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大势兴起,脑残族招摇过市,人们突然发现:这群孩子差不多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由于对孩子疏于管教和引导,导致他们活得畸形怪状,不伦不类。于是就有某些教育专家跳出来嚷嚷:“年轻人有了孩子还是应该自己带,交给爷爷奶奶带就等于误人子弟。”
很显然,爷爷奶奶们不服气了,我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非常了解,甚至之前已经带大好几个孩子了,再按照“家有一老,带出一宝”的观念来说,培养出天才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第一节 怎样丰富孩子的传统文化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食粮”,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孩子是爷爷奶奶心中的宝贝,是爸爸妈妈前进的动力,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世界的主宰者。作为中国人,他们担负着振兴祖国的大任,因此,他们必须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增长孩子的见识,提升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用。
问题聚焦与剖析
如何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话题。传统文化不可丢,中华儿女该有的责任与精神更应一丝不苟地传承下去。爷爷奶奶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有了一套专属的“人生哲学”,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更容易传递给孩子们。只是,传承文化需要有相当的耐心,如果爷爷奶奶能够积极引导孩子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变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故事或者道理,然后教给孩子们,或许他们更容易接受。
案例一:
露露和球球是同一个院子的玩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他们天真快乐,可最近球球总是绷着一张“苦瓜脸”,像世界末日要来了似的。
“球球,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和我说说吧!我们是好朋友,我一定帮你。”
“爷爷说今年寒假我们要回北方乡下老家过年,但那里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也没有游乐园,我都不知道去乡下有什么好玩的……”
“春节多好啊,你看那些外国人多重视圣诞节,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比圣诞节还牛呢……”露露劈里啪啦地把爷爷曾经对他讲过的关于“年”的传说以及春节的意义转达给球球听。
“是吗?爷爷只是说要去看看亲戚。”球球似懂非懂,看露露满脸陶醉的样子,也有些动心了。
但想了想又皱起了眉头抱怨道:“很多我想玩的东西那边都没有啊!”
“球球,到时候你根本就没工夫玩那些了,春节是一年的结束,也是另一年的开始。这时候,家人要团聚在一起,晚辈给长辈作揖拜年,晚上包饺子,放鞭炮,堆雪人、打雪仗……”
球球被露露一“忽悠”,马上露出了笑脸,并期待起快乐的乡间生活。
关于回乡下过年的事,为什么球球和露露的反应截然不同?关键在于露露爷爷事先给她打了“预防针”,让露露了解到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球球爷爷只是强硬表示要回乡下过春节只是去拜访亲戚,球球太小,不懂人情世故,因此抗拒陌生的农村。
孩子不了解传统文化,不懂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以才会排斥回乡下过年。这时候,爷爷奶奶不妨给孩子讲一下春节的意义和一家人团圆的快乐。城里出生的小孩子不了解农村的生活,爷爷奶奶也可以描述一下山清水秀的家乡,小孩子的好奇心极重,听说偌大的城市竟然还缺少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一定能够快乐的接受回乡下过年的事实。
案例二: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得爷爷奶奶们的喜爱,但在这个周杰伦盛行,李宇春泛滥的年代,流行歌曲充斥孩子的耳畔,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当然就知之甚少。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天天边哼着《双截棍》边推开家门。
“孙子回来啦!”奶奶接过天天的书包,拉他坐到沙发上开始问东问西。
“今天在戏曲班学了什么呢?”奶奶急切地问道。
“我刚才唱的就是,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天天手舞足蹈起来。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奶奶摁住天天乱动的手说道,“唱一段《智取威虎山》给奶奶听!”
孩子喜欢流行音乐,愿意唱给奶奶听。这时,奶奶不妨先听完孩子的歌,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既满足了孩子表现的欲望,又能使他们明白其学习戏曲的目的。
“我不会,我只会唱周杰伦的歌。奶奶,你点个周杰伦的歌呗!”天天想从奶奶手里挣扎出来。
“你小子,让你学戏你不好好学,偏学什么乱七八糟的‘双截棍’,真是气死人了!”说完,奶奶用手点了一下天天的头,气呼呼地走了。
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确很重要,但不顾孩子的喜好把孩子送到戏曲班,不支持孩子唱流行歌曲,只会加重孩子对戏曲的逆反心理。
丰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奶奶可以从各个方面入手,不用逼着孩子上戏曲班,学习唱戏。孩子都爱听故事,奶奶可以把戏曲里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引起他们对戏曲的好奇心,然后再试着让他们听一些戏曲就容易多了。另外,爷爷奶奶也可以在生活中把自己了解的戏曲知识告诉孩子,这比让孩子单独学要强得多。
专家指示
1.从传统节日入手,简单明了地让孩子清楚每个节日的出处与意义,这样有助于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元宵等。
2.多用成语故事来启发孩子。每个成语故事都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形象地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也会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变得见多识广。
3.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多带孩子看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表演和展览,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皮影戏、书画展、古典音乐会等。
4.除了传统艺术表演,一些名胜古迹也是不错的去处,如,故宫、长城。另外,各大博物馆也是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好地方。
第二节 怎样让孩子了解正确的道德观
特别提醒
古时皇权提倡“以德治国”,民间也尊崇“以德服人”,可见“德”的重要性。“道德”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孩子的道德教育却不能忽视,因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无形的力量。道德增值,人人自爱,社会和睦;道德贬值,良知泯灭,必生祸乱。
问题聚焦与剖析
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几辈人的疼爱都集中到孩子一个人身上,他们道德缺乏的现象也逐渐变得普遍,如没礼貌、不尊重他人等。相信爷爷奶奶们一路走来,看尽了各种“风景”,对“德”已深有体会。谁也不希望自家孩子是个不懂礼貌没教养的小混球,面对这群狂妄无知的孩子,爷爷奶奶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显然,只把正确的理论讲给孩子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在道德的“十字路口”该怎么走。
案例一:
南南和奶奶逛超市时没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因此在公交车上不依不饶地骂着奶奶,奶奶对此不仅不阻止,还笑眯眯地默认孩子的行为。南南哪里知道“见好就收”,又开始大哭大闹。
孩子得不到满足就骂奶奶,还无理取闹,这是典型的没礼貌没教养。面对这样的孩子,不理不睬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做法是明确地告诉孩子,骂人是不对的。
旁边一位女士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想吓唬吓唬南南:“小朋友,你再无理取闹,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把你抓走啦!”
南南很不屑地瞥了她一眼,小声嘟囔道:“关你什么事!”一句话让这位好心的女士尴尬不已。孩子不懂礼貌,奶奶不妨明确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也可以让孩子道歉,或者代南南道歉,可奶奶什么也没做。
“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女士忍不住埋怨道。南南不能接受女士的批评,大哭起来,直往奶奶怀里钻,嘴里嚷嚷“害怕”。
这下奶奶不乐意了:“你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和一个小孩子计较!”奶奶的言语不经意间助长了孩子无理取闹和嚣张的心理,孩子的不礼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维护得以滋长。
这时车刚好到站,女士觉得非常难堪,临下车说的一句话值得奶奶深思:“大妈,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以后吃亏的是他自己。”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孩子在社会中行走的基石,教育不好,根基不牢,孩子很容易走上歪路。
案例二:
“小影,起床喽,知道我们今天要去干什么吗?”奶奶坐在小影的床前和蔼地看着她。
“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小山顶捡垃圾。”小影飞快爬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然后牵着爷爷奶奶的手快乐地出发了。
爷爷奶奶带着小影到家附近公园的小山上去捡垃圾,这样的活动每月一次。那座小山不是很高,坡度也刚刚好,老人和小孩爬起来一点不费劲,但爷爷奶奶带小影爬山的主要目的不是游玩,而是充当小山的“清洁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嘛。
爷爷奶奶通过捡垃圾这件小事,向孩子灌输了爱护环境的思想,这一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影一路蹦蹦跳跳,时不时弯腰捡起地上的塑料袋和空瓶子,扔进爷爷拎着的大垃圾袋里。不一会儿,爷爷发现小影捡回一些没开过的零食,还有一件衣服。
“小影,这些是你在哪儿捡的?”爷爷很疑惑。
“在前面捡的,那位哥哥扔的。”小影指着不远处一位中年人身旁的小孩说。
爷爷赶紧追上前,把东西还给了那位带孩子的年轻人。并告诉小影,捡到不是垃圾的东西要归还。年轻人看看身边的儿子,再看看小影,沉默了几秒后,决定让儿子跟小影一起当“清洁工”。两位小朋友别提多开心了,不但做了有意义的事,还交到了新朋友。
通过归还东西这件事,爷爷又让孩子明白了拾金不昧的美德,同时,他们也用良好道德观念影响了一对父子。让孩子了解正确的道德观,不一定非要跟孩子讲一些大道理,生活中处处有美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向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比空泛的大道理要实际得多。
专家指示
1.不要把社会上那些勾心斗角的事过早呈现在孩子眼前,尝试着多给孩子们讲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故事,或者在为人处事中多为孩子树立榜样。
2.带领孩子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培养道德规范。比如和孩子一起种树,一起拣草丛中的瓶子、废纸,清扫垃圾桶旁边的废弃物等。
3.让孩子做一个懂礼貌的人,懂得尊敬他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另外,告诉孩子,节约用水用电也是一个人良好道德的表现。
4.让孩子懂孝道,尽孝道。爷爷奶奶可以告诉孩子家长对他的爱,让孩子在享受家人的爱的同时,也能用爱回报家人。
第三节 怎样让孩子懂得处世智慧
特别提醒
智慧是人成长中的指示灯,不仅能照亮“问题”,也能引导人解决问题。为人处世是一门大智慧,良好的处世能力会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少些风雨,多些欢乐。缺乏处世智慧的人,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甚至因为不会说话得罪他人而遭到排挤。懂得为人处事技巧的人,做事会讲究策略、方法和技巧,善于与人相处和合作,能够建立起广泛的人脉。
问题聚焦与剖析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盲目崇尚那些所谓“个性”的处事方式,“观众们”往往只看到了噱头,没有看到“个性”背后的代价。爷爷奶奶们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不像年轻人那么浮躁,而对小孩为人处世的培养,正需要如此。处世博大精深,它不仅要求参与者拥有诸如开朗、平易近人等性格,还要求有一定的说话技巧。久经社会考验的爷爷奶奶们很明白为人处世的利害,对于已经打磨出孩子父母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优势。
案例一:
丁丁是个阳光帅气的小男孩,也是班里的“时尚达人”,深得同学们的喜爱。班里新转来一名同学叫小威,平时穿着很朴素,偶尔还拖着两条鼻涕,同学们大都嫌弃他,还叫他“鼻涕鬼”,因此小威有些自卑。
但丁丁却不排斥小威,总是主动跟他聊天,还常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他吃,偶尔还拉着小威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可同学们对此特别反感,甚至有一段时间也不想搭理丁丁。为了不拖累丁丁,小威干脆远离了他,这让丁丁十分难过。
看到丁丁闷闷不乐的样子,奶奶心里很着急。在弄清事情的缘由后,奶奶对丁丁说:“丁丁,你做得没错,交朋友贵在真心,没有什么瞧得起瞧不起的。小威这样对你,可能是怕连累你,这样的朋友更需要你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奶奶开导,丁丁心理觉得好受多了。
以一颗纯洁的心去交朋友,是每个大人都明白的,但如何把它灌输到几岁小孩的意识里?当遇到与丁丁相似问题时,也许有的爷爷奶奶会采取贬低别人的方式来讨好受伤的孙子,这样很可能让孩子失去一份真挚的友情。丁丁奶奶非常清醒和大度,安慰丁丁的同时,也教导他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朋友关心朋友,把复杂的处世智慧简简单单地告诉了孩子。
丁丁牢牢记住了奶奶的话,坚持拉着小威的手,不卑不亢地向同学们介绍小威的种种优点和个性,时不时地也会拿他开涮,但都是友善的玩笑。渐渐地,同学们觉得小威也没那么糟糕了。同时,小威也自信了很多,常常和大家一起开心地聊天,还在体育课上组织大家一起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