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北宋初期幽州人。少时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船人都十分害怕,吕端却毫无反应,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匡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政知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决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参政知事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对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了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归顺了宋朝。
如果说处理李继迁的问题时,吕端深明大义,努力纠正皇帝的错误,避免了大的损失,那么在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上,一向不拘小节的吕端却反其道而行。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上赵匡义病危,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赵恒英明有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龄等人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长子,原为太子,因残暴无道,太宗废弃了他。吕端知道后,秘密地让太子赵恒入宫。
太宗一死,皇后令王继恩召吕端来见。吕端观察到王继恩神色不对,知道其中一定有变,就骗王继恩进入书阁,把他锁在里面,派人严加看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皇后。皇后受王继恩等人怂恿,已经产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图,见吕端来,便问道:“吕丞相,太宗皇上已经去世了,让长子继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命呢?”皇后见吕端不同意废太子赵恒,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恩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快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太子继承皇位。
太子赵恒在福宁殿即位的那一天,垂帘召见群臣,吕端担心其中有诈,请求卷帘听朝。他登上了玉阶,仔细看了一番,确认是太子赵恒才退了下来。随后,他带领群臣山呼万岁,庆贺宋真宗赵恒登基。
卷帘认准了是自己拥立的皇帝才肯行礼,吕端确实是大事不糊涂。他善于忍耐平时的小事,但对于重大问题的细节却一点也不忽略,所以才能完满地处理问题。
能在大乱中保持清醒头脑,谈何容易,吕端小事不强求,大事不糊涂。真可谓理乱高手,做人能做到这一步也够可以的了。
二、郭子仪:乱中有度
做人谨慎,做事小心,进退有节,人们称之为井井有条,乱中有稳,忙中有序。有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工作方法,做事自然成功,乱中方能不失根本。
郭子仪封为汾阳王后,王府建在首都长安。汾阳王府自落成以后,每天都是大门打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一名军官将要调到外地任职,来向他辞行,就径直进了内宅,恰巧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洗打扮,而郭子仪在一旁侍候,就像奴仆一样被呼来唤去。这位军官回去后,不免要讲给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都以此作为笑料谈资。
他几个儿子觉得这事太失王爷的面子,跪下来求他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我这样做不是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儿子们个个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口气说:“我已爵封汾阳王,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激流勇退,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我是进不得退也不得。如果我们再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家对朝廷有二心,必然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加油添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少都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善于预见灾祸,更善于把握幸运和荣宠,深谙其中处变不惊的明哲保身道理,所以贵为唐朝重臣。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立身处世是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他带兵素来以宽厚著称,对人也很宽容。在战场上,沉着而有谋略,而且很勇敢。朝廷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吃老米饭。所以屡黜屡起,国家不能没有他。
他与监军太监鱼朝恩的恩怨,在当时的政治态势上是相当严重的:鱼朝恩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当时朝野人士都以为要掀起一场大风暴,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带兵打仗,也没能禁止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现在我父亲的坟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这也充分地显示了郭子仪的大度。
另有一则故事,说郭子仪晚年退休在家,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有一天,卢杞(良史《奸臣传》中出现的宰相,其时未成名)来拜访,郭子仪正在玩乐,听说卢杞来了,命令女眷、歌妓全部退下,他单独与卢杞谈了很久。事后,家眷问他:“你平时接见客人,不避讳我们在场,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如此慎重?”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半边脸又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见了肯定会笑话他的脸,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的,得罪过他的,一律被杀。只有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予以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史载郭子仪八十五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能如此的,几千年以来,恐怕只有郭子仪一人。
其实,郭子仪的成功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得志不猖狂,失志不气馁。在未成功时,也有理想和抱负,但过于看重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一旦成功,总认为是个人聪明和努力奋斗的结果,而忽略了他人的功劳和整个社会的作用。就如现在的亿万富翁们,固然每人都有一段艰苦的创业史,但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们再想富裕,可能吗?这种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心态使他们不留意周围情势的变化,因而增添了阻力和困难,自然难以持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