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诏王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5599600000006

第6章 统从六诏到南诏(1)

公元589年,隋灭陈,内地南北分裂局面结束。为了打破南中地区爨氏割据的局面,隋朝随即展开了对云南境内爨区的经营。此时的南中宁州,为与北魏时期设置于彭元(今甘肃境内)的宁州相区别,被改称为南宁州了。隋文帝杨坚先后派遣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梁毗为西宁州刺史,在云南设置恭州、协州和昆州。爨氏的首领爨翫,鉴于隋在消灭南朝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力,也主动派遣一个使团前来朝贡。作为回报,杨坚任命爨翫为昆州刺史,昆州的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

事实上,对于南中一带的爨氏,究竟是应该采取以抚为主的政策,还是应该动用武力进行打击,隋朝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积极主张削平爨氏,将南中地区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的代表人物是梁睿,他在给杨坚的奏折中写道:

南宁州,汉世牂牁之地,近代已来,分置兴古、云南、建宁、朱提四郡,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角。晋太始七年,以益州旷远,分置宁州。至伪梁,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被湘东征赴荆州,属东夏尚阻,未遑远略,土民爨瓒遂窃据一方,国家遥授刺史。其子震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其处去益,路止一千,朱提北境,即与戎州接界。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宁济区宇,绝后光前,方垂万代,辟土服远,今正其时。幸因平蜀士众,不烦重兴师旅,押獠既讫,即请略定南宁。

梁睿在奏折中讲到汉代对南中地区的管辖,并强调这一地区物产丰富,建议杨坚在平定四川之后,接着就派遣征四川的部队南下消灭爨氏,而不必另外派遣部队。在这份奏折中,连讨伐爨氏的借口梁睿都替杨坚想好了,就是当时爨氏的首领爨震每年仅向杨坚进贡几十匹马,作为臣子,贡献如此之少的物品,这是极其无礼的表现。

杨坚深深地为梁睿的奏折所打动,但是经过再三思考,他还是放弃了武力征讨的打算,原因很简单,天下刚刚安定,杨坚实在不希望再挑起战争。对西南边疆遥远的地区,杨坚也并不是很了解,他并没有把握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肃清爨氏的势力,而不由此引发任何负面的影响。为了中原地区的安定,杨坚很自然地选择了对西南边疆的忽视。

但是,杨坚的这种忽视是暂时的,几年以后,在中原地区安定下来时,他即派出隋朝名将史万岁远征云南,梁睿的各项建议最终还是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两次远征:隋朝的西南动作

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二月,隋文帝以史万岁为行军总管,远征爨翫。

爨翫早已遣使向隋文帝朝贡,表示出对隋朝的臣服,仅仅几年之后,为什么又发动了反隋的叛乱,其详情不得而知,史书将之归为隋朝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们的腐败与残暴。

史万岁(公元549—600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朝开国四大名将之一。

隋朝建立之初,史万岁被卷进了大将军尔朱绩谋反案中,被削职为民,发配到敦煌做了一名普通士兵。当时,突厥人是隋朝在北方的主要威胁,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派秦州总管窦荣定率大军进攻突厥。史万岁面见窦荣定,要求收录他,窦荣定非常高兴。接下来,窦荣定对前来迎战的突厥阿波可汗说:“士兵们有什么罪过啊,令他们互相厮杀。不如我们各派一名壮士单挑,一决胜负!”阿波答应了。窦荣定即派史万岁出战。史万岁纵马过去,一刀斩下突厥勇士的首级。突厥大惊,不敢再战,撤兵而去。史万岁因此战功被封为车骑将军。

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战功赫赫,在对付突厥人的北方战场上威名远扬,将这样一位名将派往西南边疆,可见隋文帝对平定爨氏一战的重视,他是志在必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隋文帝平定西南边疆的决心与力度。

史万岁也果然不负隋文帝所望,战事进行得相当顺利。史万岁率部经蜻蛉川(今云南大姚)、弄栋(今云南姚安北)、小勃弄、大勃弄(二地均在今云南下关东南),一举攻入南宁州地区。爨翫也曾试图依险固守,负隅顽抗,但均被史万岁击破,爨翫被迫再度请降,献明珠宝物,表示愿意听从约束,并刻石勒铭,赞颂隋朝圣德。

《隋书·史万岁传》称史万岁“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在这样一个人口并不密集的地区,仅被隋军俘获的人口就达到2万余人,可见此次战争对当地造成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史万岁的远征实现了隋朝平定这一地区的愿望,当地所有的部族都被迫投降,表示归顺。

传说,在隋军行军途中,经过当年诸葛亮留下的纪功碑,碑的背面有铭文:“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碑文中竟然出现了史万岁的名字,并预言他会来到这里,这令隋军将士极为震惊。要知道,“万岁”这个名字毕竟是极为罕见的,因为这个名字是触犯皇帝忌讳的,据说史万岁有胡人的血统,不大了解中原汉文化,所以才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也只有在比较开放的唐代,这才是可能的。史万岁不愿意因此事影响军心,他下令推倒诸葛亮的纪功碑,但是,更加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石碑被推倒之后,在石碑的底座下面赫然刻着一行字:“隋开皇十七年将军史万岁至此。”据说史万岁当时大惊失色,连忙命部下重新立好石碑,自己惶恐下拜。如此离奇的一件事究竟是真的出于卧龙先生生时的神机妙算,还是史万岁为了鼓舞士兵而玩出的把戏,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相信各位读者的心里是清楚明白的。

隋军彻底扫平爨地之后,史万岁向隋文帝报捷,并申请将爨翫带回朝中,此事也得到了隋文帝的批准。

将爨氏这一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带回首都软禁起来,使爨地群龙无首,免得在隋军撤退后再出现叛乱,应该说,史万岁的这种考虑是十分正确的。但问题是,爨翫却不敢去隋朝的首都,担心自己会被处死,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爨翫的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爨翫暗中送给史万岁大量的金银珠宝,史万岁也就同意爨翫留在当地,而他自己则志得意满地率隋军凯旋了。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史万岁还在险要之地建立了城堡,命名为“石门关”,派兵把守,以防爨地再乱。

自以为此战已经名利双收的史万岁却想不到,收下爨翫的贿赂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其中的关键性人物是杨秀。

蜀王杨秀,隋文帝杨坚的第四子,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就已经官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又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出镇四川。杨秀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亲王,他在四川的时候,所用器物往往都超标,达到与皇帝相同的标准,就此一点来看,杨秀的政治野心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太子被废,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杨秀心里感觉非常不平衡,并有所表示,因此被废为庶人,受到幽禁。

当史万岁平定西南的时候,坐镇四川的杨秀风头正劲。杨秀探知爨翫向史万岁行贿,便也想从中分一杯羹,派人向史万岁索要珠宝。对于此事,史万岁的处理是十分不恰当的,他暗中将爨翫送给他的宝物全部沉入江中,矢口否认曾接受珠宝,令杨秀一无所得。

我们不知道史万岁这一举动是出于对受贿事情暴露的恐惧,还是出自对杨秀这样一个皇室子弟的不屑一顾,结果是,杨秀从此深恨史万岁,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史万岁回朝之后,因功进封上柱国。对于没有带爨翫回朝,他的解释是,需要依靠爨翫在当地的威望来镇抚当地百姓,失去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首领,他担心当地少数民族会陷入混乱之中。史万岁也向隋文帝表白,他是在回军途中才接到隋文帝命他带爨翫回朝的指示的,而这时他的部队已经远离爨地,他不可能再重新回去找爨翫了。

这些解释显然都是牵强的,因为带爨翫回朝的动议最初正是出自史万岁自己。但看在史万岁迅速平定西南边疆,战功卓著的面子上,隋文帝也就装作相信史万岁的解释,不再追究了。

可是,第二年,爨翫却再次发动了叛乱。

杨秀发现,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可以落井下石,为自己出一口恶气了。蜀王杨秀上奏,弹劾史万岁受贿纵贼,致生边患,毫无大臣气节。隋文帝下令严查此事。

杨秀弹劾史万岁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动机,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很显然,能够借史万岁受贿一事发挥,既可以整倒这位在西南边疆功勋卓著、威望正隆的将军,也可以借朝廷之手打击以爨翫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这对于想在四川发展其个人势力的蜀王来说,无疑是一石二鸟的绝佳机会。

隋文帝在朝廷上当面指责史万岁:“因为你受贿不带爨翫回朝,才导致爨翫再次叛乱,我们不得不再次动用部队远征平叛。一想到战士们又要风餐露宿,朕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你这样的做法,怎么能称得起社稷之臣呢?”

史万岁仍为自己辩解:“臣留爨翫在当地,是怕其州有变,留他来镇抚。臣回军至泸水,诏书方到,因此没有带爨翫入朝。臣真的没有受贿。”

隋文帝当时大怒,骂道:“朕以卿为好人,谁想到高官厚禄,却养出了国贼。”隋文帝当时下令,第二天就要处死史万岁。

史万岁害怕之下,承认了受贿,隋文帝才怒气渐消。左仆射高颎和左卫大将军元旻等又都为史万岁说情:“史万岁雄略过人,每次行兵出战,都是身先士卒,将士都乐于尽力死战,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了。”隋文帝终于还是将史万岁削职为民。直到一年以后,才恢复官爵,授河州(今甘肃省临夏东北)刺史,兼领行军总管,以防备胡人来犯。

但是,爨翫对史万岁的贿赂仍然使他受害。后来由于杨素的陷害,隋文帝又联想到史万岁受爨翫贿赂一事,最终还是下令将史万岁处死了。据《隋书·史万岁传》记载,史万岁被处死的消息传遍全国,天下无论认识或是不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都为这不公平的处理感到悲愤。

抛开史万岁不谈,西南地区爨翫的叛乱还在进行当中,急需隋朝君臣拿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来。于是,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春天,隋朝派出了刘哙之、杨武通率领的部队,再一次远征爨地。

对于此次远征的战斗过程,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战斗应该是非常激烈的,因为最后在讨伐嘉州地区的僚人的战斗中,隋军统帅杨武通竟然战死。蜀王杨秀似乎也参与了这次平叛战争,因为有史书记载,杨秀设法掳掠到许多僚人,并将之阉割成为太监,收入他在成都的宫室里。

战争虽然惨烈,但结果却没有悬念,爨氏最终战败。这一次,爨翫被带回隋朝的首都处死,其家人被贬为奴隶。为避免再次出现叛乱,隋朝不仅剥夺爨氏对南中一带的统治权,还将爨氏从当地带走。爨氏在当地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彻底崩溃,一时间造成当地的权力真空,白蛮、乌蛮各部落乘乱而起,爨地的政治格局面临重组。

隋军的两次远征,对当地各族起到了明显的震慑作用,中国的西南边疆陷入一片沉寂之中。然而,隋朝对这里的控制并未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仅仅几年之后,隋朝最后一位皇帝隋炀帝就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北方的朝鲜半岛。在隋炀帝看来,对隋朝仅保持着名义上的臣服的高句丽政权是更应该受到讨伐的。隋征高句丽的战争并未取得成功,相反地,却引发了隋末农民战争,将隋帝国拖垮了。随着隋王朝的崩溃,西南各地也再一次呈现政治上的无序状态,重建当地政治秩序的任务就落到了继隋朝兴起的唐王朝的肩上。

软硬兼施:唐初政策的变化

唐朝始建于公元618年,就在当年,维持西南边疆长期稳定的问题就被唐朝君臣提到日程上来。如何维持西南地区的稳定,是剿还是抚?是采用怀柔政策还是采取武力镇压?这道传统的选择题又摆在了唐朝君臣的面前。

唐高祖李渊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怀柔,当年因为发动反隋叛乱被处死的爨翫的儿子爨弘达,被李渊任命为昆州刺史,重新担任这个他老爸爨翫曾经担任过的职务。李渊还批准爨弘达将爨翫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唐朝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爨地各部的首领都对唐朝采取友好归顺的态度。至公元620年,爨地所有部落都归附了唐朝,并开始遣使前往唐朝的首都去朝贡。

在此基础上,唐朝开始重新规划南中地区的行政机构,在南中设南宁州、昆州、恭州、协州等4州,南宁州下辖9县、昆州下辖4县、恭州下辖2县、协州下辖3县,都隶属设于四川的益州总管府。公元621年,唐朝还在今天的姚安建立起姚州。唐朝甚至派遣了一小支部队到西洱河地区戍守。

大体而言,唐在西南边疆是采取羁縻体制来加以管理的。

“羁縻”,在古代特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谓羁縻州县,即羁縻府州,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以唐为典型)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羁縻府州虽有州县之名,但组织形式与内地州县大为不同。羁縻府州的长官如都护、都督、刺史、县令等,仍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而且其职位允许世袭,在行政和财政上也拥有远远大于内地州县的自主权。羁縻府州的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通常意义上的赋税。但少数民族的首领也需要通过被中央政府册封为羁縻府州的长官,使自己的统治得到承认,同时每隔一定的时间向中央政府进行朝贡,并接受中央政府设立的都护府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