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爸爸是一位销售员,经常在外出差;妈妈是公司职员,平时也很忙,但还是很关心小明。小明喜欢轮船,妈妈就给他买了很多关于轮船的书籍还有模型。老师最近经常反映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开始的时候,小明的妈妈并没有当一回事,只是口头上叮嘱小明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老是想着玩。小明每次都答应了,但是上课还是忍不住走神。期中考试,小明没考好。妈妈带小明去坐轮渡,然后问他没考好的原因。小明说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考试时候很多题不会做。妈妈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上课要好好听讲,你到底在想什么啊?”小明说:“我老想玩。”妈妈说:“你想玩什么?”小明说:“我想玩纸片。”妈妈说:“纸片有什么好玩的?”小明说:“我想用纸片折小船。”接着小明滔滔不绝地说了他梦想的轮船的模样。听完后,妈妈才明白,原来小明只是太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妈妈对小明说:“你是不是想要当一个轮船设计师?”小明兴奋地说:“是的,我想要设计漂亮、实用、功能多的航海轮船。”妈妈接着说:“做轮船设计师需要懂得很多知识,比如算数,轮船的大小、需要耗费多少素材、造好整艘船要花费多少钱等等都是需要计算的。你造出了轮船还需要向别人宣传、推荐你的轮船,那是不是需要口头的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啊?语文就是教给你这种能力的。还有,你要造船,就要对海洋、气候环境非常熟悉,那就需要学好地理,对不对?”小明频频点头。妈妈接着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打好基础,那你的船就造不起来,用纸片折的船是无法在海上航行的,对不对?”小明说是的,并且答应妈妈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学习,等功课做完了再折纸船。为了鼓励小明,妈妈承诺暑假带他坐轮船出去玩。
孩子的表达从单纯的哭泣到牙牙学语,再到完整的叙述,这个变化已经预示着孩子在逐渐长大,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老师的倾听,有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的成长,那么请你不要急于打断他或者敷衍地说“一切都会好的,你是最棒的”,不要用你的想法先入为主地判断他的话,先听听他到底想要说什么吧。
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儿童时期,是孩子世界观、性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在不断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婴儿5个月就能从父母的声调中辨别出温和或严厉,对温和亲切的话语报以微笑,对严厉的声调表现紧张不安,有时甚至会哭起来。父母一句漫不经心的话或者一个无心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在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突然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这些都是假的,骗人的。”原来这位小朋友的妈妈与爸爸离婚了,妈妈经常告诉孩子说:“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很多人都是骗人的。”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小小的心里充满了不信任和怀疑。而另一对父母则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父亲是城里有名的医生,每次动完手术回到家,妻子就叫他赶快休息,因为她认为医生的工作是最辛苦的,而父亲却认为世界上最辛苦的是母亲的工作。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感谢,医生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园子里剪下一朵沾着露水的玫瑰,插进妻子床头的木质花瓶里……
几年后,大儿子也和父亲一样早起,于是花瓶里出现了两朵花。若干年后,花瓶里插上了七朵花——父亲和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每人一朵。这位父亲去世后,子女在各地工作,每年到她们的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来探望母亲,木花瓶里重新又插上了七朵花——六个孩子代父亲也插上了一朵。
由此可见,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是相当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去做或不要某些事,孩子可能不但不会听你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让做的偏要做,让他做的偏不做。为了避免走向极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可以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
真诚的赞美孩子。赞美孩子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的重要方法,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兴冲冲地拿给你看,不要轻描淡写地说:“画得还可以。”而应该认真地看,然后指出哪里画得好,哪里还有不足。妮妮写了一篇游记,妈妈看后连连夸奖:“妮妮写得真棒。”妮妮却不满地说:“妈妈你根本没有看,写得一点也不好,我总觉得不够生动、吸引人,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改。”妈妈有些尴尬,这才认真地看起来,指出有哪些地方不足。所以,赞美孩子要真诚,不足的地方要指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在关心他。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可以这样说:“你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你就可以再告诉他:“我知道了,看来你是决定到外面去了。”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总免不了要责备,不过最重要的应该是鼓励孩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当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你可以这样说“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于是孩子便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分清问题对错,而不是惩罚他,这样说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犯错,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当然不会轻易出口伤人。
让孩子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孩子跟同伴在一起,很容易形成互相攀比的习惯,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有,“东东去东京迪士尼玩了,我也要去。”“彤彤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我也要。”这是孩子经常用来跟父母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尽管做父母的都愿意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不能养成孩子攀比的习惯。当孩子有攀比的想法时,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别人有的,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的心态会比较端正。
用商量而不是强迫、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经常用强迫、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会引起孩子反感和叛逆,越不让他做的事情,越要做。比如,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妈妈如果说:“XXX,时间不早了,赶紧去睡觉。”孩子很有可能只顾玩自己的,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或者很不情愿地去睡觉,一肚子怨气。而如果改变一下说话方式,说:“XXX 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明天还要上学,不早点睡就没精神上课了。”这样的话孩子更容易接受。
家长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如水倒翻在地上,很多家长会说:“不要去踩,你看弄得一塌糊涂了。”而有经验的家长会说:“水倒在地上,让我们拿拖布把它擦干吧!”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做。不要说让孩子妒忌的话。很多成人喜欢讲“你妈妈不喜欢你了,喜欢隔壁小弟弟”来刺激孩子,这是很不对的。也不要用比较的语气刺激孩子,如“你看人家多聪明,一学就会,你怎么这么笨。”大都会引起孩子的妒忌心。不要恐吓孩子。恐吓会引起胆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恐吓的话是假的,他也不怕了。这将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要在孩子面前讲他人(特别是孩子的老师和孩子熟悉的邻居)的坏话。这对孩子会有不好影响。
鼓励孩子多举手
自信是沟通、社交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多举手,可以帮助他树立自信。有位心理学家,在他儿子第一天上学之前,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教给了儿子一个足令他在今后无往不胜的诀窍。这位心理学家把儿子送到学校门口,在孩子进校之前,告诉他,在学校里要多举手,尤其是想上厕所的时候,更是十分重要。儿子真的按照父亲的叮咛,不只是在上厕所时记得举手,老师发问时,他也常是第一个举手的学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师对这个不断举手的小男孩自然而然印象十分深刻,不论他举手发问,或是回答问题,总是让他优先发言。因为累积了这种不为人所注意的举手发言权,竟然令小男孩在学习的进步上以及自我肯定能力的表现上,甚至在许多方面的成长,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
课堂是一个展现自信的舞台,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孩子积极举手发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有位老师发现班上有个女生经常不愿意举手发言,同学们都在畅所欲言的时候,她却缩在角落里,低着头。有几次,老师有意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都涨红了脸一声不吭,老师问:“你还没有想好是吗?”她窘迫地点点头,老师让她坐下再好好想想。她坐下后,脸埋得更低。老师决定跟这位女生好好谈谈,放学后,老师将她叫进了办公室。后来这位女生变得开朗了许多,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原来这位老师跟女生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希望你能积极回答我的问题好吗?以后在课堂上,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就举起右手;如果你一时没有想到答案,就举左手。”女生同意了。
对于老师来说,鼓励孩子积极发言,要讲究一些技巧。有位老师带了一届新生,他发现这些学生课堂上都不积极发言,于是对学生说:“你们应该学一学我带的上一届的学生,他们上课非常活跃,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你们不应该比他们表现差对不对?”没想到这话并没有起作用,学生觉得伤了自尊心,课堂气氛更加沉闷。又带了一批新生,这位老师吸取了教训,鼓励学生说:“老师希望你们能大胆秀出自己,在课堂上活跃一些,只要是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同学们大受鼓舞,经常在上课上插话,这样一来,每堂课都非常热闹,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学生们经常打断了老师的讲课,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想法,只要想到了都要说出来,课堂秩序被打乱了。说对了还好,说错的次数多了,老师也很烦,于是批评学生:“想好了再说,不要随便发言。”这样一来,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无论是经常说错还是能说对的同学都不敢再轻易发言了,课堂重新恢复了平静。不过这样一来,又回到了以前的沉闷之中,无论这位老师再怎么鼓励学生,学生都不肯轻易发言。可见,凡事过犹不及,鼓励孩子积极举手发言也要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在课堂上举手是一种自我表现,是对自信的挑战,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因为害怕回答错误,怕受到同学的嘲笑,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对自己的想法、答案不够肯定,因而不敢举手。还有的孩子比较害羞,没有在人前发言的习惯,所以也不愿意举手发言。无论是哪种原因,不愿意多参与课堂活动都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
多给孩子一些宽容
谁都有童年,没有谁的成长之路是完美的,家长、老师、成人都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点东西都提不住。”马路上一位妈妈大声斥责着儿子,儿子提着一袋鸡蛋,不小心掉在地上破了一大半。路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儿子站起来低着头,怯怯地跟在妈妈后面。另一位妈妈则在儿子帮助自己洗碗,接连摔破了两个碗的时候,依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儿子不要用手去捡碗的碎片,以免划破手,并教给儿子正确的洗碗方法。两位妈妈,两种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今后很可能不愿意再帮忙,心里还会怨恨妈妈;第二种则会让孩子增长了经验,以后洗碗出错的几率降低,并且很感激妈妈。
孩子犯了错,大声加以斥责或者责罚,会引起他的反感,不利于帮助他改正缺点、错误,而且会让孩子变得胆怯,做事畏首畏尾,责罚的经历会让他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考虑“万一做错了怎么办?”课堂上老师提问,有孩子大胆地举手发言,也有孩子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或者装作在沉思的样子,其实孩子有顾虑:“回答错了怎么办?老师会怎么看我?其他同学一定会笑话的。”如果其他同学都举手了,这些同学可能就会局促不安地举手,而一旦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答不出来,这个时候老师随随便便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刺激他,让他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因此老师应该给他鼓励,给他一些提示,一步步引导他说出答案。
孩子做错了事,责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更不是唯一方法。一个小女孩因为贪嘴,偷了小卖部里一包糖果,被老板抓住了。她把钱给老板,苦苦哀求放了她。老板却不依不饶,扣留了她的自行车。小女孩觉得无言面对父母和朋友,几天后家人找到了她,她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夭折了,如果小卖部的老板能够给小女孩一些宽容,她不但会感激他,而且今后应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