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诏王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5599600000023

第23章 终结:与大唐相始终(3)

早在公元846年前后,南诏的势力就向安南一带渗透,并与唐朝在安南有过小规模的摩擦。由于唐安南都护李琢的贪婪残暴导致当地各族对唐朝统治的不满,在南诏的招诱下,驻防安南西北边境的七绾洞蛮首领李由独倒向了南诏。南诏的拓东节度使与李由独保持书信联系,并将外甥女嫁给李由独的儿子,封李由独为拓东押牙。

南诏早在公元8世纪中叶就已经控制了今云南东部地区,为巩固在当地的统治而建立了拓东城,后来更名为阐鄯,成为南诏的东都,而拓东节度使一直是南诏六节度使之一,仅由此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南诏向东发展的愿望。李由独的投靠,为南诏打开了出入安南的大门。

公元857年,安南地区发生了骚乱,南诏乘机出兵,只是由于安南都护王式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南诏的军队才无功而返。在此之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已经相当紧张了。我们不知道是否出于对南诏出兵安南的惩罚,公元859年,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杜悰向朝廷建议削减南诏赴长安使团的人数,同时也压缩在成都的南诏学生的人数。当时的南诏王劝丰佑对此作出激烈反应,他将在唐朝学习的南诏学生全部召回,这一年南诏的朝贡使团也没有去唐朝的首都长安,而是将表文留在唐朝的边镇巂州就返回南诏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世隆继位后与唐朝的决裂,是上述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避讳问题不过是借口。

世隆改国号、称皇帝,表现出与唐朝分庭抗礼的姿态,也显示着要与唐朝在安南放手一搏。在此之后,南诏出兵进攻唐朝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又进犯安南,大掠河内,在从安南撤兵之际,又攻克了唐邕州(今广西南宁)。南诏占领邕州虽然仅有20天左右,但南诏军队的劫掠使邕州变成了一片废墟。

就在南诏的军队四处杀掠,岭南道皆为之震动的时候,曾经建议削减南诏赴长安使团人数的李悰回朝任职,并成为宰相之一,他竟然建议遣使向世隆解释唐朝未曾册封他的原因,是他的名字犯了唐太宗的讳,希望世隆可以改改名字,那么朝廷也就可以对他正式册封了。这种建议表现出,唐朝方面不愿意继续与南诏的敌对状态,宁可不追究南诏大掠安南、邕州等地的责任,而以重新册封恢复与南诏的和平友好关系。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决策层直到此时尚未认识到南诏与唐朝决裂的真正原因,作为宰相之一的李悰,竟然对西南边疆的形势判断如此失误。

就在唐朝方面即将遣使的时候,传来南诏进攻西川的消息,南诏的部队已经攻陷了巂州并推进到邛崃关,于是,李悰的建议也只好永久搁置了。

唐朝将湖南观察使蔡袭调任安南经略使,并由北方调动3万部队随蔡袭进驻安南,唐朝开始认真对待南诏对安南的侵扰了。但就在此时,唐朝再一次出现了决策失误。

据说是接受了一位名叫蔡京的官员的建议,唐朝决定将岭南道一分为二,在广州设岭南东道,在邕州设岭南西道。蔡京被任命为岭南西道的节度使,安南隶属于岭南西道。蔡京为大权独揽,竟然建议朝廷撤蔡袭及其所属部队北返。但在此后,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蔡京受到属下的驱逐,被朝廷贬职到海南,最后被勒令自尽了。

蔡京死不足惜,但经他这么一折腾,安南防卫空虚,使南诏感觉有机可乘。在公元862年冬至公元863年,南诏派出一支5万人的部队再次进攻安南。有大量当地部族随同南诏的部队围攻河内,结果是河内再次被南诏攻陷,蔡袭及其家人、随从大多被杀,只有他的一个幕僚樊绰带着蔡袭的官印侥幸逃脱。这一战给樊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给执政者提供相关信息,他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南诏的情况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蛮书》。

南诏两次攻陷安南,杀死和俘虏的唐朝军队总数达15万之多。这一次,南诏似乎是想要长期占领安南,也许吸引他们的主要是南海贸易所带来的财富,毕竟河内是南海贸易的主要港口。唐朝军队后撤,以保卫岭南道的西北部地区,甚至在公元863年的夏天,唐朝宣布撤销安南都护府。

南诏将领杨思缙率兵2万驻交趾城(今越南河内),安南各部落、部族,慑服于南诏的武力,纷纷表示投降。至此,南诏的疆域不仅包括中国的云南省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等省的部分地区,还包括今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成为东南亚地区煊赫一时的强大势力。

直至公元864年高骈被任命为安南都护,战事才算有了转机。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之后,高骈终于在公元866年夺回了河内,安南被重新置于唐王朝的控制之下,南诏的部队损失惨重。

受到沉重打击的南诏需要恢复一段时间,此时唐朝内部又爆发了庞勋领导的起义,也无暇外顾,因此双方暂时休战。自公元869年起,双方的战场转移至西川。南诏王世隆亲率部队攻陷黎州、雅州,围攻成都,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至公元875年,唐朝将在安南击败南诏的高骈调任西川节度使。

当高骈最终来到西川时,南诏的部队已经撤退了,他派兵追杀到大渡河边,并向朝廷建议,越过边界进入南诏境内作战,以彻底征服南诏,但未得到朝廷的批准。主要原因在于,此时内地的农民起义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朝廷正在调动所有能够派上用场的部队前往镇压,实在无力再对南诏进行征讨了。

既然不能武力进讨,高骈也曾尝试通过与南诏谈判来恢复和平,他派出僧人景仙出使南诏。这不仅仅是因为高骈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更是因为经过几代统治者的提倡,南诏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佛国了,高骈意识到,以僧人为使者,更容易实现彼此的沟通与谅解。

一开始,事情的进展确如高骈所料,使团受到南诏方面的热烈欢迎,世隆不仅命令南诏的高级官员们列队迎接景仙,他自己也亲自下座远迎。但接下来的谈判却未取得有利于唐朝方面的进展。不知道是否出于要完成劝降南诏的使命,景仙竟然在未得到任何授权的情况下,答应唐朝的公主下嫁南诏。因此,世隆也终于显示出了对和谈的诚意,他派出一个带有30名质子的使团前往唐朝,请求与唐朝恢复友好关系。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在公元877年,世隆却突然去世了。

油尽灯枯:南诏之后的短命政权

在南诏历代君主中,世隆似乎是一个有着反唐情结的人,正是他在位期间,南诏与唐朝的关系突然之间变得极其紧张,而在他去世之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又恢复了友好与和平。

事实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从前制约南诏的两大势力——唐与吐蕃,在公元9世纪同时走向衰落之后,南诏统治者的野心有了不合时宜的膨胀,他们似乎觉得,现在的南诏完全可以与唐、吐蕃鼎足而立了。这种心态在世隆的身上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他所做的一切,实际也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安南与西川,经过与唐朝的两轮较量之后,南诏的统治阶层才深深地意识到,即使是衰落之后的大唐,也是南诏所无法撼动的。无论是安南之战还是西川之战,在战争的初期,南诏也曾一度在战场上占上风,但那都是在唐朝中央未给予西南边疆足够重视的情况下的短暂现象,一旦战场上的失利引起唐朝统治者的重视,从北方发兵南下,南诏在战场上的优势就变为劣势了。

更为重要的是,连年的战争虽然对唐朝是不小的消耗,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与南诏的战争引发了唐朝境内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但是与唐朝相比,南诏的国力消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以远不如唐朝的综合实力来支撑与唐朝的长期战争,不论战场上的一时胜败如何,这场战争如果持续下去,一定会拖垮南诏的。

当南诏的统治者最终认清形势之后,他们也就开始积极谋求与唐朝讲和,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了。公元877年,发动战争的世隆去世,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

就在即位的当年,南诏王隆舜就派出了一个赴唐朝的使团。有意思的是,使团不是按照传统路线经西川去长安,而是来到邕州。原因是,多次打败南诏的名将高骈仍是西川节度使,通过高骈与唐朝接触,南诏肯定从一开始就处于下风。而驻在邕州的岭南西道节度使辛谠是力主与南诏议和的,他认为尽快结束战争可以使唐朝节省下大量的军费开支。经过朝廷的批准,辛谠遣使南诏。但是就在第二年,在双方的和谈中,南诏提出了和亲,即迎娶唐朝的公主,却令唐朝方面感到非常意外,朝中并不知道高骈派出的使者僧人景仙曾经答应过南诏。关于是否同意与南诏和亲,唐朝大臣分为两派,意见难以统一,对南诏的和谈于是陷入僵局,一切都拖了下来。

就在此时,唐朝内部出现了问题。公元880年年底,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就连名将高骈都败在黄巢的手下,局势已经变得完全失控了。黄巢的部队由洛阳西进,十二月攻克潼关,向长安挺进。公元881年一月八日,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农民军占领长安。同月十六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齐”,取年号为“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

一方面唐朝要集中部队剿灭黄巢起义军,另一方面,现在唐僖宗住在成都,就在离南诏最近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绝对不能再与南诏开战。因此,由于唐朝方面的让步,拖了几年的谈判有了新的进展。

公元881年,唐僖宗派曹王李龟年为正使,以熟悉南诏情况的徐云虔为副使,携带大量的礼物出使南诏,答应南诏和亲的请求,并准许南诏可以不再称臣。南诏方面表示乐意归顺,于是唐僖宗答应将他的妹妹安化公主嫁给南诏王隆舜。

南诏方面随后派出了宰相赵隆眉、杨奇混和段义宗三人前往成都迎接公主。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高骈暗中给唐僖宗上书指出,这三人都是南诏最重要的官员,建议毒死他们。皇帝接受了高骈的建议,南诏所有使者都被杀死,用史书的记载说,南诏“自是谋臣尽矣”。

实际上,唐朝同意和亲不过是缓兵之计,在唐朝最危急的关头设法稳住南诏而已,因此,唐朝将成亲的时间一再往后拖。公元883年黄巢军败局已定,公元884年黄巢兵败自杀,公元885年唐僖宗返回长安,所以,自公元883年以后,唐朝实际上就已经打消了与南诏和亲的念头,至公元885年皇帝返回首都之后,更是没有与南诏和亲的必要,于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无论是唐朝还是南诏,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双方的交往也基本中断了。

公元902年,就在唐朝正式灭亡前5年,南诏先灭亡,就连两者的灭亡过程都有着相似性——都是被权臣篡权。

说到南诏的灭亡,就得提到一位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人物——郑回。郑回本是唐朝相州人,唐玄宗天宝年间中举,并被任命为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公元757年,南诏攻陷巂州,郑回被俘。南诏王阁罗凤因为他有学问,很重视他,任命他为南诏王室的教师。异牟寻即位后,郑回被任命为南诏的清平官。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进汉化,主张在各个方面仿效唐朝,他也努力促使南诏与唐恢复友好关系,起草了《南诏德化碑》,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有了南诏与唐朝的点苍山盟会。

在郑回以后,郑氏世为清平官,成为南诏著名的世家大族,至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更是操控了南诏的朝政。公元897年,南诏王隆舜为其近臣杨登所杀,其子舜化贞继位,郑买嗣借机专权。公元902年,郑买嗣又杀死舜化贞及蒙氏王族八百余人,夺取政权,建立大长和国,自称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建年号安国。至此,南诏正式灭亡。

若从细奴逻在公元653年接受张乐进求让位建立蒙舍诏算起,南诏政权至此共存在两个半世纪。若从皮罗阁统一六诏的公元738年算起,南诏政权共存在164年。但是,虽然对于南诏的灭亡时间历史学家没有异议,对于其建国时间却存在着不同看法。

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之后,他自己仅在位8年,就在公元909年去世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郑仁旻。此时唐朝也已经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时期。郑仁旻与割据四川的前蜀、割据广东的南汉,都有一定的往来,他还娶了南汉的增城公主。

郑仁旻死于公元926年,其子郑隆亶继位,当时年仅12岁。第二年,郑隆亶被其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杀,郑氏的大长和国灭亡,仅传了三世,共计26年。

杨干贞颠覆郑氏政权后,拥立在大长和国任清平官的赵善政为国主,改国号为天兴,又称大天兴国。赵善政出身于南诏境内的白蛮贵族世家,但是,他仅仅在位10个月,就被杨干贞废掉了,大天兴国的存在也只有这10个月。

拥兵自重的杨干贞终于自立为国主,改国号为义宁,又称大义宁国。杨干贞也是出身于白蛮贵族世家,在位8年。

公元938年,段思平联合东方37个蛮部进军洱海,推翻了义宁政权。段思平占据南诏的首府羊苴咩城,改国号为大理,开始了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大理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