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继位以后,带领吴国走向了一个新的纪元。这一时期,处于中国大陆版图上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中原地区的霸主晋国,内乱加剧,政治权力被六家卿大夫瓜分,而彼此之间又勾心斗角,导致整体国力严重衰弱,这为后来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做好了铺垫。由于晋国的衰落,中原地区原本依附于晋国的小国如郑国、卫国、宋国,也纷纷脱离了晋国的怀抱,转而亲近山东半岛的另一个强国——齐国。齐国与晋国一东一西在中原地区对峙,其实也谈不上对峙,因为晋国根本就无暇管别国的事情。另一方面,传统强国楚国此时也是伤痕累累,君王孱弱、弄臣当权、人才外流导致楚国内部也接近于分崩离析,国力严重受挫。抓住了这样的机会,阖闾带领吴国迅速崛起。在阖闾继位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吴国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从人才任用,到军队建设,再到对外战争的胜利,吴国即将迎来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一切,让我们沿着三个人的脉络往下说。
一、行人伍子胥:最会治国的全才
吴王阖闾继位以后,在他上位过程中出力最大的伍子胥,自然就成为了阖闾的头号重臣。而伍子胥也确实没有辜负阖闾的厚望,他上任以后,完全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如果说寿梦时期的巫臣给吴国带来了发展所必需的技术、人才和野心,让吴国具备了强大的条件,那么伍子胥则给吴国带来了谋略,甚至是更加重要的身体力行。
伍子胥在吴国的官位是“行人”,这个官位在中原各国是“外交官”的意思,但伍子胥这个“行人”却与其他国家的“行人”不同,他在吴国完全扮演着“文臣武将第一人”的角色。
伍子胥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建造“阖闾城”。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之一,在春秋时期,都城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又是政治中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与都城的规模、结构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城越大,可以容纳的人口就越多,需知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在当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都是人口问题。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基数越大的人口,才可能拥有越强盛的军队;在农耕文化时期,劳动力的主要构成是人,拥有越多的人口,才会有越发达的经济。其次,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围绕城或关卡开展的,在当时,还没有边境布防的意识。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城池越坚固,所能抵御的部队就越多,这样一个坚固而强大的都城是保护政治核心的根本。第三,春秋时期守卫都城的军队都驻扎在城里,城池的规模越大,所能驻扎的军队就越多。这样打防守战的时候才能越有优势。第四,春秋时期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粮食、草料等基本军需物品如果从其他城市或地区往中央调度,速度很慢,而且效率很低。都城的规模越大,围绕着都城的城郭就越大,城郭往往是种植作物的地方。这样一到战时,都城的军队得到的补给就越多,所能坚持的时间就更长。
总之,在春秋时期,拥有一座大规模、防御坚固的都城是一个强国的标志。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还是为日后争霸中原做面子工程,以前吴王僚的都城规模都已经不够用了,于是伍子胥亲自主理,以吴王阖闾的名字命名,建造“阖闾城”。
有关于阖闾城的具体位置历史文献当中找不到确切的线索,学者们对于阖闾城的具体位置大概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所谓阖闾城就是后来的姑苏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另一派认为阖闾城的位置是在今天江苏省无锡市西南45里的闾江乡一带。2007—2008年,江苏省考古研究所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雪堰桥与无锡市胡埭镇之间东临太湖,北靠胥山、虾笼山的遗址进行深入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所长张敏先生认为,此遗址与文献当中记载的阖闾城有诸多相似之处,基本确认为当年的阖闾城。
根据这次考古工作的发现,配合历史文献,基本恢复了当年阖闾城的规模和样貌。阖闾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即大城,南北长约2100米,东西宽约1400米,呈长方形,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外城的大墙墙基宽约34米,外有城壕,这么大规模的城墙我们可以想象它抵御进攻的能力。内城分为东、西两个小城,两城的东西共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为0.65平方公里。城墙高出地面2—3米,墙基厚度约20米。
通过这次考古发现除了了解到伍子胥所建阖闾城的规模,还有一些意外收获。首先是在内城的东城发现了一口可以确认为是春秋时期打的水井。另外,西城南面发现了水门和成排的木桩,这说明阖闾城的水源引自闾江,闾江入大城首先在城外形成护城河,而后引入内城,供日常饮用,最后出阖闾大城后流入太湖。
大城北面是胥山,胥山脚下的胥山湾是肥沃的良田。而胥山的北面是龙山山脉,吴国在此筑造长城,这就形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东面是太湖,是吴国水军天然的训练基地。阖闾大城主要居住民众和士兵,大城包围内城,这又是一道防御。而内城的西城才是宫殿区,是吴王以及公卿、大夫们居住的地方。
如果这座古城真是当年阖闾城的遗址,那么后来夫差兵败的姑苏城一定不是这里,而是又经过了一次迁都,迁到了今天的苏州,当然还有的说是苏州西南7公里左右的地方。但也有学者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主要认为这座城的规模有点小,而且不利于发展,不应该是当年伍子胥所建之城。考古学上的事情无法做出定论,因为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可能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期待着有新的资料能够证实伍子胥所建之阖闾城的确切位置。但不论怎么说,仅从我们介绍的这座小城当中也能看出,伍子胥的筑城思想是以军事实用性为主的。
建造阖闾城,应该算是伍子胥的首件丰功伟绩,除此之外,伍子胥作为吴国第一重臣,当然要负担起管理政治、确立治国制度的工作。然而关于伍子胥治国的策略,在传统的典籍当中记载并不十分详细,往往是只言片语,更多的描述则侧重于其在战争中运筹帷幄的表现。但在1983年湖北省江陵247号汉墓出土的一批西汉竹简中,发现了一部兵书,叫做《盖庐》。这部书中出现了大量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的对话,这其中反映出了伍子胥当时带领吴国走向霸业的治国思想和军事策略。
伍子胥在治理国家,推动国家经济进步的决策上,最成功的一条便是“民本主义”。在春秋时期,社会等级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贵族阶层的眼中,老百姓是为他们服务的。老百姓帮他们干活,提供赋税,满足他们的物质享受;帮他们打仗,替他们开疆拓土,并且守卫他们的安全;老百姓甚至作为贵族们的附属品可以赐予下级,就如同贵族们的私有物品。伍子胥打破了这种传统上的概念,他认为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在于贵族们的生活是否安乐,而在于百姓的生活如何。伍子胥的民本思想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主要包含了三个大的部分:推行德政、遵循天道、保民无饥。
伍子胥推行德政的主要方法是把老百姓当中破坏社会安定的以及镇压民众的人挑出来,让其他的百姓安于劳作。对于那些富贵不仁、不孝不敬、不慈不爱、欺行霸市、不服管教、不和邻里、贪赃枉法、不事耕作的人用法律的力量从群众中铲除掉;对于安分守己的百姓要给他们公正的待遇,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生产劳作,积蓄财粮。伍子胥还要求吴王和卿大夫们遵循天道,并提出如果王和卿大夫们都能遵循天道,那国家便不会有疾病,不会有盗贼,不会有暴乱,连妖孽也不敢出来,周边的蛮夷都会来归附,国家自然会长治久安。并且说明兵是天的刑罚,粮是地的恩德,所以顺应天时,遵循地德就可以兵粮充足,霸业可待。第三,伍子胥对老百姓口粮的重要性认识得十分透彻,所以他一再强调不能让老百姓挨饿,碰到天灾的时候要动用国家的一切力量帮助老百姓填饱肚子。这种思想和老子、孔子的思想有很多切合的地方。如果这本《盖庐》确为伍子胥所作,或是在伍子胥执政时被史官所记载,那伍子胥除了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治国良臣外,还应该算做是思想家和哲学家。
虽然伍子胥的民本思想相较后代还显得很稚嫩,并且从后来吴国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吴国最终还是抛弃了民本,走上了一条****的道路,但拥有这样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思想在春秋时期是很难得的。
二、战神孙武:最会打仗的客卿
春秋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个大分裂时期虽然政治上混乱,战火不断,但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潮,被后人称为“百家争鸣”。“百家”当中有一家被称作“兵家”,专门研究战争及军事策略等学问。兵家人才辈出,流传给后世很多著作,第一部著作就叫做《兵法》,其作者是孙子,所以这部著作也被后人称做《孙子兵法》,又因为这部著作被分为十三个篇章,也称为《孙子兵法十三篇》。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孙子名为孙武,也就是我们这一节的主人公。但奇怪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孙武先生,其本人的事迹在《左传》当中却只字未提,所以导致一些后代学者们怀疑孙武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春秋时期各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记述非常准确,也由此奠定了这本书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单从这一点出发,学者们确实有理由怀疑。所以历史上对于《孙子兵法》的作者还存在数种说法,这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是说由战国时期孙膑所著,还有的认为是三国时期曹操编撰的等。这一争论一直延续着,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段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再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孙武应该确有其人,《孙子兵法》的作者也被确认为吴国的客卿将军——孙武。
孙武是齐国人,将门之后,其曾祖、祖父都是齐国的名将。可是到了孙武的年代,公元前532年,齐国爆发了极其严重的内乱,史称“四姓之乱”。这使得不喜欢政治、想要远离政治漩涡的孙武离开齐国,南下来到吴国,过起了隐居的日子。孙武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兵法,所以在其隐居期间,他开始潜心钻研兵法。他这个人是个军事天才,虽然喜欢军事,却并不主张打仗,所谓“主和而不主战,伐谋而不伐兵”,所以他的军事思想和当时其他的军事家完全不同。著名的《孙子兵法》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除了研究和写作,孙武还结交了他一生中对他影响最重的好友——吴国重臣伍子胥。
吴王阖闾上位后,表现出了巨大的野心和胃口。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吴王僚更加称职,或许是在他上台之前早就决定了要有一番作为,阖闾上位以后,立马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发展军事力量,准备攻打楚国,甚至日后有可能的话还要争夺霸主之位。阖闾几乎每天都找伍子胥谈论如何能够战胜楚国,而这一点,正对伍子胥的心意,他当年怀揣着对楚国的血海深仇来到吴国,经过了数年耐心的等待,此时他扶植的公子光已经正式继位,恨不得立马亲率军队打到楚国的首都灭了楚王,为自己的父兄报仇。
可是在探讨的过程中,二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打仗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以吴国的力量想要吞掉楚国有点像蚂蚁吞象。这样的战争需要完整的军事部署,需要大量的人才,除了士兵、将士,还需要数位像他们俩这样能够在战场上指挥全局的将军。可吴国除了他们二位,还有一个不是很听话的夫概,他是阖闾的弟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能打的将军了。最要命的是,这二位也无法全身心投入战争,吴国想要灭楚不能简单地依靠军队实力,还要凭借国家的综合实力,阖闾已经不是公子光,作为吴王他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就只是带着军队东征西讨;而伍子胥此时作为吴国的首席官员——“行人”(与当年巫臣的儿子子狐庸同一官名),相当于后来的丞相,除了带兵打仗还要抽出更多的精力治理国家。所以说,人才并不是在21世纪才最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人才就很重要。这个时候,伍子胥想起了自己那位正在隐居的朋友孙武。
就这样伍子胥向吴王介绍了自己的这位朋友——孙武,介绍了孙武的出身、背景、经历,以及现在的状态。吴王一听眼睛就直了,这个人竟然拥有中原强国军事世家的背景,然而吴王还是要有吴王的架子,还是得有吴王的范儿,不能随便推荐什么人自己就要立马接见的。于是,尽管求贤若渴,阖闾也耐心地等待到伍子胥第七次跟自己提起这位孙武的时候,才决定接见这位来自齐国的军事家。
根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的记载,孙武觐见吴王阖闾时,带来了自己在隐居期间所创作的《兵法十三篇》,并在大殿之上亲口为阖闾诵读。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并不是以个人口吻所作,而是站在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甚至是君王的角度所写,这很对阖闾的胃口。阖闾每听完一篇,就不自觉地点头,甚至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