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30

第30章 终结:吴国衰亡的思考(2)

夫差是这些单纯的人当中最为单纯的一个,因为他始终都是个“蛮夷”,他其实并不懂得中原人玩的是什么,他并不十分了解中原人玩“国际政治游戏”的规则。在夫差的心目中,“霸主”这个词汇他最早听父亲提起过,是他父亲的梦想,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就应该继承父亲的梦想,所以他一心要成为霸主。阖闾知道什么叫霸主吗?其实阖闾也不知道,因为阖闾也是个“蛮夷”。他和夫差都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去追求一个自己不知道是什么的玩意儿,并且把这个追求视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二位如果生活在今天,应该会被定义为“梦幻而不切实际的人”。

其实吴国也好,越国也好,包括楚国,这三个国家都是地处“蛮夷”地区,他们对于霸主真正的含义并不知晓,只是觉得这两个字听起来过瘾,就要去争取,当然,这也符合“蛮子”们的性格。仔细分析霸主的角色,我们不难发现,这只是一个名声,或者叫头衔。齐国也好,晋国也好,秦国也好,并没有因为这个头衔带来太多实际利益,相反,他们要为了维护这个头衔而损失很多。

有人认为,当了霸主,会得到来自很多小国的贡品,这倒是事实,但问题是那些没有当过霸主的强国,不是也会得到附属国的很多贡品吗?否则就不会有囊瓦勒索唐公、蔡公的奢侈品事件了。再者说,在生产力落后的春秋时期,对于一个国家的实力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粮食、兵器、工具及人口、土地这些,而贡品往往都是一些奢侈品,这些奢侈品虽然也有价值,但是却很难兑换成同等价值的粮食、兵器、战车。所以说,霸主虽然地位尊崇,但能够得到的实际利益并不多,大不了就是几头用来祭祀的猪、牛、羊,而即便是猪、牛、羊在当时也是有规格限制的,每种不能超过十二头。

可为了维护“霸主”这个虚名,需要付出多少呢?很多!既然大家捧你,抬举你,尊重你为“江湖大哥”,当“江湖”上发生了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这种事情的时候,“大哥”必然要出面“摆事儿”。而出面的时候,如果单靠嘴说一说,事情就能够解决也就罢了,可万一人家不给面子,作为霸主就要出动自己的“国际维和部队”,以帮助弱者,打击强者,伸张正义。这可是件亏本的事情,因为只要发兵就会造成战争消耗,即便只是武力威胁,单是一支军队在行军路上的消耗就很巨大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曾经千里发兵帮助燕国对抗北戎,援救邢、卫打击狄族,联合中原各国打击楚国,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以消耗自己实力换取名声的举动。

单纯的夫差,并没有看到“霸主”背后的这些事情,或者即便他看到了,也觉得这样很威风。他并没有意识到,齐桓公也好,晋文公也罢,他们的治国目标并不是当“霸主”,而是让国家强大。而“霸主”这玩意儿其实是国家强大之后所得到的附属品。举个例子来说,夫差的行为就相当于今天你去超市买了一个大瓶的750ml洗发水,霸主的名号就相当于赠送的那个50ml试用装护发素,你去超市的目的是买那个大瓶的洗发水,而夫差的目的,却是想要得到那个小不点的试用装护发素。可这个试用装只有买洗发水才赠送,不单独销售,于是夫差就逼着自己买了一个大瓶洗发水。结果就很麻烦,买完了之后夫差发现他用这个牌子的洗发水会过敏,而护发素这东西不搭配洗发水却又没法单独用。夫差为了争夺“霸主”虚名,没有考虑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只是发展军事力量,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终于称霸,可紧接着,就迎来了灭顶之灾。夫差一直到被围于姑苏,陷入到无法摆脱的困境时才真正意识到,“霸主”这玩意儿一点也不实用,作为霸主,只有你救别人的份儿,别人是不会来救你的。甚至,来救你简直是在侮辱你,强大的霸主怎么会需要别人的军事援助?被人欺负到头上来还能叫霸主吗?

夫差继承父亲的“霸主”梦真正害了吴国,连年的穷兵黩武,老百姓常年承担着国家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巨大消耗,可以说是吴国走向覆灭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说治理一个国家是需要智慧的,作为一国之主也不能拍脑门子办事,反之,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治理国家需要靠文化,需要有成熟的政治理念,所以草根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以后,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第一时间考虑的就是采用哪家学说来治理国家。不管是汉高祖所采用的“黄老刑名之学”,还是汉武帝以后各朝各代都采用的“儒学”,都是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政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政权的生命力持久。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原因,政体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治国的理念也要发生变化。这样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换句话说,吴国君主缺少的就是这种完整的政治理念,这个根本的问题只要不发生改变,吴国必然会灭亡。

四、小国寡民:兴易衰也易

春秋时期,一个国家的兴衰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吴国作为一个弱国,到夫差时期达到盛极,这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一百年,而从盛极到灭亡仅用了五年,这个速度尽管我们已经分析了很多原因,但还是让今天的我们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纵观春秋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这类的例子,比如西周末年的郑国,刚刚迁到东边的时候,是非常强大的,可很快就沦为弱国。齐国在齐桓公之前,一直是受到郑国打压的,可就在齐桓公执政的期间,就从一个弱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代霸主。楚国也是一样,从雄极一时,很快就沦为首都被人攻下,差点亡国,可战后又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马上又恢复了国力,甚至达到新的巅峰。这类在短时间内经历大起大落的国家,在春秋时期比比皆是,这背后有着什么原因呢?

一个泱泱大国,它无论是发展还是衰落,这个速度都是相当慢的,一个小国,反而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夜衰亡。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还都处在小国寡民的状态,巨型国家如晋国、楚国,人口也就百万上下,像郑国、卫国这样的小国,人口则不会超过十万,还有更加迷你的小国,像剡国、邾国这种,人口也就是一两万,甚至不到一万,其国家规模往往是由一个都城加上附近的一些耕地组成。这样规模的国家,碰到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就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崛起;当然,如果碰到一个失败的领导人,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