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过程很有意思,双方第一次交锋的时候,楚军指挥司马子鱼便战死沙场,不想将士们竟然因为主帅战死而变得奋勇无比,一鼓作气击败了吴国水军,并且俘获了公子光所乘坐的吴军指挥舰“艅艎号”。公子光率部队顺江而下,在下游扎了营寨。在主帅阵亡的情况下击败吴军,这大大增强了楚军的士气。楚国人知道吴军丢掉了主帅战船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有位军官提议以“艅艎号”为引,在四周布下埋伏,等待吴军自投罗网。而公子光方面则与谋士被离定下一计,派三名留有长头发的吴国士兵假扮成楚国士兵,混入楚军大营。到夜半时分,以三声“皇”为暗号,命三人在埋伏的楚国士兵中暴起杀人,而吴军大部队趁势偷袭。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吴国人的打扮是“断发文身”的,尽管在寿梦时期就向中原学习文化,但这一习俗至此时也没有改变。而楚军是蓄发长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执行这一任务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要找三个留着长头发的吴国士兵并不容易。
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还是君子之战,不怎么讲究兵法,像公子光的这种计策楚国人不可能识破。结果到了夜半时分,楚国阵营当中的三个士兵突然暴走,乱砍乱杀,这令楚军大营立马乱成了一团。在那个信奉鬼神的年代,不明所以的楚国士兵还以为这几个兄弟被鬼神附了体,吓得纷纷扔掉手中的兵器胡乱躲藏。本来准备伏击吴军的楚军此时却在自己的营地里乱成了一团。外围的吴军一哄而上,顺利地歼灭了楚军,夺回了“艅艎号”指挥舰。
回国以后,公子光凭借着这一次反败为胜的赫赫战功,在吴国树立了威望。而吴王僚发现公子光的战斗天赋果然不一般后,一方面对公子光的戒备之心更甚,另一方面利用他的天赋经常派公子光率军出去打仗。说来也奇,命硬的公子光从未在战场上失过手,反而越打越顺手,越打越得军心。在这个过程中,公子光对吴王僚也是越来越不满,他是自寿梦以来第一个自己不打仗而让臣子替自己卖命的君王,这不符合吴国的传统。公子光十分想推翻吴王僚,自立为王,但以当时的情况,如此操作的唯一可能性便是暗杀掉吴王僚。
暗杀吴王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吴王僚精心的防备几乎是毫无破绽,公子光不可能轻易得手。公子光虽然食客众多,但若真要派去行刺吴王僚,恐怕没有一人能够胜任。谋士被离在长岸之战以后也被吴王僚调到了自己的帐下,这令公子光失去了一条得力的臂膀。此时的公子光只能选择忍耐和等待,忍耐吴王僚的所作所为,忍耐着命运对自己的考验,等待着合适的人、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忍耐与等待中,公子光当然也并没有闲着,他继续通过努力赢得更多的战争,从而提升自己的威望,争取吴国内部更多的人支持自己,这样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自己可以顺利地接过吴王宝座。
那一天终将到来,公子光成功地夺得王位后便将自己的这个名字从历史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吴王阖闾的称号。
六、偏安一隅:半个世纪的文明积淀
从寿梦到姬僚,虽然经过了三代人、五位君王的努力,吴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始终无法与传统强国比拟。至吴王僚时期,即便吴国在军事方面已经很强大了,但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吴国也不可能向齐国、晋国这样远隔千里的国家发兵。后来吴王阖闾继位之后,经历了阖闾与夫差两代人的努力,吴国灭楚、灭越,北上伐齐,与晋分庭抗礼并成为霸主,这是吴国一个新的纪元。因此,在这一章结束以前,我们需要首先总结一下吴王阖闾继位以前吴国在各个方面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果。
早在泰伯、仲庸在吴地建国以前,该地区就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较石器时代有了较高的提升。泰伯、仲庸又为吴地带来了周朝先进的生产经验,例如家禽的养殖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开挖沟渠、运河等水利技术,这进一步促进了吴地生产力的发展。另外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人民安全,相传泰伯还在梅里建造了城邦。根据《吴越春秋·吴泰伯传》的记载,这座城的周长为三里二百步,外郭三十余里,人民皆耕田在其中。如果此记载可信,那么如此规模的城邦在当时的年代确是难能可贵的,可见其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梅里这座城是吴国最早建立政权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这为吴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大国争霸,战争不断,但吴国地处东南角落,周围又有很多缓冲的小国,几个争霸的大国鞭长莫及,所以吴国可以免于战火而安于发展。吴国在这个时候可以称得上是东南一方土地上的强国,“所谓不知者不畏”,在没有与中原各国交流的情况下,吴国并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在春秋早期,吴国甚至敢藐视齐桓公的霸权而不去朝见。即使是在臣属于楚国的那段时间,楚国对吴国的管理也并没有那么严格,吴臣于楚更多是形式上的,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如此看来,自泰伯、仲庸至吴王阖闾以前,吴国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长治久安,这段时间的积淀,为后来吴国称霸奠定了基础。
直到寿梦在位的时候吴国才开始使用文字,寿梦以前,吴国的情况并没有多少史料记载。有关于早期吴国的一些情况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吴国地域内的遗址和墓葬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1970—1980年间,分别从江苏省的吴县洞庭西山、溧水县、消夏湾、丹徒县、丹阳县、昆山盛庄、南京市等二十余个地区挖掘出属于西周时期的农业工具十余种。这其中包括破土、翻土所用的犁、锸,中耕除草时所用的铲、锄、耨,以及收获粮食时用的镰和铚等。这些农用器具有的是石器,有的是蚌器,也有很多青铜器。一般大型农具,例如犁,以石器居多,而精细工具,如锄、铲则以蚌器和青铜器为主。这些发现反映了在阖闾即位以前,吴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农业生产体系,并且拥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及理念。
此外,从墓葬的随葬品中也证实了当时吴国的经济情况。1977年考古学家在江苏句容浮山果园挖掘时,发现了一些器皿内有食物腐烂的痕迹以及兽类的残骨。同年,南京博物馆在金坛鳖墩一号墓葬中发现了52件随葬器物,其中有大坛10只,罐11只,这两种器物都是用来盛放随葬粮食的,就它们的体积推算,这一死者随葬的粮食多达五六百斤。类似的发现数不胜数,这些足以说明当时吴国在经济上是十分富裕的,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口粮,就连随葬的食物都有如此大的数量。
另外,在出土的陪葬品中还有大量的青铜酒器,其中包括尊、觥、爵、罍等,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吴国以粮食酿酒的风气很兴盛。酒在商周时期还是属于奢侈品的范畴,是属于贵族阶层的饮料。能够有多余的粮食酿酒,这同样也证明了吴国粮食的丰盛,以及人们在精神娱乐方面的追求。
除了农业发达,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已经相当发达。除了刚才提到的青铜农具、酒具外,在吴国地域出土的大量兵器当中更能看出这一点。吴国的青铜兵器至今为止已发现的有七大类,分别是戈、矛、钺、戟、剑、镞和异形兵器。而在这些兵器大类当中,款式、精致度和锋利度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仅戈这一种兵器,自吴国早期到阖闾之前,经过不断改良、升级的款式就有二十余种,而矛的款式更加夸张,有近五十款。同一种类型的兵器拥有如此多的款式,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产地众多,这些不同款式的兵器是从不同的地方生产出来的;第二,武器的设计不断更新换代,以新式设计淘汰旧式的设计,以增加武器的实用性。而武器的改良也同样说明了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因为技术越发达,所能铸造出的武器就越锋利,形态越贴近设计。另外根据很多文献的记载,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不仅限于生产常规兵器,关于吴国绝世宝剑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专诸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季札挂剑徐君墓、欧冶子冶炼五把绝世神剑以及阖闾冢随葬三千宝剑等故事无不说明了当时吴国青铜冶炼技术的高超与精湛。
除了农业、青铜冶炼等方面,考古学者对吴国城镇的发掘,也进一步说明了在阖闾以前,吴国国力的兴盛。牯牛山古城遗址位于今天安徽省南陵县石铺乡,该城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00米,面积近70万平方米。城内四周有古河道环绕,河道宽20—30米。根据考古学家的断代,这座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其地理位置处于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地带,环境优越,周围河网密布,交通十分便利。该城遗址以西20公里便是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群分布的中心地带,牯牛山古城的建立应该与当时大规模开采铜矿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此推断,牯牛山古城虽然未见于史料记载,但很可能是吴国在西周时期进行铜矿开采和冶炼的管理中心。
葛城遗址位于今天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是距今为止在考古学上发现的可以确切断代的最古老的吴国城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在2007年对此遗址进行了细致地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葛城内城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660米。内城外有三道城壕,第一道城壕宽约8—13米,在其外50米左右是第二道城壕,宽约13—15米。经过仔细地勘探发掘,内城竟叠压着方向不太一致的三个时期的城墙和四个城门。三期城墙的年代分别是西周早期、两周交界和春秋中晚期,这说明此城的使用时间可以从春秋中晚期一直追溯到西周早期,并且经过多次翻修重建。可见,此城在吴国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葛城虽不见于史料记载,但我们却可以从其附近的墓葬出土情况对其加以分析。葛城北面约30公里处的大港烟墩山和荞麦山的西周墓出土过周康王、周昭王(分别是西周第三位和第四位天子,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时期的鼎、尊、簋、盘、兵器、车马器等青铜器;磨盘墩墓葬出土过周幽王、周平王之际的青铜尊、车马器等;而北山顶和青龙山大墓则出土过春秋晚期的“余昧矛”、青铜鼎、缶、编钟等物。另外,在葛城附近的司徒镇和访仙镇也曾经发现过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窖藏,并出土了大量的凤纹尊、鼎、盘、簋等物。以上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西周中早期,两周交际,以及春秋晚期,与葛城建城的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由于葛城遗址是新发现的一座吴国古城址,还无法与史料当中记载的某一个吴国城镇相匹配,但根据对其城内情况的还原以及其周边丰富的考古发现,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国大致的生产及人口情况。
在吴国境内,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其他数座古城,但因为无法确定其建造年代以及建造者,所以我们不再加以分析。但仅以上述提及的两座古城为例,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吴国当时的城镇已经不局限于都城这一座城镇了。这些城镇的规模虽然不如都城那么大,但也可以容纳大量人口和军队,或是像牯牛山城那样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