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5566600000008

第8章 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需求(5)

只有突破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难以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瓶颈”,才能把“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打造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名片,引导“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调研中,人们发现保持群众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四项基本属性是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福州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适时介入、积极服务、有限管理的工作思路。组织实施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八个一”工程,即聘请一批社会文化辅导员;培训一批广场文化活动的艺术骨干;派出一批由市群艺馆和各区(县市)文化馆业务干部组成的文艺指导员;宣传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广场文化活动点和义务辅导员;为一批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影响的广场文化活动点授牌;加强一批广场文化活动点基本设施、设备的建设;每半年组织一次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会演;每年组织一次全市性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调演。通过实施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八个一”工程,极大地强化了文化部门的职能,为服务、培育、引导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为了规范、引导活动的健康开展,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规划、园林、环保、公安、文化等有关单位对全市的公园、广场以及大型社区户外活动场地等进行了认真的前瞻性安全和环境噪声评估,对适合开展活动的场地及开展活动时的环保、安全方面的规定要求以政府通告的形式告知广大市民,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群众广泛参与“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空间。

文化部门的适时介入,专业机构订单式的文艺培训服务,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多层次展示舞台,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各级领导的鼓励,有效推动了活动的蓬勃开展。如今,“激情广场大家唱”已经成为福州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它以特有的魅力闻名全国。国际友人感慨地称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是“合唱的天堂”。2008年中国音协授予福州市“中国合唱基地”牌匾,2010年6月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比中被文化部授予群星奖(首批项目类)。六年多来,10万多人次的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的歌友们参加了由政府举办的100多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三、群众文化需求的引导与群众文化的倾向性

(一)群众文化的倾向性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是指反映在群众文化中的阶级立场、政治思想和审美意识所表现的方向,是从思想内容上反映群众文化本质的一个内在特征,是群众文化的灵魂所在。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具有必然性和多样性。任何群众文化都有倾向性,这是一种必然现象。群众文化倾向性的必然性是由两个因素形成的,一是文化产品创制者和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倾向性,从事创造群众文化生活领域的一切文化产品的作家、艺术家,从观察生活、选择题材到形成作品,都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反映一定的政治、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倾向性。任何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也总是在其所组织的文化活动中体现他的思想倾向性。二是群众文化主体的倾向性,作为群体的一切个体,也都有一定的阶级立场、政治思想和审美意识。这种个人价值观所规定的倾向性,表现在他选择什么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客体,决定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流露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倾向性的多样性表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思想、立场、世界观的不同和审美观、文化艺术素质的区别以及社会阅历、处事经验等的差异,其倾向性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某种倾向的总和,构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这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总是同违背和阻挠社会发展的、有悖于社会价值观的倾向作斗争。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是由群众文化需求的倾向性决定的。群众文化需求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当群众文化的主体对客观需求处于自在状态时,其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也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具体表现,有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和理性的需求,也有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甚至盲目的需求。

群众文化的倾向性包括:群众文化的阶级性倾向、群众文化的人民性倾向、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倾向、群众文化的时代性倾向等。群众文化的阶级性倾向,表现在大量渗透在群众文化产品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阶级思想。以我国目前来说群众文化的阶级性色彩已经不突出了。群众文化的人民性倾向,是指它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相一致的态度,也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群众文化上的反映。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倾向,是指群众文化在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形成的独特性模式,呈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风俗习惯等民族个性内容所达到的程度。群众文化的时代倾向,是指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在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体现。

(二)群众文化的可诱导性

群众文化的客观需要向主观心理要求转化过程中,文化环境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改变需求的倾向,称为需求的可诱导性。需求的盲目性越大,可诱导性越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切工作既要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前提,又要对其需求进行积极诱导。

人的文化需求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伸展的,群众文化的倾向性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诱导,也是群众文化工作中常常使用的方法。比如一个人从想唱歌到学唱歌,从学会唱歌到想登台演唱、想参赛获奖,都是其文化需求的延伸,这里面有无数次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诱导和环境的诱导,诱导他对音乐的兴趣,对困难的克服,对进步的渴望。群众文化良好的环境也是这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帮他融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成才环境,对他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群众文化的可诱导性使得许多原本封闭的心灵敞开心窗,融入群众文化的团队中;群众文化的博大和丰富使很多人的文化需求从客观需要发展到主观要求,不断向更高层次变化。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使用可诱导性这一法宝,对群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给予引导,对群众的文化需求予以诱导,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中来。

案例:北京青年宫的“桌游”比赛活动

在北京的青年中流行着一种称作“桌游”的新型娱乐休闲方式。

“桌游”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它是指在桌面上或一个平台上玩的游戏,因其使用纸质材料(或精美的模型),不需电子设备辅助,被称为“不插电游戏”;又因其需要游戏参与者围桌而坐,面对面沟通与“厮杀”,因此也被称为“现实游戏”。它注重对人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联想力、判断力的训练,挑战人的智力水平和分析计算能力。

北京市青年宫作为青年的文化活动阵地,时刻关注青年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把握青年文化发展趋势。他们专门进行了“桌游”现象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京城青年风靡‘桌游’的思考”调研报告。根据他们的调查,中国的“桌游”在引进国外游戏的同时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形成了集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为一身的中国原创性产品。《三国杀》就是一款以三国为题材的桌面游戏。中国“桌游”发展迅速,最流行的产品《三国杀》,保守估计全国用户数量已达1500万,北京有30万~80万人,主要是20~29岁的青年,50%是学生,绝大多数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北京有近200个“桌游吧”,有10余所大学成立了“桌游”社团。研究报告分析了“桌游”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青年承受学习、就业、生活的巨大压力,需要新型娱乐休闲方式来排解;青年长期依赖网络这种方便快捷但又很单一的形式交流,需要一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调节;青年受复古、轮换的思潮影响。报告提出了关注“桌游”现象,引导青年流行文化的建议:建立全市性“桌游”社团并开展全市性的比赛。北京青年宫适时组织了全市“桌游”比赛群众文化活动。

四、群众文化的创新与群众文化的传承性

(一)传承性是群众文化独特的发展方式

群众文化的传承性是指群众文化通过不断传承而形成其群众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的群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群众文化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的特性。

群众文化的传承性是一个历史的联系和循环的过程,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永恒的方式。任何时代都必须从前辈那里接过群众文化的一些内容和形式,注入现实的生活内容,创造新的形式,树立一个发展阶段的里程碑。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又传给了下一代,成为下辈人群众文化发展的必要基础。

“传承”的概念,有别于“继承”。继承是指继续和接续,是承受前人遗留之物或做前人未完之事,是一种继承者的自觉行为。而传承则包含继承和下传,是指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关系,它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是下传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承”与“传”的动态过程。这种传承关系体现了继承与创造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传”与“承”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即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批判地分析和创造性地革新了这些群众文化遗产。

传承性中的创造性在群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群众文化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群众文化的创造性能够突破群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使传统的群众文化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维持生存和发展。

就传承的外在方式和客观条件而言,传承经历了口眼传承阶段,文字载体传承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文字和多媒体相结合、远距离传播、数字化高密度和高容量储存阶段。这一新的传承方式扩展了群众文化传承的视野,加速了群众文化的传承进程,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承方式为群众文化服务,成为群众文化创新的课题。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群众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群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继承发展,形成现代的节日群众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群众文化品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与辅导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应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我们所要继承的群众文化优秀遗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而同时又是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事物辩证交融的结合体。优秀的群众文化遗产虽然是社会意识筛选过的创造性成果,但是,它总是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符合一定时期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全盘继承过来用于当今群众文化则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如果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根据人们的现实需求对群众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创新,也就不能有效地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遗产的优秀成果。即使是传统的群众文化产品完整地进入现在的群众文化生活,即使其原来所赋予的意义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现在的人们也会以新的社会意识去理解、解释它,给予它新的定义或含义。这也是潜在的群众文化传承中的创造性的体现。

群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案例:守望家园——辽宁省丹东市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

丹东市充分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和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文化资源,以传统节日为主轴,以民俗事项为节点,以特色文化活动为内容,形成了守望家园——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系列。

“五百迎春”文化活动(农历正月,春节、元宵节)。本活动以秧歌、鼓乐、灯谜、楹联等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为基础,以“丹东鼓乐”、“上打家什”高跷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代表,以广场表演、室内展览、街道巡游等为形式,以百队秧歌闹新春、百部影片映新春、百名歌手唱新春、百家彩灯映新春、百队鼓乐擂新春、百幅童画绘新春、百幅艺影赞新春、百幅楹联颂新春、百支唢呐迎新春为内容,根据群众欣赏趣味的变化和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主题需要每年都进行创新、发展和提高,观众达数十万人次,于2010年荣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

“正月正”少儿京剧专场晚会(农历正月)。晚会以弘扬国粹京剧、丰富节日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以京剧表演为形式,以多次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屡获金奖的丹东市少儿京剧团为主体,通过剧场进行公益性演出,吸引了大量的京剧票友,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