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700000031

第31章 终结:吴国衰亡的思考(3)

吴国在春秋时期的那些国家中,也算是规模小的。早期断发文身的时代我们就不提了,就说他最鼎盛的时期,夫差黄池会盟的那一次,夫差动用全国九郡所有能调动的部队,一共组织了大概13万人的军队,这几乎是吴国全部可以战斗的军队了,否则越王勾践打到姑苏的时候,姑苏城内也不会只有不到万人的部队抵抗。吴国从阖闾时期开始军农一体化,农民平时耕种劳作,一遇战事就把活交给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参军打仗。夫差征兵的标准,是从16岁一直到60岁,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这么算来,减去幼小的或者年纪超过60岁的,这次夫差发动的这13万人至少占了全国男性的一半。我们以15万计算,全国男性也就30万,再加上和男性同数量的30万女性,吴国的人口至多也就是60万。如果再往前推到寿梦时期,整个吴国的人口绝不会超过30万,这么点人口,想要发展起来,只要鼓励老百姓都勤快一点,多种点地就可以做到了。到了吴国后期,夫差连续几年不管粮食的收成问题,只知道去打仗,所以一下子就支撑不住了,越王勾践这个时候率军队围城三年,根本不给吴国任何喘息的时间,所以仅仅五年的时间,吴国就从极盛沦为灭亡。

在小国寡民这个大背景的因素下,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多细小的原因可以分析。从夫差二年,吴国灭掉越国以后,吴国几乎就没怎么打过水战,尤其从北伐开始,吴国人来到中原作战,自然要加紧训练步兵、战车这类的陆战军队。姑且算吴国一直有10万军队,这10万人年龄跨度极大、身体素质也没有要求,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可不都是一样的,真正有战斗力的精锐也就是占20%—30%,否则夫差不会在黄池会盟时以武力威慑晋军的时候只出动“三军”。这二三万的精锐部队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年龄问题,毕竟“拳怕少壮”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吴国精锐部队的这两三万人的年龄大概会在18—25岁之内。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从夫差八年,吴国开始正式向中原发兵,到夫差十四年黄池会盟,这六年的时间,吴国的精锐部队正好更换了一代人,这一代精锐士兵一直都是打陆战的。而夫差十四年,勾践偷袭姑苏城,勾践一直是以水军与吴军作战的,别忘了吴国这块地方有很多水,姑苏城城中就流淌着胥江水。这样一来打惯了陆战的吴国精锐士兵忘记了自己发家的本事,不会打水仗,这自然导致后期吴越两国交战的时候吴国的战斗力远远不及越国。这大概也是越王勾践为何嚣张到仅带越甲三万就敢攻入吴国都城,而且当吴国大部队回援的时候依然以强硬的态度谈判的原因之一。

此外,吴国以前的水军之所以那么厉害有很大的功劳要归于伍子胥。伍子胥是个强大的水军将领,陆战方面不敢说,因为毕竟还有孙武这样的战神存在,但仅就水战能力而言,伍子胥在春秋时期必能稳坐“头把交椅”。伍子胥在时的吴国水军几乎没有过什么战败的记录。伍子胥被杀,越王勾践就彻底没有了顾忌,越国打吴国当然是出动水军,一来因为越国陆军的实力的确是不行,二来攻打姑苏城出动水军要比陆军方便得多。伍子胥被杀以后,吴国再也没有其他的优秀水军将领涌现出来,包括夫差自己,水军的作战能力也不见得如何强。所以,这优秀将领的匮乏也应该算是原因之一。

五、穷兵黩武:****不可取

其实从寿梦到夫差,吴国的这些君主们很可爱。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想要把吴国建设得好,可就是缺少方法。他们从小被人看成是“蛮夷”,不跟他们玩,遭到这样的待遇谁心里都会不舒服。于是他们都想要改变现状,让别人看得起他们。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看得起他们?他们幼小的、不成熟的心灵认为,要让别人都怕他们,自然就跟他们玩了。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吴国成为了霸主,虽然一时间耀武扬威,可当首都被围的时候,别人还是不跟他玩。吴国这个可怜的“蛮孩子”为了让别人理他,而走上了一条强大的道路,可这种强大是一种表象的强大,为了征服别人的强大,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强大。

懵懂的吴王们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从寿梦到夫差,经历了四代人共七位王的摸索,终于找到一条可以令自己强大起来的方法,那就是锻炼自己的“拳头”。于是,从阖闾到夫差,两代人令吴国彻底走上了一条****的道路。一开始,有着清醒头脑的阖闾,再加上身边的一干重臣,发展军事的同时还能够想着自己的经济、民生问题,毕竟没有饭吃谁也不会跟着你去打仗。所以阖闾打下的家底还算殷实。可到了夫差这个“王二代”执政的时候,他的思路远远没有他老爸那么清晰,他在做决定的时候有着太多冲动的因素,再加上伯嚭这个居心不良的权臣在身边,吴国开始彻底的穷兵黩武。夫差太忙了,从他上任就琢磨着灭越报仇,执政的19年时间,几乎每年都有战争,频繁的时候甚至一年就要经历几场战争。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差几乎是百战百胜的,最起码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失败,所以夫差越到后来,投入的兵力就越多,因为他赢惯了,甚至有点输不起了。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吴国几乎对当时所有能与自己较量的国家都发动了战争,对于有些对手的战争还不止一次,比如单是北伐齐国就有四次之多。如此长时间的、不间断的战争就算吴国人再“好勇轻死”,也会吃不消,因为他们毕竟早已进入了农耕时代,居住在城市里,不用再拿战争当饭吃。夫差以这种形式带领吴国走上了叫做“****”的道路。国家的一切行动都是具有军事目的的,国家的一切政策、制度都是以军事化目的为原则。

****的路线对于一个好大喜功、欲壑难填的君王来说,简直就像毒品一样会使他们上瘾,因为以这个路数治理国家会使一个国家快速地兴盛,让君王在有生之年可以拥有更多的“丰功伟绩”。当然,采用这样的方法快速兴盛,会留下很多后遗症,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超速发展到最后都会有一定的“反噬”。纵观历史,任何一个走上这条道路的国家,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历史上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灭掉吴国的越国也是因为走上这条道路才迅速崛起。越王勾践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把苟延残喘,曾经沦陷90%国土面积的越国治理成为一个当时的强国,并且一举灭掉了当时的“大佬”。越国在灭吴以后也迅速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成为继吴国之后的新一任“霸主”。勾践风光了九年,这九年可以说是勾践和越国的巅峰,但在这之后,越国便销声匿迹。有的时候会觉得奇怪,雄极一时的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国,在战国时期怎么几乎没被提起过?大概是因为它的强盛时间太短,对于后来战国的历史并没有产生过什么影响。就这样,越国一点一点地衰落,最后还是被强大的楚国所灭掉。

曾经帮助楚国人把吴国人赶跑的那个秦国,也在两百多年后走上了****的线路,并且最终吞并、统一了各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于是,那个伟大的王者称自己为“始皇帝”。可这个政权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便灭亡于自己人民的手里。取而代之的汉朝后来也经历了这么一段危险的时期,汉武帝就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他为了彻底消灭匈奴,策划了一个跨世纪的大战役,战线拉开几千公里。战争几乎拖垮了全国的经济,好在文、景二帝给他留下的家产大,没有彻底被弄垮,但西汉王朝的国力也从此转向衰落。

不光在中国境内是这样,在世界范围内,这个规则同样适用。曾经挑起世界性战争的德国和日本,都是因为走上了****的道路才使国力快速兴盛,但战争也是很快以失败告终。当然,他们的战争和我们说的中国古代的这些战争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他们这种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还涉及是否正义以及是否有反人类倾向的问题,因为这些战争确实令世界人民都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总之,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超速发展必然会得到“反噬”,****必然是一条灭亡之路。吴国如此,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