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5532000000007

第7章 政治理论知识(7)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一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愿望、感想出发。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学习它的精神实质,即学习它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和研究理论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

实事求是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4.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实质上是思想方法。

第一,“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的方法。一般号召具有普遍性,它可以使领导的意见、方针、政策迅速地直接同广大群众见面,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广泛地普遍地动员群众。个别指导,一是可以检验、修正和丰富一般号召;二是可以取得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具体经验。个别中包含着一般,领导者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在抓典型,“解剖麻雀”时要注意所抓的典型、所总结的经验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是否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要防止把某一具体经验绝对化;推广典型经验时,要经过试验,由点到面。

第二,“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弹钢琴”的方法。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很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领导者必须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带关键性的工作,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其他工作也并非不重要。领导者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要动,要互相配合,有节奏,既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此外,还要做到“胸中有数”,“留有余地”,“波浪式前进”,等等。

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离开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无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共产党的政治就是人民的政治,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集中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行动中。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根本所在。

共产党人要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如果有了错误,就一定要改正。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

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出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再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毛泽东把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统一在了一起。

领导者要善于把党的政策转变为群众的行动,这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独立自主的内涵十分丰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独立自主,既是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不仅是处理政党与政党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时也要与世界交往,学习和借鉴其他政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

2.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独立自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革命主要靠自己,建设同样主要靠自己。

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要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援助。

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中,贯串于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也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一种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大体上可以说主要有十六个方面。

第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和根本的理论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含义。强调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强调要抓住战略重点,争取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也是一个大试验。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正确对待和借鉴现代文明的成果,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第八,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方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九,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定不移的方针。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第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十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十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要正确处理各国党与党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第十三,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用以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明确规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强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十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十五,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强调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第十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我们从未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继承与发展、坚持与创新结合起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