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秦军此番攻韩,并非打算彻底消灭它,其主要目的在于逼迫韩王安把一个韩国“无用之人”——韩非,交给秦王。
韩非,韩国“诸公子也”,也是贵族之后。他素喜“刑名法术之学”,下了很大的力气去钻研法家的学说。韩非曾同李斯一起在楚国兰陵随荀卿学习,李斯承认韩非比他学得好,造诣很深。
韩非是个热忱的爱国者。他亲见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日益沉沦,外有强秦虎视,内有悍臣弄权,亡国之危已迫在眉睫。于是多次上书给韩王,针对韩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变现状的意见。然而,庸懦无能的韩王不识人才,根本不理睬韩非的主张。韩非满腔的爱国热忱却被冷落,又因口吃,不善言谈,于是将其所有的悲愤和忧愁皆倾注于笔端,埋头著述。
不久,韩非的著书便流传到秦国。当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韩非的《孤愤》、《五蠹》时,不禁拍案称奇,起身感慨地说道:“嗟乎!寡人如能得以见到此人,并同他一道交游,死而无憾矣!”
这时,恰逢秦王的长史李斯入内禀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何故。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案上的竹简,并说道:“先生博学,请看案上的书简,竟是出自何人的刀笔?”
李斯遵命披览书简,片刻间便抬起头,笑着对秦王政说:“禀报大王,此书简乃韩国公子韩非所著,韩非同鄙人曾一道受学于荀卿先生多年,故能一望而知。”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韩非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使心高气傲的秦王如此兴奋,并对他五体投地,必欲见之而后快?
韩非的政治学说,主要是在总结和吸收了前期法家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是一位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现存55篇,收集在《韩非子》一书里。
韩非是一个君权至上论者,要求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名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谓“圣人”,就是中央,也即是君主。所以,若欲安国,则必须尊主。因而,韩非借鉴了前期法家的有关学说,提出了更为缜密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非自觉地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疾呼要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唱对台戏。他所说的法,是指由封建官府制定和颁布的成文法。法治的对象是君主驭下的所有臣民;法治的目的是要维系封建的统治秩序,保障圣人——君主对全体臣民的绝对统治。因此,韩非主张法必须严峻,只有实行严刑峻法,老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乱。人们很少被火焰烧伤,是因为火焰猛烈灼热;许多人溺毙于水中,是因为水性柔弱。严刑峻法就如同一盆火焰,约束臣民老老实实地接受君主的摆布,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韩非还鼓吹法不阿贵,赏罚严明,他认为圣明的君主设置官职爵禄,就是为了以此招引贤才,奖励功臣。所以,贤能之人应任大官,拿厚禄;功勋卓著者,应当得到很高的爵位和奖赏。有多大的本事当多大的官儿,有多大的功劳领多厚的俸禄,主张任人唯能,任人唯才,反对儒家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任人唯亲的原则。在当时,韩非的此项主张有其进步意义。
不过,仅有严刑峻法,君主还不能有效地主宰他的臣民,还必须有势。所谓势,是指国君的地位与权力。认为君主一日不可无势:夏桀为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有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崇高。尧当老百姓的时候,不能治三家,不是因为他没有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太卑下。千钧重的东西,载在船上也会漂起来,锱铢般轻的东西,若不放在船上也要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锱铢重,而是由于有势与无势的缘故。所以韩非得出了结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有了势,法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
势既然这般重要,君主应当将其视为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韩非以形象的语言告诫君主:觊觎君主权势的大有人在,君主一旦失势,即使求为匹夫亦不可得。猛虎依靠坚锐的爪牙能制服狗,若待虎的爪牙移到狗身上,老虎就被狗制服了。因此为君者应当像防贼一样提防所有的人,越是亲近自己的人越要注意,例如父母、妻子、兄弟等等,他们都可能构成对君主权势的致命威胁。
韩非和他的老师荀卿一样,都主张人性恶,但韩非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人之本性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统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子弑父、妻谋夫、下僭上、臣弑君。为此,君主要善于潜运权术以御臣民。
韩非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这面特种网的编织上,成为专制网络得以织就的关键人物之一。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统一以后的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实际上就是按照韩非的理论框架建构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明确和固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与义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性。可是,在另一方面,这种绝对专制的政治理论野蛮地桎梏了人之个性的发展,极大地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而一味强调垂直关系下的服从,使中央集权体制很快僵化,由统一走向“统死”。因此,尽管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理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早已失去了进步性。
秦王本人专横跋扈的政治品格,固然有其个人性情的因素,然而总的来说,是由大一统封建政治决定和推动的,是历史造就了“轻食人”的秦王,尽管在统一前,他的这种品格还未发展到极致。所以,历史的需要迫使秦王采用更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
加强君权、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建立帝国,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韩非为秦王日夜思念的大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句句话都说在他的心坎上,使秦王犹如夜见明灯。既然如此,他怎能不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而无憾”的感慨呢?
连日来,秦王政多次翻阅韩非的书简,读其文而思见其人。为早日见到韩非,使其为己所用,秦王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做出了决定,于公元前233年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见秦国大兵压境,惊慌得手足无措。危难中,韩王想起了韩非。尽管以往从未采纳过他的意见,这次却决定派韩非出使秦国,让韩非劝秦王首先伐赵。
韩王哪里知道,秦王政此次发兵的目的,不是要在此时灭亡韩国,而是要借此得到韩非。因此,当韩非出使秦国时,秦国便撤兵而归。
韩非到达秦都咸阳,受到秦王政的盛情接待。由于秦王政的挽留,韩非便留在咸阳,秦王对韩非优礼有加。
在阅读了韩非的《五盘》、《饰邪》等篇之后,秦王知道韩非是很仰慕秦国政治的。而韩非自己又不见用于韩,由此可以判断,韩非必将用于秦。
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秦王并未“信用”这位他渴慕已久的法术家。秦王发现,同韩非的其他著述不同,《存韩》不提如何为君驭民,只讲现实中的诸侯之间的纵横关系——利害关系,并且竭力要使秦王相信,作者本人绝对是站在秦国立场上的。
其后不久,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四年前,秦王喜得军事家尉缭,采纳了他的离间山东诸国关系,破坏其合纵图谋的战略性建议,曾派出不少智能之士到六国去完成这项使命,姚贾即是其中之一。
姚贾,魏国人,继其父职为监门(守门人)。曾为赵臣,后入秦。秦王曾招集臣下60人,问谁可赴六国行离间计,姚贾遂毛遂自荐,愿出使山东,绝其谋而止其兵。秦王乃予其车百乘、金千斤,派其出使各诸侯国。几年过去,姚贾不辱使命,成功地离间了各诸侯,在韩非入秦这一年,返回秦国,向秦王复命。秦王非常高兴,为了表彰姚贾的功绩,封其千户,以之为上卿。
韩非知道此事之后,很快向秦王表达了他的看法:姚贾带着巨额的珠玉金银,由南至北,出使三年,未必离间了各诸侯的关系,可是却把国家的资财花光了。这是姚贾凭借大王的权威、国家的资财,在为自己的私利结交诸侯,希望大王进行调查。
一个监守自盗的魏国大盗和赵国的逐臣,参与有关秦国社稷的决策,怎能鼓励群臣忠心为国呢?韩非忘记了,他自己也是一个被韩王推出来挡灾的韩国弃臣。多疑的秦王听了这个意见,便免了姚贾的官,并细细地盘问了姚贾一番。姚贾急忙向秦王表示了自己的忠诚:“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又以太公望为齐之逐夫,文王用之而王,管仲乃齐鄙之贾,桓公用之而霸的事例,反驳韩非对自己曾为“魏之大盗,赵之逐臣”历史的讥诮,要求秦王“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勿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信”。秦王认为姚贾的话没有错,特别是后两句,很有道理,遂命姚贾官复原职。
工于心计的李斯,对韩非的得宠很是嫉妒。此次韩非责难姚贾,在秦王面前碰壁,被李斯视为机会,便同姚贾一道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
秦王见李斯、姚贾讲得有道理,感到人心难测,联想到韩非入秦以来,并没有在重大问题上有所贡献,此次对出使四国有功的姚贾提出非难,而且又不在理,便听从李、姚的意见,将韩非下狱问罪。
韩非入狱后,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服毒而死。韩非感到冤枉,不肯服毒自杀,想要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清白。但在李斯的控制下,韩非无法面见秦王申辩。
事后不久,秦王对将韩非下狱问罪的决定深感不妥,察觉到李斯、姚贾是在报私怨,如此处理不仅会失去韩非,而且会产生令天下贤士不敢前来秦国的严重后果,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到狱中宣布赦免韩非。然而,传令的使者晚了一步,当使者到达狱中时,韩非已自尽而死。
秦王得知韩非死于狱中,痛失一位贤才,心中甚是悲哀,同时也对李斯、姚贾的陷害异己深为不满。然而,秦王不想为一位已经死去的人再去惩罚活着的李斯、姚贾,这无异于自砍手足,因为在兼并天下的大业中,他还用得着李斯与姚贾!秦王把对李、姚的不满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对韩非充满了无限的哀痛和思念。
王翦、蒙恬
在秦王政属下的众多战将之中,以王氏、蒙氏功劳最多,现简要介绍如下:
王翦。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而好兵。公元前236年率兵攻赵,取阏与等九城。公元前229年率兵攻越,次年平定赵地。公元前227年率兵在易水西大败燕、代联军,次年攻下燕都蓟。公元前224年率60万大军大败楚军,次年攻入楚都寿春,楚亡。又率军南征百越之君。
王贲。王贲是王翦的儿子,曾率军击楚,楚兵战败。王贲率大军击败楚军后,还击魏,魏王降秦,遂平定魏地。后来,王贲又与李信一道平定燕、齐等地。
蒙恬。蒙恬是蒙骜之孙,其父蒙武,其弟蒙毅,世代为秦国名将。蒙恬曾学书狱、典文学,于公元前221年因家世得为秦将,在灭齐战争中立大功,被拜为内史。秦帝国建立后,蒙恬将30万大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赵高、李斯赐蒙恬自尽。
蒙毅。蒙毅是蒙恬之弟,深受始皇尊宠,官至上卿。
在为秦王政兼并天下立有卓著战功的诸多名将中,还有李信、桓以、杨端和等人,但以王氏、蒙氏两家族的几位名将功劳最大。
秦王政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重视人才、利用人才成为其夺取天下的强大武器,历史也因此在秦王政的功绩中浓浓地书写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