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越王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900000014

第14章 和辑百越:赵佗对岭南的开发(4)

屠睢死后,俞宋率领的西瓯人军心大振,坚决不同意秦军的请和,决心与秦军战至最后一人。然而,秦始皇毕竟不是柔弱的绵羊,见到小小一个西瓯都胆敢如此气焰嚣张,他的虎狼之心被激发了出来。不久,秦始皇令任嚣、赵佗率大军再次旌旗南指、攻伐百越。调整了战略战术的秦军已经对西瓯部落形成了合围之势。朝廷还派了钦差,准备将俞宋的人头带回咸阳。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一向凭仗部落的强大侵扰邻近部族的西瓯部落陷入进退维谷的处境,在生死存亡之秋,为保住部族生存,首领俞宋力排众议,投降秦军,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佗。

有了俞宋的加盟,平定西瓯的战火很快熄灭。在赵佗的建议下,任嚣任命俞宋仍为西瓯首领,管理西瓯事务,并宣告其他越族部落只要真心归顺,一切照旧,绝不妄杀一个越人。俞宋还派人四处现身说法,劝勉大家归顺秦朝。在俞宋的感召下,周边其他部族纷纷归顺,表示臣服大秦帝国,尊奉秦始皇为天下至高无上的君主。

俞宋归降后,时常在赵佗军帐出谋划策,逐渐成长为赵佗麾下举足轻重的人物。面对雒越族对秦军实行的坚壁清野战术,任嚣发誓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便派人前去搦战。此时,俞宋及时提醒赵佗,越人久居南蛮,教化未开,不像中原人那么温恭有礼,不可采取强硬态度。赵佗采纳俞宋的建议,劝说任嚣不要滥杀以免酿成屠睢那样的灾祸。俞宋自归秦以来,一直想为秦立功,以确保自己在百越的地位,遂设计降服雒越,俞宋的地位和威望再次大大提升。

赵佗任龙川县令和代理南海郡尉期间,俞宋对赵佗的辅佐也是不遗余力,为他的女婿制定施政方针及贯彻执行积极奔走呼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军在岭南大兴土木,引起世居番禺、龙川越人的拼死抗争。然而,秦朝统一的岭南大计是不会更改的,但又不便采取武力解决,一时任嚣、赵佗、俞宋都在考虑应对策略。

俞宋等越人首领自告奋勇,亲自前往越人家里宣扬秦朝恩德,解释掘土伐木是为了越地的发展,对越人有好处。就这样,越人和秦军剑拔弩张的气氛被顺利化解。最终番禺建城、各郡县建城的大计得以顺利实施。赵佗施惠于越人,以“恩泽岭南山水、情遍南越大地”树立威望,是与俞宋等越人首领的协助分不开的。

南越建国后,俞宋以垂暮之年仍担任赵佗的重要助手,为南越国的建立和治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南越国统治疆域比较辽阔,最强盛的时期,其疆域包括今日的广东、广西全境和湖南、江西、福建、越南中北部的部分地区。为了有效治理国家,南越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举措,主要是坚决武力攻伐一些不愿意臣服的异己分子,分封越人首领和宗室贵族为王镇守一方,吸收越人担任各郡县官吏,针对一些边远地区还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在越人占显著优势的地域,赵佗采取了分封越人首领为王的做法。

象郡、交趾一带地广人稀,山林密布,原始部落势力很强,组织严密,有雒王、雒侯、雒将等组织。“安阳王”蜀泮长期盘踞这一带。根据越南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记载,蜀泮本为战国时代蜀国的王子,因先世蜀王要求与文郎国的雄王通婚遭拒,与文郎国结为世仇。在蜀国被秦国灭亡之后,蜀泮率军南下,到达现在的广西和云南,随后辗转南下,进攻世仇文郎国。最后一代雄王自恃强勇,不为兵备,在蜀泮进攻的时候因酒醉坠井而死。约公元前316年,蜀泮自立为王,称安阳王,改国号为瓯雒。安阳王建立新都思龙城,因该城盘旋如螺形,所以又称古螺城。

早在任嚣、赵佗南平百越时,彪悍好斗的安阳王蜀泮就盘踞在后来的象郡、交趾一带,统治区域多为生性强悍的蛮洞人,极大地妨碍秦军向前推进。不解决安阳王蜀泮的问题,秦军便无法取得统一岭南的胜利。

赵佗试图采用招安的方式,却遭到安阳王的严词拒绝,“安阳王”还率兵四处袭扰其他部落。看来,大战不可避免,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公元前210年,赵佗在北江的仙游山与安阳王交战,激战正酣,蛮洞人使出了看家宝贝。原来古蛮洞人非常擅长制造弓箭,他们发明的“锢箭”号称“灵弩”,杀伤力极大,一箭可以穿透十几个人。蜀泮正是使用这种特制武器才击退了秦军。秦军心生畏惧,一时难以找到破敌良策,便退守武宁山,遣使讲和。双方约定以平江为界,北为秦界,南为安阳王界。

为打开局面,赵佗改变策略,以和亲为手段试图窃取灵弩的制作工艺,攻杀安阳王。赵佗的儿子赵仲始娶安阳王的女儿兰珠(有些史料称“媚珠”)为妻,入赘安阳王蜀泮家。不到三年,赵仲始便学会了灵弩的制作工艺,窃取了灵弩,还用偷梁换柱之计将其掉包,后来以省亲为名北归,临行前对爱妻兰珠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夫妇恩情不可相忘,如两国失和,南北隔别,我来到此,如何得相见。”兰珠深明大义,知道丈夫一去则难有相见之日,便说:“妾有鹅毛锦褥常附于身,到处拔毛置岐路,给你做指引。”赵仲始顺利返回秦军营地,将事情原委告诉赵佗,赵佗感慨良久。

任嚣病逝前嘱托赵佗岭南遗策。为据险自立,赵佗再次发兵南下进攻安阳王。安阳王仗有神弩不以为然,待秦军逼近,安阳王悠然地取出神弩试图还击,但神弩已经失去灵验。安阳王不知灵弩被窃且制作工艺传出,被赵佗打败,便慌忙与女儿兰珠同乘一马逃跑。赵仲始认准鹅毛率军紧追不舍,安阳王逃至海滨后下马向金龟求救。突然,金龟浮出水面发出一声惊呼:“大王背后的人是贼兵!”安阳王惊慌失措,失手挥剑斩杀女儿兰珠。在金龟的协助下,安阳王持七寸文犀走入海中,金龟为其开道遁入海底。奄奄一息的兰珠躺在赵仲始怀中祷告道:“妾为女儿,如果叛逆害父,死后将化为尘埃;如果一腔忠孝被人蒙蔽,死后变成珍珠,让海水洗刷我的罪恶。”说罢便闭上了眼睛。兰珠的血流入海中,化为了粒粒明珠。赵仲始见状痛哭不已,将兰珠的尸体归葬螺城,其尸体化为玉石。后来赵仲始因思念兰珠,投井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安阳王战败后退据一隅,仍以部落酋长身份统治一小块偏远地区,赵佗无力率军清剿。后来,安阳王趁中原战火纷飞、赵佗无暇顾及时卷土重来,在象郡疯狂扩张,成为一支较为强大的势力,后来在南越国军队的攻杀中终于败亡。

赵佗假借和亲之名攻杀蛮洞人的事迹广为流传,历代褒贬不一,有为赵佗谋略赞誉有加者,有对蛮洞人英勇抵抗报以敬重者,更有为兰珠对亲情和爱情的忠贞执著感慨万千者。清人袁枚《随园诗话》曰:“赵王父子开边界,赖种兰珠一朵花。铜弩三千随婿去,女儿心太为夫家。”如今,越南北部依然流传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还建有很多供奉兰珠的庙祠。

通过与安阳王的交战,赵佗深入了解了桂林郡、象郡各部落的实力,意识到南越国扼五岭、守险隘必须将越人问题解决好。赵佗军队不能继续与越人部落为敌了。于是,赵佗主动向越人示好,送去许多中原珍惜器物,与越人首领结为同盟。

安阳王虽被攻灭,但赵佗深知若要彻底铲除这些部落势力,改造其社会组织,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于是,赵佗开创性地推行“越人治越”政策。在击破“安阳王”后,南越国只委派官吏去“典主”,主持当地政务,保持名义上对交趾的控制权,对其社会组织的中、下层结构仍保持旧状,对上层结构也不做彻底改变。

秦汉时期,疆域跨红河两岸有个叫做“瓯貉”的国家。在瓯貉的国家机器中,蒲政、貉侯和貉将处于重要地位,蒲政相当于部落的族长,貉侯是行政管理者,而貉将就是军事负责人,这是早期“三权分立”制度的雏形。

对瓯貉人来说,定都番禺的南越国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这个由中国地方政府蜕变成的割据政权对他们显得毫无吸引力。赵佗自度难以有效控制这一地区,也没有费心去占领瓯貉,只是将象郡一裂为二,设置交趾、九真二郡,后来又在附近设置了日南郡,委派文武官员前往镇抚,各部族政务仍靠蒲政、貉侯和貉将进行自治。

当时交趾某地区很大程度上在某位西瓯君长的后裔控制下,他的家族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为了安抚这个家族并通过这个家族约束当地越人,赵佗仿照汉朝中央分封诸侯王的举措,在交趾地区分封了一位西于王,由这个家族中的领袖担任,让他自治一块情况复杂的越人聚居地区。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南越国统治者还经常给他赠送礼物,通报嘉奖他的功绩。

赵光是赵佗的族弟,在南越国威望颇高,素来受到赵佗器重。汉越交恶时,赵佗自立为南越武帝,封赵光为苍梧王,镇守一方。后来赵佗虽去帝号,但在国内仍称皇帝,赵光苍梧王的地位没有受到撼动。作为梧州历史首任行政长官,赵光在赵佗“和辑百越”、因地制宜国策的指导下,勤于政事,苍梧地区的发展蒸蒸日上,逐渐脱离蒙昧落后状态。

针对闽越、西瓯、骆越等部族政权的实际状况,南越国统治者通过财物结纳的方式取得名义上的领导权,使其行使自治权。

除了吕嘉、俞宋、西于王这样的朝中重臣和封疆大吏,各级军政官吏中都闪动着越人的身影。不少越人裂土封侯、身居要职,如归义侯郑严和田甲、驰义侯何遣、赵郎都稽、湘长侯桂林监居翁、瓯骆佐将黄同、嘹侯毕取、揭阳县令史定,等等。这些人都是见于《史记》或《汉书》中的身任南越国官职的越人,推想未见诸史籍的基层越人官吏当更多。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南越国政权实行的“汉越一体”政策是东晋之前“王与马,共天下”的典范。由于赵佗抚绥有道、恩洽扬夷、和济粤众,故而能够得到汉、越各族人民的拥戴。由于“和辑百越”和“汉越一体”政策的坚决推行,南越国政权愈加巩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