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27

第27章 鼎盛:春秋霸主(4)

收到了这样一把剑,伍子胥自然是明白了。伍子胥很感慨,也很愤怒。他可能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但却没想到这死来得这么快。他恨,恨伯嚭这个小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玩弄政权;恨夫差,不明是非,不辨忠奸,整日生活在梦境,重面子却不重里子;恨自己,无法挽救吴国的命运,自己这一死,吴国灭亡的命运将会无法避免;恨先王阖闾,为何撒手而去得那么快,当年不听自己的劝告硬要去打击弱小的越国,结果一不小心阴沟翻船,霸业告终;恨勾践,这个小人的戏演得真好,轻而易举地哄骗了夫差这个蠢蛋。他感叹,感叹自己曾经痛快地为父亲、兄长和自己报了血海深仇,可最终自己还是含恨而终。他不甘,不甘自己曾经一手辅佐公子光成为吴王,又帮助夫差顺利地取得了太子之位,最终却要被夫差这个“小毛孩”给赐死;不甘曾经被自己同情,苟延残喘如蝼蚁一般的伯嚭,摇身一变成了吴国当中一等一的人物,所受到的重视要远远高于自己,甚至最终“弄死”了自己。他无奈,无奈自己英雄一世,到老居然落得如此下场;无奈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新吴国”,要葬送自己的命运;无奈自己的儿子还没有被栽培起来,伍家终将在自己的手中败落;无奈小人勾践终将走上历史的舞台,灭掉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

怀揣着如此多的恨、感叹、不甘、无奈,伍子胥怒目圆睁,面朝天空破口大骂:“夫差你这个弱智的低能儿,这么简单的道理都看不清楚,被人拿来当枪使。不去除掉越国这个背后的隐患,反而兴师动众去讨伐千里之外的北方霸主齐国,吴国终将灭在你的手上!”他转身告诉家臣:“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挂在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大军攻破姑苏!”说罢,挥剑自刎。

一代名臣伍子胥,从此陨落。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不朽的一生。夫差听说了伍子胥死前的言论很生气,把他的尸体投入江中喂鱼,可伍子胥在吴国深得民心,百姓们害怕他的身体被鱼啃咬,就把大量的粮食投入江中,据说这也是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当然,对于端午节的来历民间的主流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可实际上最早源于哪里谁又说得清楚呢?伍子胥的死比屈原早了一百多年,而且也曾是楚臣,从这个角度看,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伍子胥得到这样的结果与他鲜明的性格不无关系。伍子胥刚暴、少恩、猜疑,他当初逃往吴国的路上就体现出了他的猜疑,在受到渡江老人无私的帮助后反而猜忌人家会将他告发;面对把自己的口粮交给他救命的“大龄剩女”不知感恩反而害其投江自尽;他报复仇人楚平王的手段令人发指;他面对作为一国之主的夫差总是以恩公自诩,说话不留余地、不讲策略。他这样的性格,碰到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君主,再加上一个极会讨人喜欢的政敌,自然不会有好的下场。所以说,伍子胥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高度,同时也造成了他自身的悲剧。如果方法得当,他原本可以帮助夫差遏制越国的发展,可他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夫差掉进了越国人的陷阱之中。

后来,吴国人为了纪念伍子胥,给伍子胥修建了祠堂,祠堂所在的山改名为胥山,在今天江苏无锡境内。两千多年以来,伍子胥祠的香火不断,深受当地人敬仰。在今天江苏、浙江一带,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伍子胥的民间传说,有的甚至将伍子胥神化,这些无不说明伍子胥对吴国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五、艾陵之战:吴齐两败俱伤

夫差十二年,吴王夫差解决掉伍子胥这块伐齐路上的“绊脚石”之后,征调全国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越国、鲁国总数不超过一万的援军,向着齐国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五月即攻克齐国境内的博地(今山东泰安一带)与赢地(今莱芜一带),直逼齐国都城临淄。

与此同时,齐国由国书统率的阻击部队正屯兵汶上,听闻吴军将至,遂与田氏家族田书率领的援兵会合一处,沿淄水而上。5月27日,齐吴两军主力部队在艾陵相遇,爆发了春秋史上战争过程最为激烈的大规模战役——艾陵之战。艾陵是指今天山东省中部莱芜市东北部的丘陵地带。莱芜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早期公元前684年,第一位春秋霸主齐桓公就曾经与鲁国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长勺之战,那一次战役,强大的齐国讨伐弱小的鲁国,鲁军沉得住气,按兵不动,抵御住了齐军的三次冲锋,有效地打击了齐军的士气,并最终获得了战役的胜利。此次,齐军将再次在这个地方迎来战争,而且是来自更为强大的吴国的挑衅,结果会鹿死谁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双方在此战中的重要将领及军队编制。根据《左传》的记载,吴军方面,主帅当然是吴王夫差,而此时伍子胥已死,副帅必然是吴国的太宰伯嚭。吴军总共分为四个作战部队,上军、中军、下军和右军。夫差亲自指挥中军部队。上军统帅是胥门巢(这个人是第一次出现,也仅在这场战役中出现,名字的来历应该跟吴都城门胥门有关),下军的统帅是夫差的儿子王子姑曹,右军统帅是展如将军。夫差兴师动众讨伐居于山东半岛的齐国,在丘陵地带作战,出动的自然不再是水军,而是太爷爷寿梦曾经向晋国学到的步兵。吴军十万配合了战车千乘。这千乘战车扮演的可是现代军事当中坦克的角色,一方面是冲锋陷阵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战车这种重型武器可以极大地鼓舞全军士气。

齐军方面全军统帅为国书,这个人是齐国五大家族当中国氏家族的头号人物,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图谋不轨的田常的重要政敌之一。这场战争的发起人可以说一共有三个,分别是田常、子贡和夫差,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明确目的,对于田常来说,无论战争的结果是胜是败,齐国方面他都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其他家族的势力。齐军共分为三个作战部队,分别是上军、中军和下军。国书亲自统率中军,上军由高无邳统领,下军则由宗楼统领。除此之外,《左传》中还提到了齐军将领公孙夏、闾丘明等人的名字。齐军也是战车搭配步兵的阵容,参与作战的人数也与吴军相当,多达十万人。

我们前面提到了很多春秋时期和吴国相关的大规模战役,比如柏举之战、夫椒之战。这些战争的规模都很大,可双方军队的力量都有着巨大的区别。柏举之战中吴国军队三万前后打败了楚国数十万的军队,而夫椒之战中吴国投入的军队有将近十万之众,可越国当时全国上下可以拿得出来的军队也不超过三万。吴国由阖闾和夫差分别组织的两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一次是以少胜多,一次则是恃强凌弱。像今天这样双方旗鼓相当,投入兵力又如此众多的战役,在吴国方面还是第一次。

这场战役的详细过程在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传》中被描写得极为传神,诸位将领的表现令人惊心动魄。但实际上,历史中的战争不可能像小说中描写得那么精彩,战场上个别将领的表现既不可能像小说中那么夸张也不可能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在战场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指挥官的指挥是否得当。

根据《左传》的记载,在战争过程中,首先是由吴国将军展如所率领的吴右军部队击败了由高无邳率领的齐国上军,而由胥门巢所率领的吴国上军部队又被齐国书统领的中军部队所击溃。双方初次交锋斗了个平分秋色,死伤都很惨重,短时间内都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冲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本打算出来转悠转悠,不真的投入战争的鲁国被夫差想了起来,于是指挥鲁军面对齐军发起了冲锋。可能是由于鲁国最近一直被齐国欺负,鲁国军士们的心中充满了对齐国军队的仇恨,一下便将齐国的阵形冲垮。夫差再亲自率领本来作为预备队,在高处观战的中军向着齐军的方向掩杀过去,大败齐军。

艾陵之战最终是个惨烈的结果,齐军十万部队几乎遭到全歼,而吴军虽然胜利,也损失掉了数万军队。齐国国内高层将领、精英几乎损失殆尽,高、国两大家族在战争中遭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另外两大家族晏氏和鲍氏,也随着族中领导人物晏婴和鲍牧的过世,丧失了与田氏家族叫板的实力。齐国内部的形势经此一役彻底变成了田氏一家独大的格局。几十年后,这个由周武王亲自册封给周朝开国第一功臣姜尚的封地,落入了田氏家族的掌控。而吴国方面,虽然击败了齐国这个曾经的霸主,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战场上的战略物资,也获得了夫差梦寐以求的名气,可与战争的损失对比来看,也可谓是得不偿失。

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除了齐国的田氏家族之外,还有两家:一个是策划这场大战的主使人——子贡以及他背后的鲁国,还有就是派了三千军队和吴军走了一圈,了解了吴国军队内部结构和真正实力的越国。

六、红颜祸水:第一个女间谍

与齐国的决战胜利后,吴王夫差在争霸的路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一直以来的中原霸主——晋国。经历了艾陵之战的吴国,在战斗力上遭到了损失,即便是穷兵黩武的吴王夫差,也不敢在此刻挑战晋国这个古老的王牌。于是,艾陵之战后,夫差耐着性子修养了两年多。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于夫差本人来说,发生了他生命中除了争霸事业以外,最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越国人把西施送来了。关于西施的传说,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但她之所以有这么大名气,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头衔。相传,勾践为了报复吴国,采用文种所献的“美人计”,命大夫范蠡面向全国挑选美女。范蠡最终在一条小溪边邂逅了正在浣纱的绝世美女西施,据说西施美艳到令溪水里面的鱼都不敢出来看。二人一见钟情,最后范蠡为了国家大事着想,忍痛将西施送去了吴国,侍奉吴王夫差。夫差见到西施便完全沉迷于她的美色中,终日享乐,越来越骄傲自大,最终导致了吴国的覆灭。而当越国最终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则带着西施泛舟于五湖,二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