈过了,兹不复赘。

阿勒泰市西北约20公里的阿克塔斯(又名蒙库),洞窟成一天然浅槽状,环绕一座独立的石质山丘。洞口方向朝南,成半圆形,高1米,窟深3米左右,浅处1米左右。共有前后(南北)两处。山丘周围,绿草如茵,平展的草地铺向天边。草地上,有蜿蜒曲折的小溪,由丘旁流过。一片片觅食的羊群,宛如摇曳在绿色草原上的花朵。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原野,千百年来诱来了一批批猎人和牧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过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文明。

然而这些对历史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已飞掠而过,没有留下踪迹,只有绘画在阿克塔斯洞窟中的彩画,在叙述着这些居民遗留给历史的文明之光。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一个个洞窟岩绘,是记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档案库,进入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档案库,便可揭开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历史之谜。

阿克塔斯洞窟岩画,是用赭红色颜料绘画的。

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画面仅剩一些色斑,但多数画面尚依稀可辨。窟内绘有牛、大头羊、树木、鸟、狐狸、马等,还有一幅绘画女性外阴部的作品。在动物岩画中,以大尾羊和牛为最精美,同时在技法上也最有特点。作者先以线刻凿出动物躯体的轮廓,然后沿线条填以红色,牛的头部和羊尾整个用色斑块表现,线条强劲有力,造型优美,堪称上乘之作。

大尾羊至今是新疆阿尔泰山的著名特产,品种优良,具有肉质鲜嫩、皮毛柔美的特点,尾油特大,一只羊尾,油肉可达十五六公斤,因此,阿尔泰山大尾羊饮誉国内外,是每个到阿尔泰地区的游客必尝的美味佳肴。阿克塔斯洞窟岩画把大尾羊表现得惟妙惟肖,给人以肥美、温顺、驯服之感,见于画面的大尾羊与今日奔驰在阿尔泰山的大尾羊,两者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不仅在空间上的一致性,而且前者很可能是后者的直系子孙,看来这种动物在这个地区源远流长,代代相承。当我们手拿大块肉,饱啖大尾羊,进而去品尝其中的美味时,我们参观过的阿克塔洞窟的大尾羊彩画,会顿时浮现在脑海,并引起我们的无限回味:它的历史与现状、它的被驯服,以及大尾羊给予阿尔泰山区各族人民的恩惠……

从上述阿尔泰山几个洞窟彩画的古老特征以及其题材内容看,它应是新疆地区最古老的岩画作品之一,它的时代应是新石器时代,上限有可能早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再从这些洞窟的题材内容、构图及某些技法特征看,与内蒙古、蒙古草原以及南阿尔泰、贝加尔湖地区和中亚等地有不少相似点,它反映了自古以来阿尔泰山地与上述地区在猎牧经济形态以至文化艺术、原始宗教上彼此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从而又一次证实了横跨欧亚大陆的阿尔泰曾是古代猎牧人东西交通的要道,是东西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交流荟萃的地区之一,因此,阿尔泰也同帕米尔、里海一样,被誉为中亚古代文明的摇篮。

阿尔泰山上的露天画廊

我国最西北角,在北纬45。至49。的地方,有一座巍峨峭丽的宝山,蒙古语称“阿尔泰山”,意为“金山”,所以汉文古籍多称它作金山,这个名称,极其形象地道出了它的美丽和富饶。这座山,东起与蒙古接壤的青河县,迤而西去,至与前苏联毗连的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绵延1000余公里。阿尔泰山南麓,山势低矮,山南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为主干的梳状水系分布其间,山体主脉为峥嵘险峻的高山。这里虽然纬度偏北,但由于峰峦组成的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所以山南气候不寒冷,山地冬季多雪,夏季多雨,年降水量600毫米,森林非常繁茂,山峰北坡均为森林所覆盖,水草丰美,景色秀丽,大河、小溪和湖泊鱼类繁多。布伦托海中盛产鱼类,驰名全疆。水丰草茂林密的自然环境,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阿尔泰山一带,地下蕴藏着云母、宝石、铜、铁、煤、钨等多种矿产,尤其以盛产黄金驰名中外。

这条以黄金命名的大山,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所以古往今来,诱来了一批批猎牧民在这里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