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祭遭遇横死,遵先王遗命,公元前544年,吴国的王位传到了余昧的手中。此时,季札还是完全没有心思当这个吴王,他在自己的封地一心向学,学问已经做得很好了。虽然他自己不想当吴王,但还是系吴国的命运于自身的,他建议余昧不要再像两个哥哥和父亲那样,盲目地开展对外战争,应该休养生息,同时与中原各国交好。在这种情况下季札亲自充当使者,以文化的名义,以友好交流为目的出使了中原各诸侯国。
余昧的称呼来自于《史记》,然而考古学家们在春秋时期吴地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中并没有发现吴王余昧的称谓,与其最接近的是一把青铜剑上的署名“弟未”,根据音近可通假的规则,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应该便是余昧的佩剑。《春秋》当中有“夷未”的称呼,而《公羊传》当中还有“夷昧”这个名字,总之,这些历史典籍或青铜器皿上的不同名字应该都是指吴王寿梦的第三个儿子,即我们书中所说的这位吴王余昧。
从公元前544年至公元前527年,吴王余昧共在位18年。这段时间由于有着季札出使列国的功劳,吴国几乎没有经历过战火。余昧临终之时要传位于季札,这一下终于轮到吴国人朝野上下都热切盼望的季札当吴王了,可季札还是坚决推辞了。季札乃真君子也,几十年前考虑到几位哥哥,坚决不领吴王之位,可如今三位哥哥都已经相继去世,而他对于吴王的位子还是辞而不受,好像这个人已经修行到对权力完全没有了欲望,难怪孔子对其大加赞美。季札为了躲避,还跑回了自己的封地,表明坚决不继位的态度。
指定好的继承人季札死活不当吴王,导致吴国国君的位置空置了一段时间。公元前526年,余昧的长子公子州于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自领吴王之位,这便是吴国历史上的吴王僚。
五、后遗症:王位继承引发的权力纷争
公元前526年,吴王僚继位。吴王僚很幸运,自己的四叔放着这么大个便宜不占,把王位空了出来,自己当然得“挺身而出”一把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对于权力这个东西,看透了的人嗤之以鼻,提不起半点兴趣,可更多的人还是乐此不疲,甚至可以为此大打出手,你死我活。按照吴王僚自己的逻辑,这个王位当然是属于自己的,因为爷爷传给了大伯,大伯传给了二伯,二伯传给他爹,他爹要传给四叔可是四叔不干,那当然是他接班了。
史书当中没有记载吴王僚继位以后吴国贵族对其王位的合理性是否质疑过,对于这件事情最有发言权的季札早就逃回了自己的封地。可从实际情况来看,至少有一个人对这件事很不满意,这个人就是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公子光是一个热爱权力的人,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且是一个能力超凡的人。因为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公子光很郁闷,按照他的想法,爷爷将王位传给了父亲,是因为父亲是长子,而自己又是父亲的长子,所以自己理所当然会坐上吴王的宝座。可是偏心的爷爷非要传给四叔,所以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跑到了二叔、三叔的手里。如果四叔继位,公子光也没有什么不平衡的,因为这一来是爷爷的遗命,二来,对于四叔季札这个人,公子光也是打心底佩服和敬重的。扪心自问,自己的才能的确也不如四叔。可是季札又一次推辞了王位,那不管怎么轮,这个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终于该属于自己了吧?没想到半路杀出了堂弟公子州于,他抢先一步自立为王。这很不符合公子光的逻辑,令他很不爽。
大概是吴王僚也猜测到了公子光会不舒服,或者是公子光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不满,吴王僚多少有些不安。这很正常,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指责吴王僚,因为即便是在今天,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对自己不满,随时想要取而代之的人,而且这个人也具备代替自己的能力和合法性的时候,都没办法安心。为了防患于未然,吴王僚做了很多安保工作。他首先让自己的儿子庆忌做了自己贴身卫队的队长,庆忌这个人不得了,武功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号称“天下第一勇士”,据说连别人射出的箭他都能徒手接住,可见其勇猛的程度。有关于庆忌详细的事情,我们还要在后面有所涉及。其次,吴王僚牢牢地将军权把握在“自己人”的手里,他将自己的两个同胞弟弟盖馀和属庸都封为领兵的将军,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武装倒戈的事情发生。最后,吴王僚还要将自己的“敌人”边缘化,把公子光派到前线去,如果公子光战死沙场,吴王僚就彻底安心了。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他上位的第二年,就再一次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
其实,吴王僚的这一系列安排,公子光都已看在眼里,而且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公子光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广交各路英豪,豢养食客,还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府军”。公子光虽然没有当上吴王,但论地位,自己也一直算是王储一类的人物,毕竟自己的爹是曾经的吴王。此时吴王僚执政,自己再不济也得算是个“亲王”或者“王爷”,只不过吴国的规模有限,当时的政府中也没有这样的头衔罢了。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春秋时期贵族阶层本来就有培养食客的风气,所谓食客,简单说就是贵族当中有一些大人物花钱养着归自己领导的一批人,这些人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对自己产生帮助。这些食客来自各行各业,并且大都有着自己的一些本事,有的学问好,有的有谋略,有些人则武功高强,或者有着特殊的才艺。也有一些身强体壮但没有什么突出能力的人,则可以充当“府军”,相当于这些贵族们的家庭军队。
吴王僚二年(前525年),吴国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吴王僚派公子光为统帅。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这很不符合吴国的传统。吴人好勇轻死,从寿梦时期开始大规模对外战争,每次大战,都是吴王本人亲自挂帅。寿梦如此,诸樊如此,余祭也是如此,只有余昧时期没有记载,那也是因为这一时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过大规模的战争。现在吴王僚刚刚继位,便恢复了对楚国的战争,而且他并没有像吴国的先王们那样自己做统帅,而是派出了公子光。再加上公子光与吴王僚之间隐含的矛盾,我们很难不去联想这是一次阴谋行径。公子光当然也看出了吴王僚发动这场战争背后的目的,但也很无奈,王命不能不受。
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子光豢养的食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公子光的食客队伍当中,有一个相当有谋略的人,他的名字叫做被离。被离看出了吴王僚的真正目的,也看出了公子光心中的忧虑,但他认为本来在吴国没有什么作为的公子光如果能打赢这场战争,便可以凭此在吴国立威,这对以后的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所以他坚决地建议公子光遵守王命,这场战争不但要打,而且要打得漂亮,只能胜不能败。
吴王僚在这次战争动员当中,为了显示自己对战事的信心,及对公子光的全力支持,将吴王专属的指挥战船“艅艎号”交予了公子光。“艅艎号”是当时的一艘巨型战舰,其规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航空母舰。这艘战舰具有很多优点,作为指挥战舰具有辽阔的视野,可以对战场上的事态发展观察得很仔细,同时对于振奋将士们的士气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可这艘战舰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防守能力较差,需要很多的小型船只护航,否则极容易被敌人近身,尤其在内陆水域的战争中,一旦遇到水位比较低或者河道比较狭窄的地方则容易搁浅。吴王僚把这样一艘战舰交给公子光,名义上是对战争给予极大的支持,其实居心是叵测的。而公子光这边因为听从了谋士被离的建议,也积极地备战。为了增加战斗胜利的把握,他还无私地将自己的“府军”编入了战斗部队当中。
楚国方面接到了战报,知道吴国要来攻打自己。信奉鬼神的楚平王赶紧让令尹子瑕对此次战争的结果进行占卜。在今天我们的语言习惯里面,“占卜”是一个名词,但在春秋时期,占是占,卜是卜,这是两种不同的算卦方法。所谓占,就是用蓍草起卦,把四十九根蓍草按照一定的规则拿取,最后得到六组阴阳排列,形成六爻卦,再从《周易》这本书当中找到相应的卦爻辞或是一些特殊的规律,来判断吉凶。而卜,则是指煅烧龟甲,从龟甲破裂的形态中判断吉凶。占的方法因为要参考《周易》的内容,而《周易》因其深奥的哲学内涵,且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当中的“群经之首”而得以保存。但卜的方法早已失传。
令尹子瑕占卜之后得出的结果是大凶,于是楚平王决定采取守势,等吴国军队打过来以后和吴国人打消耗战,这样把握会大很多。然而司马子鱼却不相信占卜的结果,他向楚平王主动请缨,要求亲自率领部队迎击吴军。楚平王见有这样的忠君爱国之臣自然是很开心,立即应允了子鱼的请求。子鱼率部队来到长岸(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这个地方,展开对吴军的迎击,因而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长岸之战”。这是史籍当中记载的第一次有正式水军编队参与的战争,也为我国的军事史拉开了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