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编外国文学教程
5571600000013

第13章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3)

杰弗利·乔叟(约1340—1400)是英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翻译、创作过许多文学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薄伽丘的长诗《菲洛斯特拉托》改写的长篇诗作《特罗伊斯和克丽西达》(1381?)和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后者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群由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轮流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24个精彩引人的故事。在全书总序部分,作者介绍了这群香客的身份、外貌和个性特征。在他们当中有骑士、地主、农夫、乡村牧师、村姑、律师、商人、船员、医生、手工业者、大学生等中古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职业的代表。作者曾自称爱情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荣名的宫殿》),在这部作品中,半数故事都是爱情、婚姻题材的,通过这些故事,作者颂扬自由爱情、男女平等,宣扬女权,赞美女性,抨击买卖婚姻和封建骑士式的爱情,表现了爱情至上、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的人文主义思想。此外还有一些故事,作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残暴、专制的封建制度和反动腐败的教会以及虚伪堕落的僧侣,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艺术方面,《坎特伯雷故事集》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采用了框形结构和幽默讽刺的手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语言通俗活泼。乔叟的创作掀开了英国文学光辉时代的序幕。在英国文学史上人们常把14世纪称作“乔叟世纪”。他创用的“双韵体”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作者因此被称作“英国诗歌之父”。乔叟之后,有不少诗人相继仿效,但大都是一些等而下之的作品,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15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直到15世纪末牛津大学设立古代语言课程,人文主义者成批涌现,英国文艺复兴曙光初露,这种状况才有所转变。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这一时期富有代表性的人文主义者。他曾就读于人文主义中心牛津大学,历任下议院议长、英国最高法官等职,后因常替人民说话,与国王、大臣不断发生冲突,被判刑斩首。他的主要著作是以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1516)。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作者与一葡萄牙航海家的谈话,批判英王穷兵黩武和贵族阶级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特别谴责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第二部分假托航海家所见,描绘理想社会“乌托邦”岛上的情形,在此岛上财产公有,公民政治平等,人人劳动,按劳分配,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但这里仍有宗教、奴隶存在。实际上这是一个被美化了的中古宗法制社会、自然经济和城邦政体的混合物。《乌托邦》是欧洲最早的描写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之一。对后世欧洲文学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产生深远影响。

16世纪中期、17世纪初英国文艺复兴达到高潮,诗歌、戏剧创作取得重大成就,诗人、剧作家成批涌现。诗歌创作除莎士比亚外,英国著名诗人还有埃德曼·斯宾塞(1552—1599)。他的代表作《仙后》(1596),内容上颂扬女王和资产阶级新人的理想品质,形式上继承骑士传奇的传统,借鉴意大利诗人阿利奥斯托的一些创作技巧和手法,被称作英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族史诗。戏剧创作在这一时期成就最大。英国戏剧是在中世纪民间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90年代后进入全盛阶段。在莎士比亚以前活跃于舞台上的是一批号称“大学才子派”的人文主义剧作家。这些作家都曾受过大学教育,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才华横溢、勇于创新,号称“大学才子”。但他们并非统一的文学社团,在思想艺术风格上也各有不同。代表人物有李利、格林、马洛等人。

约翰·李利(1554—1606)是贵族人文主义倾向的代表,他善写剧本、小说,多从神话、古代文学取材创作。文体华美,语言典雅,体现出英国传统的文学风格。罗伯特·格林(1558—1592)是民主倾向的代表。他一生潦倒,写过不少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自传体小册子,戏剧创作常以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为素材,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英国乡土生活气息。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是该派成就最大的剧作家。他的《帖木儿》(587)和《马耳他岛的犹太人》(1590),旨在表现资产阶级对权势、财富无限追求的欲望,指出权势、财富并不能给人以幸福,后者描写主人公贪求金钱,人性泯灭,而导致家破人亡的结局,为莎士比亚创作《威尼斯商人》提供了素材。他的另一重要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以德国民间传说中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故事为题材,表现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获取财富、实现理想的进步思想。此外,重要剧作家还有托马斯·基德(1558—1594)。他的《西班牙悲剧》(1587)秉承罗马悲剧家塞内加的遗风,占据舞台50年之久,对莎士比亚产生很大影响。“大学才子派”剧作家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英国戏剧的繁荣做出很大贡献。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整个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莎士比亚。

思考题

1.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2.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

4.试比较《十日谈》与《三言两拍》的思想内容。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360~3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同上书,3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二节 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一、生平与创作

1547年10月9日,塞万提斯出生于当时是西班牙文化中心之一的埃纳雷斯城的一个落没贵族家庭。其祖父做过律师,父亲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乡下医生,常年在各地奔走,靠行医维持生计。他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个,他是老四,由于家境窘迫,幼年的塞万提斯跟随父亲四处奔波,长年过着居无定所、近乎流浪的生活。1566年,全家才在马德里定居。1568年,塞万提斯来到马德里的一家文法学校学习,师从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胡安·洛贝斯·德·奥约斯学习拉丁文和古典文学,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拉丁文历史、地理和文学著作。1569年,他以侍从的身份跟随远房亲戚胡里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遍游意大利,接触到了大量古典名著和意大利文学作品,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1570年,他满怀报国热忱参加了西班牙驻意大利部队,次年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抗击土耳其军队的雷邦多海战。他第一个跳上敌舰,英勇杀敌,身负三处重伤,左手致残,受到嘉奖;但他1575年归国途中却被阿尔及尔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服了5年苦役。在此期间他曾试图四次逃跑,但都以失败告终,历经千辛万苦,直到1580年才由家人筹款赎出,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但此时的西班牙已失去往日繁盛,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作为一个退伍的伤残军人,他的功绩早已经被人们遗忘。他开始四处求职,但却屡遭碰壁。

1582年,塞万提斯开始以写作谋生。在1584到1586年间,他先后写出20余部剧本和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苔亚》(1584)。这些剧本大都遗失,只有悲剧《奴曼西亚》和《阿尔及尔风习》保留下来。《奴曼西亚》(1584)以古代西班牙奴曼西亚城几千居民抗击罗马侵略者8万大军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城池被攻破后仅存的一个少年不愿向侵略者交出城门钥匙、跳塔自尽的故事,赞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1585年塞万提斯的父亲病故之后,家境日益贫困,1587年他不得已上书求职,被委任为无敌舰队军需官。1593年他受到乡绅诬陷,被控非法征收谷物而身陷牢狱,获释后改任税吏。1597年他又因储存税款的银行倒闭、使税款受损而入狱。在狱中,塞万提斯开始构思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2年他开始动手写作,1603年在瓦利阿多里德一个下等公寓中写完小说第一卷,1605年出版之后,轰动整个社会,同年因一名骑士被刺杀于他所居住的公寓门前,使他无辜受到牵连,全家被拘捕。1611年8月,他又因女儿陪嫁之事,与女婿闹上公堂。1613年他发表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并出版他在1605—1613年间先后写出的由12个短篇小说组成的《惩恶扬善故事集》。故事集依据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流浪汉故事。主要包括《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骗婚记》等作品。《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以两个流浪汉误入黑帮王国,屡经坎坷,最终离开匪巢的故事为线索,讽刺西班牙社会的黑暗现实。第二类是爱情故事,包括《吉卜赛姑娘》《慷慨的情人》《嫉妒成性的厄斯特列马杜拉人》《大名鼎鼎的洗盘子姑娘》等作品,其中后一部作品兼有流浪汉故事与爱情故事两者特色。《吉卜赛姑娘》写市长女儿普雷秀萨从小被拐骗到吉卜赛人的部落,与一个贵族子弟安德列斯经历生死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第三类是哲理性故事。包括《玻璃硕士》《狗的对话》等作品。《玻璃硕士》写一个刻苦学习成材的硕士,患了精神病后,对人们提出的种种难题对答自如、机警精辟,而精神病痊愈后却灵性丧尽的故事,说明精神病患者往往能够说出真理,而正常、清醒的世人却浑然无知。故事集被认为是作者除《堂吉诃德》之外最重要的作品。

塞万提斯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小说于作者临终前几日写完,1617年出版。此外,塞万提斯后期的重要作品还有1615年出版的戏剧集《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等。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病逝于马德里。他生前穷困潦倒,官司不断;死后因教会不准给他树立墓碑,至今后人无法得知他葬身何处。19世纪,为了纪念这位西班牙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西班牙人民在马德里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二、《堂吉诃德》

小说全名是《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共两部,第一部是塞万提斯1602年在塞维利亚的监狱中构思的。起初,作家只是想写一个短篇故事,但最终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于1605年正式出版。由于它对西班牙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揭露,一出版就受到普遍的欢迎,一年之内再版六次,全国上下,从宫廷到街头,从酒店到客厅,到处都有人在抢着阅读这部作品。1614年,正当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第二部时,出现了一部伪造的续篇,作家化名为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阿维利亚纳达。这部伪作歪曲塞万提斯的原意,丑化原作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激起塞万提斯的愤慨,促使他加紧完成第二部,于1615年出版。

《堂吉诃德》主要叙述同名主人公三次游侠的经历。堂吉诃德是一个穷乡绅,因受骑士小说毒害,幻想做一名游侠骑士,周游天下,铲除邪恶,显身扬名。于是,他从老祖宗留下的破烂中找出一套盔甲,又给家中一匹骨瘦如柴、毛病百出的马取名“驽骍难得”,把邻村一个农家姑娘奉为意中人,给她起名“杜尔西内娅”,为她行侠冒险。第一次出行,他投宿到一家客店,幻想中把它看成一座城堡,按照骑士规章的要求,在此举行了骑士册封仪式。第二天他向碰到的一队客商挑战,结果被打得遍体是伤,狼狈而归。第二次,堂吉诃德找到村里一个穷街坊桑丘·潘沙,许诺他以后当海岛总督以及种种好处,让他给自己当侍从,一起出外行侠冒险。一路上,他把风车看作作恶多端的巨人,把客店看作城堡,把一群羊看作两支交战的军队,把苦役犯看作受害的骑士,横冲直闯,闹出一连串笑话。他还按照骑士小说所说,用油、盐、草等熬制神油,结果喝了以后,恶心呕吐,浑身直冒冷汗。后来,他被家人找到,装进笼里带回家乡。第三次出游,在路上他向一只装在笼中的非洲雄狮挑战;后来又碰到一位公爵夫人,被她带回府中,主仆二人受到恣意捉弄,桑丘还当了几天“海岛”总督。最后,堂吉诃德被一个化装成“白月骑士”的邻居加尔拉斯果打败,带回家去。受此打击,堂吉诃德从此一病不起。临死前他醒悟骑士小说全是骗人的玩艺儿,并嘱咐他的侄女不许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

写作这部作品的最直接动因是作家有感于当时骑士文学泛滥成灾。塞万提斯声称自己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就是“攻击骑士小说”、“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