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又不足以进行直接统治,因此采用羁縻体制进行相对松散的间接统治,一方面节约管理成本,一方面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任命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就是唐代羁縻体制的具体表现。
唐朝的西南边疆政策是其整体边疆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唐王朝自建立之初,就努力构建双重环状的疆域体系,在内地的州县区之外,打造出一个非常辽阔的羁縻区。在唐朝鼎盛时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达到八百多个,远远超过内地州县的数量。
南中各羁縻州建立起来以后,虽然是以当地民族的首领作为刺史,但也需要中央派官进行管辖,而不能仅维系其名义上的隶属关系,可是,对于唐王朝来说,派往边疆的地方官人选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派往爨地的官员往往受贿,对当地的影响极为恶劣,甚至部分地方官员的做法与唐王朝中央实行的安抚政策背道而驰,对边疆各族持打压和镇压的态度,往往激成事变。
如果没有优秀的官员,再好的政策也无法落到实处。在唐朝初年派往爨地的官员中,韦仁寿是最受人称道的。
韦仁寿,雍州万年人,在隋朝时就在四川为官,负责司法工作。由于他执法公正,就连被他判处死刑的犯人都表示:“韦君所断,死而无恨。”唐朝建立后,韦仁寿被任命为巂州都督府长史。唐高祖李渊特意选中了韦仁寿,任命他为检校南宁州都督,每年一次前往南宁州一带巡视。
接受任命以后,韦仁寿即率兵500人来到西洱河,当地各族首领前来拜见。韦仁寿按朝廷的意见,在当地设置了七州十五县,全部选用当地部落首领来担任刺史、县令。韦仁寿为人宽厚大度,法令简明严肃,深受当地各族首领的爱戴,当他要率兵返回时,诸部首领纷纷请求他留下来,并且说:“天子不是任命你做南宁州的都督吗,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离开呢?”韦仁寿推托说南宁州的都督府城还没有建立起来,他留下来实在不方便,当地的各族首领马上率所部人民全力修筑城池和府衙,这令韦仁寿大为感动。
回来后,韦仁寿向朝廷申请,自己要移镇南宁州,得到李渊的批准,李渊还特意赋予他“便宜从事”的权力。但由于受到益州刺史的阻挠,未能立即成行,而不久后,韦仁寿就因病去世了。
韦仁寿在南宁州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在他巡视之后,当地各族首领纷纷遣使朝贡,唐朝在西南边疆的统治开始稳定下来。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韦仁寿巡视南中各地仅仅两三年之后,公元626年的年底,益州大都督就向唐太宗报告,说僚人造反,请求出兵镇压,但是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批准。
在此期间,爨弘达去世,爨氏首领爨归王自立为南宁州刺史,这种无视中央的私自世袭官职的现象充分表明,唐朝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已经明显下降。有学者推测,韦仁寿未能再次前往南宁州,不仅仅是由于益州刺史的阻挠,也是由于唐朝已经很难对爨氏掌控下的地区作进一步的渗透了。甚至有学者怀疑,由于唐朝地方官员对当地各族的剥削和奴役,很可能是爨弘达或者爨归王煽动爨地各部起而反对唐王朝的直接统治,以达到自己割据自立的目的。总之,对韦仁寿之后南宁州一带的情况史书记载不清,似乎唐王朝在这里的统治存在长达20年之久的断环,直到公元648年梁建方的远征为止。
唐太宗之所以不同意对西南用兵,主要是不愿意多线同时作战,当时唐朝的主要对手是北方的东突厥。
公元581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部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致使两年后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互不相属的政权。东、西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东突厥势力强盛时,疆域包括从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区。自唐朝初建,东突厥就以其强大的武力对这一新兴起的王朝构成巨大威胁,甚至有历史学家猜测,李唐建国之初,为保证后方安全,以便全力推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中国的争战,李渊、李世民父子曾向突厥可汗称臣纳贡。
就是爨地出现叛乱的同一年,公元626年的夏天,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亲自率领十余万骑兵进攻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导致唐朝的首都长安戒严。就在唐太宗即位之后不久,颉利可汗的部队已经推进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二十余公里了。唐太宗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等六人,骑马驰至渭水上,与颉利隔河而谈,责他背约入侵。最后双方会盟于便桥之上,突厥撤军。
在北方疆界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唐太宗显然是不可能再向西南用兵的。
公元630年,唐王朝最终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吐蕃的兴起,唐王朝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了青藏高原。直到公元641年,唐朝的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双方确立了会盟关系,唐朝在北方的危机才得以缓解。公元645年,唐太宗又亲征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直到公元647年,突厥、回纥各族皆隶属于唐,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为方便西北各族朝贡,还修筑了专门的通道,称“参天可汗道”。北方的事情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唐朝君臣这才有精力关注西南边疆的爨地问题。
公元648年,唐太宗采纳巂州都督刘伯英的建议,派右武侯将军梁建方率巴蜀十三州兵征松外诸蛮。这一次,唐太宗一改其父李渊的安抚政策,转而采用武力进剿的方式,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在短时间内肃清当地的割据势力,迅速确立起唐王朝在此地区的绝对统治。
西南各族为之震动,于是有蒙和等七十二部首领,率部民十余万人表示归附。梁建方按照朝廷的命令设置牢州,领松外、寻声、林开三县,任命蒙和等当地各族的首领为县令,依旧统领其部民。梁建方指挥下的唐军,甚至出现在了西洱河地区。
公元649年,唐朝派兵征伐西爨,开青蛉(在今云南永仁、大姚北部)、弄栋(在今云南大姚、姚安南部)为县,当地的徙莫祗蛮归附。同年三月,西洱河蛮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蛮大首领杨敛、松外蛮首领蒙羽等赴长安朝贡。终于,唐朝再次掌控西南各地,其势力已经深入到云南西部的洱海地区。
意外的事件总还是有的。公元651年,处在爨地和洱海地区之间的一个小部落白水蛮,竟然萌发了反对唐朝在当地设置行政机构的企图。由于史料记载缺失,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在唐朝如此强势的情况下,这么一个实力弱小的部落还敢于站出来,挑战唐朝在当地的政治权威。非常清楚的是,唐朝对此作出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应,马上任命赵孝祖为主帅,再次派部队南征。
战争的结果仍旧是没有任何悬念的,赵孝祖迅速而彻底地消灭了白水蛮。随后,赵孝祖在给朝廷的奏书中提到,在当时姚州的治所弄栋的西边,还有大勃弄、小勃弄二川蛮,他们经常试图煽动姚州地区其他各部族反对唐朝在当地的统治。赵孝祖还提到,他们的领地与西洱河地区相接,非常富庶,甚至可以与当时的四川相比。赵孝祖奏书的含义是非常清楚的,当地部族没有统一的政权组织,是容易攻克的;他们对唐朝在当地的统治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是必须要征伐的;他们居住的地区是富庶的,进攻他们能够带来大量的利益。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
赵孝祖建议,趁他的部队刚刚取得了对白水蛮的胜利而进军。这个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公元652年夏天,赵孝祖的部队开始向西进军了。就在当年,赵孝祖的部队打败了小勃弄,杀死其首领,击溃大勃弄,俘虏其首领,唐军的武力无可阻挡,当地所有部落都表示降服。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这一年,唐朝的将军曹继叔率领部队讨伐了当地三个与吐蕃保持友好关系的部落,唐军夺取了十几个城镇,杀死七百余人,还掠夺了大量的牲口。这是唐军在西南地区第一次与吐蕃的势力接触。
曹继叔是当时比较优秀的军事将领,曾经参加过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对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他应该并不陌生。但是,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这次军事行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就在赵孝祖所部唐军在西南边疆节节胜利,取得辉煌战绩的第二年,即公元653年,云南白国的国主张乐进求让位于蒙舍诏主细奴逻,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在当时并未引起任何人关注的事情,最终却改变了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
上天之选:南诏的起源神话
云南的地方志大都记载着,蒙舍诏的始祖名叫舍龙,又名龙伽独,为了逃避仇家,从哀牢山率部迁到巍山,他的儿子细奴逻后来成为南诏之主。
舍龙所部原本是从事游牧业的,在迁徙到巍山之后才转而从事农业生产。今天云南巍山县城东南7.5公里处的巍宝山麓的前新村,相传就是当年细奴逻耕作的地方;今天村里的篮球场,传说就是当年细奴逻的故居所在地。1958年以前,在操场的南面还存有一截断墙埂子,长丈余,宽三四尺,该村老人世代相传是细奴逻王住家的围墙,不准取土开田。相传,细奴逻去世后,他的孙子盛罗皮在巍宝山所建的南诏祖庙巡山殿,至今为前新村彝族的祖庙。当地村民每年进庙祭祖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一次是农历九月十四日,据说,前者是细奴逻的生日,后者是细奴逻去世的日子。
关于细奴逻的出生,民间也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舍龙夫妇迁居巍山之后一直没有孩子。有一天,舍龙在后山耕地,中午时他的妻子去给他送饭。当她走到巍山的半山腰时,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向她讨午饭吃。她就将饭菜都给了那个老头,回家重新给老伴做午饭。当她再次走到半山腰时,又看到那个老头,在他旁边还坐了一位中年道士。老头笑着对她说:“这是我徒弟,他还没有吃饭,还有吃的东西吗?”她便拿出饭菜送给那道士。她重新做午饭,第三次来到半山腰时,那老头和那道士仍然坐在那里,只是又多了一位中年道士。老头又对她说:“他是我的二徒弟,还没有吃饭,还有吃的东西吗?”结果她又把饭给了那道士,回去重新做饭。
在后山耕作的舍龙饿得坐在草坪上抽草烟。等老伴送午饭来,听她讲了刚才的事情,他称赞老伴做得对。舍龙吃完午饭,太阳都快落山了,于是老两口收拾好东西,赶着牛准备回家去。当他们来到半山腰时,看到在一块磐石上方飘着三朵祥云,那个白胡子老头盘腿坐在石头上,红光满面,右手握着鹅毛扇,在他的左右两边站着两个身着灰布道袍的中年道士。白胡子老头笑着对老两口说:“你们无儿无女,我知道你们的苦衷。”说着就拿出六颗宝珠送给舍龙,说:“今后你家香火不断,儿孙满堂,世袭为王。”边说边用鹅毛扇在舍龙的犁把上轻轻敲了十三下,然后白胡子老头和道士就都消失了。这时,舍龙才醒悟过来,对老伴说,那个老头是太上老君啊,他旁边的两个道士就是张天师和李天师。
回到家过了一段时间后,舍龙的妻子怀孕了,第二年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第三年又怀了第二胎,也是一胎生下两个儿子,到第四年又怀了第三胎,还是一胎生下两个儿子。只要生下两个儿子,老君送给他们的六颗宝珠就少两颗,生完六个儿子后,六颗宝珠也就不翼而飞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老君送给他们的六颗宝珠是仙珠,它们转世成了老两口的六个儿子。
六个儿子长大后,个个一表人才,其中的老大就是后来的南诏之主细奴逻,其他五个儿子分别成为另外五诏之主。因为老君用鹅毛扇在舍龙的犁把上敲了十三下,后来南诏传世十三主。
南诏诸王表
这就是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故事。也有的传说中,说成是观音菩萨或者是梵僧点化,而故事的情节却基本一致。这个神话解释了蒙舍诏的起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神话中称六诏之主原本就是亲兄弟,这种观念显然是蒙舍诏统一了六诏之后才形成的。而太上老君用鹅毛扇在舍龙的犁把上敲了十三下,预示南诏传世十三主的神话内容,肯定是南诏灭亡以后才出现的。
剥去神话的外衣,上述故事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有一个乌蛮部落当年从哀牢山迁居巍山,经过其首领舍龙、细奴逻父子两代的经营,这个后迁来的部落在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建立了蒙舍诏。
在细奴逻的时代,巍山一带还存在白蛮部落建立的白国。相传白国有一根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所立的铁质神柱,因年代久远而锈蚀,当时的白国之主张乐进求重新铸造了这根铁柱。在举行落成典礼时,张乐进求特意邀请了西洱河右将军杨农栋、西洱河左将军张矣牟栋、巍峰刺史逻盛、大部落主段宇栋、赵览宇、施栋望、李史顶、王青细莫以及细奴逻等九位大首领前来参加祭祀仪式。据说当时有一只五色鸟飞到神柱的顶端,停留了很久,后来又落到细奴逻的肩上。大家都觉得十分奇怪,就告诫细奴逻不要惊动这只鸟,于是,细奴逻就连吃饭、睡觉都十分小心,一直过了十八天,五色鸟才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