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做人经商处世的大智慧
5556100000006

第6章 时刻以大局为重(1)

全局和局部密不可分,局部是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商场历来都是竞争的战场,虽然没有硝烟,却也是计谋迭出。有经验的商家不会一味地猛打猛冲,而是统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李嘉诚深知商海无常,变化莫测,要想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以大局为重。

1.充满信心,志存高远

善于经营的商界人士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仍不忘发展,继续在商业中驰骋前进。他们的动力就在于不断地为自己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确如此,远大的目标必然会催人奋发向上,一路攻克难关,最终将胜利的大旗插上事业的顶峰。

企业的成功在于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奋斗。1971年1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使中美关系得到了好转。中美关系的演化表明,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很有可能得到消除,中国国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开放。照此看来,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无疑会逐步增强。

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的变化给香港经济的飞跃带来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转入多元化。香港经济前途一片光明,人们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

李嘉诚没有浪费这个大好势头,1971年6月,他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并决定集中一切力量发展公司的房地产。

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下公司取得的成就,然后直奔主题,道出了以后的发展目标: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赶超“置地”。

李嘉诚的决心让大家感到一脸迷茫,因为“置地”的实力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置地全称为香港置地有限公司,于1889年成立,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的杰姆·凯瑟克以500万港元注册成立,此公司在当时是全港最大的公司。它的发展比较迅速,经半个多世纪,置地有限公司在香港处于绝对霸主地位,在世界上的地位亦不可小觑,它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一。

现在的置地公司已经是一个涉足广泛的公司,它集地产、酒店餐饮、食品销售为一体;其业务范围亦相当广泛,虽立足香港,但其业务面已经覆盖亚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撼山易,撼置地难”是业界早有的说法,到现在仍被业界人士认同。要想赶超实力超群的置地,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长江地产公司刚刚成立,在置地眼中,不过是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李嘉诚的口气如此之大,难免让手下的各部门领导人顿生猜疑。

有人立即起身质问老总李嘉诚:“置地的实力那么雄厚,长江现在最多可算得上小型公司,我们能赶超置地吗?”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而又斩钉截铁地说,“再大的公司也是从小做起的,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通过不断发展,实力才不断强大起来的。名人都是出自于众人之中,当年,置地的创办者之一遮打爵士仅是一个贫寒之士,他从英国远道而来,没有人认识他,没人把他放在眼中。然而,他凭着自己的恒心、毅力、精明的头脑以及机遇,终于成为香港巨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有雄心壮志,远大的目标在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就长江目前的实力而言,不可否认,它与置地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我们可以先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置地能够在香港甚至全球稳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辅。置地目光远大,它不求近利,而是长期投资。我们长江地产也应该像置地这样,以收租物业为主,必会有大前途。”

“另外,置地的基地在港中地区,而中区的物业已经发展到极至,地价甚是昂贵,不再是寸土寸金,寸土尺金都不为过,发展空间狭小。以长江公司现有的资金储备,是没有实力在中区拓展地产的,但我们可以去目前稍微冷淡、地价较低的边缘地带和新兴市镇发展,待实力雄厚,再与置地一决高低。”

“先父曾与我谈到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以此话验证世间发生的事,且屡次都有效。置地已久居香港霸主地位,近几年中,其发展趋势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势头远不及地产界的后起之秀太古洋行。”

“长江在创业之初,加上借来的资金才有5万港元,物业也是后来才开始经营的。如果集中发展房地产,我们公司的发展势头定会很旺。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嘉诚的分析有理有据,他把赶超置地作为自己的目标,不无道理。

但是,李嘉诚的话并不能够使在座高层信服,只有事实最可信。

李嘉诚开始大力发展地产业,他在现有的地盘上广建楼宇,由于当时的发展势头良好,用户在楼宇筹建过程中便上门求租。李嘉诚一刻也未放松,他把收到的租金继续投入到楼宇的兴建中。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一旦定下目标,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努力发展。商业人士就该有这种大志和气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嘉诚经商箴言: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即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2.顾全大局,深入人心

顾客被商人视为上帝,这些上帝就在众人中。如果自己的产品能够打动人心,被人们称赞,自然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在关键时候,得人心者得天下。挣钱是经商的目的,在商人的眼中,钱是越多越好。策略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商人挣钱的速度和数量。得人心后再挣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自从1971年成立以来,长江地产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五六年间,该公司的年经常性利润达到近6000万港元,拥有物业地产600多万平房英尺,资产净增至5亿多港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和当时香港的大公司相比,长江实业只能算是一家中型公司。不过,李嘉诚在当时的地产界已小有名气。在一次拍卖会上,一个实习记者指着李嘉诚问身旁的一个记者:“那个高额头、头发稀少、连连举手的人是谁?”

这位记者告诉他,这个人是李嘉诚,现在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总裁,靠塑胶花发迹,当年被人们称作“塑胶花大王”。近几年投资地产业,他的公司发展相当迅速,到现在已经拥有多座工业大厦,并在赛西湖兴建了高级住宅楼。

当时,长江实业是无法与当时的地产大户抗衡的,他的鲜为人知也是合乎情理的。可时隔一年,李嘉诚在地铁工程竞标中一炮打响,李嘉诚的名字变得异常响亮,昨日的小记者不免会自叹有眼不识泰山。长实集团这个响亮的名字顿时传遍香港的大街小巷。

李嘉诚没有沉浸在眼前的成就中,他的目标远远不限于眼前的成功,他需要继续发展。

1977年6月,李嘉诚购进了大坑虎豹别墅的近15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准备在这块地皮上大兴土木,兴建工业大厦。

虎豹别墅在当时比较有名,它是胡氏家族的祖业。胡氏家族大名鼎鼎,曾是名满全球的“斧标驱风油”的创始者。

虎豹别墅的本质是一座私人花园式住宅,但从外观上来看,却貌似一个规模宏大,别有风味的公园。这里环境优美,白塔巍峨屹立,一座座阁楼亭台错落有致,相映成趣,红墙碧瓦的搭配,更让人感受到古朴的气息;姿态各异的假山、山洞、展览馆更是妙趣横生;别墅内部,随处可见传说中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的泥塑,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李嘉诚兴建的大厦明显与别墅花园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纷纷指责它的出现与别墅的不和谐大大影响了别墅原有的景致。

李嘉诚得知此事后,没有以利益为重,而是把众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立即停止了大厦的兴建,以便保持虎豹别墅以往的风格。

李嘉诚的做法很符合一个精明商人的独到。因为此时的长实已经名气大增,能够吸引更多群众,人们也有兴趣去了解这个一步步做大的公司。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树立公司形象的机会,如果能够把握得好,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而李嘉诚正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赢得了汇丰银行这个颇具实力的集团的信任,为与其以后的合作做好了准备。

李嘉诚经商箴言: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让人听你的。

3.处变不惊,逆流而上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练就处变不惊的气魄是必不可少的。当大形势发生变化时,处变不惊可以让人在此时以冷静的头脑对大势进行全面分析,然后找到商机,从而逆流而上,以低成本做成在将来有大利润的生意。

20世纪年代中期,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有了转机,逐渐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地价楼价开始回升。银行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也渐渐恢复了元气,已有足够的能力重新资助地产业。地产商们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大干一场。

196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第一次较大的移民潮开始了。这使得刚刚出现一线曙光的香港地产业,再次转入愁雾笼罩之中。

这次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们无不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也是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他时刻注意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李嘉诚从宏观上坚信,世事纷争,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毅然做出了“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正确决策,并且将此看作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在整个地产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他不动声色地大量吃进。

此时,许多移居海外的业主,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于是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售房卖地信息。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时期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行为确实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着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也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但李嘉诚依然不改初衷,继续逆潮流而行。

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可获得的租金收入即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他利用过人的胆识,把别人臆想的灾难变成了自己的机遇,这也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将李嘉诚喻为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赌博成分。

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大灾难中,无论是谁,都难以对前景做出准确的预测。因而,说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把握是不现实的。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高潮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产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这个“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俗话说:无风险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九稳,多少有一点冒险成分。风险有多大?利益有多大?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胜算就敢冒险;胆子小的,没有八成以上胜算便不敢采取行动。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险,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发;后者比较稳妥,却难求快速成长。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别人算到不足五成胜算,而自己却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时,便意味着发大财的机会来了。李嘉诚正是善于抓住这种机会快速发展。当然,这还取决于自己高超的分析判断能力。

李嘉诚经商箴言: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痛苦无可避免,但必须支持港府应变的策略,发展有能力、有基础的事业。

4.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大局

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高素质的商业领袖,这种人物领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体现出来。当香港的塑胶花生产如火如荼时,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塑胶花原材料危机。为了解决危机,李嘉诚挺身而出挂帅救业,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来维护整个塑胶行业的利益,表现出了大将风范。

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担任胶塑行业协会会长期间,潮籍塑胶商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