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5566600000006

第6章 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需求(3)

二、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一)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群众文化的动力与前提。群众文化的一切生成物,都仅仅是为了满足这一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的。

群众文化需求与实现这种需求的矛盾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矛盾。群众文化的客观需求是广泛的、多样的、不断发展的,而实现群众文化需求则是具体的,受一定条件限制的,群众文化需求与实现需求的矛盾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基本矛盾。这是群众文化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内在原因。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积极诱导

群众文化需求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其自身而言,叫作群众文化需求的“盲目性”;就其矛盾对立方而言,称作群众文化需求的“可诱导性”。

当群众文化需求处于自在状态时,会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现代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在优秀文化引进、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健康文化的流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遗留至今的传统文化,其内容既有反映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又有剥削阶级腐朽意识形态的烙印。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忘记了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不负责任地制造错误的舆论和氛围,不断复制和传播落后、庸俗的文化,就会使群众文化需求的盲目性膨胀,使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追求新、奇、特的青年人盲目追随。

群众文化需求是可以诱导的。文化环境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改变群众文化的性质和指向。群众文化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群众文化不能“迎合”群众文化需求,特别是不能“迎合”群众文化需求的盲目性。群众文化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群众文化需求,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

案例:成都市龙泉驿区“百人农村特色乐器队伍”

成都市龙泉驿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实行生态移民战略,山上分散居住的农民下山进楼,迁至城市社区集中居住,成为社区的新市民。龙华社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社区居民按照35平方米/人的标准免费入住,就业率达到92%,达龄人员每月可领取900元以上的养老金并享受合作社分红。一方面,农民居住环境变化,实现了充分安居、充分就业、充分保障,成为“新市民”,文化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再满足原有的娱乐方式,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要求学习掌握更多艺术技能;另一方面,政府认识到,有居、有钱、有闲以后,如果不加以诱导,不健康文化生活方式就会乘虚而入。根据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着眼于文化环境建设,提高农民、居民综合素养,培养打造“新市民”,龙泉驿区提出了“百人农村特色乐器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服务项目。并于2007年建立了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市民艺术学校,学校下设12个分校,并配备特色乐器,开展免费艺术培训。2012年8月在办班级就有182个,在校学生4000余人。经过4年的培训,已培养出各有100人的古筝、小提琴、二胡、军鼓、古琴、琵琶、吉他、连箫、鼓号、唢呐、葫芦丝、竹板特色乐器队伍,以及一大批乐器爱好者群体,使小提琴、二胡、古琴走进了普通市民生活,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需求,引导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向高层次发展,使艺术走进百姓生活。在社区里,你会看到一支由男女老少组成的近百人的小提琴演奏队、琵琶演奏队、二胡演奏队等,演奏得有板有眼。队伍的组成有居民,也有土生土长的原住农民。他(她)们休闲时,拿起一把乐器,把自己的生活弹拉得有滋有味。团队每月有演出,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三、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职能

(一)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

从提供文化服务的角度看,群众文化需求分为“基本文化需求”和“非基本文化需求”。在我国现阶段,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是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开展的,包括文化艺术鉴赏活动、文化艺术的展示与交流活动、文化艺术的辅导与培训活动、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并扩展到科学普及活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等范畴,这些都属于公共文化鉴赏和公共文化活动。从基本文化需求界定分析,“群众文化”属于基本文化需求的范畴,包括群众文化艺术欣赏、文化艺术参与、文化艺术学习和文学艺术创作四个方面的需求。

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群众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提供的群众文化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政府直接供给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政府直接主办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演出活动、文化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等,主要是一些政治性、宣传教育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些在全省、全市大范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一些带有导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政府通过设置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服务。在我国,政府设置的文化馆(站)在多元化供给主体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成为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实现形式。目前,我国已经建设起省、市、县、乡、村五级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网络,基本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政府通过政策鼓励扶植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此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国家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兴办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群众文化机构或场所;鼓励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政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中介组织向公民提供群众文化服务。

政府通过购买社会资源,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许多地方建立了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实现群众文化服务项目(如文化下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政府鼓励公民参与群众文化服务。包括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参加群众文化机构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向公众提供群众文化服务,组织文化户向公众提供群众文化服务等。

案例:北京市东城区多元化、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包括五大类别。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活动主要由政府直接投入,由东城区政府直接主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北京奥运会和迎接国庆60周年期间举办的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以及龙潭庙会、地坛文化庙会、夏日文化广场活动、东城区文化艺术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和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意义重大,参与群众广泛,受益面广。

通过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东城区政府设有2个文化馆和17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区文化馆开办了相声俱乐部、快板沙龙、评书书馆、手风琴俱乐部、合唱团、舞蹈团、各类乐队、戏曲队等项目,组建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阳光艺术团、文学协会、钟声合唱团、广角摄影学会、民间手工艺协会、风筝协会等多个文艺团队。街道文化中心组织的“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文化活动有:安定门街道的“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建国门街道的“风车迎春、鞭打春牛”群众文化活动,东四街道的“奥林匹克社区艺术节”,东华门街道的“普度寺文化节”,交道口街道的“南锣鼓巷文化节”,前门街道的“上元灯会”,崇外街道的“元宵灯会”,天坛街道的“金鱼池社区节”,东花市街道的“蟠桃宫庙会”,体育馆路街道的“外来务工者艺术节”和东二环地区的“商务文化节”。这里的文化活动还包括教育系统的校园文化节,卫生系统的中医药文化节,旅游系统的皇城旅游文化节等,已在群众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和参与者。

政府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区内文化机构和单位内部设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东城区充分利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机关、学校和文化体育单位密集的优势,2009年起,设立基数为500万元的“东城区促进社会单位服务社区公益文体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推动辖区机关、学校等社会单位的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向广大居民免费开放。目前,已有83个开放单位,提供公共文体服务面积14万平方米,年累计接待15万人次。

东城区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是北京专业艺术院团最密集的城区,聚集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国家级艺术表演团体。利用这一区域特色,引导著名院团与街道结成了“一帮一”对子,在他们的帮助下,群众的文艺演出水准得到了很大提高。

政府通过购买和项目补贴方式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东城区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扶持和购买方式,吸引了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林兆华工作室、孟京辉工作室、戏逍堂(北京)娱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戏剧机构、公司,首都剧场、中国儿童剧场、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北京东方先锋小剧场等近30家剧场加入到戏剧联盟中。在政府主导下,东城区戏剧联盟组织了中国喜歌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独角戏节等一系列演出和交流活动,使东城区的群众能够免费或低票价欣赏到最优秀的戏剧剧目。政府采用项目补贴方式,组织开展了“东城万人看话剧——话剧‘三进’(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活动”,与北京儿艺携手,将33场优秀剧目送到中小学和社区百姓中,深受群众欢迎。2010年由政府出资,用购买的方式,邀请北京京剧院、北京管乐团等专业团体进行了包括话剧、相声、京剧、手风琴、舞蹈、管乐演出等多种形式的56场精彩演出,使近10万群众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文化大餐。2010年起,东城区政府提供300万公益戏剧补贴资金,对繁荣戏剧事业、保障群众享受公益戏剧服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东城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初具规模。当时,从一个个文化细胞(文化家庭)自觉的公益文化行为开始,政府出面将其组织起来,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随着一大批文化名人、影视明星等的加入,文化志愿者的队伍更加壮大,公共文化的领域更加宽泛。

(二)群众文化服务的主要特点

服务性是群众文化重要的工作性质,也是群众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群众文化以所有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的主要特点是:普及型服务、提高型服务、保障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普及型服务,即面向广大群众开展的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群众文化服务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普及。普及,首先是面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是具有普惠性质的、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普及,还说明群众文化服务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普及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普及型服务涵盖了群众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群众文化艺术的辅导培训。普及不等于低水平或低质量,群众文化服务应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鉴赏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辅导培训。

提高型服务,即面向业余文艺骨干和业余文艺团队开展的指导、培训和辅导活动。提高型服务的对象是业余文艺骨干和业余文艺团队,但是仍具有普惠的性质。首先,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即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业余文艺骨干,都可以参加业余文艺团队,也就是都有接受提高型服务的权益。其次,群众文艺骨干、文艺团队对群众文化起着凝聚、鼓舞、示范作用,提高他们的水平,是为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而惠及全民。

保障型服务,即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等。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始终给予特别的关怀。群众文化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把对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边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服务,常态化地纳入群众文化服务中,给予特殊的关怀,保障他们的权益。即使是一些不属于基本文化服务的项目,在对社会一般成员实行有偿服务的情况下,也应对弱势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服务。

群众文化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基本文化服务的个性化。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不同爱好、不同基础开展服务,满足不同个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其二,群众文化服务也包括非基本文化服务,即为群众的特殊文化需求提供的个别化、对象化、深度增值性质的文化活动和培训,其服务对象是特定的,不具有普惠性质,不属于应当由政府予以保障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如个体性技能培训(钢琴等器乐演奏培训、非普及性的舞蹈培训、考级性质的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等)、专业性技能培训(音响师、灯光师等专业技能培训)等。这些服务属于文化市场的服务范围,不能成为群众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文化馆(站)在提供这些服务时,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和优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