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01

第1章 发轫:吴国的起源(1)

公元前771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处周朝版图西方的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杀死了西周史上最后一位君王——那个曾经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次年,周幽王的儿子,年仅11岁的周平王被诸侯保护着将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一事件将周朝的历史切割成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这一历史节点同时标志着周天子的威信大大下降,从此对诸侯的管理逐渐形同虚设。后来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编订鲁国史书的时候,给这段时期起了个名字,叫做“春秋”。

中国的历史于是进入了各诸侯之间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春秋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涌现出了一批拥有特殊地位的诸侯,他们被称为“霸主”。所谓“霸主”,实际上有着代替周王室调解纠纷的作用,因为虽然各国开战,但大家毕竟都是华夏民族的文明人,溯本追源,大家毕竟血脉相连。各国之间并不可以无理由、无目的地互相征战、讨伐。可是事情总会有例外,没有道义的事情还是会出现,当某一个大国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欺负人的时候,就要有人出面主持公道,这个人就是霸主。“霸主”是大家公选出来的,就是可以调解这种“国际纠纷”的那个诸侯。

在春秋这段近300年的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位“霸主”,后人合称为“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五位虽说是五个人,但实际上是指五个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可能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我们所要说的这段历史,就是关于这“春秋五霸”当中的吴国。吴国地处今天的江苏一带,在春秋时期属于“蛮夷之地”。西周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主要版块是东至山东半岛、西至陕西之黄河流域附近的地域,吴国是处于这个范围之外的,所以被中原人认为是没有文明、未开化的地方,故叫做“蛮夷”。直至今天,在北方的某些地区还习惯性地称呼南方人为“南蛮子”。但蛮夷归蛮夷,虽远离中原文明,吴国却有着自己的骨气、自己的精神。它最初建立的时候,十分弱小,人口稀疏,自然环境恶劣。可就是这样一个“蛮夷之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一举成为了可以“号令”中原各国的“霸主”。

一、荒地开花:吴国雏形初现

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在这部重要的历史典籍当中,有十二卷《本纪》是描写皇帝的,三十卷《世家》是描写对历史有着杰出贡献的各诸侯国的,而在《世家》中第一个写到的就是吴国老祖宗的故事,这一卷叫做《吴太伯世家第一》。吴太伯是指一个人,史书上对他名字的记载就是“太伯”,也有的书中记为“泰伯”,好像“太伯”这一称呼看起来更像是辈分,而“泰伯”就像人名多一些,所以下面我们提到他的时候称“泰伯”。这个人是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伯公”,也就是周武王他爷爷的哥哥。因为泰伯的辈分实在太高,而且据说是他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也就是周武王的爷爷、文王的父亲,才有了周朝的历史,所以,太史公才把这位吴国的祖先排在了《世家》的第一位。

传说商王朝时期,西伯君主古公亶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不忍自己的族人与戎狄开战,便率领部落迁徙到了岐山这个地方。因为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并且让部落的人民生活富裕,粮食充足,依此打造了“周”的原始班底。古公亶父丰功至伟,可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却发生了点儿问题。

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泰伯、仲庸和季历。三个儿子当中,论才能小儿子季历最厉害,亶父本人也最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儿子。古公亶父喜欢季历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他更喜欢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季历的儿子。季历的儿子了不得,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和爷爷,他是孔圣人口中的“圣贤”之人,他就是周文王姬昌。所以,亶父十分想把继承人的位子传给季历,但问题是当时已经有立长子为继承人的习惯了,这该如何是好?

深明大义的长子泰伯,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壮举,从而解决了父亲的顾虑。他与二弟仲庸商议后决定,既然他们两人的才能都不如老三,为了整个部族的发展,二人何不主动让位于三弟?泰伯是真心为了父亲和弟弟好,他又考虑到靠这种让位的方法可能让三弟的江山不稳固,大家不服从三弟的调遣,于是他们哥俩决定来个狠一点的了断,干脆借着帮父亲到山中寻找草药的名义,离家出走,好让三弟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

二人既然打定了主意要离开,就要远走高飞,越远越好。他们带上自己部落的一些人马,远远地离开了周人的部落,一路南下,来到了荒蛮、原始、罕有人烟的吴地,在这块地方驻扎了下来,伐木造物,开垦荒地,蓄养牲畜。这块地方在兄弟二人的打造下,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区域,一股新的力量,而附近的原始部族见到这股新势力的很多农业、科技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心,纷纷投靠到泰伯、仲庸的部落当中。这便是吴国最早的雏形,虽然还很原始,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但终究算是一个新的政权或者叫部族诞生了。

据说后来古公亶父去世的时候,兄弟二人不知如何得到了消息还回过周地一趟,可并没有与弟弟讨论王位继承的问题,而是参加了父亲的葬礼之后又匆匆地赶了回来。这段故事后来孔子在《论语》当中提到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可见,孔子对泰伯的事迹十分敬仰,认为泰伯的身上具有无上的德行。

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财产,也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泰伯、仲庸兄弟二人还依照周国的方式修建了城池。修城池的这个地方叫做“梅里”,相传就是今天的江苏梅里,泰伯去世后就葬在这个地方。

泰伯去世以后,仲庸继承了哥哥的王位,而后又传给自己的儿子。吴国的领导人从此“父死子继”,一辈一辈地传了下去。所以严格来说,后来历任吴王的血脉都应该追溯到二弟仲庸的身上,而并非泰伯本人。

二、追根溯源:禅让?避祸?分封?

不同的史料对于同一历史问题总是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历史学家们以不同的史料为依据,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不同的学派。有时候,甚至参看同样一份资料,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猜测。关于泰伯、仲庸二人离开周人部族,南下建立新政权的真正目的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多猜测。传统禅让的说法主要来自于《论语·泰伯》、《史记·吴太伯世家》以及《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这些典籍当中的描述。可除了这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以外,对于泰伯、仲庸迁徙的目的至少还有两种猜测。

以《左传》当中的思想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泰伯、仲庸离开周部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躲避灾祸。当时,古公亶父想要将王位传与老三季历的想法已经很明确,而季历虽然是最小的,但在周部族当中的威望及呼声却很高。假若泰伯、仲庸二人不主动出走让位,很可能被族人弹劾,如果再被一些小人从中挑唆,则很可能陷入政治漩涡当中而无法自拔。另外,我们也不能排除二位本就有心争夺王位的想法,历史的真相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二位已经参加了这场政治斗争,结果失败,所以才出逃。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主要有这样几个论据:首先,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过君主禅让的案例,但尧舜禅让王位的年代距离泰伯、仲庸已经相隔了上千年,从夏启开创夏朝,君主专制的巨大诱惑勾起了人们无限的欲望,历代君王为了争夺王位经常会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却极少再有禅让的事迹出现。泰伯若不是圣人,很难做出主动让位的行动。第二,如果泰伯、仲庸二人真的只是想要让位,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跑到离中原地区那么遥远的吴地去。在那个地广人稀的年代,他们大可以在周部族附近,或者是稍稍远离但还不离开文明地区的地方建立新的部族。第三,泰伯、仲庸出走的时候没有告诉父亲和弟弟,但又带走了很多族人,这样的行动看起来更像是逃跑而不是正常的出走。

另一派以《穆天子传》及《诗经·鲁颂·宫》当中的观点为代表的看法则比较离奇,认为泰伯、仲庸的出走是一次战略性迁徙。周族强盛的这段时间,其实也是商王朝衰落得最快的时候,当时的周部族虽然还不敢与商王朝较量,但已经有野心想要推翻商王朝的统治。以当时周族的地理情况来看,他们如果想要出兵去攻打商王朝的都城朝歌,中间要经过很多诸侯国,能否争取到这些诸侯国的认同,周人心里没底。但如果在南方建立根据地,则可以避开周地与商王朝都城中间的这些大大小小的部族,直插商王朝的心脏。而且,多了一块地盘,可以大大地加速人口、经济的发展,从而快速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日后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