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高昌王国传奇
5531500000006

第6章 寻找车师——吐鲁番盆地的远古喧嚣(3)

话说车师王投奔乌孙,汉朝在立军宿为车师王的同时,也把车师国民尽数迁移到了渠犁,把车师故地留给了匈奴。车师王与汉朝屯田官相邻,从此与匈奴隔绝,对汉朝倒是很亲近。可惜车师故地这片肥美沃土,拱手让给了匈奴。不过这也是汉朝反复研究的结果,毕竟车师既远离汉朝又远离渠犁,想要守住这块地方,光军费就是个天文数字。昭宣之际,承武帝之敝,国力已不雄厚,罢车师屯田也是明智之举。

事情真是奇怪,说争,大家争得你死我活,说不争,都不争了。汉朝主动放弃车师,仅过四年,即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负责管理西域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车师自然归了汉朝。至此,西域及南、北二道都在汉朝掌握之中,汉朝设置都护负责西域事务,车师的历史也进入汉朝统治下的壁垒时代。

三、且耕且戍:建壁筑垒定西域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车师彻底从汉匈争夺中解脱出来。汉朝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南北两道,北道又置戊己校尉屯戍以备匈奴,高昌壁大致就在此时产生。后来的戊己校尉府便设在高昌壁,当时在车师前国附近还分布有大大小小很多壁垒,这些壁垒多是因屯田而产生的。

由于西域远离中原,要控制这些地方多少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汉朝廷于是就产生了在西域生产、屯戍的想法。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控制所屯戍的地方,又能用来作为进一步向西拓展,攻击匈奴的根据地。早在李广利远征大宛时就留有士卒在轮台屯田,魏武帝曹操曾评价过汉武帝的屯田是“以屯田定西域”,认为汉武帝能底定西域靠的就是屯田政策。为方便屯田,也就产生了诸多壁垒。

这些壁垒,类似于西方的“城堡”,因为这些屯田的人多是军人,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农则屯田,军则屯戍。这里没有常驻人口,只有军事组织。但这种壁垒为发育成郡制奠定了基础。

高昌就是在这种西域屯田的背景下产生的,那何以命名为高昌呢?

《北史》记载,当年汉武帝为取得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大军远征大宛。一路大漠连连,人困马乏,就希望能找到一个环境适宜的地方暂时安顿一下,也好把那些伤病士兵留在此地。当他们走到吐鲁番盆地时,发现那里土壤肥沃,植被繁盛,便下令稍住一下。临出发时,又把伤病号留在那里,让他们屯田耕种,修城建垒,史称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其实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吐鲁番盆地是世界有名的洼地,怎么可能地势高敞呢?因此,不必信以为真。据史学家王素先生考证,“高昌”来源于敦煌的高昌里。因为在西汉,整个西域的屯戍士卒多是从凉州特别是敦煌派出来的,他们被按籍贯编排起来,然后分别派往高昌各地筑壁。在这里屯田戍卫的士兵中可能多是高昌里籍,为了表示对故乡的思念,他们把自己屯戍的地方称之为高昌壁。

高昌壁建立应在汉朝设置戊己校尉稍后,即公元前48年以后。早在三争车师时,匈奴人便先于汉朝在车师屯田,四争车师时,攻克交河城的汉朝始在车师屯田。汉军一开始只在车师前国屯田,即交河城附近。设置戊己校尉后,屯田发展到了交河城东高昌一带,高昌壁也就建立起来。

汉朝在西域除设置西域都护外,还在北道设置了戊己校尉,专门管理屯戍事宜。这两个部门似乎互不干涉,戊己校尉是军事部门,属于军事驻扎的性质;而西域都护则属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管理社会事务的性质。而史书记载的三位戊己校尉:徐普、刀护、郭钦,似乎都驻在高昌壁,可见当时的屯田中心已转移到了高昌,而不是西于高昌五十公里的车师前国交河城了。

自从建立屯田壁,交河城的地位日趋下降,高昌的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从一个小小的屯田筑壁,发展成为戊己校尉治所,到东汉时更发展成为保护屯田壁的斥候垒。随着汉朝与匈奴的军事关系的变化,高昌逐渐发展为东汉的军事要地:“高昌垒”。

西汉后期,朝纲紊乱,汉朝无力顾及西域。元始中,戊己校尉徐普因开路问题想要与车师后王姑句商量,姑句心中不快,不肯前往。徐普见其不肯前来就派人把他抓了起来。姑句被抓后多次命人送牛羊与小吏以求得脱身,但都没能奏效。一怒之下,姑句单刀匹马突出高昌壁,投降了匈奴。

此时的戊己校尉在处理与当地国王关系的时候,多采取强硬的态度。主要是因为匈奴此时已经彻底衰落,汉朝完全有把握对付这些小国。但是长此以往,不合民心的做法总会引起普遍的不满。到新莽时期,西域邦国投降匈奴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袭击校尉的恶性事件。

汉朝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莽政权。新莽建国二年,王莽派广新公甄丰为西域太伯,身无分文的车师后王须置离担心会被甄丰搜刮一番,此前五威将王骏刚从车师经过,王骏的要求尚且不能满足,此次看样子也是在劫难逃,于是打算亡入匈奴。

驻守高昌壁的戊己校尉刀护听说须置离欲投入匈奴,立即派人来拿须置离。审问案验,果然属实。于是把须置离锁上,送至西域都护但钦处。车师后国人民听说国王被逮捕,知其必不能还,都夹道哭而送之。果不其然,刚送到西域都护府,须置离便被杀害。愤怒的须置离的兄弟辅国侯狐兰支率领二千多人赶着牛羊,举国投降了匈奴。

俗话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须置离是无辜的,新莽王朝及戊己校尉此时不审视自己的治理政策而是一味地镇压,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最后得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狐兰支投降匈奴,与匈奴共击车师。当时戊己校尉刀护生病,于是派遣陈良、终带屯田于桓目谷以备匈奴入寇。司马丞韩玄统领诸壁,右曲侯任商统领诸垒。这四位,并没有去商议着怎么对付匈奴,却是谋划着一场叛乱。他们认为,中央对西域各国的一些政策使得西域多有不满,都有背叛中央的意思,而且此时的匈奴将要大规模地入侵,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杀了戊己校尉,投降匈奴,也许可保性命。

于是这四个家伙带领数千骑兵赶到校尉府,胁迫各烽火亭点燃烽火,告警各壁垒:“匈奴十万大军就要入寇,所有吏士都要拿起武器,敢拖后的斩。”第二天早上,四人率领三四百人,在校尉府数里之外的地方等待。这边校尉刀护听说匈奴就要打来,烽火亭已告警各屯田壁垒驰援,于是一大早就打开城门,击鼓接纳吏士。陈良等人见城门已开,便率人进去。进入府内,立斩刀护及他的四个儿子,沾亲带故的男人都被杀死,只留一些妇女、小孩没杀。

杀了刀护之后,陈良便派人通报匈奴,匈奴南将军率领二千多骑兵来迎接陈良等,陈良带着校尉府男女二千多人投了匈奴。陈良、终带反水有功,封赏升官不必多言。

三年后,老单于死,新单于继位,想要与新莽和亲,王莽派人多送金银与单于,购买陈良、终带等人。单于于是把杀刀护的人统统绑了起来送给王莽。可怜这帮人,本是为了保命,反而害了自己,押解回长安的二十七人全被王莽活活烧死。

王莽力图改革却政策反复,搞得国内怨声载道,国外不忍相附。匈奴大举入边,西域诸国瓦解,纷纷背叛而投靠匈奴,西域都护但钦也在一片混乱中被杀,王莽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