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而设立的。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士族,故门阀士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清朝八旗
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镶红旗、正红旗、镶蓝旗、正蓝旗。
特种部队
特种部队最早源于英国。1940年6月6日,为反击**德国的疯狂进攻,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立即对整个德国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击”。于是,英国组建了一支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精锐部队组成的特种部队,头戴绿色贝雷帽,取名为“哥曼德”。
特种部队是世界一些国家军队中,担负破袭敌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和遂行其他特殊任务的部队。具有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特点。主要任务是: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海军、空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
我国最早的海军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雅典海军舰队则建立于公元前483年,比我国晚了将近100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水军的是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当时,孙吴的水军主要位于长江一带,共有5000艘战舰。
而到了明朝时期,我国开始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实力远远超过欧洲国家的海军。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北洋水师正式建立。它是我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
空军是主要进行空中作战的军种。多数国家的空军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和雷达兵种组成,有的还编有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空降兵。基本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对敌后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少数国家采取空军、防空军分立制,空军不承担国土防空任务。空军具有快速反应、高速机动、远程作战和猛烈突击的能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空军主要是支援陆军、海军作战。随着装备技术水平和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演变,现代空军不仅能与其他军种实施联合作战,还能独立遂行战役、战略任务,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现代国防和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
空降兵是现代化战争中进行空中机动和空降作战的一个兵种,是配合正面进攻部队高速度、大纵深向前推进的重要力量。在各个军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1927年前苏联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了空降兵。1930年,苏军的空降兵正式成立。此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相继组建了空降兵。
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是实施两栖作战的快速突击力量。通常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侦察通信等部队、分队组成,有的还编制有航空兵,一般按师(旅)、团、营的序列编制。其任务是:独立地或协同陆军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反登陆作战。在协同陆军登陆时,通常担任登陆先遣队,首先突击上岸,保障后续梯队登陆;也可配合陆军担负海岸防御任务。
15世纪至16世纪,一些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建立了经过专门训练的登陆作战部队。17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了海军步兵团。此后,俄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先后建立了海军陆战团或海军陆战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陆战队迅速发展,各国的海军陆战队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国还多次把海军陆战队用于局部战争,如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英国在马岛战争中,都使用了海军陆战队。
师、旅、团、营
师:1873年法国军队首先创立了师。当时明确规定每个师下属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和两个炮兵连。后来相继被俄国和其他各国军队所效仿。
旅:旅的名称来自于法语。意思是“一支战斗队”。16世纪瑞典国王确定了旅的编制,并启用了旅的建制。俄国彼得一世在进行军事改革时,最先在步兵和骑兵队里启用了旅的编制。
团:来自于俄语,在14世纪以前,团是俄国部队的总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军队下属的一个战斗队,组建正规军时,团便有了固定的编制,为各国仿用。
营:来自于英语,意思是“小或者少”。14~15世纪时,营曾被称作是方块队,当时并没有固定编制。到了彼得一世改革时,正式组建了营,并规定营下属3—4个连。此后便被各国效仿。
中国古代军衔
我国古代军衔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已经有了元帅、将军和校尉的称号。
元帅出现于晋文公四年。到了唐代,设有元帅和副元帅,作为战时的最高统帅。宋代时,则有兵马大元帅,而到了元朝时,便改设为都元帅和元帅。
将军出现于晋献公十六年。当时的晋国以卿为将军,到了战国时才用于官名。而在汉代时,将军的名号颇多。比如骠骑大将军。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中国古代四十个官职到底有多大
1.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始设刺史,东汉后权力日渐扩大,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17.通判——府之副职。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26.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29.教谕——县掌教学。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37.州同——州之佐官。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40.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中国古代十大猛将
1.项羽——秦朝
2.霍去病——西汉
3.英布——西汉
4.吕布——东汉
5.马超——东汉
6.冉闵——十六国冉魏
7.斛律光——南北朝北齐
8.史万岁——隋朝
9.杨再兴——南宋
10.李文忠——明朝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为春秋末期孙武所作,共三卷。《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7000余字。《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11000余字,30篇。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
《吴子》——战国吴起撰,共二卷。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其中6篇分别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尉缭子》——战国尉缭撰,计五卷22篇:卷一为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为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为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为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为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
《司马法》——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率军队、军队内部制定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太白阴经》——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姊妹篇。
《虎钤经》——是由宋李许洞撰写,全书共20卷,120篇。
《六韬》——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将军”的来历
我国古代并没有将军,管军事的叫司马。每军的统帅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但等级制度又不允许诸侯突破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为“将领一军”的意思。
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又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代将军的名衔虽不完全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
1.涿鹿之战——这是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涿鹿之野联合击败了南方强大的蚩尤部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落间的交融。
2.牧野之战——商朝末年,商王统治残暴不仁,激起国民反抗。他的儿子纣王即位后,统治更加暗无天日。周部落在姬昌的发展下壮大。武王即位后,灭商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讨伐商朝,双方在牧野交战。商朝士兵不满纣王残暴统治,纷纷倒戈,引导周兵攻入殷都。纣王自焚,商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