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听完了这部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兵法自然对孙武刮目相看,可是却将信将疑,因为这推翻了他以往对战争的认识,不要忘了,阖闾当年可是战功赫赫,实战经验极其丰富的。按照孙武的说法,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如何训练和军事制度,一个懂得兵法能够恰当指挥军队的将军,就能够训练出一支作战能力超强的军队,并且以此取得战争胜利,而士兵本身的素质并不重要。严格而行之有效的训练即使是面对一群乌合之众,也能够打造出一支铁师。这件事从理论上说得通,可实际操作起来究竟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出于这样的怀疑,阖闾向孙武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把他心爱的这些后宫佳丽训练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于是,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便有了孙武训练后宫女兵的一段传奇故事。阖闾在后宫中选了180位美女,这其中有宫女,也有自己的姬妾、宠妃,并嘱咐她们听孙武调遣。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由阖闾的两位宠妾做队长,发给每个人兵器。当然,孙武本人心里也在打鼓,不过他心里已经盘算好如果这些大丫头不听指挥要如何做。孙武耐心地告诉这些大美女们胸口对着的方向叫做前,后背对着的方向叫做后,左手的方向叫做左,右手的方向叫做右。发令向前,大家就要向前走,向左,就要向左转弯……孙武讲解完毕怕众美女没听明白还特意重复了几遍,并且把军中用来行刑的兵器斧子啊、钺啊摆在了前面,严肃地告诉大家什么是“军令如山”,如果不服从命令,这些原本应该招呼到敌人身上的家伙就要往她们身上招呼。
做完这一系列的布置孙武开始击鼓下令,不知道是孙武长得太帅还是他那山东人的口音在江苏人的耳朵里听起来很搞笑,他下达命令以后这些大美女完全没有反应,还笑成了一团。孙武也不慌张,他义正词严地说道:“这次你们不服从命令,是因为我没把军纪说清楚,是将军我的失误。”于是他又将纪律强调了一遍,接着再次击鼓下令。可这次大家还是笑成一团。这时,孙武说:“上次没把军纪说清楚,错在我,但这次军纪已明,你们故意不遵守,就是你们的罪过了。”说着便要将两个队长斩首。阖闾一听就急了,心说我就是想考验考验你小子,结果你还要杀我的爱妾,忙出来制止:“我已经知道你会练兵了,可是我没了这两个爱妾,连吃饭都不香,还是别杀她们了吧?”可孙武却说:“我已经接受了您的命令指挥这支军队,在行伍中,就不能再听您的君命了。”结果阖闾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两个宠妾的头颅被孙武砍掉了。这一下,其他的美女们都傻了,或者说是被吓懵了。孙武重新选出两个队长,这一次,美女们都怕自己因漏掉命令而丢掉性命,积极配合孙武的训练。结果,训练速度非比寻常。
事后,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宠妾的心疼,阖闾看到孙武的时候总是觉得怪怪的,甚至有点怀恨在心的感觉。阖闾并没有给孙武一个正式的军职,只是封孙武为将军。在春秋时期,将军有着很多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当年公子光的那种将军,又或是楚国子重、子反的那种将军,是指贵族阶层的一种官职,孙武的将军当然不是这一种。第二种将军是带兵打仗的将军,就是后来所说的参将、裨将之类的,孙武当的也不是这一种。根据《史记》简略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出,孙武所担任的这个将军有点类似后来的军师,就像孙膑、诸葛亮的这种角色。由于当时的官名还没有分得那么细致,所以孙武笼统的被封了一个“将军”。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机关或者军队的正式官衔,只是一个临时参谋的位置,也就是说,孙武其实算不上吴国的正式官员,用今天的话说,他在吴国其实就是个“帮忙的”。事实上孙武在吴国也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人物,起码是比不上两个人的,一个就是带领吴国争霸的第一重臣伍子胥,第二个就是太宰伯嚭。但是他的思想对吴国产生的影响却比前面两位更为深远。或者可以理解为,伍子胥和伯嚭身体力行为吴国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而孙武则是在思想上指引了吴国前进的方向。
在后来对楚国发动的战争中,孙武的军事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国后来能够九战九胜楚军,甚至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与良好地吸收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精髓密不可分。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不但增强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提到了政治、民生等根本的问题,这些使孙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战争指挥官的角色上,更体现在其参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为吴国带来长期繁荣的战略眼光上。
然而,吴国人对《兵法十三篇》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导致了占领楚国一年后的大败。《兵法十三篇》中多次提到了军队大规模、长时间征战会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会使军队疲敝,消磨锐气;二是使国家开支不足,国家、百姓贫穷;三是造成农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四是军队长期在外给其他诸侯国可乘之机。吴军攻入楚都城郢以后,在楚国驻扎了将近一年之久,后来楚臣申包胥去秦国搬来救兵,打得吴国大败而归,而越国趁吴国空虚偷袭吴国,这些结果完全印证了孙武在《兵法十三篇》里的预言。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孙武在吴国政权里的地位问题。孙武已经预想到了这些,如果他说话有分量的话他是一定不会让吴国落此结局的。如此推断,孙武在吴国掌握的权力并不大,也没有左右君心的能力。
总体来说,孙武的思想虽然影响到了吴国的发展,带给吴国一种新的军事、政治思路,但是他在政治地位上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孙武没有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也没有被赋予卿、大夫这样的贵族身份,虽然职务地位尊贵,但却是非正式。再根据孙武本人的性格,恬淡而不好出风头,喜欢“立言”大于“立功”,这些大概也是孙武未被《左传》、《国语》等史书记载而且不显于春秋那个年代的原因。《兵法十三篇》并不是孙武为自己所作,而是为国家撰写,孙武本人也在吴国破楚以后再没有什么记载。根据史实推测,孙武在灭楚以后要么英年早逝,要么退隐归田,并没有更多的作为。历史总是这样,能够对后代影响深远的人物并不一定在他活着的年代就声名鹊起,而很可能是通过自己的著作,在其去世以后多少年才被后人发掘并传诵。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孙武本人虽然未显于春秋,但他的后代可是出了很多不得了的人物。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战国时期的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人。《三国志·吴传》开篇就提到了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开创者孙坚,也是孙武的后人。其子孙权后来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创立吴国,历史上,那个吴国由于和本书所写的吴国是同一个名字,为了加以区分而把后来那个叫做“东吴”。这么看来,孙武的后代建立的政权曾经稳占天下的三分之一,这成就比他本人的“老板”——吴王阖闾的成就还要高得多。
三、太宰伯嚭:最懂心术的重臣
吴王阖闾继位不久后,另一位对吴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也来到了吴国,这个人和伍子胥一样,也是楚国人,并且有着和伍子胥类似的身世,他的名字叫做伯嚭。伯嚭是受到伯父的株连被灭门,只身一人跑了出来,可能是想起了伍子胥也在吴国,而且混得不错,所以也投奔吴国来了。他和伍子胥同病相怜,在楚国有着共同的敌人。他的故事还要从曾经陷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的那个楚国弄臣——费无极开始讲起。
我们前面说过费无极这个佞臣,他曾经运用阴谋手段干掉了伍奢。从此以后,这个小人便尝到了陷害的“甜头”,各种阴谋伎俩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在费无极的观念里,对楚王以及比他高贵的几位卿大夫自然要拍尽马屁,而他们没有关注自己的时候,当然要结党营私,培养自己的势力。在这种小人眼里,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性格正直、努力工作、两袖清风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物,费无极往往要运用他的阴谋手段将其铲除。
伯嚭的伯父伯郤宛恰恰是这样一个人。伯郤宛是楚国的大夫,官做得也很大,担任左尹一职。其父亲伯州犁原是晋国的贵族,后来遭到政治迫害逃亡到了楚国,贵族地位得以保留。顺便提一下,春秋时期各国对于其他国家前来投奔的贵族,处理方法往往是保留其贵族身份,但是降低一个级别。所以伯州犁到了楚国还是贵族,而且曾经很有权力,在其去世以后伯郤宛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伯郤宛工作态度认真,为人正直,这样的性格又当了大官,正好就是令费无极讨厌的那个类型的人。其实在伯郤宛与费无极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冤仇,就仅仅是因为性格的差别,令费无极感到很难受,于是,他想要置伯郤宛于死地。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费无极是个绝对的小人,堪称小人中的一朵奇葩。
费无极习惯性地动了使坏的念头。可是怎么干掉伯郤宛这个眼中钉还是个问题,明刀明枪肯定是不行,人家毕竟是大夫,是贵族,凭自己的官位干不掉他,那就只能像当年干掉伍奢那样使用“借刀杀人”的阴谋手段了。借谁的刀呢?费无极想起了一把可以利用的“刀”,这把“刀”叫做囊瓦。
囊瓦,字子常。史书里提到他时多称子常,可是对于他这样的笨蛋,我们还是直呼其大名吧。囊瓦是当时楚国的令尹,楚国的官制跟其他中原国家不同,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干部,相当于其他国家“相”这个位置。这个人头脑昏庸,行事愚蠢,贪财好色,而且怀疑心重。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当上“令尹”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这至少可以证明另外一件事,就是任用他的两位楚王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如此可以看出,费无极是个极懂得尺度的人,他当年陷害太子建用的是楚平王这把“鬼头大刀”,而如今害伯郤宛,就没有必要再动用楚王这种“重型武器”了,改用令尹这把“朴刀”就可以。难怪费无极害人一害一个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费无极仅仅动用他肚子里坏水的一点点就想出了一个利用囊瓦干掉伯郤宛的绝妙计策。他首先利用了囊瓦贪财的这一性格,告诉囊瓦左尹伯郤宛要请他吃饭。囊瓦当然很乐意,因为左尹请他吃饭肯定是要求他办什么事,而求他办事肯定不能白求,自然要给他准备礼物的,于是乐乐呵呵地答应了。费无极又跑到伯郤宛的家里,忽悠他说令尹想来你家做客,单纯的伯郤宛当然欢迎,领导来私访,这是一件荣耀的事,立马答应下来。可费无极接着提醒他,令尹是个爱财的人,你要给人家准备点礼物。这着实令伯郤宛为难,因为自己两袖清风,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礼物。于是费无极告诉他令尹最喜欢的就是兵器,让他准备五副盔甲、五样兵器就可以了。
春秋时期官员没有文武之分,文官、武官的概念是秦以后才出现的,这一点从吴国的官员中就可以看出来。伍子胥、伯嚭、孙武,包括继位以前的公子光都既是朝中决策事务的文官,又会在必要的时候披上铠甲拿起武器,带兵打仗,有时候甚至还会亲自走进战场去杀敌。所以伯郤宛尽管是个清官,家里拿出几副铠甲几件兵器还是不成问题。费无极还告诉伯郤宛,送礼和贿赂只是叫法不同,为了避嫌也不能光明正大,要把准备好的礼物遮挡起来。
就这样,在宴会的当天,伯郤宛按照费无极的“指点”,把兵器、铠甲用幔帐遮好,堆在了门后,等待领导的大驾光临。而就在这一天的早上,费无极又来到了囊瓦大人的家里,“紧张”地告诉囊瓦千万不要去赴宴,因为左尹伯郤宛设下了埋伏想要做掉令尹大人。囊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派人跑到伯郤宛家里调查此事,结果确如费无极所说,前来调查的人在左尹家的后门发现了用幔帐遮盖着的兵器和铠甲。来调查的人将消息如实回报给囊瓦,以囊瓦的智商当然会认为这是左尹挖好了陷阱要杀害自己。于是,囊瓦大人很生气,血往上涌,心说伯郤宛啊伯郤宛,咱俩无冤无仇,你这么个小东西居然敢对我这个“令尹大人”包藏如此祸心,设下陷阱要置我于死地。囊瓦这个一根筋的人照着这个路子越想越生气,后来干脆调集军队,将伯郤宛全家灭门了。
伯郤宛全家被灭,只有伯嚭这一个侄子逃出生天,跑到吴国。在说新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说一下楚国那边后来的事。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阴谋伎俩陷害忠臣的小人费无极当然最终不会有好的下场。关于他的下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囊瓦后来向公子申等人询问,发现自己错怪了伯郤宛,一怒之下又杀死了费无极;另一种是楚国人民因为囊瓦杀害了伯郤宛而不满囊瓦,囊瓦羞愧之下杀死了费无极。无论哪种说法属实,这个小人最终的下场,都是死于自己的阴谋陷阱之下。而蠢蛋令尹囊瓦的下场我们还要详细说,这里大家少安毋躁。
伯嚭因为和伍子胥有着相似的身世,又有着共同的敌人,得到了伍子胥的同情,被他举荐给了吴王阖闾。伯嚭这个人很聪明,从后来的事迹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很聪明,甚至还有点滑头,或者说有点心术不正。据说伯嚭初见吴王阖闾的时候为博得阖闾的同情,还用了通常女人才会用的招数,就是哭。这一哭把阖闾的心哭软了,把伯嚭留在了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