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26

第26章 鼎盛:春秋霸主(3)

子贡到了吴国直接找到吴王夫差,他来之前就摸透了夫差的脾气,所以来了就给吴王夫差一顿奉承,说未来的霸主非吴王您莫属。这一下子对了夫差的脾气,立马使夫差对子贡笑脸相迎。虽然夫差没文化,可还是知道鲁国的孔老夫子的,当然也知道孔子的这位高徒,可他没想到的是,这帮只知道读“圣贤书”的呆子也明白自己最终一定会称霸的道理,夫差很高兴。见夫差很高兴,紧接着子贡告诉夫差,称霸的路上首先要收服东部沿海地区,这里最主要的就是三个国家:齐国、鲁国和越国。这三个国家当中应该去打击最强的,扶保最弱的,这样能够让吴王您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成为神一般的英雄人物。打击强国说明吴王您的勇猛,扶保弱国说明您的仁慈,这样大家才会从心底佩服您,愿意尊您为霸主。

一番话说得夫差喜笑颜开,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子贡为他设立的逻辑陷阱。这三个国家当中谁是最强的?当然是齐国。谁是弱的?当然是越国和鲁国。越国刚刚从夫椒之战的败果中复苏,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现在只能说维持温饱,根本不知道何时才能“步入小康”。而鲁国,早就对吴国俯首称臣,对于这样的“乖小弟”,“老大”当然要对他好,这样才能让别的“小弟”也看在眼里,对“老大”信服,感觉到安全。

想到这,夫差一拍脑门,决定组织军队进行第四次伐齐。子贡的目的达到了,但是他还没有善罢甘休,他还要进一步排除鲁国在外面潜在的危险,他要让所有可能对鲁国不利的国家彻底乱套。离开吴国,子贡又踏上了前往越国的路。

面对越王勾践,子贡采取了与对付田常和夫差截然不同的方法。这一次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勾践,他看出了勾践卧薪尝胆的苦心,看到了勾践心中的仇恨以及对复仇的渴望。他告诉勾践,他有个方法可以加速越国复仇的节奏,快速削弱吴国的实力。具体方法是这样的,在来越国之前,他已经去见过夫差,并且成功说服他出重兵攻打远在山东半岛的齐国。越王您应该派出一支军队假意支援吴国,与吴国共同出兵,实则为了摸清吴国军队内部的情况。吴国与齐国一战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如果吴国失败,对吴国来说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样就会缩小吴国与越国之间的差距,使越国可以快速超越吴国并最终向吴国复仇;如果吴国胜利,骄傲的吴王夫差必定会继续挥军西进,前去攻打晋国以争取“霸主”的称号,如此一来,越国可以暗地里与晋国结盟,与晋国前后夹击吴国,以报仇雪耻。

如此一番独到见解令勾践眼前一亮,想到“复仇”二字,勾践牙根咬得紧紧的。任何能够帮助他快速复仇的办法都是好办法。他赶紧向子贡请求可以和晋国结盟的方法,子贡当然趁机向勾践卖了个乖,拍着胸脯向勾践保证,自己会去晋国一趟,一定帮你把结盟的事情搞定。

子贡前脚刚走,勾践就派出文种作为使臣前去向吴王夫差请命,自己愿意派出全国上下“仅有”的三千越甲,随吴国军队征讨齐国。骄傲得不可一世的夫差立刻同意,而且对越国这个小弟的忠心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子贡离开越国后,立刻奔往晋国,见到了晋定公。他提醒晋定公,吴国的大军将席卷齐鲁大地,下一步吴王夫差一定会将军队开往晋国,颠覆您的霸主之位。晋定公一听就慌了,没想到当年自己的先人为了对付楚国而培养起来的这个蛮子如今已经强大到这个地步,于是赶紧问计于子贡。子贡开诚布公,建议晋定公当年是怎么对付楚国的如今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吴国。当年的楚国强大,不可一世,随时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晋国扶植了其背后的吴国,牵制住了楚国,保住了晋国霸主的地位。如今吴国做大,晋国应该同样扶植其背后的越国,何况越王勾践本就怀揣着强烈的复仇之心。如此,有越国牵制吴国的力量,晋国得保太平。

晋定公十分赞赏子贡的见解,决心要帮一帮越王勾践,培养一个新的蛮子出来以牵制住老蛮子。如此,子贡完美地完成了自己此次游说诸侯的任务,靠着一张天下无双的嘴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并且最终令越国称霸,天下间局势大变。有人奇怪,子贡是儒家的大学者,是孔圣人最得意的门徒,可这一番游说的过程很明显属于尔虞我诈,动用的全部都是阴谋伎俩,完全没有体现出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难道孔门这第一贤徒只是个伪君子,其本质是个阴险小人?甚至有人凭此攻击儒门,认为儒家所提倡的那些东西不过是说说而已,连圣人门下第一高徒都做不到基本的仁、义、信。殊不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第一治国思想,为历代君王所用,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应该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才对。如果连国家都不复存在,国破人亡,儒家门生还谈何“仁义礼智信”呢?到那时,再伟大的“仁义礼智信”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子贡的此次游说,是站在国家的大立场出发的,仔细体会,子贡在这一番游说的过程中内心应该也是充满了痛苦的。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国家,很可能导致其他的国家及其人民陷入战火之中,可被逼无奈,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想要保存自己的国家就必须那样做。从国家的大立场去看,子贡所做的一切是伟大的,尽管他还没有伟大到像墨家那样,能够站在全人类的幸福角度去看问题。但事实就是这样,太过伟大的,往往就不接地气,没有市场,墨家的思想尽管伟大,却没有在历史当中站得住脚。

四、英雄陨落:伍子胥被赐死

子贡离开吴国后,吴王夫差像被洗了脑一样立马要对齐国出兵,可这样的决定遭到了一个人强烈的反对,这个人就是曾经带领吴国走向辉煌的第一重臣伍子胥。伍子胥看清楚了子贡的用心,他坚信,越国始终是埋伏在背后的一颗定时炸弹,一天不把勾践消灭彻底,吴国就一天不能有向北进军的计划。伍子胥强烈地反对遭到了夫差的厌恶。本来,自打夫差上位没多久,由于两个人性格上的极大差异,伍子胥在夫差心目中的地位就已经赶不上伯嚭了,现在这样一闹,夫差对伍子胥的印象更差。如今的伍子胥在吴国,就像今天一个富裕、挥霍的家庭之中的省吃俭用的古稀老人,遭到儿女们的质疑和不解。而夫差本人,就像是那些不懂得老人苦衷的儿女。

这一次刚刚被子贡这个天下第一辩士洗完脑,再加上越国文种提出的彻底臣服、协助出兵的请求,吴王夫差已经飘飘然了。他坚信自己是勇猛的,是仁义的,他的铁师讨伐齐国是一支正义之师,是要拯救那些弱小的国家于水火的举动。而且,对于战争,夫差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前面三次出兵都没有结果,如今运河已经开凿完毕,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自己这一边,齐国已经完全不被自己放在眼里了。越是这样想,对于伍子胥的“陈词滥调”就越生气,夫差决定要教训教训这个伍子胥,给他来个下马威。

其实伍子胥一直以来都是坚定的灭越派,从夫椒之战中吴国几乎灭越的时候,伍子胥就强烈反对接受越国投降,勾践在吴的三年中,伍子胥也一直想劝夫差杀掉他,直到勾践回到越国,伍子胥更加巴不得他露出点马脚,夫差好趁机灭了他。伍子胥有着这样强烈的灭越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越国的地理位置与吴国紧紧相邻,地理条件、风俗民情等方面都与吴国接近,这样的地方吴国完全可以划为己有。把越国吞入自己的版图有很多的好处,可以加速人口的增长,可以加快经济的繁荣,可以拥有更多的军队等。相反,如果劳师动众地出兵去攻打北方国家,即使胜利也都只是“面子工程”,中原地区的地理情况、民风民俗等与吴国有着巨大的差异,管理吴国的方法不适合管理中原诸国。这样,即便是动用全国兵力费死劲打败齐国,想要将其吞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吴国人无法治理齐国,他们一没有人,二没有方法。如此看来,即便是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也不过像当年攻克楚国一样,一顿挥霍,然后回来,人家只不过是口头上给你一个“霸主”的认可。所以伍子胥坚决反对费力不讨好地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可伍子胥的“实用”主义此时恰恰碰上了夫差的“梦幻”主义,夫差做梦都想那些中原的大国国君尊称自己一声霸主,他觉得人生意义就应该在于此,他不需要什么实际的钱啊、粮啊、兵啊之类的,甚至,女人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想要的就是面子。而伍子胥认为,人为了面子而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你在别人眼中怎么样和你自己实际上怎么样这是两码事,并不是别人看你怎样你就真正是怎样的,面子和里子孰轻孰重还是要看得透彻些。思想严重的分歧,导致伍子胥与夫差的矛盾极度激化,先前夫差被子贡忽悠得浑身血脉贲张,现在又被这个老头往额头上浇凉水,这样的滋味令夫差极其难受。夫差此刻的想法是:“伍子胥你离我远点,越远越好!”可尽管讨厌,夫差此刻并没有对伍子胥动杀心,他也知道伍子胥的用心良苦,只是此时自己无法接受。于是他只是想伍子胥离自己远点,别在自己的耳边嚷嚷就行,怎么让他走?夫差灵机一动,大家都是“文明人”,我夫差是,你伍子胥也是,当然,我们的敌人齐国人也是,文明人要有文明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是战争,也要让它显得文明些。夫差派伍子胥去齐国,去向齐国人下战书!

伍子胥这个无奈啊!我让你打在吴国背后虎视眈眈的越王勾践你不打,偏偏要听子贡的忽悠大老远跑去打齐国。打齐国也就罢了,为了把我支走还要向人家去送什么战书!这样的国家将会何去何从?夫差的下场将会怎样?伍子胥心里很明白,此时的夫差已经走上了一条表面上繁花似锦,可实际上却是通向灭亡的不归路。可是,即便是看到了,伍子胥也没有办法,以他在吴国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像其他的卿大夫那样离开吴国去别的国家当官,因为他对这个国家的感情实在太深厚了。当楚国一脚踹开自己一家的时候,是吴国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甚至还给了自己复仇的机会。伍子胥即便能力再大,想要凭借一己之力破郢都,鞭尸楚平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吴国,没有吴王阖闾,自己的大仇不可能得报。看在死去的吴王阖闾的分上,自己也不可能一走了之,再者说,吴国本来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吴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与自己的呕心沥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伍子胥来说,他对吴国的感情是复杂的,是深厚的,他不可能离开这个既像是自己的孩子,又像是自己的恩人的国家,去帮助其他的国家做事。既然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自己就只能听命于此时的吴王——自己的老战友、老主子阖闾的儿子夫差的调遣。

伍子胥预测到了吴国的将来,可自己又没有任何办法将之改变,这样的感觉是痛苦的。痛苦之余,伍子胥还算清醒,他没有忘记要保存住自己的血脉,于是,在前往齐国之前,伍子胥悄悄地带上了自己的儿子伍丰。为什么要带上自己的儿子?如今的吴国已经不安全了,夫差既然能够对自己忍无可忍而支开自己,也说不定会对自己痛下杀手。到那时,如果儿子伍丰在身边必然会遭到迫害。可如今吴国和齐国开战,伍子胥为什么不把儿子送到其他的国家,而偏偏要选择齐国呢?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二:第一,伍子胥与齐国鲍氏家族的私交比较好。第二,吴齐两国开战成为敌对国,若是夫差真要灭掉自己,把儿子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被夫差揪出来灭口,唯独身在齐国才是安全的。

伍子胥的这一举动被他此时的政敌——太宰伯嚭牢牢地抓住了把柄,伯嚭以“通敌卖国”的罪名向夫差告发伍子胥的行为。刚愎自用的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终于忍无可忍,动了杀心。其实夫差的心情也很矛盾,他并不是不知道伍子胥一切为了国家的心情,只是对他的行为极其反感。可要说杀掉他,夫差也觉得有点过分,毕竟,父亲就是在他的扶持下才能顺利即位,自己的太子之位也有赖于这位老臣。但是,不杀他又应该怎样对待他?伐齐的心意已决,以伍子胥如今的状态,自己还能放心让他带兵去征战沙场吗?带着如此复杂的心情,夫差终于一狠心,他要杀掉这位对吴国含辛茹苦的老臣。面对这样特殊的人,夫差选择的赐死方式也不能和别人一样,他赐给伍子胥当年父亲阖闾所佩戴的一把宝剑,让伍子胥自行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