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23

第23章 敌友:与越国的恩恩怨怨(6)

在此要解释一下吴国贵族称号的问题。在周朝,各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只有周天子的儿子才称“王子”,孙子称“王孙”。我们以前提到的公子光、公孙胜这些人都是按照这个称呼而来的。可是到了夫差的时候,夫差不肯再屈居于周天子给予的封号,而是自立为“王”,所以他的儿子们就改成“王子”,孙子们就改成“王孙”了。王子地和王孙弥庸指的便是夫差的儿子和孙子。其实最早一个称“王”的并不是夫差,而是楚国国君,等到后来历史推进到战国时期,称“王”的诸侯国就更多了,于是史书中就涌现出了更多的“王子”、“王孙”。

在黄池的夫差意气风发,父亲的愿望终于被自己实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可多年的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瞬间,夫差似乎明白了什么,所谓“霸主”不过是一个虚名,而此时自己所率的十三万大军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肚子填不饱了。勾践耍诈,吴国连年灾荒,十三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饷是惊人的,此时大军从吴国出发已经四个多月,所带的粮食早已经吃光。迫于无奈,夫差并没有率部队立即回援,而是在归来的途中先灭掉了宋国,这样做第一是为了抢点粮食给将士们填饱肚子,第二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夫差要在各诸侯国之间耍一耍霸主的威风。

宋国当然不是对手,被夫差的大军三下五除二就灭掉了,可这样一来也延误了战机。等到夫差的部队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姑苏城的时候,距离他们出发的日期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看着残破的都城,以及越国军容整齐的五万军队,夫差并没有被激起斗志,反而是向越王勾践求和。夫差这反常的举动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自己的终极军事目标已经达成,其他的一切对于夫差来说已经不再重要。第二,吴军长途跋涉,又没有充足的粮饷,此时经过一大番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乡,早已经没有了斗志,而越军则是在吴国的地盘大吃大喝,养精蓄锐地等待了好几个月,此时正是士气昂扬。第三,夫差可能真的打心眼里把勾践当成了兄弟,他认为这位兄弟可能只是想报一下当年的仇,图个心理安慰,并非真想置自己于死地。兄弟既然这么想,自己又是霸主,应该有老大的气度,给兄弟一个台阶下。夫差此时甚至还梦想着作为霸主的自己,以后会有机会号令兄弟越王勾践,与自己一起出兵打天下呢。

总之,夫差向勾践低头了,派出了太宰伯嚭作为使者,出使越军的大营。太宰伯嚭在越国人的眼中已经是位老熟人了,事情办得很顺利,勾践撤兵了。当然,勾践不可能是单纯地给伯嚭一个面子就撤兵了,他考虑来考虑去,自己似乎不应该在此时与吴军对决,毕竟,人家还有十三万军队,真把夫差逼急了,打起来,鹿死谁手还说不定。但退兵当然也是有条件的,这一下越国反客为主,向吴国索要了一系列战争赔偿。

此后,越王勾践又联合了和自己一样对吴国有着血海深仇的楚国,一起骚扰、蚕食吴国。根据《左传》的记载,吴王夫差在称霸以后,除了归途中欺负了一下宋国,再也没有主动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反而是接二连三的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经济衰败、战火不断,再加上精神上的打击,吴国从此一蹶不振,夫差这个王二代也没有勾践那样卧薪尝胆的坚强意志,吴国在被越国和楚国联手夺去了大量土地、人口之后,已经疲惫不堪,很快,吴国军队也不再是当年那支傲视天下的铁师了。

四年之后,夫差十八年(前478年),越王勾践觉得对吴国的蚕食已经差不多,自己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战胜吴国,于是,与大夫范蠡、文种倾巢出动,直奔吴都姑苏。夫差在得到战报后并没有选择死守,而是率兵迎敌,双方在笠泽两岸对峙,这便是春秋史上的最后一场大战役——笠泽之战。这场大战勾践出动士兵六万多,夫差则出动士兵五万,双方旗鼓相当。

勾践命令左右两军在半夜于指定位置鸣鼓渡江,等到渡至江心,则停止前进,等待命令。夫差以为勾践的部队要趁夜渡江偷袭,赶紧将部队一分为二,陈列于江边,准备抵御越军的进攻。可实际上,勾践真正的杀手锏是他部队中的六千“君子”。所谓“君子”,是和当年越军的死士类似的近战部队,区别在于这些人都是王公贵族,素质比普通百姓当中选出的士兵要高得多,而且这些人从小习练近战武术。所以“君子”这一战斗编制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是越军当中最强的。

勾践趁着吴军移动,命这六千君子不发出声响,从吴军布防空虚的地方偷偷渡江成功,上岸后秘密接近吴军大营,在吴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吴军仓促应战,原本在江边布防的军队迅速回救,而越军早已停留在江心的部队就趁这一空当强行渡江,最终把吴军打得落荒而逃。吴军退到没溪,想集合散兵继续作战,没想到范蠡又率部队包抄吴军侧背,展开攻击。吴军数位将领在战场上战死,夫差率残部一万多退回姑苏城。从此以后,夫差再也没有出过姑苏城,因为越军始终有留守部队对姑苏城进行围攻,甚至在姑苏城外建设越城,以长久地包围姑苏城。勾践的目的很明显,他想把夫差困死在姑苏城中。

笠泽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这一战,越王勾践和范蠡充分地显示出了他们的军事指挥才华,在如此大规模水战中,这是第一次成功的渡江进攻战。范蠡不愧为春秋时期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家,其使用战术之巧妙,对战局形势把握之精准堪称完美。原本,吴国也有可以与之对抗的将领,而且有两位,一位是英年早逝的孙武将军,另一位当然就是吴国一直以来的头号重臣伍子胥,不知此时夫差对于赐死伍子胥的行为作何感想。

两年后,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夫差,突然向楚国出兵,遭遇抵抗,越军迅速撤退。勾践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要让夫差以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只针对吴国。简单的夫差果然上当,一看越国转而攻向楚国,顿时放松了下来,便把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用来享乐。

公元前473年年底,吴王夫差已经丧失了自己手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时的姑苏城内,竟如人间炼狱一般。三年多的围城,姑苏城内的百姓、将士们早就吃光了所有能吃的,这些能吃的东西当中,也包括死人的尸体。夫差毕竟是一代霸主,还是拥有着博大的胸怀,面对此情此景,他选择开城投降。眼看着如今落魄的夫差,铁石心肠的勾践也动了恻隐之心,毕竟,人家虽然凌辱过自己三年,但后来也真心拿自己当兄弟对待。可勾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夫差死灰复燃的机会,他告诉夫差,可以放你一条生路,不过,你只能挑选三百户,随你去太湖中的一个小岛,了此余生。夫差经历了这些年的折腾,仿佛已经看破了这世间的一切,他知道,吴国的衰落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为了那个不切实际的“霸主”虚名,他已经亲手毁掉了太多太多,当“一代霸主”被围困姑苏城,其他的诸侯国只是冷眼旁观,并没有一个国家发动一兵一卒前来救援。最终,一代霸主、梦想家夫差挥剑自刎。

七、越国后记:终步吴国后尘

吴越争霸,是春秋史上一个独立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夫差自大,在中国的历史故事中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从两国初次交锋,到最后勾践灭吴,被划分在这一章之中,所以本章的时间跨度极大。从公元前496年的檇李之战,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这中间,吴国还发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夫差在争霸之路上,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会在下一章中从另外一个角度为大家介绍。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大仇得报,灭掉了吴国。此后,勾践也开始夜郎自大,仿佛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任何人、任何事都摆脱不了历史巨轮的轮回。勾践灭吴后,还没有回到越国,大夫范蠡就向勾践提交了辞呈,从此泛舟于五湖。至于他是否携美女西施同行,这个大家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去大胆地猜测。根据《史记》的记载,他后来还分别化名为陶朱公和鸱夷子皮,以两个不同的身份,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成为两个富可敌国的商人。传说他的致富秘诀就是当年“计然七计”当中越王勾践没来得及用的另外两计。总之,这位大智慧者恪守道家的“无为”思想,功成而弗居,最后功德圆满。临走之时,这位智者还给越国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几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文种并没有听信范蠡的劝告,所以才有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文种被勾践赐死的结局。

灭掉了吴国后,勾践开始重蹈夫差的覆辙,带领越国走上了穷兵黩武之路。他北上会齐、晋于徐州,被周元王命为伯,成为霸主,是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公元前468年,勾践离开了早期越国的地盘,迁都到了山东半岛的琅邪,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不想继续当蛮夷了吧。既然被尊为中原霸主,自己的都城也应该在中原地区。最后,勾践卒于公元前464年,其实算下来,也只比夫差多活了九年。

历史的巨轮从春秋转动到了战国,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可讽刺的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当中却吝啬地没有留给这春秋最后的霸主一席之地。勾践去世,越国好像再没有了动静,直到公元前333年,历史重演,越国重新臣属于楚。再到公元前222年,一代新的霸主出现,秦国的大将军王翦平定江南,越降秦,秦王在越地设立会稽郡。从此,吴、越这两个诸侯国的地盘就都并入了秦始皇的天下,成为了秦朝的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