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对楚庄王的记载,似乎更侧重于他的戎马一生。实际上,这位楚国领导者,关心更多的是民生。体恤民情,亦是他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他也是一个能工巧匠,所研制出来的车,被称为“楚车”。他好学深思,博通典籍,善纳谏言,重视对太子的教育。
对其评价,两汉时期基本上褒扬的多,而东汉之后,贬抑者占多数。这与夷夏之辨的民族思想有关。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楚庄王不仅是一位雄主,而且还是一位明君。
二、霸业余晖,危险边缘
公元前591年,也即灭宋国后的第四年,戎马一生、称霸中原的楚庄王病逝,他的儿子审继位,即楚共王。
公元前589年,即楚共王二年,卫国贸然攻打齐国,当然失败而归了。齐国又对鲁国发动战争。鲁开始向楚求援,但楚国先君楚庄王刚刚去世没有多久,还顾不上参与和解决“国际”争端。没办法,卫、鲁遂向晋国求救。晋国很气派,不会坐视不管,它联合卫、鲁,组成强大联军,以郤克为元帅,攻击齐国。郤克对齐国是有怨恨的,因为三年前他在齐国受辱过。那时他作为晋使,和鲁使、卫使一同去见齐顷公。郤克有点驼背,卫使乃独眼,鲁使跛脚。而齐顷公是这样安排接待的:让一位驼背的官员接见郤克,独眼的官员接待卫使,跛脚的官员接见鲁使。齐顷公的母亲,听说了这样奇异的安排,觉得好玩,竟在城门楼上观看。一看到这样滑稽的场面,她哈哈大笑。这分明是对三国使者的极大侮辱,郤克非常生气,发誓一定寻机报复齐国。现在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很快,晋、卫、鲁联军打败了齐军,准备攻入齐国国都,一举歼灭齐国。
齐国不得不向楚国求救。这时,楚国再也不能以国内先君去世的理由来搪塞了,毕竟齐国是东方大国嘛,向你南方楚国求援,那表明承认你楚国的霸主地位了。那么作为霸主,不能对诚服于己的国家置之不理。于是,楚国决定先攻打鲁国。出师前,楚国派申公屈巫出使齐国。屈巫一听,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他一反常态,带着亲属和随从同行。原来他准备借出访齐国之名,到郑国迎娶夏姬,要远走高飞,过自己的甜蜜小日子。
夏姬被誉为春秋战国时期五大美女之首。楚庄王灭掉陈国时,俘获了夏姬。面对这么个绝色的美人,楚庄王有些动心了,他想将其纳入后宫。申公屈巫发觉楚庄王有这个意思后,极力劝楚庄王不要贪图美色,要以楚国霸业为上。楚庄王的儿子公子侧也想娶夏姬,屈巫也反对说:“这个女人是一个克星,谁娶了她,谁就会遭受厄运与灾难。”最后,经过楚庄王的允许,夏姬嫁给了连尹襄老。襄老战死后,夏姬与襄老的儿子黑要同居。就是这样的女人,凭借自己的美丽容颜,让一个个男人为其倾倒。其中屈巫对夏姬是最为痴情的。他从第一眼见到夏姬,就有点神魂颠倒,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娶到她。他劝说楚庄王父子,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着想。
为了顺利得到夏姬,他曾想办法让夏姬回到她的娘家郑国。这次出使齐国正好路过郑国,是绝佳机会。他到了郑国,让手下带着给齐国的礼品回楚国复命去了,自己则和夏姬一起私奔,来到了晋国。晋景公给予他一定的职务,让他待在晋国。
楚国司马公子侧向楚王建议,贿赂晋国,让晋国终身监禁屈巫。楚共王没有答应,他说:“屈巫为自己盘算是不对的,但他为先君谋划是忠实的。假如他对晋国有用,晋国是不会顺从我们来惩罚他的,假如他对晋国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有何必要让晋国禁锢他呢?”
楚共王这时才12岁,但处事很老练,甚至可以说是深谋远虑。
而令尹子重和司马公子侧等人联合,灭了屈巫留在楚国的族人,瓜分他们的田地、财物和奴仆。屈巫听到后,让人传话给子重:“咱们等着瞧,会让你付出代价的。”后来,屈巫代表晋国出使吴国,为吴国训练军队。为了取信于吴,他把儿子留在吴国。后晋、吴联盟,在楚国后背上插了深深的一刀。
这一事件,反映出楚共王初年,楚国内部重臣把政,居功自傲,同时,法纪松弛,年幼的楚共王无可奈何。
是年秋冬之际,楚国攻打鲁、卫。鲁国哪是楚国的对手,不得不求和,还向楚国进贡了300位技术熟练的工匠,又把太子送到楚国作为人质,以表和好之意,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这样,此年冬天,在楚国号召下,楚、鲁、蔡、许、宋、陈、卫、郑、齐等十四国,在一个叫蜀(今山东泰安西)的地方会盟,他们一致推选楚共王为盟主。这次会盟,除了晋国回避外,中原多数诸侯国都参加了,影响很大,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然而楚国令尹子重等人没有在蜀地会盟后加固楚国在中原的阵地,扩大楚国的政治影响,并对中原局势发展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公元前588年(楚共王三年),楚、晋互送还人质以示友好。公元前587年(楚共王四年),鲁成公朝见晋灵公。这是在向外放射一种信号,即鲁开始萌生叛楚靠晋的想法。
公元前586年(楚共王五年),许、郑相侵,先后向楚国求救。子重认为许国有理而郑国无理,遂扣留了郑国两位使者,由此,把郑推向了晋国。于是,晋国召集齐、鲁、郑、宋、卫等国在郑国会盟。
公元前585年(楚共王六年),楚国讨伐郑国,晋国前往救郑。楚师先小胜后败,最后退兵。没过多时,晋侵蔡国,楚救蔡。晋师受阻,也退兵了。
公元前584年(楚共王七年),楚国又伐郑国,晋与齐、鲁、宋、卫等国联合救郑。楚国知难而退。这时,在晋、楚之间,占上风的已是晋国。
公元前583年,即楚共王八年,晋伐蔡,又侵楚,俘获楚大夫申骊。晋人对待同盟国或其他诸侯,比较霸道,经常索要财物,这就使它无法长期称霸。楚人看清了晋人的这一弱点,在公元前582年(楚共王九年),贿赂郑国,使其背晋向楚。郑国一直是一个左右摇摆的诸侯国,当然这也不是它的本意,而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不得不这样。
郑成公先是南行朝见楚共王,后又回头朝见晋景公。晋人没有楚人大度,觉得郑成公这个小人居心叵测,又不知算计什么,于是把他软禁起来,随即派兵伐郑。这次郑国就没那么幸运了,当郑国使者前往晋国求和,晋国毫不客气地把使者杀了。郑国只有投靠楚国,向楚国求援了。楚发兵攻陈以救郑,牵制晋军的力量。陈国未作实质性抵抗,就听命于楚。楚接着攻打晋国的另一个附庸国吕国。这个傻乎乎的小国,自不量力地作起了抵抗,还擒获了楚国将领公子平。楚国要求吕国放人,不然就踏平其国都。这个吕国,就像当年的萧国一样,骄傲自大,自以为有晋国这个大哥罩着,便不把楚国放在眼里,把公子平处死了。这激怒了楚人,他们一举攻破吕国国都,国君率领几个随从狼狈逃窜。这时,秦国也看到中原很多诸侯叛晋,于是对晋国发起攻击。这样,晋、楚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转变,楚国又占了上风。
长期的战争给晋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国君的威信和权力在快速滑落。两个大族,即赵氏和屠氏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非常尖锐。公元前583年,屠氏诛杀了赵氏大夫赵同、赵括及赵氏整个家族,只有一个媳妇幸存下来,还怀有身孕,不久生了一个男婴。屠氏听说这一消息后,派人在全城内搜索,抓到立刻杀死。幸亏其家臣用儿子偷梁换柱,成功地保全了这个孤儿赵武。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剧本的背景。在国内各种矛盾发展的条件下,晋国和楚国的矛盾有所缓和,冲着友好的方向发展、前进。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使得晋、楚缓和矛盾,那就是长江下游地区吴国的兴起。公元前584年,吴国大举进犯楚国,把淮水上游一带原来属于楚国的一些蛮夷部落夺去。吴王寿梦曾到中原访问,这使他大开眼界,也萌生了争夺霸权的政治夙愿。回国后,吴王开始实施新政,努力富国强兵,这时屈巫也向晋景公建议晋国联吴抗楚。在晋景公的授权下,屈巫出使吴国,表达了晋国的联盟诚意。吴王很高兴,因为吴人同越人一样,本来没有车兵,也不善于使用弓箭,屈巫的到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屈巫带着30辆战车,教吴人如何使用,并帮助吴人制造兵器和战车。吴国待有了实力后,决定伐楚。结果,楚国令尹子重和公子侧被吴国搞得疲于奔命。
晋、楚矛盾缓和的表现之一,就是互还战俘。早在公元前588年,晋国就释放了泌地之战俘获的楚公子谷臣,并把楚国连尹襄老的尸体送还楚国;同时,楚国也表示了诚意,把晋国大夫荀窑送回晋国。楚共王问即将返回祖国的荀窑道:“你马上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将来拿什么回报我呀?”从这话的语气来看,楚国仍然坚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总想以霸主自居,显示自己的豪气和霸气。荀窑答道:“非常感谢您的恩惠,让我得在有生之年回到故土。我的国君也不把我的生死放在心上,我的父亲曾向我的国君恳求前往贵国解救我,但遭到灭绝宗族的灾祸,我父虽死但不值得这样去做。如果我回去能继续宗族的使命,守卫边疆,我也会尽为臣之礼,效忠我的国家和人民,绝无二心。”楚共王听后很感动,觉得他是一个忠实之臣,让人敬仰,于是以隆重的礼节送荀窑回国。
公元前582年,晋国又释放了楚国郧公钟仪,并请他回国后向楚君转达和意。当时,秦、楚等大国伐晋,郑、陈也依附于楚。晋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危机。一天,晋景公视察军情,来到一座武库中,看到这里关押着一个人。询问后,得知这个人就是两年前被郑人俘获并献给晋国的楚人钟仪。晋景公让随从给钟仪一把琴,为其演奏。钟仪则谈起了楚人的乐曲。晋景公并没有生气,而是问他楚共王这个国君怎样。钟仪说这不是他所关心的,也不是一个臣子可以随便谈论的。事后,晋景公向晋国大臣范文子谈起了这事,这位范文子是主张晋、楚和好的,于是他趁机进言说,钟仪这位大夫,虽然被囚禁,但很忠诚,是一个难得的君子,应该把他送还楚国,让他促进晋、楚两国的和好。晋景公听从了范文子的这一建议,隆重地送钟仪回到了楚国。这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音乐外交,为晋、楚弭兵之盟创造了条件。
同年十二月,楚共王派遣担任太宰的公子辰出使晋国,也表示愿意与晋国重修旧好,缔结盟约。公元前581年(楚共王十年)春天,晋国又派大夫出访楚国,作为回访。
这一系列友好交往的信号,推动了两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步伐。而宋国作为第三方,又积极促进晋、楚两国的结盟。
宋国大夫华元一听说晋、楚要和好结盟,很高兴,他想如果晋、楚真的和好,那么夹在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宋国,自然就会天下太平,能过安稳的日子了。这些年,晋、楚为了各自争霸,让宋国吃了不少苦头。华元和楚国的令尹关系很好,也和晋国的重臣栾武子交情不错,便以第三方的身份,多次来往晋、楚两国,促成晋、楚和解。
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五月初四,晋国与楚国两国代表在宋国都城西门外举行会盟,签订了合作友好盟约。盟约规定:从今往后,晋、楚两国都不要挑起战争,要世世友好,共同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相互支援,互不侵犯。如果楚国遇到他国侵扰,晋国就要出兵帮助楚国维护和平,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晋国受到他国的入侵,楚国也有义务帮助晋国。双方要经常互访,加强联系。如果一方违背盟约,一定会遭到神灵诛杀,使它的军队瓦解,国家灭亡。这就是楚、晋两国的第一次弭兵之盟。
这一年的秋天,晋国派遣大夫郤克到楚国友好访问。当郤克来到楚国国都,进入大殿之际,忽然奏起了洪亮的钟乐,这是诸侯国国君来觐见楚王时才会演奏的。郤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下意识地后退,似乎要离开。楚大夫公子侧忙上前,陪同他前往觐见楚共王。郤克这才定住了神,彬彬有礼地走进楚王华丽的宫殿。
楚共王以国君之礼招待,这反映了楚国对盟约的重视。同年冬天,楚国也派使臣带团访问晋国。
“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这是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句格言同样适用。对于晋、楚两大国来说,它们的和好是暂时的,随时可能因条件改变而使和平化为泡影。
从楚、晋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基本是势均力敌的。弭兵之盟,只不过是各自为了巩固各自的力量,为新的争夺准备条件罢了。
在晋、楚修好的第二年,晋国就联合齐、鲁、郑、宋、卫等国攻打秦国,获得胜利。楚人一看,我们也不能傻乎乎地遵守什么友好和约,不然就会吃大亏的。楚国送给郑国一些土地,让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瓦解晋国的势力。此时,晋国内部爆发动乱,大族伯宗的儿子伯州犁逃奔到楚国,楚王委以重任,让他当上了太宰。太宰是春秋时期掌管王家内外事务或在国君左右参与谋划的重要官职。在这样的形势下,楚国的部分大臣和贵族提出了讨伐晋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