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24

第24章 鼎盛:春秋霸主(1)

公元前496年,阖闾兵败李,受越国大将灵姑浮一戈重伤而逝世。曾经带领吴国走向强大并且攻占楚郢都的一代英豪吴王阖闾,这一次阴沟里翻了船。设想,假如给阖闾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他绝不会趁越王允常逝世这国丧之际跑去欺负这么一个弱小的国家吧。可惜失败就是失败,错误的选择就要承担惨痛的后果,历史在这方面是公平的,它不会给任何人重新选择的机会。

一、磨刀霍霍:入主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495年,阖闾的次子夫差继位。夫差是在心怀血海深仇的情况下即位的,所以在他即位的前三年,脑袋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灭掉越国,替父亲报仇。三年的休整,日夜不停地训练军队,使吴国的国力在阖闾留下的班底基础之上又有了一个飞跃。至夫椒之战前夕,吴国的军队数量达到十万之众,这在春秋史上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吴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举消灭了越国,越王勾践以入吴为奴的条件,换取了越国的留存。三年以后吴国放勾践回越。

夫差大仇得报,而且虐待了勾践三年,这比一刀杀死仇人更有快感。夫差在对勾践的折磨中不断膨胀他对实力的渴望。纵观如今的天下形势,传统强国当中晋国已经彻底腐败,多年不间断的权力内战已经把这个国家推向了分裂的边缘;秦国受着地理因素的局限,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不断骚扰也是无暇外顾;楚国经过这几年的休整虽然实力有所恢复,但楚昭王依然受着郢都被破,自己逃亡的阴影影响,龟缩于国内,轻易不发动任何对外战争;只有齐国在山东半岛依然屹立不倒,但在夫差的心里,齐国相比较于晋、楚,毕竟还只是属于二流实力,父亲既然能把楚国都灭掉,如今国力更加强大的情况下拿下齐国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除去这些传统强国,其他的那些弱国、小国更加不放在自己的眼里,如此分析了国际形势以后,夫差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父亲曾经跟他提起的称霸。成为霸主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

夫差开始蠢蠢欲动了,他无法按捺住自己的心情,他想要像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走上那个金字塔的巅峰。但在发动任何战争之前,夫差还是首先做了一件大事——迁都,将都城迁至了姑苏城。

二、野心膨胀:伐陈蔡、服鲁邾

夫差二年(前494年),吴国发动了对越的战争,大胜,几乎灭掉了越国。此后,夫差的野心开始剧烈膨胀,他要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臣服于自己,尊自己为霸主。夫差的第一个目标是江淮各国,他第一恨越国,因为越王勾践与自己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其次恨的就是江淮这些曾经臣服于父亲,现在又因为楚国的复兴而背叛吴国的墙头草。

就在夫差灭越的同一年,他又率大军讨伐陈国,理由是当年阖闾灭楚的时候陈怀公没有来帮忙。强大的吴国不管三七二十一给陈国一顿胖揍拍拍屁股走了,很快又将目标锁定了蔡国。在阖闾伐楚的战争中,蔡国是吴国的盟友,而且在柏举之战中出了很大的力,更重要的,没有蔡国向吴国求援,当年的吴王阖闾也很难找到讨伐楚国的机会。可当吴军被秦军从楚国郢都赶回吴国之后,蔡国就倒了霉。复兴以后的楚国虽然没有胆量找吴国的麻烦,但对于蔡国的报复还是没有丝毫迟疑的。他们趁着吴国对越国用兵之机,联合随、陈、许三国大举进攻蔡国。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蔡国的城池、疆土大部分落入楚国手中,最后,国都蔡城被四国联军包围。蔡军一面坚守都城,一面派人向吴国求援,无奈吴国当时正在夫椒与越军决战,无力援助,蔡昭侯只得投降于楚国。楚国答应退兵,但条件是蔡国必须举国迁到江、淮之间,以方便楚国控制,并扶植蔡国亲楚派头目公子驷掌权。公元前493年冬天,夫差搞定越国后,兵强马壮,志得意满,这时候想起了蔡国的麻烦,派大将泄庸去蔡国进行国事访问。泄庸在蔡昭侯的协助下趁夜偷偷将军队开进蔡都,杀死公子驷,重新扶植蔡昭侯,并逼迫蔡国东迁至离吴国更近的州来。州来因为在蔡国故都蔡城的下游,所以又称下蔡。从此蔡国紧紧地团结在吴国周围,彻底被吴国控制。

夫差七年(前489年),夫差放勾践回越的同时,再次对陈国用兵,借口是“复修旧怨”。这一次,楚昭王不再坐视不理,可能也是想一雪先前郢都被破的耻辱,率领部队亲征,赶到楚陈边境的重镇城父与吴军对峙。楚昭王亲自率部队与吴军决战,结果不幸重伤,楚昭王在曾经楚平王将太子建边缘化的那所城父城逝世。临终前要将王位传给与其随行的弟弟们,可弟弟们坚决不答应继承王位。待楚昭王逝世以后,众人封锁消息,将楚昭王的儿子熊章从都城接到城父继位,这便是楚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惠王。

楚国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无心再战,挥师撤退。陈国见到这样的形势赶紧转身投入吴国的怀抱,死心塌地地当起了吴国的小弟。这一下吴王夫差得意了,杀死楚昭王这可是件大事,这令夫差更加坚信自己的霸主道路能够成功。

搞定了江淮地区,平定了越国,这样吴国在南方的势力如日中天,吴王夫差终于放心地将目标指向了山东半岛。此时,地处山东半岛的鲁国和齐国情况都不是很好。鲁国内部“三桓专政”,所谓“三桓”是指鲁国的三家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大家族兴起于鲁庄公时代,多年来一直把持鲁国的朝政,彼此又互相内斗,导致鲁国一直强大不起来。此时的鲁哀公在这三桓的眼里完全是个傀儡。面对这样的局面甚至连大圣人孔子都束手无策,被赶出鲁国,在卫国寄人篱下。鲁国只有一个孔子的弟子——子贡还在运用他强大的外交手腕,苦苦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政坛。可以说当时的子贡是孔子在鲁国政坛的唯一希望。而齐国方面,中兴之主齐景公已经于夫差六年病逝,其幼子太子荼被公子阳生联手田氏家族杀死,公子阳生即位,是为齐悼公。此举令田氏家族在齐国内部与其他几大家族的斗争中由原本平分秋色的状态中脱颖而出,其欲取齐而代之的野心已经到了半公开化的程度。

夫差八年(前488年),夫差收到臣属国越国数量惊人的贡品后大胆北伐。夫差亲率大军开往缮邑(今山东枣庄),召见鲁哀公向其索要“百牢”的保护费。当时弱国向强国进献贡品以示尊敬是常有的事情,所谓“百牢”就是指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祭祀时所用的猪、牛、羊各一百头。这在当时几乎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天子祭祀也不过用十二牢,可吴国只是一个诸侯国,居然要勒索鲁国“百牢”以祭祀,这是大逆不道的。鲁国大夫子服景伯跟吴王夫差讨价还价,说:“祭祀这玩意儿最多就是十二牢,我们给霸主晋国的六卿们也只交十一牢,今天给您破个例,给您一个最多的数十二牢还不行吗?”可夫差是个只靠拳头说话的“蛮夷”,他直截了当地回复子服景伯:“我们就是蛮夷,不要跟我们讲周礼那一套,晋国六卿是个什么东西,你们都给十一牢,如今我们就要百牢,不给就开战。”这一下鲁国害怕了,乖乖地交出了“百牢”的保护费。夫差这样的举动在春秋时期绝对是个奇葩,这个土老帽勒索人家都不知道找个好点的借口,如此行为若在春秋初期绝对是会引起众怒的。可现在是春秋末期,没办法,拳头硬别人就是不敢惹。

吴国还有更加奇葩的人物,夫差这个土老帽索要“百牢”的保护费也就罢了,可是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宰伯嚭也想借此机会显显威风,他写信给鲁国实际的掌权者季康子,让他来缮邑与自己会面。季康子是个深谙权谋之术的政治高手,他既不想丢面子也不能对这样的要求不予理会,于是就派出自己的得力手下——外交强人子贡前去与伯嚭会面。

伯嚭一看来的是子贡,心里很不爽,就说子贡,你们身为礼仪之邦,主人不出来会客,这是什么道理?这一下被子贡抓住了把柄,因为是夫差索要保护费的时候亲口说自己是蛮夷的,于是子贡就以此事质问伯嚭。这一下子道理都被子贡占了,伯嚭也只好灰头土脸地打道回府。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问题,放下国家的综合实力不论,单就外交能力而言,吴国与鲁国那是天差地别,鲁国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苟延残喘,而且身居几个强国之间却能屹立不倒,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强大的外交手腕。所谓“弱国无外交”的理论用在鲁国身上是不适合的。

子贡将伯嚭发动的这次危机漂亮地化解了,但这件事却给季康子留下了一个印象:吴国看似强大,其实草包不少,没啥了不起,好像自己也没有必要那么怕他们。“百牢”这件事情始终让鲁国人耿耿于怀,不是牲口数量的问题,而是面子的问题。同样一件事有了不同的名字意义就不同,如果夫差不以祭祀为借口,就是要点牲口吃,鲁国肯定慷慨赠送,可是吴王夫差要的就是立威,偏偏就要以祭祀为名,而所求又严重逾越周礼的限制,这令鲁国人很下不来台。就这样,季康子越想心里越憋屈,越想心里越苦闷,终于下了一个大错特错的决定,他要对吴国还以颜色,出兵攻打吴国的小弟邾国。其实邾国非常弱小,确切点说就是一个城市,即今天山东的邹城。这样一个小国原本就是鲁国的附属国,可几年前投靠了更为强大的吴国。自从投靠吴国以后,邾国越来越不把自己这个正牌老大放在眼里,季康子正好借此机会修理修理自己曾经的这个不听话的小弟。

邾国的城池转眼被攻破,鲁军在城内疯狂地掠夺了一天一夜,邾隐公被俘虏,恨得牙根痒痒的季康子把他囚禁了起来。可是大夫茅夷鸿早在鲁国到来之前就逃走了,不光自己逃走,还带着几匹帛和几张熟牛皮逃了出来,而且逃跑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吴国。茅夷鸿带着贡品找到了吴王夫差,向夫差痛斥鲁国人的欺人行径。夫差一听立马火冒三丈,这个鲁国当初交保护费的时候唯唯诺诺,怎么转个身就敢干出这样的事情?这摆明了是不给自己面子。这还得了,一定得狠揍鲁国一顿才能出气,才能给自己争回面子。

这一下季康子的好日子到头了,他一时冲动为了面子问题彻底惹怒了吴国这个流氓老大,他这一错误的决定几乎给鲁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夫差九年(前487年),也就是吴王夫差接到茅夷鸿告状的第二年,夫差以为邾国报仇为借口,亲自领兵直捣鲁国。吴军长驱直入,连克鲁国武城、东阳等重镇,鲁国大将公宾庚、析朱、公甲叔子同车战死。吴军继续前进,驻军在泗水之滨,直接威胁鲁国都城曲阜。鲁国内部召开大会,商讨如何化解这城下之危。在众人都束手无策之时,鲁国的一个大夫微虎想出了一个自古以来惯用的办法——派死士刺杀夫差。微虎亲自挑选了300勇士,准备亲自率领前去搞刺杀。可谁知就在行动之前,季康子软了下来,他想万一此举不成功,惹怒了夫差,到那时候鲁国很可能进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于是下令阻止了这次行动。

鲁国的刺杀行动被季康子阻止了,没想到消息却传了出来,而且传到了夫差的耳朵里。但想不到的是,这位不可一世的霸主不仅没有被这个消息激怒,反而害怕起来,怕到晚上睡觉也不安稳,睡一会儿还要换个地方,简直是贻笑大方。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夫差这个人的真实面目,他这个人为了面子可以穷兵黩武,喜欢欺负弱小,但真正涉及自己安危的时候又没了种。他觉得鲁国的暗杀队今晚没来不代表明天还不来,抱着这样的心态,已经占尽优势的吴国又主动找鲁国来和谈。

春秋时期的人们很简单,有时候简单得可笑。这群简单的人们往往能干出令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的事情。吴王夫差率数万大军伐鲁,离胜利仅一步之遥时居然被鲁国人的一句话就吓得“流产”了。事情出现这样的转机最高兴的人当然是季康子,自己终于不用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付出惨痛的代价了,于是季康子准备去和夫差和谈,可鲁国偏偏有一个人不乐意,他觉得这样太没面子,这个人就是子服景伯。于是,子服景伯主动请缨,去和夫差谈判。这两人已经是老相识了,上次夫差索要“百牢”的时候,鲁国的接洽人就是子服景伯。

夫差作为谈判桌上强大的一方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谈需要建立在让子服景伯跟自己回吴国做人质的基础上,以防止鲁国不会出尔反尔继续派出死士刺杀自己。可涉及个人的人身自由子服景伯当然是死也不会干,他索性强硬到底,他提出,既然是和谈,就要双方平等,我可以随你去吴国,但你吴国也必须派出一位公子来我们鲁国做人质。夫差很生气,竟敢跟我提条件!你们鲁国有什么资格和我们强大的吴国平等?你又凭什么和我的儿子相提并论?这一下子服景伯也火了,反正国家不是自己的,与其现在就跟着夫差回吴国当人质还不如真正打败了以后再说,反正真正负责的也轮不到自己。因此,子服景伯更加强硬,他告诉夫差,你提出的条件我不答应,你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战场上见,别忘了防备着我们的暗杀。夫差听到“暗杀”两个字当场就怂了,算了,要什么人质,和平共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