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13

第13章 亮剑:雄踞大江南北的盛世豪情(3)

孙叔敖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丞相,他出门时仍坐普通的柴车,穿的也是普通人的衣服。楚庄王曾想送给他一块地,他婉言拒绝了。他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积蓄,以至于他的儿子在其死后只能回到家乡种地生活。但孙叔敖去世后,楚庄王却按照楚国最高级的葬礼将他安葬,自己因失去这位千古难求的好丞相而感到悲痛。

有一次,楚国宫廷艺人优孟出差来到孙叔敖的家乡,他在田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唉声叹气的青年人,经上前询问才得知他就是名相孙叔敖的儿子。这让优孟很伤心,也很同情,决定帮助他。

于是优孟回到国都,常常扮演成孙叔敖的样子,意在提醒楚庄王不要忘记孙叔敖及其后代。一次正赶上楚庄王大寿,优孟又穿着孙叔敖以前穿过的衣服,来给大王祝寿。楚庄王一看,以为孙叔敖复活了,又要任命他为令尹。优孟说:“让我回去和我的家人商量商量,三天后答复您。”三天后,优孟再次来到宫中,对楚庄王说道:“我回家后,我的妻子说:‘千万不要去任职,楚国的令尹不值得一干,又苦又累,就说你孙叔敖吧,当了这么多年的令尹,得到什么了,你的子孙后代现在还在田间地头干活儿呢,生活得很艰辛。你把楚国治理得强大了,但楚国给你什么了?你的儿子和妻子,又有谁来管呢?’”优孟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不禁悲伤地哭了。楚庄王也很伤感,觉得有些对不住孙叔敖及其家人。过了一会儿,楚庄王回过神来,孙叔敖不是已经去世了吗,忙问:“你到底是谁?为何要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优孟跪下说道:“大王请您治罪,我是优孟啊,前些天我见到孙叔敖的家人,看到他们穷困潦倒的样子,我于心不忍,于是就想了这样一个法子,来提醒大王不要忘了孙叔敖对楚国的功劳,还请大王给予他的家人帮助吧。”楚庄王听完这席话,说道:“这是寡人的过错啊,爱卿快快起来。”他马上让优孟带孙叔敖的儿子前来,准备赐给他高官与俸禄。但孙叔敖的儿子婉言谢绝,最后只要了一块贫瘠的土地。因为他的父亲临终时告诫他,不要贪图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和权力,只有贫瘠的土地,才不会被人抢夺,才能得以长久地幸存下去。

孙叔敖作为一代名相,影响深远。东汉时,其家乡的人们还专门为其修庙纪念,当地县令还为其树立《楚相孙叔敖碑》,记述了他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的贡献。湖北沙市中山公园内,至今还留存着一座孙叔敖的衣冠冢。

自楚庄王“一鸣惊人”以来,先后粉碎了庸国等围攻、若敖氏叛乱,巩固了楚国在南方的统治,加强了国内中央集权,他与令尹孙叔敖相互配合,使得楚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增,已经具备了北进中原争夺霸主的条件了。而北方中原诸侯国的情况,也极有利于楚国实现梦想。

齐、鲁是东北方向的两个大国,但这两个国家正在遭受一系列内部争夺王位的战争,无暇顾及楚国的北进。晋、秦是北方的强国,但秦、晋之间的互相争夺,使得两败俱伤,实力大大削弱。然而,从位置与实力上讲,目前晋国仍是可与楚国相抗衡的诸侯国。

楚、晋争霸的主要地点是它们中间的陈、郑、宋这几个侯国。楚国如果控制了郑国,就可取得通向西方诸侯国的战略主动权;如果控制了宋国,就可以取得通向东方诸侯国的战略主动权;如果控制了陈国,就可以取得夺取郑、宋两国的战略位置。而这三国,尤其是郑国,如墙头草,哪个国家强大,它们就投靠哪个国家。

陈国有一个大夫叫夏征舒,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的母亲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这个夏姬,虽已到中年,但依然妖艳美丽。而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是一个荒淫无比的暴君,居然私下与夏姬勾搭。这个夏姬也不是个安分之人,除了陈灵公外,她还与多名陈国大夫偷情约会。有人劝诫陈灵公远离夏姬,竟被处死。夏征舒长大后,觉得脸上无光,深感耻辱。有一天,陈灵公与两位大夫又来到夏姬家里喝酒淫乱,陈灵公对着其中一个大夫说:“我看夏征舒身材魁梧,很像你,他是你的儿子吧,哈哈。”这位大夫反驳道:“看征舒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是你的儿子吧,哈哈。”一唱一和,互相取乐。而一旁的夏姬却笑笑说:“你们这两个老东西,干吗拿人家开玩笑,讨厌。”这一切让躲在屏风后面的夏征舒气得肺都要炸开了,率领早已埋伏好的家卒一拥而上,追杀这些厚颜无耻之徒。陈灵公躲闪不及,被夏征舒一箭射死,其他两人则侥幸逃脱。

夏征舒杀死陈灵公后,立其世子午为君,即陈成公。夏征舒害怕陈国这一政局变动,引来一些诸侯国的进攻,于是他把陈成公送往晋国,以求晋国的支援。

陈灵公虽然奸淫臣下的母亲,侮辱人家的儿子,罪有应得,但臣弑君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原谅的。作为一个大国,晋国应该打着仁义之旗,惩罚夏征舒。然而,晋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纳了陈成公,答应帮助陈国与夏征舒。这一所谓的“正义”之举,给楚国攻打晋国创造了一个机会。

楚庄王一看正好可借题发挥,于是打着惩罚乱臣贼子的所谓仁义旗号,联合周边几个小国,攻打陈国,进而威胁晋国,真可谓一箭双雕。正好陈国那两位逃跑的大夫像丧家犬一样逃窜到楚国,在他们的带领下,楚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陈国国都,俘虏了夏征舒。为了表示公道,楚庄王以车裂的方式严惩了这个所谓乱臣贼子的夏征舒。

楚庄王把陈国改设为一个县进行管理与统治,这是楚国打响北进中原、争夺霸主的第一炮。

正当楚庄王得意忘形,周边侯国和楚国大臣、贵族纷纷前来道贺时,一个人的出现让这欢快的场面飘向天空。这个人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夫申叔时。他刚刚出使齐国归来,路上已听说攻打陈国之事,回来后也了解了前因后果,当他向楚庄王汇报完工作后,就打算回家了。楚庄王问道:“你为何不向我祝贺呢?”申叔时反问道:“我为何向您道贺?您这是在犯错误。”楚庄王听后,说:“你把话说清楚了,我率领军队打败了陈国,赢得了胜利,怎么就犯错误了?”申叔时不慌不忙地答道:“夏征舒为了洗刷耻辱而杀了他的君主,这确实是有罪,臣是不能弑君的,我们为了主持公道,行仁义之德,联合出兵攻打陈国,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不能掠夺陈国的财富,占领他的国都。如果这样,以后还怎么号令诸侯?”这一席话说得楚庄王茅塞顿开。

这样,摆在楚庄王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继续现行政策,即占领陈国,掠夺其财富为己所有,这样可扩大地盘,夺得战略要地,增加楚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二是恢复陈国,奉还掠取的财物,这样可提高楚国的政治声望,增加政治资本,便于今后号召天下诸侯,夺取霸主地位。思来想去,楚庄王选择了第二条路,恢复了陈国,送还了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对楚庄王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这一品德,连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都大加称赞:“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郑国也是位于楚国与晋国之间的一个重要战略国,对它的征服对双方都很关键。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郑国治国之根本,当然日子也不好过。亲近南面的楚国,北面的晋国就要兴师问罪;靠拢北面的晋国,南面的楚国又不高兴。有一次,晋灵公会盟诸侯,拒绝接见郑国国君,理由是郑国与楚国有勾结行为。郑国觉得自己很冤枉,就派使者给晋灵公写了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冤屈,请晋灵公体谅。楚庄王即位之初的八年间,郑国基本倾向于晋国,而楚国对郑国先后发动了七次战争。同一时间内,晋国也因郑国倒向楚国而向郑国发动了两次讨伐。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的春天,楚庄王再次带兵攻打郑国,侵占了郑国的别都,郑国根本无力抵抗,只好擅自撕毁与晋国签订的盟约,投靠了楚国。这一年的夏天,楚国召集陈、郑在辰陵(今河南西华西北)举行会盟,由楚庄王主持,陈、郑均表示服从楚国,签订盟约。

郑国签订盟约,心里很不踏实,害怕得罪晋国。于是,刚与楚国签完约,又派使者前往晋国表达与晋国和好的诚意。楚庄王得知后,很恼火。第二年春天,楚庄王亲率大军进攻郑国。这次楚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郑国国都新郑。郑国国君郑襄公一面急忙派人向晋灵公求救,一面号召将士们奋死抵抗。半个多月过去了,晋国援军迟迟未到。郑国人失望了,也后悔投靠晋国这个不守信义的盟国。眼看就要亡国了,郑国人进行占卜,请求神灵保佑,结果很不吉利,看来天要灭郑啊。绝望的郑人们,有的在太庙里哭泣,有的趴在城墙上痛哭,顿时哭声震天,凄惨至极。楚庄王一看这场面,不忍再行不义之举,于是他下令楚军后退三十里。郑军一看楚兵后退了,赶紧准备工事,加固城墙,加强防御。第二天,楚庄王得知郑国都城一片寂静,于是下令再次攻城。持续了三个月,郑国再也抵抗不住,楚军大举进入都城,城内一片混乱。就在楚庄王踏入郑国王宫时,看见一个人赤着身、牵着牛,恭恭敬敬地前来迎接楚庄王。走近一看,原来是郑国国君郑襄公。郑襄公见到楚庄王说道:“这一切都是我的过错,请大王惩罚我吧。如果大王施行恩惠,不灭郑国社稷,我愿听从大王的号令,郑、楚两国世代友好。”楚庄王的左右大夫劝他不要听信这个随风倒的家伙的鬼话,要严惩他及郑国的臣民。楚庄王略思片刻,却答应了郑襄公的请求,决定撤兵,与郑国讲和。因为楚庄王觉得,这样做可以提高楚国的政治声威,扩大楚国在中原诸侯间的仁义形象,增加今后争霸而需要的政治筹码,而且这个服从于自己的郑国,可作为对抗晋国的缓冲之地。郑襄公为了表示诚意,派自己的弟弟子良作为人质前往楚国。

在楚国打败郑国而与其签订盟约后,晋国的援军才赶到。主帅荀林父一听说楚、郑和好并成为盟友,决定打道回府。他认为,既然郑国投降了,楚军也撤退了,即使惩罚这个叛逆之贼,也得等楚军回国后,再来讨伐郑国,不必与楚军正面交锋。他的一些部下作了进一步分析:第一,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违背了与楚的盟约,这符合惩罚原则,而楚庄王答应了郑襄公的卑下请求,赦免了郑国,保全了郑国社稷,这又表现出一种很高的德行,如果晋国出兵,那就属于不义之师了;第二,对比楚、晋两国军事和经济实力,显然楚国略胜一筹。楚庄王励精图治,在贤相孙叔敖的辅助下,已将楚国发展为一个强国,晋国无法真正与它相抗衡。

荀林父连连点头称道,可副统帅先縠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道:“我们晋国向来强大,我们的士兵个个英勇无敌,遇到敌人而不敢前去作战,还算什么英雄,如果因此而给晋国抹黑,还不如让我们去死。听说敌人强大就退却,这哪是好的士兵和好的将领?”这样,晋军中就形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退派。争执半天,也没有作出一个令大家信服的决定。

最后,这个主战的副统帅率领自己的嫡系部队挺身前往,越过黄河,与楚军对峙。主帅荀林父无法控制这部分人的作战情绪,明明知道他们前往是很危险的,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的一个部下劝他说:“您是主帅,带兵援郑,结果将士不听从您的调遣,如果副统帅失败了,那国君定会治罪于您,干脆一起进攻楚军,说不准我们还能取胜,这样对您和晋国都是有利的。”荀林父只好同意,于是晋军全部渡过黄河,要与楚军开战。

楚庄王明白,晋国虽然有些衰落,但毕竟是北方大国,军事实力很强,不乏骁勇善战之士,这次战争带有晋、楚决战之性质,如果楚军失败了,就会重演先君城濮战败的严重后果。况且,楚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样的冒险行为还是不要进行为好。令尹孙叔敖完全同意这一看法。

但楚庄王的宠臣伍参却不同意撤退回国。孙叔敖略带幽默地说:“这几年我们楚国攻打陈国与郑国,消耗甚多,负担很重,如果再与晋军作战,恐怕你这个一国之臣再也吃不到肉了。”伍参也不甘示弱,说道:“要是打赢了,说明您无谋;要是打输了,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您还能吃得着吗?”楚庄王一时也犹豫不决,暂时下令一面撤退,一面观察晋军动向,时刻保持备战状态。

伍参又对楚庄王说道:“这次晋军的主帅荀林父,优柔寡断,他的部队散乱,无法实施统一调令,他的副统帅刚愎自用,不听从指挥,擅自率兵前来,这样的军队必定失败。”这话乍听也有道理,于是楚庄王又下令大军不急于撤退,全部掉头向北行进,驻扎在管(今河南郑州市)这个地方,继续观察敌情,再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