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代女马可波罗日记(中文)
5531400000001

第1章 重返西藏(2009年)

8月18日—19日,抵达拉萨之初印象

拉萨以它一贯的方式迎接了我们:湛蓝清澈的天空,以及天空中散布的朵朵白云。云朵看上去很低,因为这个高原城市的海拔高达3700米。

我们从北京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才到达拉萨,实际的飞行距离为3626公里。刚一抵达,我们就感受到一种非常的震撼:布满岩石的群山,连续降雨后愈加饱满的雅鲁藏布江,从贡嘎机场到拉萨市区100公里的路程上不断映入眼帘的新建藏族民宅,无一不让我们印象深刻。

至于拉萨,与我14年前看到的景象相比,这个城市已经扩大了很多倍。我们下榻的宾馆位于拉萨西部新建的一个开发区内,遍布住宅小区、商店和市场。今天上午,我去八廓街和拉萨河西南的几个地方走了走,很快感受到了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旧城中心那些曾经略显破败的街道,如今已经得到了修葺和改造;大昭寺对面我经常光顾的藏式餐厅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旅游品商店;在平静的拉萨河上,则崛起了一座座新桥。在布达拉宫附近,为了留出城墙和入口的位置,雪城(Schol)的部分非古代建筑和所有的商店都被拆掉了,对面还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广场。成群结队的老年藏族朝圣者,仍像过去一样绕着布达拉宫、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市转经祈福。在清真寺附近,戴着标志性白色小帽的穆斯林与来自四川康巴的藏族人(他们很好辨认,一个红色的小结绑束着长长的头发,服饰也非常特别)你来我往,美丽的藏族女人们穿着她们的褐色长袍,像美丽的花朵一样扮靓着这个高原城市。在拉萨,你很容易感觉到一种多民族的氛围:本地的藏族人往往有着古铜色面庞,老年人常身着传统藏袍,而年轻人则穿着现代服饰;另外还有来自邻近的四川和青海的汉族人,几百年以前从克什米尔迁徙过来的穆斯林,以及近年来从新疆来到这里做生意的穆斯林。这里的人们信仰的宗教包括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拉萨有两座清真寺。很显然,使如此不同的人们和谐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上午,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白玛赤林会见CRI记者团,据他介绍,西藏287万人口中的95%是藏族。目前,当地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努力使各族人民都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强壮黝黑的白玛赤林向我们介绍了自治区如何在境外藏独势力的干扰下实现发展的情况。随着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西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59年的时候,在西藏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公路,而现在整个自治区已经拥有各类道路5万公里,其中4800公里为柏油路;全区所有23万贫困人员都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安居工程为所有经济条件困难的本地人提供新建住房;电力供应正大力普及,而全区农牧民在2008年的平均收入达到了3176元人民币。旅游正在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而为了避免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系列限制性的措施也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得以实施:例如,布达拉宫每天只允许2300名左右游客进入(从票价方面来说,游客需要花费100元,而本地朝圣者只需象征性地花费1元)。建设通往珠峰大本营高速公路的计划被取消了,而大本营附近还安排有专人负责收集游客和登山者留下的垃圾。一些金矿和沙石矿的开采最近更是因为生态方面的原因而被终止。至于宗教信仰自由,白玛赤林和西藏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阿沛晋源多次重申,西藏1700多座寺院,4万名僧侣和众多信徒可以完全自由地从事各项宗教事务。寺院并不被看做是特殊的设施或场所,而只是一种社会组织,它们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从事各项活动。

58岁的白玛赤林出生在一个农奴家庭,并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在被问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否有效时,白玛赤林表示,民族融合永远是压倒一切的:在发生在拉萨的骚乱中,汉藏民众互相施以援手,有藏族人将受伤的汉族人送到医院,当然汉族民众也及时将受伤的藏族同胞送到医院。白玛赤林说,追根溯源,骚乱的起因是外部反动势力妄图破坏现有的稳定。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缝合伤口,使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当然,骚乱对西藏旅游业造成了重创。

谈到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时,白玛赤林介绍说,目前在西藏的学校开设有传统音乐、舞蹈、手工、书法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众多课程,而国家也投入巨资对西藏的各类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修缮。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拉萨市年轻的市长陈之常向我们介绍了即将开启大幕的雪顿节,据说拉萨市政府在努力保持这个传统节日原汁原味的同时适度加入一些现代元素。陈市长还谈到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他说西藏有关部门正在紧张筹备参展,那儿将成为世界认识西藏的新窗口。

8月20日,拉萨传统的宗教节日——为期7天的雪顿节拉开了大幕

在雪顿节诞生之初,人们向在寺院静修的僧侣敬奉酸奶酪,以感颂他们在整个夏季都不曾杀生(包括昆虫和其他夏季里比较活跃的生物)的善举。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到现在,除了传统的供奉酸奶酪以外,雪顿节的庆祝方式中又加入了藏戏表演和露天野餐。但是,整个节日一系列庆祝活动的正式开端却是展佛,即拉萨的藏传佛教寺院展示巨大的唐卡佛像。

早上6点,我们抵达了拉萨以西10公里的哲蚌寺,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展大佛仪式。我们先来到寺院的茶室,在这里与数十名藏族朝圣者一起喝了一杯酥油茶,还吃了一碗羊肉面。补充了能量以后,我们便开始与数万名信众一起沿着寺庙旁的山坡鱼贯前行。信众们都穿着漂亮的服饰,嘴里低声念诵着“唵、嘛、呢、叭、咪、吽”(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虔诚地祷告。

7点半的时候,展大佛仪式正式开始了。两队僧侣协力摊开了一幅巨大的佛像唐卡——整幅佛像面积达500平方米,由五颜六色的锦缎编织而成。随后,人们开始将洁白的哈达和祈福小旗敬供到佛像之上,与此同时,数面巨大的法号齐鸣,山下寺院里的僧侣也齐声吟诵经文。

这样的气氛让人感到无比的庄重与震撼。于是,我们也向佛祖进行了祷告之后,才随着人群一起绕着哲蚌寺往山下走。

这条路线时而蜿蜒向上,时而曲折往下,非常难走:羊肠小径上到处可见大小石块,而路边即是凶险的悬崖峭壁。想象一下,环绕哲蚌寺的这座大山海拔达到6000米!我两次差点跌倒,都被两位不同的藏族妇女牢牢地搀扶住,让我非常感动。她们一位来自四川阿坝,一位来自西藏日喀则,都是与家人一起来拉萨朝圣的。虔诚的宗教信仰是藏族人的一大特点,他们的生活也往往烙上了宗教的印记。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中国和外国的游客也起了一个大早来观瞻这样一个神圣的仪式。

展大佛仪式结束之后,很多藏族人就在草地上席地而坐进行野餐,展现出这个宗教节日世俗的一面:他们从保温瓶里倒出热腾腾的酥油茶,从包裹里取出干奶酪、甜点和水果,这样的野餐同样也可以在罗布林卡看到。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在夏季的寝宫,雪顿节期间人们在这里进行藏戏表演,放声地歌唱,快乐地舞蹈。整个节日期间,很多本地人会在罗布林卡搭起五颜六色的帐篷,与朝圣的信众们一起尽情地享受节庆的欢乐与祥和,直到节日结束。

早上10点半,在美妙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中,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举行了雪顿节的正式启幕仪式,不计其数的拉萨市民、学生和记者汇聚到一起见证了这一时刻。在雄伟的布达拉宫映衬下,在典型的藏族传统音乐声中,舞者们穿着鲜艳夺目的民族服饰尽情舞蹈,分外令人瞩目。雪顿节期间,在拉萨和西藏其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赛马会,摔跤比赛和举石比赛,以及其他一些传统竞技项目。这是一个全民皆欢的喜庆日子,祝你们节日快乐!扎西德勒!

8月20日,拉萨到日喀则途中的见闻

下午,我们从西藏首府拉萨赶往日喀则,全程花费了约5个小时。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从拉萨开过去一路都是柏油路,我们的车与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并肩而行。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沿途拉萨附近的村子里所有的房子都是崭新的,这得益于拉萨市政府施行的针对所有农牧民的安居工程。一些坐落在大山脚下的村子由于受到泥石流的威胁,也被妥善地迁移到了别的地方。相比而言,日喀则附近的村子则显得破落一些,散落于大山之间的民居多带有一个院落,样式看起来则有点像碉堡。

300公里的旅程,沿途的景色令人震撼:广袤的山谷里农民在金黄的青稞田里辛勤劳作,深邃的河谷里浑浊的雅鲁藏布江汹涌奔腾,道路两侧巍峨的群山之上岩石因雨水冲刷而狰狞毕露,宽广而干燥的平地上杨树和桑树苍劲挺拔,所有的这一切,在西藏广阔而清澈的蓝天和纯净而洁白的白云之下,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植树造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沿途道路两侧都有树木傲然挺立,日喀则附近雅鲁藏布江曾经荒芜的两岸也可以看到新种的杨树和其他抗寒树木,遍布山野。

远处,日喀则已经开始在山脚下显现,班禅大师的宫殿扎什伦布寺也正在远远地向我们展现它雄伟的身姿。夕阳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圣殿华美的金顶正熠熠生辉。

8月21日,从日喀则到樟木

在西藏行程的第3天,8月21日,我们来到了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这座建于15世纪的寺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历代班禅修行居住的宫殿所在。

我们的向导拉巴是一名年轻的藏族喇嘛,除了会说藏语和英语以外,还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带领我们参观了扎什伦布寺5个主要的大殿,其中一些金碧辉煌的大殿供奉着历代班禅的灵塔,其中就有1989年在日喀则圆寂的十世班禅的灵塔。因为非常尊敬爱戴十世班禅,藏族信众捐赠了大量的黄金和珠宝来修建这座灵塔,供奉他的肉身。另外,还有一座大殿中有一尊建于19世纪的巨大铜雕未来佛像,通体镀金,非常震撼:佛像湛蓝的眼睛从高处凝视朝拜者,目光中充满慈爱,而前来朝拜的信众也是络绎不绝。这其中有青海来的满头发辫的妇女(她们从拉萨开始磕等身长头历经7天才到达这里),有来自云南的生意人,也有同来自一个村子的数位老妇人……来到扎什伦布寺,他们无一例外地感到激动万分。当然,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也不乏中外游客,平均每天到达约1500人。

年轻的喇嘛拉巴在胸前带着一个代表十一世班禅的胸针,对于这位宗教领袖,他怀有无比的崇敬和期望。在我看来,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伙子,敞开胸怀面对世界,也非常渴望学习新的事物——这其实是新一代喇嘛的一个共同标志,也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在21世纪里有可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复兴。

与我14年前所见相比,整个扎什伦布寺的建筑群显得更加井井有条:一些庭院里的地面被重新修整过,很多佛殿都经过了修缮或正在进行修缮。日喀则这个城市也变化了很多,现在的道路更宽敞,建筑更现代,而且还有了很多商店和超市。在扎什伦布寺附近甚至修建了一条步行街,当然,寺庙的围墙将800名在此修行和生活的僧侣与商业的世俗和喧嚣隔绝开来。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樟木是我们的下一站,距离日喀则470公里,而连接这两个地方的正是“318国道”。这条公路可以称之为工程学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通过了好几个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区域,例如嘉措拉山口和唐拉山口。一代又一代藏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工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将之修建而成。在拉孜县的一个地方,我看到了一个纪念碑,上面标示着这里距上海5000公里。之所以在这里建立纪念碑,是因为有很多来自上海的志愿者曾经参与了这条高原公路的建设。“318国道”的两旁矗立着连绵不断的电线杆和电话线杆,而两侧群山的山顶上则挺立着歪歪斜斜的电视天线和手机信号塔。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中国同事就告诉我,手机信号在路上几乎就没有断过。村子里的电灯、电话和电视是西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体现,有了这些,农牧民们可以结束与世隔绝的生活,与世界联系起来。

一路上,沿途的景致令人难以忘怀:连绵无际的蓝天,岩石毕露的群山,麦浪无垠的山谷,绿色的草地上觅食的马匹、牦牛、奶牛和山羊,牧民的黑色帐篷和守卫着他们的藏獒,湿地上戏水的仙鹤和野鸭,一层或两层的特色民居屋顶上随风飘动的祈福旗,无一不勾勒出一个美丽而独一无二的西藏。更让我们激动的是远远看到白雪皑皑、薄雾遮顶的珠穆朗玛峰,近在咫尺地欣赏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它们无以伦比的美令人叹为观止。

经过伟大的藏族诗人和圣人米拉热帕生活和修行过的聂拉木县城,我们脚下的道路开始在峭壁和绿树间往下延伸,与我们来时令人眩晕的高度形成鲜明对比。最近连续的降雨造成了多次泥石流,道路被冲断的地方,工人们在连夜赶工进行着修整。午夜将近,我们才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樟木,位于中尼边境一个狭窄山谷中的小镇。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各类商店仍在开门迎客,中国和尼泊尔的卡车停靠在狭窄的街道边,宛若一条长龙。樟木还将呈现给我们什么?答案就在明天,让我们拭目以待!

8月22日,樟木

在海拔2000米高的山腰上,樟木镇用晴朗的天空和做早祷告的藏民们点燃的香雾欢迎我们的到来。潺潺的溪水穿过茂密的森林,穿流在竹林和香蕉树林间,最后汇入谷底:那里的的气候炎热又湿润,我们离加德满都仅有80公里之遥!几层高的楼房顶上迎风飘扬着五彩的风马旗,象征着这里的住户是藏民,他们住在这里可能是因为做生意。经过一条几公里长的蜿蜒的下坡路,到达与尼泊尔的临界点,那里矗立着一座友谊桥。位于河对岸的尼泊尔小镇柯达里与樟木很像,只是多了一座塔和一座垂直立于山谷的寺庙。关卡处人头攒动,有尼泊尔人,藏族人和汉族人,根据穿着的不同很容易就能辨认出他们,尤其是那些穿着五彩圣衣的尼泊尔妇女更容易辨认。中国人经营的上百家商店向尼泊尔人出售日常用品,羊毛毯,鞋等,不过看起来似乎这里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尼泊尔卢比的贬值,中国商户的利润也损失了些。上百辆的尼泊尔卡车长龙似地停在蜿蜒的公路旁,都在等着将中国商品满载而归。一个月后,尼泊尔就要庆祝他们的新年,所以很多尼泊尔人都来这里购置年货。

这里还住着一些特殊的藏族人,夏尔巴人,几百年前因为要抵抗尼泊尔人的入侵他们从四川来到这里。住在靠近尼泊尔边境的夏尔巴人因为给那些攀登喜马拉雅山的登山爱好者做向导而闻名,还有那些住在中国境内的大约2000名夏尔巴人都住在山上的木屋里,他们大多是小商贩。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相邻的一个村被改建为旅游村:村庄位于一座向南延伸的山峰岩壁上,用木头和岩石搭建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那里有蔬菜大棚和风景如画的梯田。还建有一个游泳池,今天就有一个拉萨的藏族小伙正在游泳,他是和他的家人来这里度假的。当地最为荣耀的是一位99岁的夏尔巴人,她已经有50年的中共党员党龄了,每天她都在自家院中升国旗。这个老太太为当地人工作了一辈子,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但是全村的人都来照看她。她曾受赠了一块在北京天安门使用过的国旗呢绒绸缎,被她视为最珍贵的物品。

8月23日,远眺珠穆朗玛峰

从樟木到日喀则470公里的距离,我们整整花了10个小时才走完,而恰恰是这一段路程,使我们有机会尽情饱览西藏无以伦比的美景。

离开中尼交界地区绿树葱翠的山林,“318国道”开始从2000米的高度不断向上攀升,很快将我们带到四五千米的海拔。至此,绿色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巴岩石。但是,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长势喜人的青稞田和民族风格浓郁的藏式民宅。这些宅子有的寂寞地独立于山野之间,有的则聚集在一起形成小小的村落。黎明时分,各家各户的烟囱开始烟雾缭绕,妇人们汲水做饭,而男人们则赶着山羊、马匹和牦牛前去放牧。

今天最让我们感到激动的是在定日县境内远远看到了积雪覆盖着的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和马卡鲁峰,4位“8000米俱乐部”的成员。因为是清晨,几座山峰几乎没有任何云雾遮挡,而这在下午和晚上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此情此景,我该说些什么呢?置身于一片广袤而干枯的草场,远处几座世界上最高的雪山将我紧紧环绕,我能够做的就是沉思与冥想:藏族人民生活在一个悠远辽阔、与天相接的空间里,正因为如此,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灿烂文化与精神财富。

我们最终不情愿地与珠穆朗玛圣洁的雪峰作别,继续前行。道路两旁碧绿的草场上,成群结队的山羊和牦牛在悠闲地进食;不远处,几个藏族的孩子,骑着肥硕的健马在恣意奔驰。而这些孩子的父母们,反倒是驾驶着摩托车或拖拉机放牧出行。在中国和世界上所有的游牧民族当中,现代交通工具取代马匹,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稍具规模的村子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现代建筑风格的学校和很多新式的住宅。当然,传统的元素依然存在,比如挂在门上的牦牛角和白色的墙壁上五颜六色的装饰图案。

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一个已经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一位刚从西藏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的藏族大学生,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梦想:为西藏的牧民服务,但是希望生活在城市里。看来,藏族的年轻人,也有着对现代社会的爱慕与憧憬!

8月24日,糌粑、藏香和藏毯

西藏人生活中有三样不可或缺的物品:糌粑,藏香和藏毯。糌粑用以果腹,藏香多用于祷告,而藏毯则主要用来装饰房间和客厅或安放到马背上。

由于高海拔和干燥的气候,西藏曾经非常少见蔬菜,因此当时主要的食物就是糌粑、酥油茶和风干的牦牛肉。糌粑由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粉,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主要在早餐和赶路的时候食用。成群结队的男人或女人在路边围坐在炉子前,忙碌地煮茶和准备糌粑以在路途中补充能量,这是我们这几天看到最多的一个画面。24日上午,我们有幸在日喀则附近参观了一个制作糌粑的水磨坊。磨坊主是一个圆脸的藏族汉子,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他制作的糌粑和风干的牦牛肉,这真是令人难忘的美味!

至于藏香,既是藏族人捐奉给寺庙的常用供物之一,也是他们在家里进行祷告时经常要用到的一件物品。在参观日喀则的一个藏香厂时我们了解到,这个厂生产的藏香由四十余种草药,经浸泡、制浆、成条、切割和风干等工序制成。成品藏香有一种浓烈的芳草香味,令人沉醉。

藏毯颜色丰富,像当地妇女的围裙一样常以各式条纹装饰,或者用狮子、豹子、龙、花等图案装饰。在日喀则的刚坚地毯厂,我们看到数十名当地妇女在娴熟地用手工纺线编制精美的藏毯、斜挎包、羊毛被,马鞍被等。十世班禅在1988年的时候促成了这家地毯厂的建立,以保护和传承藏毯编织这项手工传统并为当地的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在这里工作的妇女胸前都佩戴着十世班禅的头像。在车间里,不时能听到她们愉快的歌声。据了解,这家工厂生产出来的藏毯销往中国内地和国外,特别是欧洲。

在距离日喀则约100公里的江孜,我们在一处旧西藏的贵族,帕拉族的庄园里,看到了很多精美的藏毯。这些藏毯平铺在藏式椅榻上,其多彩的颜色和精美的图案,与奢华的陶瓷和银质餐具一起,散发出华美的光彩,彰显着旧西藏贵族的铺张与奢靡。与这处居所一条马路之隔即是农奴的棚屋。与气势凌人的豪宅相比,农奴们的住处只是一圈黑暗而窄小的房子,条件非常恶劣。值得一提的是,随着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施行,农奴们被分配到帕拉家族的这座庄园中居住,而他们的后代现在则多居住在庄园附近自建的小楼里。他们的生活不知道比他们的祖父母们优越了多少倍!

江孜县海拔4000米,最具气势的是因其藏式宝塔而闻名的白居寺和耸立于一座山峰之上的城堡。城堡在1904年的时候是英国侵略者的营地,一千多名誓死反抗的藏族人在这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城堡的脚下即是窄小的街巷纵横交错的江孜旧城。各家各户大门都有着五颜六色的精美门楣,与拴在门口的牲畜一起,形成一幅别有风味的画面。与此同时,身着传统服饰、乡野气息浓厚的妇女、房屋墙壁上晾晒的牛粪、贩卖小块干奶酪的小贩等,使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8月25日,藏獒、牦牛、圣湖和雪峰

藏族牧民最好的朋友无疑是藏獒,一种体型庞大、颈部有雄狮般鬃毛的黑色猛犬,其身高可超一米,体重可逾100公斤。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藏獒勇猛地保护畜群免受野生动物的侵袭,忠诚地守护自己的主人免遭外界的威胁,成为牧民们最不可缺少的伙伴。

在25日从江孜前往拉萨的途中,我们在羊卓雍错湖畔有幸看到了几只藏獒。它们并没有对我们表现出凶狠的样子,相反非常温顺,使我们很顺利地跟它们拍了很多合影,实际上,这些藏獒是经过驯服专门用来与游客合照的!听说,一只成年藏獒市场价格可达6万到7万元人民币,而一只幼年藏獒价格也在6000元到7000元。

西藏草原上另一种随处可见的生物是牦牛,每只市场价也可达万元。在我们当天的行程中,沿着美丽迷人的羊卓雍错湖岸,我们看到了成群的正在食草的牦牛和马匹,旁边守护着它们的正是忠诚的藏獒。

延绵几十公里的羊卓雍错湖散发出一种醉人的蓝,湖面上倒映着周围的雪峰,壮观且迷人。在湖岸和邻近的山谷中,金黄的青稞田围绕着座座村落;远处的湖面上,一艘摆渡船在缓缓地来回穿梭。这已经是一艘现代的轮船,传统的牦牛皮制成的船只现在已经难觅踪影了,尽管15年前我还看到过。西藏的湖泊都有着一种非比寻常的美,湖水富含特殊的矿物质,透出一种至纯的绿色或蓝色,神秘而圣洁。因此,西藏人将他们的湖泊称之为圣湖。在传说中,圣湖和旁边的雪山成为夫妻,一起守护着美丽的西藏。

8月26日,青藏铁路和纳木措湖

昨夜,一场降雪使拉萨周围的群山之巅印上雪痕,而拉萨市区仅仅是一夜风雨。清晨,雨仍在下,我们已坐上汽车一路向北,脚下的公路是一条穿越青藏高原的国道,最终可到达青海省的格尔木和西宁。

20多年前,我已经有过在这条路上旅行的经历了,那时的我乘坐一辆破旧不堪的公共汽车,上面挤满了藏族人和来自青海的穆斯林。现在,展现在我面前的已经是一条现代化的柏油公路,公共汽车、越野吉普和各式卡车在其上穿梭不止。更令人称奇的是,几十米之外,青藏铁路这一工程学上的奇迹与公路并驾齐驱,一往直前。这条2006年通车的铁路,已经为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中,我已经修改过很多有关青藏铁路的文章,但是当我亲眼看到这条铁路在青藏高原的山谷间一路延伸、穿过一条条隧道,直至从高架桥上跨越我们脚下的国道时,我仍感到莫名的激动。在铁路线的两旁,西藏的牦牛和山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而公路两侧,当地牧民们正卖力地向过往的车辆兜售着奶酪。

快到地热资源丰富的羊八井,交通开始变得拥挤。我们转向当雄方向,山谷一开始变得狭窄,车行不久之后,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即是广阔的草原,草原上牧民的帐篷星星点点。远远地,湛蓝的纳木错湖熠熠生辉,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视线。四周,高耸的雪山将这辽阔的圣湖紧紧围绕。按照藏族的传说,雪山之中,有一座一定是纳木措湖的神仙爱侣。湖畔游人如织,借旅游做小生意的藏族人也不少,最引人注目的是传统装束的当地人牵着盛装打扮的牦牛,热情地招呼游客合影留念。

依依不舍地告别纳木措湖,我们在返回的途中看到了一个热闹的集市,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游牧妇女从附近的帐篷赶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饶有兴趣地发现,附近的这些帐篷外竟然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在这田园牧歌的世界里,这一完全现代的装备不由得引起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人连篇遐想。

在我们用午餐的当雄县,我看到了一辆接送附近孩子上下学的班车。看上去,这些身着蓝色校服的孩子们与他们城市里的同龄人没有任何区别,活力充沛,欢声笑语不断。但是,他们多了一份特质:在这辽阔的草原之上,他们有着更加自由和精彩的童年。

8月27日,新西藏:快速路、新民宅、现代化的学校和触目可及的绿色

在西藏的10天时间里,我们在山谷和草原之间奔波了2400公里。应当说,如果没有北京—拉萨的直飞航班和几乎遍布西藏全境的柏油公路,我们的旅程将会艰苦得多。

大概15年前,我来西藏的时候,通往中尼边境樟木镇的“318国道”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而现在,这条公路已经成为一条柏油铺就的快速交通动脉,汽车可以轻松地穿越山谷、草地和村庄。我很高兴地看到,很多村子里的民宅都是新建的,尽管样式依然传统,但都接通了电和电视。太阳能发电板随处可见,有的甚至就耸立在牧民的帐篷之外。在大一些的村子里,最现代的建筑往往是学校。校园里,身着蓝色校服的孩子们就像城市里的学生一样,尽情地在操场上玩耍嬉戏。

我们了解到,藏族的父母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就像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能够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但是,在处于世界屋脊的西藏,由于大部分的藏族人都是农民和牧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更有特别的意义,他们都希望将来的生活能有质的飞跃。在日喀则,我遇到了一位毕业于西藏大学畜牧系的藏族小伙子。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也想成为一名兽医,但是,他希望能够在城市里生活。

我们的司机也来自农村,经过20多年的辛苦拼搏,他已经在拉萨买了自己的房子,也有了两个子女,并且希望供养他们读书成才。面对现在的生活状况,他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幸福:他现在收入不错,远景来讲他还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越野吉普,带领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内地和国外的游客饱览西藏的山山水水。他当然也对西藏道路状况的改善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曾经灰尘飞扬的土路现在变成平坦的快速公路,道路两旁甚至还栽种了挺拔的绿树。

实际上,西藏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公路沿线和河堤两岸都种植了成片的树木,既为了保持水土,也为了减轻雨季时河水的泛滥。在雅鲁藏布江拉萨至日喀则段的两岸,这种植树造林的效果尤其明显。致力于环境保护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全国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西藏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将来可以在西藏看到更多的绿色和更蓝的天空。

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白玛赤林介绍,出于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自治区政府作出了关闭境内所有金矿和禁止其他矿物开采的决定。而在此之前,除了合法的开采以外,许多人铤而走险用非常粗暴的方式开采矿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我们还了解到,西藏正着手严厉打击偷猎藏羚羊的行为,并为藏羚羊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另外,为了保护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自治区政府还取消了修建一条通往珠峰大本营高速公路的决定,尽管其初衷是为了给游客和登山人员到达这里提供方便。我对此完全赞同:西藏这片世界上最珍贵的土地之一,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它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精神遗产。追求捷径,有时是毁灭一切的罪魁祸首。

西藏的城市化进程也正在变得更加迅猛,这一点在拉萨、日喀则和江孜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城市的领导者们正着力在拉萨旧城中心之外建造现代化的新式小区,以保护古城的历史旧貌。在日喀则期间,我发现扎什伦布寺周围的区域都经过了整修和美化,寺庙本身也得以修缮,因此,我们在那里的游历也变得更加令人难忘和愉悦。

在因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而闻名的拉萨,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其旧城中心也经过了大规模的修缮。在我的记忆里,围绕大昭寺的八廓街虽然地方特色浓厚,但那里的藏式建筑非常破旧。而现在,整条街得到了很好的修整。布达拉宫也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多年以前,这座雄伟的宫殿前面是传统民居和小巷纵横交错的雪城区,随处可见羊和狗等牲畜自在悠闲的身影。现在,很多非古代的建筑都被拆毁了,只留下两所印经院,几座马厩和管理人员的办公场所等,而原来遮挡住布达拉宫的正门和城墙的一排旅游纪念品商店也已被拆掉。如此一来,布达拉宫骄人的身姿得以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站在布达拉宫对面的广场上,你可以完全领略到这座宫殿的壮观与雄伟。每天会有成群结队的朝拜者来到这里,他们只要象征性地交1元钱即可进入,而普通游客需要花100元购买门票。

传统没有改变,藏族信众一如既往地绕着八廓街、林廓(林廓:Lingkor是古老的巡行路线,可以通往拉萨城的各个朝圣地点。)以及拉萨市内大小寺院虔诚地转经祈福。这里的传统宗教节庆也得以保存,例如哲蚌寺规模宏大的展佛。雪顿节的第一天,我们有幸与成千上万的藏族信众一起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与此同时,寺庙里的喇嘛们也在不断精通他们的学业。除了研读经书以外,他们还学习汉语和英语,对于西藏这样一片遥远的土地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标志。我们遇到的喇嘛都表现得非常活跃且渴望学习,有人甚至能够讲流利的汉语和英语。这就是新西藏:年轻人无论信教与否都热爱他们的传统,与此同时也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接纳和面对世界。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要大力发展生长于斯的土地,使它无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变得更加富饶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