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好父亲的尸首,夫差开始想着为父报仇了。据说夫差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为父报仇,让他寝宫的侍卫们每次见到他都要喊:“夫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而每次夫差听到这样的询问,都要回答:“唯!不敢忘!”
夫差这样的做法表面看起来是复仇之决心很强烈,然而仔细想想,如此做法其实是暴露了他内心的软弱。如果他真如伍子胥那样的烈丈夫一般,便不会做这些噱头,而是应该深深地把仇恨埋藏心底,或者是立刻厉兵秣马,找勾践血拼。往往是弱者,才会装扮自己,从形式上作秀,来为自己鼓劲。摆个样子,借此来提升自己的胆量。所以说,有时候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实际怎么样又不好说。从夫差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也完全不像是把血海深仇牢记于心,反而是经常表现出一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样子。从这一点来说,夫差的性格有点像比他晚出生了二百多年的西楚霸王项羽,但胆魄武力又不如项羽。这样的一个人,吴国最终要亡在他的手里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这些是后话,我们还要沿着吴越之间的故事往下说。此时吴国除了吴王夫差以外,还有一个人对于阖闾的死很难过,这个人就是当年一手扶植阖闾上台的吴国第一重臣伍子胥。在伍子胥的眼里,此时的夫差还是个小孩子,或者说,夫差一直都是个小孩子。他的思想不够成熟,他的手段没有他父亲阖闾那么硬朗,他的内心也不如阖闾那样强大。当时阖闾不听自己的劝告,擅自出兵,伍子胥追悔莫及,好像自己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伍子胥对于当时越国形势的分析还是很正确的,所谓“哀兵必胜”,吴国以大欺小,趁着人家国难的时候动手,越国必然举国相抗。在这种情况下,越国将士们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是难以预计的。而此时的情况也一样,吴国还是不能够对越国发兵,因为越国仍然是“哀兵”,虽然此时的吴国也是“哀兵”,但以自己这块“玉”去碰越国那样一块“瓦”,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伍子胥把复仇的重任挑到了自己的肩上,他亲自练兵于太湖之上,扩大军队规模,同时恢复在檇李之战中受到重创的部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吴国的军队就重整士气,人数也增加至十万之众,随时等待机会与越国决战,一雪前耻。
而在这期间,吴国内部还发生了变化。阖闾去世以后,吴国留下了两位前朝元老,一位是组织练兵,以复仇为己任的伍子胥,另外一位,便是太宰伯嚭了。伯嚭的性格和伍子胥完全不同,对待夫差的态度也不同。伍子胥是位烈丈夫,把夫差当成一个小孩子,经常以长辈的身份提醒夫差不要忘记为父报仇什么的。而伯嚭却不然,他来吴国比较晚,是受到伍子胥的举荐才入吴为官的,地位自然不如伍子胥。对待夫差,伯嚭也自然是毕恭毕敬,还少不了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另外,伍子胥的才能更多体现在军事上,在阖闾时期,以开疆拓土,或者说灭楚为治国第一方针的前提下,伍子胥发挥的作用自然最大。而伯嚭则更像个文臣,除了大战之时有必要带兵上阵,更多的时候还是管理内政。这样,在伍子胥外出练兵的这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近夫差的机会就多了。这些原因令夫差很喜欢亲近伯嚭,而渐渐对伍子胥有疏远、甚至是惧怕之意。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越王勾践自然也没有闲着。勾践是个聪明人,甚至聪明得有点过分,当他以少胜多击败了吴军,甚至杀死了阖闾的时候,他就知道要坏了。原因很简单,越国之所以能够战胜完全是凭借着出其不意的战术,以及死士们给越国军队带来的强大士气。可论综合国力,或者单说军事力量,越国是远远赶不上吴国的。当有一天吴国前来寻仇,越国又如何抵抗呢?所以,勾践用这两年多的时间做了一件大事,他训练出了一支三万人的正规军,没错,是正规军,不是当年的“敢死队”。
勾践想得没错,该来的总会来的,夫差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94年春,吴王夫差倾全国兵力征讨越国,为父报仇,依然任命伍子胥、伯嚭二位元老为将军,从太湖取水路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并没有听取大夫范蠡、文种等人采取守势的建议,反而亲自率领刚刚练好的三万军队赴前线抵抗。越国的军队从会稽山下的固陵军港出发,入太湖,在夫椒山与前来的吴军决战。夫椒山是太湖之中的一个岛屿,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应该就是今天的太湖洞庭西山,也就是名茶“洞庭碧螺春”的原产地。很难想象,出产“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这样名茶的地方居然是春秋时期一场大战的战场,这场夫椒之战还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水军战役。
这场战争的详细过程在《左传》、《国语》等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在《越绝书》这本春秋时期的地方志当中可见端倪。根据《越绝书》当中的描述,越王勾践在此次战役中并没有任用范蠡、文种等人,而是任用宠臣石买为将军。石买这个人并不见于其他的史书,只在《越绝书》当中有所提及,他是一个性情残暴、滥杀无辜,又少谋乏智的人。而吴国方面虽然夫差亲征,可实际上在战场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人还是伍子胥。伍子胥根据天气、风向的变化,调动吴国水军大船,又在巨大的军队数量的优势下,轻松地在太湖之上大败越军。
越军撤退,剩余部队在钱塘江边重新集结,准备抵抗吴军。石买在这次抵御的过程中犯了极大的错误,他杀掉数位与他意见相左的将士,彻底失去了在军中的威望。而吴军领袖伍子胥再一次表现出了他的高度智慧,神勇地指挥,他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并没有与越军正面对决,而是像当年骚扰楚国人那样,在战场上不断派出小股军队从不同方向骚扰越军的阵营,搞得越国军队人心惶惶,日夜不宁。就这样,吴国彻底瓦解了越国的守势,越王勾践率领剩下的五千残兵败将逃进了会稽山。
山下,吴军十万,士气高昂,吴王夫差随时准备杀勾践为父报仇。山上,五千残兵,低迷颓废,越王勾践随时准备刎脖颈一死了之。还好,勾践的身边还有高人,往往到了这种节骨眼上,才能体现出谁是真正的忠诚,谁具有真正的智慧。在范蠡、文种二位大夫的死劝下,勾践打消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冲动想法,而是与众人一起,开始筹划如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然,在采取行动之前,勾践先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就是指挥不当,导致越军大败的石买。实际上,这也是勾践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当初不顾范蠡、文种的阻挠,硬要与吴军正面冲突,以卵击石,这样错误的决定虽然是勾践自己所做,但君王还是要给自己找个面子的。如今又要靠范蠡、文种的智谋保存性命,勾践当然要低个头,认个错,这认错的最佳方式就是杀了石买,这石买也确实是死有余辜。
众人经过一番讨论决定,由大夫文种亲自作为使臣,带着金银财宝向吴王夫差投降求和。文种晋见夫差,将宝物奉上,低三下四地说了一大通求和的好话,并且提出一个重要想法,为了乞求吴国的原谅,越王勾践将亲自入吴为奴,侍奉夫差,越国也彻底成为吴国的附属国,尊吴国为主,一切国土、赋税任由吴国支配。这一举动大出夫差所料,他发动这场大战的目的在于为父报仇,他原本的想法就是杀掉仇人,可如今越国人主动提出来的条件仿佛比杀了勾践更痛快,将原来的一国之主变为自己的奴仆,这好像更加大快人心。正当夫差犹豫的时候,伍子胥冲了出来,蛮横地拒绝了越国人投降的要求。
伍子胥的想法要比夫差成熟得多,这场战争的目的在于报仇不假,可更重要的是,战争的结果要对吴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最佳的影响才是真正的胜利。吴国今天虽然已经十分强大,可想要入主中原并不是那么容易。吴国地处水乡,即便是通过军事能力侵入中原,如何治理也是一大麻烦事。另外,在中原各国的眼里,吴国无论如何强大,始终是蛮夷之国,当蛮夷想要侵占文明的时候,很难保证中原各国是否会联合起来对抗吴国,这也是当年楚国不论如何强大也始终无法入主中原的原因。所以现在的吴国想要发展,最好的选择就是先吞并掉同为蛮夷的越国,这样既不会惹来中原各国的仇视,又可以得到最好、最快的发展,最方便的治理。越国的国土面积庞大,地理形态和吴国接近,如果能够一举吞并,吴国将迎来空前的强大。
出于这些原因,伍子胥代替夫差一口回绝了文种的请求,并告诉文种赶紧回去告诉勾践,他自己带领残兵主动下山束手就擒,可能还给他留个全尸,要等吴军放火烧山的时候抓到他会以残暴手段将他虐待致死。文种回来见勾践,把伍子胥的话带了回来,勾践傻眼了,看来最终自己的结果还是必死无疑。勾践万念俱灰,抽出宝剑想要自刎,可就在此时,文种再一次拦住了勾践,他提出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虽然伍子胥代替夫差回绝了自己的请求,可他能看得出,夫差的内心深处还是犹豫了一下,既然夫差本人犹豫了,就说明这件事情还有希望。那么,只要想办法绕开这位伍子胥大人,事情就有转还的可能。
在他面见夫差的过程中,他还见到了另外一个人,就是吴国的二号人物,也是这次战争的主要将领之一——太宰伯嚭。伯嚭显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激动,相反,他的内心是关切夫差想法的,而夫差对待伍子胥与伯嚭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当伍子胥冲出来反对的时候,夫差显然很不满意,而且,仿佛还瞄了伯嚭一眼。结合吴国这些年来的内部情况,绝顶聪明的文种自然把这一切结合到一起,捋出了一个头绪。吴王阖闾在位时期,伍子胥自然是坐第一把交椅,阖闾对伍子胥也是绝对的信任。可夫差上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更亲近性格平和的伯嚭,而随着自己在位的时间越长,对伍子胥的看法也就越多。如此看来,伯嚭是此次投降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文种还要再去吴军阵营,这一次,他不再直接面见夫差,而是找太宰伯嚭。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勾践将自己的大量财宝、美人都交给了文种,让他带去贿赂伯嚭。
文种想的没错,当他带着宝物、美女来找伯嚭的时候,伯嚭摆出了好像早就等着他的到来的架势。二人一拍即合,伯嚭在得到大量好处的同时,决定利用这一次机会正式展开与伍子胥的争权之战。于是,伯嚭带着文种面见夫差,向夫差从另外一个角度陈述了接受投降的好处:第一,吴王您的大仇得报。第二,吴军可以兵不血刃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否则,虽然越军只有五千人,但若真的发起狠来做困兽斗,也要伤及吴军的精锐部队。第三,越国投降的条件几乎和亡国一样,土地、税收全部听从吴国处置,越王勾践携妻子、大臣入吴为奴。吴王夫差听后,正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决定接受越国的投降!
四、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秘密计划
丧权辱国的日子并不好过,此时的勾践脑袋耷拉到了地上,准备去吴国当奴隶。夫差还算讲究,越国原来的千里国土给他留下了百里,还给了勾践三个月的宽限期,让他回去处理好越国内部的事情,做好善后工作。越王勾践与范蠡、文种等人一通商讨之后,决定携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大夫范蠡,一起入吴为奴,留下大夫文种在越国治理政事,当然最主要的工作是定期向吴国纳贡。
入吴以后的勾践,完全变了一个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生死的徘徊,勾践已经从一个稚嫩的青年变得饱经沧桑,他把仇恨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而表面上,他就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奴才,有时候甚至把自己当成一条狗。据说勾践在吴国主要的工作是喂马、给马洗澡和收拾马粪。他的妻子和大夫范蠡也和他一样,从事着最低级的、奴隶般的工作。他们吃喝就在马棚边上的一个小窝棚里,据说是三人同住一间房。他们不配再穿贵族们的高档服饰,只能穿粗麻布衣,而且粗麻布衣也不是无限提供,很多时候,穿破了,要自己缝缝补补。
就这样,卑微的勾践,在吴国一混就是三年。三年的时间,磨砺了他的性情,磨平了他性格当中的棱角,同时通过这三年的时间,他也对夫差有了深刻的认识,夫差这个人,喜欢“面子”多于“里子”,喜欢别人对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夫差有才华,但是比较自大,他临危受命,从父亲那里接手了一个强盛的吴国,在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他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夫差还富有同情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候还有点儿妇人之仁,他最初对待勾践吆五喝六,不可一世,可慢慢地他对勾践又生了同情之心,毕竟勾践也曾经是一国之主,只是因为一场战争,就输得一败涂地。了解了这些,勾践想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自己不见得会被一辈子囚禁在吴国,说不定哪一天,夫差一高兴,会放勾践回国,那时候,勾践就可以回到自己的故土,与范蠡、文种重建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