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诏王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5599600000024

第24章 尾声

七彩云南:南诏留下的神秘宝藏

李浩,17岁投笔从戎,与沐英有八拜之交。在明朝建立之初,随军转战各地18年,直到随部队平定云南之后,才在云南娶妻成家,定居于大理。

据李浩记载,当明军在蓝玉的指挥下攻入大理城的时候,大理城四处起火,蓝玉的部下占领了40个饷库,只顾着抢掠府库的金银珠宝。李浩率部队救火,抢救下大理国的藏书。李浩调动了500名战士,对得到的藏书字画进行清理,共整理出二百余驮,用马匹驮到龙尾关保存。

若干年之后,在1386年,李浩亲自将这些藏书进行整理,一部分送往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一部分送交云南省城的沐王府,剩下他自己收藏的尚有三千余册。他在龙尾关兴建了一座名为“幽香阁”的藏书楼,收藏这些得自大理国内府的书籍。

李浩之孙李以恒,字静瑛,号玉笛山人,根据这些家藏的宝贵资料,写成了介绍南诏、大理掌故的笔记《淮城夜语》。

《淮城夜语》自成书后一直没有印行,以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了四百多年,书中记载着关于南诏的一个秘密。

传说,南诏王世隆与唐朝决裂之后,曾经多次派部队进攻成都,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回到南诏以后,世隆役使自成都掠来的俘虏3000人,在点苍山开凿了四座宝库,以储藏这些宝物。前后历时五年,这四座宝库才全部修成。

第一座宝库在佛顶峰后山,称西库,也称后库,专门用来储藏黄金和白银。为此专门开五尺道,由太和城西进入点苍山,而后进入后山的山洞,道路全长达二十余里,全部都用石板铺成。

第二座宝库在岑峨峰的山腰,称中库。岑峨峰又名小岑峰,是点苍山十九峰由北至南数的第十一峰。其中专门存放南诏历代国王收藏的金珠玉石,种种宝器,其价值无法估计。

第三座宝库在斜阳峰,称南库。由红泥坡进入,深两百步,专门收藏了5万副兵戈甲胄,以备将来战争之需。

第四座宝库在猎豹峰,称北库,储藏了整整一库的白银。猎豹峰又名沧浪峰,是点苍山十九峰由北至南的第二峰,峰南为万花溪,又名银矿溪。

四库修成之后,参与修建者全部被用毒酒毒死,以使外人无从知道宝库的具体位置。

郑买嗣篡夺南诏政权建立大长和国之后,曾经在南诏宫中发现了记载四库位置的一幅地图,但却未能找到四库。但这幅图却作为宝物,被一直保存下来。

段氏大理国建立之后,再一次按图寻宝,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发现了收藏白银的北库。先进入宝库的人,共有22人中机关而死。但是,段氏毕竟由此发了一笔横财,共从库中挖出白银二百多万两。这次成功对段氏无疑是巨大的鼓励,他们派人继续寻找,又发现了南库,除了得到数万件兵器之外,还发现了两部兵书。但其他两库,段氏一直没有找到。

明军占领云南之后,蓝玉曾经在段氏的宫里发现了当年那幅记载宝库位置的地图,并动员手下部队寻找,却一无所获。

南诏留下的巨大宝藏,曾激起无数人的遐想,但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李以恒的《淮城夜语》,根本就是一本靠不住的伪书。

南诏是否给后世留下了巨额的金银珠宝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今天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起源,却可以发现,多数能够追溯到南诏统治时期。南诏王室所出的乌蛮,就是今天彝族的先世;构成南诏统治集团的主体,把握清平官、大将军等重要职务的白蛮,也是南诏国内文化水平最高的族群,就是今天白族的先世。此外,南诏统治下的施蛮、顺蛮,就是今天傈僳族的先世;磨些蛮,就是今天纳西族的先民;和蛮,又称和泥,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寻传蛮,就是今天阿昌族的先民,其中还包括部分景颇族的先民;裸形蛮,就是今天景颇族的先民;金齿、银齿、黑齿,都是指傣族先民;扑子蛮,就是今天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望蛮,就是今天佤族的先民……

南诏时期开始形成的许多单一民族,是近现代西南民族的直接来源,今天西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应该说,在南诏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南诏时期开始出现的这些少数民族,不断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为中华民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时至今日,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这才是南诏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