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小培养孩子学说话
5599000000003

第3章 打好基础,才能出口成章(2)

·d、t、n、l、zh、ch、sh等声母与a、e、ou、an、en等韵母相拼,可以增强舌头的弹性和灵敏性,例如“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喇嘛回家炖獭犸,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g、k、h等声母与a、ang、eng、ong等韵母相拼,有助于吐字发声的增强。例如“树上卧只猴,树下蹲条狗。猴跳下来撞了狗,狗翻起来咬住猴,不知是猴咬狗,还是狗咬猴。”绕口令能够念得很快很顺口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效果。不过练习不可以操之过急,而应该由慢到快,由简单到复杂,当每一个字的字音都可以念得准确无误时,就就以逐渐加快语速。

有的孩子思维转得非常快,说话的速度赶不上思维的速度,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却找不到合适的辞藻,在合适的辞藻的过程中出现了口吃现象,说话结结巴巴。还有的孩子因为情绪紧张或者模仿他人口吃的现象,形成了口吃。口吃不仅影响孩子的口头表达,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逃避社交。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口吃,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他人议论孩子的口吃,更不要模仿孩子结结巴巴地说话,对孩子讲话时,每个字都要说清楚,同时也要求他讲得慢,不要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让他再说一遍,有了每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日本的育儿教育专家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用唱歌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口吃,当孩子开始结结巴巴地讲话时,对他说:“来吧,让我们唱一首歌。”(跟孩子一起唱),随便唱什么。唱完之后,再问孩子:“你刚才想说什么?”这时,孩子多半会流利地说出来。孩子有了不口吃的说话体会,多尝试几次,可以帮助治愈口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训练是无法得到明显效果的,只有持之以恒,见缝插针不断地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训练出伶俐的口齿。

练习各种文体的朗读

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字正腔圆,语句熟练,并且要通过声音、语气、语调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经常练习各种文体的朗读,可以使我们的吐字发音更加准确有力,声音变得更加响亮优美,语调更加富有感情,从而使口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有的同学在朗读课文时,喜欢单纯念字、照字读音,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像在念经”,没有感情,声音小、速度快,没有重音,没有语调的变化和明显的停顿。这种方式,声调平直或任意高低、停顿位置和时间都差不多,没有重音,更谈不上语气和感受,只是机械地将文字变为声音,读完就算完事;有的同学读课文像在唱歌,一句话的结尾要绕几个弯儿;还有的同学朗读像在演戏,在表达感情的语句上读得很“有感情”,但这种感情却很夸张,因为朗读者根本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故做表现,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在别人听起来就会觉得很别扭,很假。这些错误的朗读方法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正,所以如果你念书犯了这些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

经常朗读朗诵有助于促进语音的规范化,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培养语言的表现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因此,练口才最好从朗读开始。要取得好的朗读效果,需要从声音、语速、停顿、重音、句调几个方面练习。

声音要有高低变化

声音除了能表达意思,还能表达丰富的感情,朗读中,通过语言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可以把书面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变化表达得更加细致入微。当我们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时,更能感染和吸引别人。要想获得好的朗读效果,就需要借助语音技巧,把作品的内在思想和艺术力量生动传神地复现出来。朗读时要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把握好声音的高低变化。

高音表示激动、热情、兴奋、欢呼、狂喜或紧张、惊慌、斥骂、急躁、愤怒、凶狠、命令等的情境情感。低音表示宁静、沉思、追忆、缓慢、秘密或者痛苦、失望、郁闷、哀怨、悲伤等的情境情感。

朗读记叙文时,记事部分声音可以低一点,对话部分声音则要高一点。同时,对话部分,不同的人物,因性别、年龄、性格的差异也应该有区别:男低而女高,老年人低而青少年高。例如课文《西门豹》: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在这篇课文中,读西门豹的话时,声音可以稍微高一点,而大爷的话则声音要低一点,叙述部分如“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则可以采用平常的声音。这篇课文适合于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效果来还需要注意语速。

语速快慢要适宜

朗读的速度是由作者思想内容、人物情况、语句性质等因素决定的。语速快慢得当,就能表达出作品的不同情境,产生良好的效果。朗读的速度大体可以分为快速、慢速和中速三种。

叙述比较紧张或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热切、惊愕的心情,刻画人物的豪放、活泼、机警、年轻,表达作者抨击、鄙视、斥责、雄辩的感情等,要用快速来读;叙述比较平静、庄重和追忆、沉思的场面,表现苦恼、悲愤、缅怀、悼念的心情,作品中发人深省的警句、庄严的号召,老年人的语言描写等,应该用慢速处理;一般的叙述、说明的句子,过渡的地方和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应该用中速。

例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要读出庄重肃穆、悲痛的情感,就要采用缓慢的语速,这种慢不是停顿半天,也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语音要稍低一些,读课文的节奏放慢,重音突出。比如“天灰蒙蒙的”“天”可以稍微停顿一下,“路那样长”,“路”可以稍微停顿一下。

当然,快与慢只是相对而言,过快过慢都不合适。语速过快,不容易听清楚,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听《双截棍》时就有这样的感受;语速过慢又拖泥带水,让人昏昏欲睡。所以,朗读中还是要结合朗读内容和朗读环境灵活地处理语速快慢。

适当停顿

停顿不仅是朗读者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把作品的内容表述得清楚完整,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突出。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一个吝啬的富人准备请一位私塾先生来教他的子女读书。当他问私塾先生对伙食有什么要求时,私塾先生写下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富人理解的意思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这么低的要求,富翁很高兴便请了这位先生。不料教书第一天,当私塾先生看到席上只有一碟青菜时便生气地拿着条子说:“明明说好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你怎么不守诺言呢?”可见,停顿不同,可能造成语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在朗读中不能随意停顿。

一般来说,停顿有气息停顿、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语法停顿。

气息停顿指句子中调节气息的间歇。碰到句子比较长时,不可能一口气读完,应在句中作适当的调节气息的停顿。当发音时间过长或发音速度较快,并且没有较大的停顿进行正常的换气,可以利用句子之中词与词之间短暂的空隙来补充气息。当话语的节奏急促或感情色彩强烈时,气息消耗很快,可以在句与司之间或句子之中急速补充气息。急速吸气会使气流在通过声道时产生较强的气息摩擦声。这种气流声能够显露出说话人着急、紧张、感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使朗诵更富于表现力。有一点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句子中的气息停顿,不能破坏词语的完整性,应在不割裂词、短语或结构单位的地方停顿,以免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述。

语法停顿指根据语法关系所做的停顿。它主要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而标点符号表示的停顿时间有长有短。一般说来,不同符号的停顿时间分别是:句号、感叹号、问好——两拍;冒号、分号、引号——一拍半;逗号——一拍;顿号——半拍。

结构停顿是根据作品的段落、层次等结构所作的停顿,它要表现的是文意的间歇。结构停顿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作品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一般来说,层次之间停顿的时间长于段落,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长于句子。

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或者强调某一特殊意思所作的停顿。逻辑停顿可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还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停顿。例如鲁迅的《祝福》中讲述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鲁四老爷家祭祀的场面:桌子就放在堂屋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她(祥林嫂)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在这段文字里,虽然“筷子”、“烛台”后都有句号,但应该马上接着读四婶的话,因为四婶害怕祥林嫂这个不干净的女人玷污了祖宗和神灵,所以很紧张,时刻注意着祥林嫂的一举一动,及时予以制止。这样读,更能深刻地揭露问题,让听众感受到祥林嫂的可悲地位和待遇,从而对她产生同情。

重音要明显

重音是朗读时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没有固定格式,只有从朗读内容、愿望出发,在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确定重音的位置。

前面说了,停顿不同,会造成句意理解的不同。重音不同,所要强调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例如“我不能去”这句话,其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重读,随着重读词的不同,句子表现的意思也截然不同。

·我不能去(意思是“让别人去吧”)

·我不能去(意思是“谁说我能去”)

·我不能去(意思是“不是我不想去”)

·我不能去(意思是“我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