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女记者,董月玲致力于该报《冰点》专栏的写作已长达八年之久,她如今已跻身于中国最资深记者之列。董月玲现年40岁,活泼好动的她留着刘海,尽管嗓音略显沙哑,但脚步总是很轻盈,她觉得自己活于人民之中,为人民而活。董月玲刚刚从江西省的报道任务中归来,在江西,她跟踪报道了一位泥瓦匠从南非回国的事件,这位泥瓦匠曾在南非工作,那时正值非典时期,由于顾忌疫病传染的危险,他被禁止回归故里。不幸的他在回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得知此事后,董月玲迅速赶至了现场了解详情。
在这8年里,董月玲为《冰点》专栏编写了近60篇文章,其题材主要涉及在极度逆境中做出卓越之举的人,从疾病与贫穷的魔爪中走出来的人,以及成功实现不可思议梦想的人。例如:一位名叫梁子的南方姑娘,由于对非洲那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她筹集到了赞助费后便在莱索托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居住了数月,随后她为此写了一本书,并以这样的方式云游了非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一位北京的年轻女商人,毅然离开了商场而投身于一座农场,在那里她开始学习骑马和种地,此前她曾患有心脏病,且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状态,然而在农场,她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一位一贫如洗,身患残疾,孤苦伶仃的母亲,最终得以成功地培养出一位茁壮成长的女儿,更加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女儿即将拿下营养学专业学位;一位英语女教师,因为突发疾病而双目失明,随后更是遭到了丈夫的离弃,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教师仍能够继续其教学生涯,并取得了骄人业绩;一位退休的老人为了资助几名贫穷的孩子上学,不惜用靠捡破烂挣来的微薄收入为其交纳学费;一位来自中国极度贫困地区的身残志坚的年轻人,胸怀成为作家的梦想,但由于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这位年轻人自己创办了一份名为《金钟》的刊物,除了自己的作品,在杂志中还刊载当地其他农民工的文章;一位天津作家致力于打击破坏老城区的行为,组织了多次呼吁民众保护老城区的活动。而她的文章中也不乏外国人的例子:一个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美国人购买并修复了胡同中的几处老北京住宅,随后他搬进了其中一处,积极地抗击那些破坏周围住宅的行为。总而言之,董月玲所讲述的故事丰富多彩,且令人印象深刻,这便是《冰点》专栏成功的源泉。关于专栏所涉及的题材,董月玲表示:从这些故事中,可以读出一些人非比寻常的精神,这些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能够超越自我,为他人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身为一名记者,董月玲对这些故事以及这种精神感触颇深,因此她乐此不疲地参与到了《冰点》专栏的工作之中,这项工作让她得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令她得以经常走出京城,投入农村的怀抱之中。
2003年1月,《冰点》专栏的23篇文章被合订成一本名为《活法》的书,这部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董月玲出版这本书的想法要追溯到1999年。在迈向新世纪前夕,中国刚刚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全球经济百废待兴,很多中国人在生活中都受到失业的煎熬。董月玲与《冰点》专栏的同事们希望用书中的这些平凡又伟大故事来鼓励民众,在新世纪开端的那样一个反思和转折的时刻,这些故事犹如一股强心剂注入人们心灵之中。我们的邻居也可能成为英雄,只是由于我们忙于日常琐事而没有发觉而已,这就是书中所传达的信息。我觉得,董月玲这种重新发现平凡人生活的表现类似于一种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正在流行的趋势,这一潮流令一些女记者将强势的工作搁在一旁,摇身一变成为了女作家,致力于故事的写作,而家庭妇女可能就是这些故事的素材,在这些故事中,可以发掘出不可思议的创作灵感。英雄确实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就在我们的家庭中,只是没有被发现罢了。
董月玲的这本书取得了巨大成功,尽管在初期,出版社考虑到当时以经济成功,在中美崛起的华人,电影明星和各类美女等为主题的出版趋势,曾一度担心董月玲的这本书会得到与投入相反的回报。有谁会喜欢看关于穷人和煎熬的故事呢?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第一版的一万册被抢购一空后,该书在随后一个月取得了同等销量的成绩,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始采访故事中的英雄们,使他们为国家大众所知。例如,北京电视台导播就是《冰点》专栏的狂热读者。很多观众都以电子邮件和热线电话的形式向北京电视台表示感谢,称自己从那些故事中重拾了勇气。而身为该书作者,董月玲也不断收到读者的来信,读者纷纷表示自己被故事所感动,并得到了鼓舞。二十余名记者为《活法》写了书评,并采访了董月玲和故事的主角们。这本书内含300张照片,外附光鲜亮丽的包装,彩页上用不同字体印刷,标志着中国出版业正在经历的巨变。
需要指出的是,《活法》并不是董月玲出的第一本书,她的第一本书《独身旅行》,要追溯到十多年前了。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她,曾在《中国青年报》负责编辑工作,那时她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大自然中旅行,她的足迹北到东北的茂密森林,西至异域风情的新疆戈壁。她还有过与鄂伦春人共居的经历。十年前,鄂伦春这个部落还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以打猎为生,但当董月玲五年前重返大兴安岭时,鄂伦春人打猎的习惯已经不存在了。于是,董月玲便写了一篇名为《鄂伦春人最后的狩猎》的文章,以回忆鄂伦春人的打猎情结。她喜欢独身旅行,浸泡在大自然的海洋中,她为那些和她一样生活在大城市中身体和精神都喘不过气的人们找到了一种灵魂的美疗法。祖国那些无边无际的森林和沙漠所独有的浩瀚,令董月玲的精神得到了充电,同时也赐予了她力量来抵御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当八年前《冰点》专栏创建时,她放下了编辑工作,转而开始走访整个中华大地来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与此同时,她的很多同事却纷纷离开了《冰点》专栏,转投于更具经济效益的专栏。但董月玲因她对人民的热情和那份了解人民,帮助人民的愿望,成为了《冰点》执著的留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