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20

第20章 敌友:与越国的恩恩怨怨(3)

勾践在吴国的这段日子里,吴国的内部也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吴王夫差越来越不可一世,他从勾践的身上得到了无限的满足感,但强烈满足感的背后,却又升起了一丝同情。变化最大的是吴国的两大重臣伍子胥和伯嚭。伍子胥很郁闷,为什么?最初他就不答应接受勾践投降,对于越国这样一个国家,勾践这样一个越王,就应该杀了一了百了。如今的局面本就令他很无奈,当他看到勾践的表现的时候,就更加无奈,虽然勾践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奴才,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场明显能够让伍子胥感到危险。所以勾践伪装得越好,伍子胥就越郁闷,他已经升起了无端的担忧,担心吴国的江山有一天会被这个养马的奴才夺走。相反,伯嚭很开心,和伍子胥不同,伯嚭是个小人,他的价值在于迎合一把手的口味。当初伯嚭就是看透了夫差的内心想法,才接受文种的贿赂,保存了勾践的性命,如今勾践的表现很好,好到让夫差都动了恻隐之心。所以有时候,勾践的表现成为了伯嚭满足夫差口味的一盘菜,伯嚭可以通过评价勾践的行为对夫差拍足马屁,将夫差衬托成一位天神一般闪着金光的英雄。

就这样,三年以后的某一天,夫差萌生了一个想法——放勾践回去,这样更能凸显自己的伟大,伟大到有一天会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为霸主,成为各诸侯国公认的,可以为他们“摆事儿”的“江湖大哥”。伯嚭当然赞同夫差的做法,一来这些年,文种从没忘记伯嚭的大恩,逢年过节,大量的“好处”便主动送到伯嚭家里,伯嚭也应该动动举手之劳,给人家一个交代;二来,这是迎合夫差口味的,是能够将夫差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的。伍子胥自然是反对的,他早就从勾践身上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当然会大加阻拦,甚至是拼命阻拦。勾践得知了夫差的这一想法当然是无比的激动,想想自己心底里被锁住的东西,勾践有些迫不及待。

可是夫差没能做出决定,因为他病倒了。夫差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没有大夫能够诊断他生的是什么病,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可以实施的治疗方案,这导致夫差在床上趴了三个月病情都不见好转。可是有一个人却瞧出了他得的是什么病,不但瞧出他得的是什么病,还看出了他什么时候会好起来。但这个人绝不会告诉夫差,因为这个人是随勾践一起入吴的越国大夫范蠡。范蠡是个高人,他的很多思想被后人认为应该把他归于道家。范蠡这个人不但能治国,会做生意,还能看病,而且医术高超。范蠡看明白夫差的病不用治疗,只需静养就会自己痊愈,但他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夫差,而是告诉了勾践。勾践得知这一情况以后,想出了一个促使夫差释放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称之为杀手锏。

勾践的杀手锏很恶心,他来到夫差的身边,抓起夫差的粪便尝了尝。他告诉夫差,自己有个绝活,可以通过粪便的味道判断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疾病。先别说诊断结果如何,光凭着这一“吃粑粑”的举动,勾践就让夫差感动得热泪盈眶。照理说,自己是勾践的仇人,可勾践并没有往心里去,反而对夫差是真心实意的好,好到为自己尝粪便。就凭这一招,夫差下了决心,放勾践回归越国。

勾践尝粪之后,告诉夫差他的病没有什么大碍,继续静养就会在什么时候好起来,结果果然应验。公元前490年,勾践凭借着自己令所有世人瞠目结舌的行为终于从吴国逃出,吴王夫差亲自为勾践送行。勾践与夫人坐在马车里,由大夫范蠡亲自驾车,打马扬鞭赶回了越国的都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祥和,夫差在感动中与勾践惜别,伯嚭微笑地看着夫差、勾践、范蠡,勾践满含着感激之情,范蠡的嘴角上扬,自己此次陪同勾践入吴之行功德圆满。唯独伍子胥的心情与这一场面格格不入,他的眼中充满了血丝,心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勾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一方故土。当确定自己的处境已经安全以后,勾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钥匙,打开了尘封在自己心底里的那把锁。堂堂一国之主,被人抓去做了奴隶,三年养牛喂马的生活,为了恢复自由,甘愿为人尝粪的耻辱,这一切的一切,勾践要让自己记住,并且终有一日要让夫差加倍偿还。

勾践不像夫差那样假惺惺,他没有让任何人提醒自己报仇雪耻,而是默默地在做。为了不被全新的幸福生活麻痹了自己的意志,他亲自投入劳动生产。他从不穿锦衣玉袍,只穿自己妻子纺成的粗麻布衣,他从不吃山珍海味,只吃自己耕种所得的粮食,他不睡舒服的大床,而还是像在吴国当奴隶时那样睡在柴草垛上,他还在自己房间的房梁上悬挂一个动物的苦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尝一尝这苦胆的味道,以提醒自己曾经尝粪的屈辱。勾践如此的自虐生活后来还衍生出了一个励志的成语——卧薪尝胆。做这些也就罢了,毕竟还有很多实际意义,可勾践还想出了一些纯粹为了折腾自己的招数。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他不让自己睡太多觉,很晚了还要读书,当眼睛开始打架的时候,他就用一种辛辣的草药碾成的汁液涂抹眼睛,强让自己打起精神;他冬天要抱着冰块跑步,夏天要摆上火炉睡觉;感觉冷了,就用更冷的冰水去泡脚。总之,勾践想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刺激自己那充满仇恨的内心。

勾践一边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报仇,一边还要假装着继续讨好吴王夫差。为什么还要讨好夫差?第一,勾践要为恢复自己的实力争取时间,此时的越国太虚弱了,如果夫差发现自己时刻为复仇准备着必定会在第一时间灭掉越国。第二,不要忘了此时的越国并不是原来的越国,越国战败后夫差只给越国留下了原来十分之一大小的国土,位于今天绍兴县西北巴掌大小的一块地方,规模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镇,估计总人口都不会超过万人。而其他的地方吴国也并没有去治理,勾践入吴这三年的时间里,这些地方几乎变成了无人区。因为没有政府治理,这些地方已经混乱不堪。勾践要麻痹夫差,讨好夫差,争取恢复自己的地盘,既然夫差并没有霸占自己原来的土地,那就说明自己还是有希望恢复的,有了地盘,才有恢复力量的本钱。

其实夫差也在时刻监视着勾践回国以后的行为。此时的越国只是吴国的一个附属国,严格来说并没有自己的主权,他时刻可以得到消息,知道勾践在做些什么。然而粗线条、江湖气的夫差并没有从勾践一系列的行为举止中感觉到危险的信息,反而觉得勾践奋发图强是一件好事,这就难怪他最终被勾践灭掉了。夫差很可爱,可爱到天真,为了面子可以不要里子,为了哥们儿义气可以不要自己的江山。只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作为一国之主就真的不太合适。

勾践希望能够跟夫差要回自己的土地,可当然不能明着要,只能等着夫差“赏”给自己才行,怎么能让夫差赏给自己呢?当然需要夫差对自己更进一步的信任。勾践知道夫差喜欢充脸面的东西,此时的越国虽然综合实力差得要命,但勾践相信只要用心去找,一定会找到能够讨好夫差的“奢侈品”。勾践听说葛山出产一种葛藤,由这种材料纺成布织成的衣服穿起来宽松透气,极其舒服,勾践立马就派女工去纺织葛布。勾践还听说有座鹿池山,山上有白鹿出没,便派出猎人专门去捕捉饲养,好送给夫差当宠物。勾践又听说有座六山,出产一种竹子,这竹子可以拿来制作成上好的马鞭,就赶紧派人去制作,好送给夫差,让他游猎的时候用。

勾践的讨好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系列的糖衣炮弹打得夫差有点找不着北,对于勾践这位兄弟的情谊,夫差深受感动。此时的夫差也越来越不可一世,对伍子胥这块“老化石”也越来越疏远,他并不与伍子胥商量,就决定将原来越国的土地还给勾践,不仅如此,还增加了越王勾践的封地,并且送给勾践用羽毛装饰的旌旗、诸侯的服饰等,勾践的地盘终于恢复到战前八成左右的样子。夫差从此彻底对勾践放松了警惕,不再理会勾践在越国的所作所为,真正把勾践当成了兄弟,他甚至希望勾践的越国能够快速发展起来,或许他还一度有过与越国一起称霸中原的错觉。

当伍子胥得知这一消息后,几乎气炸了肺,这位烈丈夫眼睁睁地看着夫差胡作非为,自己给自己挖坑也只能干瞪眼,因为此时他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尽管官位还在,但在夫差的心中,另一位前朝重臣伯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伍子胥。可伍子胥对吴国是真上心,这个国家的发展、强大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他对吴国的感情甚至比吴王夫差都要深厚。在这种万般无奈的形势下,伍子胥还想要搏一下,为自己争取一下,他写信给夫差,说自己有病,无法上朝,需要在家里静养。没想到夫差还真就同意了,这一下更是伤透了伍子胥大人的心。

勾践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终于为自己铺好了路,越国拥有了土地,勾践便拥有了复仇的本钱。但是经过了这么大的一番磨难,此时的勾践很有耐心,他的下一次复仇一定要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才可能动手。为了争取这百分之一百的把握,勾践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二十年的复仇计划,勾践要在这二十年中带领越国慢慢走向强大,最终给吴国致命一击。

五、一个好汉三个帮:越国的三位大夫

夫差六年(前490年),越王勾践回到了越国。从此,春秋的历史将会被改写,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逐步走向强大,十几年后,还会吞灭不可一世的吴国,成为春秋末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越国就像是吃了膨化剂,很快强大起来,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当然不能只出自勾践一人之手,越国还有很多能人,甚至也有像吴国的伍子胥、孙武那样跨时代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些人当中有两位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分别是范蠡和文种,另外还有一位与这二位拥有同样的重量,叫做计然。这三个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越国人,却都为越国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事迹有些见于史书,有些见于小说传记,有些则只在民间流传。

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有两处对范蠡进行描写,一是在《越王勾践世家》中提到了范蠡如何帮助勾践报仇,二是在《货殖列传》当中提到范蠡功成身退以后,化名陶朱公、鸱夷子皮运用治国韬略成为一代大商人的故事。但《史记》中对他的身世却语焉不详。直到东汉时期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范蠡的身世才大白于世间。

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范蠡本是楚国人,生于宛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他少年的时候常常一会儿痴呆,一会儿清醒,当时,所有人都把他看做是狂人。随着范蠡年龄的增长,他的表现更加不同于常人。他对很多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不像世俗之人看得那样表面,往往他说出来的看法更像是圣人的言语,这令他和其他人格格不入。范蠡一开始内心很苦闷,他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的看法都那么粗俗、幼稚,而自己的看法明明高于众人,却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可后来范蠡渐渐想明白了,像他这样的人,天生下来想法就和别人不一样,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随着自己的成熟,这之间的差距还越来越大,自己永远不能苟同其他人狭隘的目光,可别人永远也理解不了自己的境界。就这样,范蠡渐渐变得封闭,不与人交流,对别人的批评也当做听不见,不接受也不改变,继续我行我素,时间久了,就表现出来疯疯癫癫的样子。

文种也是楚国人,而且还算是楚国的贵族,是个大夫。文种也是一个贤明的人,他曾经来到宛县当地方官,他感受到这样的地方必然会有圣贤之人,于是就派手下四处去寻找,可是一直没有结果。文种可能年幼的时候和范蠡有着相似的经历,他知道真正贤明的人不一定都出自那些容易寻找的大家族,很有可能诞生在那些落魄的名门之后。另外,贤明的人在得志之前很有可能给人一种疯子的感觉,让人误会他疯疯癫癫,举止怪异。于是,文种扩大了搜索范围,开始在那些被老百姓们认为是怪胎的人群当中寻找贤明之人。

这一次,文种找到了范蠡。文种带着人去拜访范蠡,范蠡知道文种是“同道中人”,也一改往日的旧态,将自己打扮得仪表堂堂,谈吐儒雅,不失礼节。这二人一见如故,聊起了平日与乡亲们聊不明白的那些大事情、大看法。当范蠡谈到对当今形势的看法时,文种瞪大了眼睛。范蠡对天下大势逐一分析,齐桓公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齐国不会再有称霸的可能;晋国的内战也已经把晋国拖垮,晋国的辉煌也已经过去;楚国虽然看似强大,可实际上楚国的问题比其他国家都要严重,这个国家想要称霸也不太可能;纵观天下大势,反而地处东南的吴越两国,经济发展良好,不受中原战乱的骚扰,君王大臣们心思单纯,也没有内乱的困扰,只要掌握先进的思想,不出几十年的工夫,就可能称霸天下。况且这些地方原本荒蛮,没有什么人才引进,那些中原贵族即便再不得志也不可能来这样的地方“开荒”,如果自己去辅佐这样的国家,那就是开国之臣,可以建立一代不朽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