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是佛教圣地,建国神话中少不了佛祖的神迹。第一代于阗王,就这样披着佛祖的“法衣”,终结了绿洲上的部族更迭,熔铸出一个高鼻深目,身材魁梧的异质民族。
一、唐僧笔下的天竺遗民
于阗建国的传说如同绿洲上更迭变化的民族一样充满了离奇,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述于阗建国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于阗荒无人烟,只有野兽与飞禽在这块土地和天空中自由活动,后来北方毗沙门天王来到这里,独自在空旷的地界上修行打坐,居然长时间停留于此,建了豪宅,修了禅房。
雪山南面那个古老的天竺国(即古代印度)进入了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时代,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有个儿子,名叫拘那罗。拘那罗太子自小聪慧,又长得一表人才,英俊潇洒。他从不因自己的贵族身份而骄横,反倒处处恭卑谦和,宽厚待人。太子的仁义使得他的名声享誉全国,就连街边的乞丐都知道孔雀王宫里有一位天底下最仁慈的太子拘那罗。
这一年,太子拘那罗的生母,孔雀王国的王后因病去世,太子悲痛万分。可是没过多久,阿育王续娶了继室。这个新任的王后妖艳放荡,见太子拘那罗长得十分英俊,就想暗逼太子与己私通,但是为人正直的太子拒绝了投怀送抱的继母的数次引诱。
怀恨在心的王后,几次三番向阿育王进献谗言,说北方的旦叉始罗是国家重镇,必须要有王室子弟中的贤能之士方能驻守。
阿育王被王后的花言巧语迷惑,竟然接受了王后推举拘那罗去那偏僻的地方。国王召见了太子,告诉太子,旦叉始罗是国家的重要之地,关系到社稷江山的安危,需要太子亲自去治理那里的疆土。太子欣然接受父王的指令,答应去旦叉始罗赴任。临行前,阿育王告诉太子拘那罗,以后凡是我的诏书命令,都会在封泥上留下我的齿印,以齿印为证,其令如山,定要遵从。不料,这一机密被屏障后的王后暗记于心。
太子领命后,立即整装前往旦叉始罗上任。一晃几年过去了,那个在王室中骄纵放荡的王后,在宫廷中拥有无数情人,但是蛇蝎心肠的她对太子一直耿耿于怀。
一日,怀恨在心的王后,伪造了一份诏书,并用印泥封好,趁着阿育王熟睡之际,将国王的齿印留在了印泥上,并派遣信使快马加鞭将诏书送往旦叉始罗。诏书上莫须有地罗列了太子治理旦叉始罗的失误,并以国王的口吻降罪于太子,要挖去太子的双眼,逐出官邸,永世不得归还。
太子的辅臣们建议太子亲自负荆请罪,去国都向国王当面问个究竟。但是与父王有约在先的太子,确信印泥上的齿印没有问题。几日后,太子在城外的刑台上,被刽子手用锋利的尖刀,挖去了双眼。夫妻双双离开城池,沦落得和乞丐一起,蜷缩在街口,四处乞讨。
一路流浪的太子夫妇辗转来到阿育王的都城,他们听说了那个淫荡王后的许多传闻,想要将这些讲给迷惑其中的父王。于是,太子夫妇设法进入王宫的马厩,每当夜深人静时,二人便弹起箜篌,悲切地吟唱其悲惨遭遇。
阿育王终于在一日散步中,听到了这哀婉的弹唱,冥冥中他觉得歌声好像失踪的儿子。于是命侍卫将弹唱的太子夫妇二人带到面前。阿育王怎么也没想到,被报告在打猎中失踪的太子夫妇居然如此落魄地出现在王宫中,而此时太子早已双目失明。国王悲痛地深信幕后的操纵者就是那个放荡成性的王后。
于是,王后被处以极刑,随后许多名门贵族牵扯其中,被国王驱逐出境。这些豪门氏族获罪后,害怕阿育王的进一步迫害,携带家眷,远离故土,穿过昆仑峡谷,来到了毗沙门天王居住的地界。
这些昔日的天竺贵族,来到于阗西面的地界,见这里空旷无人,水草丰富,于是定居下来,推举部众中名望最高的贤能做了大王,过上了安居的生活。与此同时,来自东土的一位王子,在于阗东面的地界上也安居了下来,并且自立为王,过起了部族生活。东西两个部族,很长时间一直不相往来,风俗也相互不同。
但是有一天,双方的狩猎队伍,相遇在荒野之中,互问来历,都说自己是这片疆域的主人,一时间,剑拔弩张,怒形于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双方的大王出面,约定时日,一决高下。
东西两部,返回自己的部族,操练军马,打造兵器。在约定的时日,再一次出现在荒野之中。西方的部族很快败下阵来,东方的大王砍下了西方部族大王的脑袋,震慑了西方部族的兵卒,继而大举西进,招抚了残留的西方部族士卒和百姓。
统一东西的大王,开始筹划在疆土的中部建造都城,但是无法确定地址,没有良好的泥土来建城。一筹莫展的大王听取下臣们的建议,布告天下,征召熟知地理之人。
这一日,部落中来了一个相貌十分丑陋的人,脸上涂着黑灰,背着一个硕大的葫芦,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可以帮助大王建造都城。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将背着的葫芦解下,打开葫芦的塞子。只见葫芦流淌出源源不断的水,弯弯曲曲像是画画一般,在荒野之地居然浇出了一个又一个圈,那些圈的不远处出现了可以建城的泥土。大王正在惊讶之中,那个丑陋的奇人,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大王深信这是神灵佑护,于是在叩谢神灵之后,依据水流浇灌出的印记以及那些泥土,大兴土木,建造了易守难攻的于阗古城。
大王建好了都城,安抚了人心,制定了国策,于阗安邦立国,蒸蒸日上,可谓大业已成。可是,转眼大王到了垂暮之年,却膝下无子,偌大的国家没有继承者,王脉的延续岌岌可危。
整日忧心忡忡的大王决心向毗沙门天神求助,他先是命人修建了金碧辉煌的天神庙,塑造了高大无比的毗沙门天神的神像,在告慰天神庇护国泰民安的同时,祈求天神赐给自己一个儿子。
说来也怪,在大王祈祷的瞬间,忽然天神神光闪现,从那巨大的神像头中,居然蹦出了个男婴,啼哭之声犹如雷动,待大王上前抱起后,男婴居然一声不哭,向大王露出天真烂漫的笑容。举国上下为大王喜得贵子一片欢腾。回宫的路上无数子民争相观看,一睹这天赐神童。可是好景不长,回宫后的男婴,不吃人奶,不食人间食物。大王无奈之下再次返回天神庙,向天神祈祷。天神庙的地面上奇迹般地隆起,像妇人的乳房,那天赐神童止住了哭声,慢慢爬向那地乳,吮吸了起来。就这样,那孩子依靠这神奇的地乳,一天天长大。
成年后的孩子,被大王册立为太子,机智过人,聪慧无比。在继承王位后,他建立宗祠,祭祀先祖,信奉神灵,将教化传播到四方,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昌盛兴旺。自此以后,这个在绿洲之上建立的国家,王位代代相传,社稷世世相续,成为了古代西域的一方神奇之国。
二、大地哺育的阿育王子
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不同,《于阗国授记》为我们提供了于阗建国的另一则传说:
在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圆寂234年后,古国天竺进入到了孔雀王朝时代,出现了一位信仰佛陀之法的国王——阿育王。
阿育王四处朝拜佛祖,大肆建造佛塔寺院,以求弘扬佛法。这一日,阿育王朝佛来到了于阗一带。此时的于阗地界虽然海水早已退却,陆地早已显露出来,但是依然空旷无人,只有茂盛的水草与偶尔路过的野兽。阿育王在此安营歇息了几日,而那王妃在营帐中沐浴之后,出外散步,忽然在天空看见毗沙门天神飞过。
天神相貌绝伦,衣饰华丽,一下触动了王妃的情思。回宫后的王妃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沉湎在对天神的爱慕思念当中,谁知王妃对天神的思念,居然使王妃怀孕,十月之后,生下一个神奇的婴儿。
已经数月在外朝佛礼拜的阿育王回来后,见到王妃生下的男婴,随即产生怀疑,于是召见术士们对孩子进行占卜检测,结果证实男孩不是阿育王的骨肉,但也不是凡胎。一位相士告诉阿育王,这个男孩相貌绝伦,命运亨通,他日必可登基成为天竺国的新王。
阿育王听后,妒恨填膺,他不想在承受羞辱之后,还要将王位传给这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于是命人将婴孩遗弃在王妃见到天神的荒野之中。
被遗弃的孩子并未像阿育王希望的那样饿死或是被野兽吃掉,荒野地面上耸立起一对乳房,神童吮吸着甘甜的乳汁,得以保命。因为神童喝地乳长大,所以后来取名唤作地乳。
不久以后,东土汉地有一位国王,是一位慈悲仁义的君主,他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养育一千个孩子。他的仁慈使他在耳顺之年,拥有了九百九十九个孩子,唯独缺一个孩子。于是他不远万里来到毗沙门天神的居所之地,祈求天神赐给自己最后一个孩子。
天神见其东土国王十分虔诚,而且素来好善乐施,地界上又有被遗弃的地乳,于是欣然将地乳送与国王,以达成国王千子的心愿。
地乳一天天长大,孔武有力且聪颖过人,深得国王的宠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乳渐渐知道了身世,于是向父王禀明了志向,希望寻找出生之地。汉地国王最终答应了地乳的请求,并派遣大军护送王子西行。
地乳王子率领众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于阗地界,恰巧与天竺国被贬迁移的罪臣宰相耶舍相遇,耶舍一行人数众多,队伍看起来浩浩荡荡。两队人马到达于阗这水草丰盈的地方时,都已经人马困顿,都想在如此物产丰富的地方建一番伟业,做自己安生立命之地。于是矛盾一触即发,在于阗玉龙喀什河畔,两队人马相争不下,兵戎相见。
就在战事一触即发之际,天空忽然闪现出毗沙门天神和功德天女,两位天神劝服了双方,两边息甲休兵,地乳与耶舍握手言和。随即两队人马合二为一,奉地乳为王,耶舍为相,建造于阗都城,共同治理国家。
三、《日藏经》中的神龙传说
佛经上讲,那一日大日如来为弟子们讲二十大支提。所谓支提是说佛家将有舍利者称作塔,无舍利者名为支提,这支提必须建立在纪念佛的四种地方:一为所生之处,二为得道之地,三为转法轮处,四为佛涅槃处。
如来讲完这二十大支提后,吩咐自己身边护法神龙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守护支提所在之地。神龙深知守护任务责任重大,一个个推脱。佛陀于是又将这项任务交与二十八夜叉将,这二十八夜叉将倒是圆滑,告诉如来说,佛的旨意让我们去守护这二十大支提,这本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可是于阗国处的圣地一处,我们难以去护持。原来,这于阗国处本是荒野之地,后来形成村邑城郭,但是那些人民都是来自其他地方,这些龙王、夜叉都害怕在这样一个人员混杂、成分复杂的国家,得不到应有的供养,弘法事业受阻。
大日如来胸有成竹地看着莲花座下,那些相互推脱、争论不休的龙王夜叉们,默不作声。突然角落中一位龙王上前向如来说,自己愿意去于阗国圣地护持,大日如来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轻轻地点了点头。
原来,如来佛知道,早在迦叶佛时期,这于阗国叫做迦逻沙摩。曾经国土广阔,物产丰富,人民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之下,可是后来世风日下,人道沉沦,作恶的人越来越多,影响了自然轮回,也破坏了天道人伦,一夜之间迦逻沙摩河流断绝,泉井枯竭。人民因为没有水源,要么饥渴而死,要么背井离乡,从此这里日渐凋敝,一片荒芜。
大日如来告诉龙王,此次去于阗国,不用担心供养,也不用担心民众稀少。因为不久以后会从沙勒国往于阗国迁徙两万人,这些民众一定会日夜供奉圣地,所以护持并非难事。如来此话一出,那些推辞不去的神龙、夜叉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佛祖在试探这些天神弘法决心是否坚定,其实佛祖早已心中有数。
果然如大日如来所说,于阗古国在迦叶佛灭度的一百年后,往来迁徙的民众越来越多,一时间城邑郡县繁多,物产日丰。这原本被看做最无希望的于阗国,一时间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富饶之地。
神话传说总是充满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神奇,但是历史总归要按着它的套路在时间的脉络上,勾勒最为真诚可信的诉说。
事实上,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达的于阗古国,在历史的维度上早已存在了很多年,那是一个名为尉迟家族,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建立起来的国家。
第一代尉迟家族的大王以不满二十岁的年龄,率领部众,迁徙于此,安邦立国,不断地拓展疆土,征战沙场。这块绿洲圣地最终告别了部落更迭的命运,而尉迟第一代大王最终成了绿洲于阗的主人。
那些神话传说无非是想将于阗国第一位建立者推到神圣地位,可是在那些神话背后,我们看到,神话依靠的不仅仅是虚构,而是成为绿洲主人的第一代于阗王,以他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开拓者的眼光,将不断征战俘获的部族、残留于此的土著部族以及自己的部族整合融化。于是那个出使到此的张骞看到这个混杂着多种族血液的于阗国,处处是深目高鼻,身材魁梧,截然与汉地不同的人民。而那个同样高大,相貌伟岸的建国者与他的神话一起闪烁在历史的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