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步搞清楚这个问题的进程。
邓小平理论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我们党正是依据这种判断,确定了对外开放路线和国际战略。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 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反复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他认为这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之所以强调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完全清醒”、“不完全清楚的”。也就是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好制度,但过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以及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什么等等问题,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不可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步搞清楚这个问题的过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邓小平总结以往离开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的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还说:“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我们搞社会主义,当然需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即社会主义是干什么用的。社会主义的一切制度、体制、模式,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来设计和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建设起来的一切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偏差,就是只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形式,但没有注意到它的功能和价值,就形式讲形式,把形式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不是根据功能、价值、目标、任务来设计和规定具体形式,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亦即社会主义最大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一切具体制度和形式,都要体现这个要求,服从这个要求。符合这个要求的,我们就坚持;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我们就调整、改革;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要求,变换旧的形式或创造更多新的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的其他一切概念,都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本质,才抓住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也才能真正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至于什么叫剥削这类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加以研究,逐步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界定。
所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因此,我们面临着更为紧迫的改变贫穷与落后面貌的任务。
邓小平一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他的讲话、文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很多不同角度,充分论述了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概括起来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底子薄、处于初级阶段要求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要靠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竞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要靠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和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够格不够格要看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需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等。其论证的角度不下十余个。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发展生产力,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全党所作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邓小平总结过去工作重点未能及时转移或一有干扰便不能坚持的教训,十分突出地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不发生较大战争的情况下,都要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坚持经济建设不动摇。“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一天也不能耽误。”“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和由此而来的对中心任务的正确规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发生变化。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此,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了这一论断。这一矛盾也就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都受这个主要矛盾的作用与影响。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因为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的行动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对这条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内容全面、结构完整的体系。
1.科学地规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而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和所做的事情。坚持这个中心,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2.科学地规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的宏伟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首先要求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有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同时,还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