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12

第12章 黄金时代:贤能素丹的持续治世(2)

在对欧洲的征服过程中,曾经在早期奥斯曼人的扩张中起过很大作用的圣战,又正在威尼斯和匈牙利两条战线上重新恢复了起来。威尼斯所执行的是维护和发展其东方贸易帝国的政策。1423年它从拜占廷帝国那里买下了重要港口城市萨洛尼卡,因而导致了与穆拉德二世的冲突,因为穆拉德二世想把1402年丧失给拜占廷帝国的这个重要港口城市重新收归己有。1423年7月,穆拉德二世率领大军成功地占领了萨洛尼卡,并与威尼斯商定了一系列和平解决该城的办法。在许多武士的强烈要求下,此时的穆拉德二世完全可以放手大胆地致力于向匈牙利的方向扩张。1437年12月,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之死所造成的国内混乱,为奥斯曼人的全面进攻敞开了大门。

1438年2月,穆拉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大军进入塞尔维亚,夺取了丰富的银矿和塞门德里亚这个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堡垒。1440年6月,穆拉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大军围攻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是防止奥斯曼人的袭击、保卫匈牙利南部最重要的军事堡垒。在贝尔格莱德城内全体军民万众一心的誓死抵抗下,六个月后,损兵折将的穆拉德二世被迫率军撤退。

1443年10月,在匈牙利前国王西吉斯蒙德的私生子约翰·罕雅迪的领导下,那些对奥斯曼人怀有满腔仇恨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和波斯尼亚人联合了起来,相继攻占了奥斯曼人的许多军事要塞,试图把穆拉德二世置于毁灭的边缘。

1444年2月,寡不敌众的穆拉德二世在塞格德同匈牙利国王签订了一项体面的和约,双方同意10年内互不侵犯。同时,穆拉德二世被迫放弃了对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宗主权,并以1万金币赎回了在战斗中他的被俘女婿。

据说穆拉德二世是一位性格内向,沉默好思的人。他不喜欢战争,他对马不停蹄的作战深感厌倦。在通过同匈牙利国王签订和平条约使他的欧洲和小亚细亚边境安定了下来之后,穆拉德二世决定禅位给他15岁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自己则退居风景如画的马尼萨,希望从此过一种享受和平的宁静生活,在他所喜爱的宅邸里,同一些诗人、神秘主义者、神学家、法学家、哲学家和其他文人度过一生。当时正是奥斯曼文艺复兴开始的时代,在奥斯曼人的宫廷和整个小亚细亚使用的突厥语已成为人们表达文雅词语的工具。许多优秀的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著作被译成突厥语,奥斯曼人的杰出诗人们和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欧洲和亚洲整个社会的高度推崇和敬仰。尤其是在穆拉德二世的热情指导下,国家第一次编撰出正式的奥斯曼人编年史,其中描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叙述歌颂奥斯曼人极为杰出的祖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特别重要的是,穆拉德二世非常关心他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他用重金聘请了国内最开明、学识最渊博的学者们,来充任王子们的教师。在奥斯曼人的宫廷学堂中,同王子们一起学习的还有其他孩子,其中有些是年轻的战俘,有些是奥斯曼人显要藩属国君主们的儿子。穆拉德二世不仅经常教诲他自己的儿子们要恪尽职守,而且还努力把其他青少年培养成为遵守纪律,为人正直,忠心耿耿的社会栋梁之才,以便使他们担当重任,并忠诚地为奥斯曼帝国和素丹效劳。在奥斯曼人的历史上,这个宫廷学堂的价值和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为奥斯曼帝国培养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伟大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从而使奥斯曼帝国走向辉煌。

然而,穆拉德二世想过一种安逸平静生活的希望,不久即成为泡影,因为欧洲的基督教世界正在策划向奥斯曼人大举进攻。穆拉德二世的退位使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封建骑士们想入非非,他们认为趁穆拉德二世退位、君主又年幼无知的大好机会,向奥斯曼人发动大举进攻,势必将打击和削弱奥斯曼人的军事力量,特别是,他们认为在这一行动的鼓舞下,奥斯曼人统治地区各种宗教信仰的居民们也会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发动武装叛乱支持他们的行动。面对越来越险峻的形势,此时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大臣和军队指挥官们也担忧把国家的命运交付到一个年幼小孩手中的结果,因此联名上疏,请求穆拉德二世回到宫廷来重新执政,继续指挥奥斯曼大军。

在大家的再三恳求下,穆拉德二世又重新登上了王位,并于1444年11月,亲自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瓦尔纳附近击溃了以匈牙利人为主力的欧洲联军,杀死了匈牙利国王拉第斯拉夫和红衣大主教朱利安,并轻而易举地横扫了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等地区。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奥斯曼人采取了一种对各种宗教信仰都比较宽容的政策,而匈牙利人却在他们短暂的统治期间,把天主教会的仪式强加给了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教会,造成这一地区的宗教矛盾激化,因此,当穆拉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大军来到此地时,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许多军事要塞纷纷向奥斯曼人敞开了大门。

当整个战局稳定了以后,拙于抛头露面,喜欢宁静生活的穆拉德二世,于1445年4月再度宣布退位,仍回马尼萨去过隐居的田野生活。然而不久以后,奥斯曼人骄横暴戾的近卫兵团发动武装叛乱,公开反对新君主穆罕默德二世,这又一次迫使穆拉德二世不得不离开他隐居的安乐地,迅速返回到埃迪尔内再次执政。在穆拉德二世残酷的镇压下,近卫兵团叛乱的祸首们,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监禁,有的被从京城流放到外地,奥斯曼帝国素丹的权威性很快得到了恢复。然而,奥斯曼近卫兵团的武装叛乱这段插曲此后就成了他们频频干预朝政的前奏。1445年近卫兵团的武装叛乱被镇压下去以后,穆拉德二世就再也没有宣布退位。在此后短短的数年中,为了扭转时运,重振奥斯曼人的雄威,他倾举国之力,亲自率领奥斯曼大军两次进入阿尔巴尼亚,在那里开展游击战争,领导抵抗奥斯曼人入侵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

3.民族英雄斯坎德培

斯坎德培原名叫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出身于阿尔巴尼亚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时,被他的父亲吉昂·卡斯特里奥蒂大公送往奥斯曼人的京城亚得里亚堡做人质。穆拉德二世见其身强力壮,灵活机警,于是送他到奥斯曼人的宫廷军事学校学习,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忠实于奥斯曼素丹的奴仆。穆拉德二世还给他起了一个突厥的名字,叫斯坎德。斯坎德怀着光复家园的决心,刻苦学习骑马、击剑等军事技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穆拉德二世赐以斯坎德“培”的称号(奥斯曼人的封建军衔),此后,人们习惯地称呼他斯坎德培。1438年,受到穆拉德二世格外器重的斯坎德培被任命为阿尔巴尼亚克鲁亚城的军事行政长官。在此期间,斯坎德培以公开的官职作掩护,秘密聚集力量,决心用武力赶走奥斯曼人。1442年12月,匈牙利的军队在其统帅胡尼亚迪·雅诺什领导下转入对奥斯曼人的反攻。因战事吃紧,穆拉德二世派军增援,同时命令斯坎德培带领一队骑兵随奥斯曼大军一块同往。1443年11月3日,匈牙利军队渡过多瑙河,向奥斯曼人的军事据点尼什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匈牙利军队凌厉的攻势下,寡不敌众的奥斯曼人惊慌失措,狼狈溃逃。此时,一直怀着光复家园决心的斯坎德培,决定趁机发难,掀起反对奥斯曼人统治的起义高潮。他首先率领300名骑兵,迅速从前线返回阿尔巴尼亚中部,汇集那里不满奥斯曼人统治的军民,向军事战略重镇克鲁亚城挺进。

克鲁亚城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足智多谋的斯坎德培先把大部队隐藏在克鲁亚城附近的森林里,然后以一纸伪造的军令,诈称素丹穆拉德二世再次任命他为克鲁亚城的军事长官,骗开城门。午夜,斯坎德培命令亲兵悄悄打开城门,引进城外的伏兵,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全歼奥斯曼人的守军,占领了克鲁亚城。1443年11月28日清晨,在鼓号声中,克鲁亚白色的城堡升起了阿尔巴尼亚卡斯特里奥蒂家族的双头鹰红旗。双头鹰象征着阿尔巴尼亚南方与北方的团结和统一,以及阿尔巴尼亚民族反抗外来异族统治的坚强意志。直到今天它仍然是阿尔巴尼亚民族国旗图案的组成部分。

克鲁亚城起义后,斯坎德培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援,乘胜前进,于1443年12月底,又相继收复了阿尔巴尼亚中部一些长期被奥斯曼人占领的军事要塞。为了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胜利战果,斯坎德培又于1444年3月2日,召开了有全部阿尔巴尼亚大公参加的大会,成立了“阿尔巴尼亚联盟”。在大会上,阿尔巴尼亚的大公们一致推举斯坎德培为最高统帅,并着手建立阿尔巴尼亚的正规军队。此后,斯坎德培跑遍了阿尔巴尼亚全国各地,认真视察各个军事要塞,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入保卫祖国家园的战斗,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征集了8000名新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以警惕奥斯曼人卷土重来。

当穆拉德二世听到斯坎德培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起义的消息之后,异常震怒,立即派遣亲信大臣阿里率领2.5万名奥斯曼军人,于1444年6月前往阿尔巴尼亚镇压。面对杀气腾腾的奥斯曼大军,机智勇敢的斯坎德培佯装退却,把奥斯曼人引诱到了荆棘丛生,被原始大森林包围着的托尔维奥拉平原的伏击圈内,出奇制胜,一举歼灭了由阿里统率的奥斯曼军队。

1450年5月,骄横一世的穆拉德二世,在彻底击溃了匈牙利军队以后,亲自率领10万大军,再一次杀气腾腾地扑向阿尔巴尼亚,企图给斯坎德培以致命的打击。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抵抗,使得穆拉德二世指挥的奥斯曼大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最激烈的战斗,要数阿尔巴尼亚的广大民众在首府克鲁亚城进行的保卫战。保卫战中,斯坎德培将1.8万名阿尔巴尼亚军队的士兵分为三队:一队大约为1500人的兵力守城;另一队为大约8000人的主力部队,驻扎在克鲁亚城以北的山上,伺机支援;其余的人被编成几支小分队,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打击奥斯曼人。

奥斯曼人依仗自身优势兵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克鲁亚城。在猛烈的炮火配合下,奥斯曼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但在英勇无畏的阿尔巴尼亚人面前,却一次次地败下阵来。阿尔巴尼亚的游击小分队在广大民众的紧密配合下不断地袭击奥斯曼人的运粮车队,使得奥斯曼军队的士兵们经常忍饥挨饿,人心惶惶。而屡建奇功的斯坎德培亲自率领8000名轻骑兵,利用有利的地形主动出击,歼灭奥斯曼人的有生力量。被打得晕头转向、损失惨重的奥斯曼军队,在围攻克鲁亚城四个半月后,除了在战场上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外,一无所获。随着冬季的来临,无可奈何的穆拉德二世于1450年10月26日带领着他的残兵败将狼狈地退回亚得里亚堡。

1468年1月,正当斯坎德培在莱什城举行全阿尔巴尼亚大会,准备夺取最后胜利的时候,这位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不幸于1月17日病逝。

斯坎德培去世后,阿尔巴尼亚人民在莱克·杜加勒纳的领导下继续与奥斯曼人浴血奋战,直到1479年6月,阿尔巴尼亚才最终被奥斯曼人兼并。

斯坎德培所领导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大起义,达25年之久,不仅捍卫了民族的独立,也有力地支援了巴尔干地区各族人民反对奥斯曼人统治的斗争,推迟了奥斯曼帝国对亚平宁半岛的武力征服,因此,斯坎德培的英雄事迹,在匈牙利、波兰、捷克、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虽然穆拉德二世在征服阿尔巴尼亚的过程中,屡战屡败,严重受挫,但在对其他地区的征服过程中,则犀利无比,所向披靡。1448年3月,穆拉德二世在科索沃平原上击败了匈牙利国王罕雅迪率领的军队,并把他彻底逐出了塞尔维亚。此后,穆拉德二世还在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半岛长年的征战中,夺取了著名的商城科林斯和佩特雷。

1451年初,穆拉德二世这位上了年纪的征战勇士,在布尔萨寿终正寝。此时,英俊潇洒,具有骑士般体魄的穆罕默德二世已长大成人。当他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便跨上他的战马,在亲信们的陪伴下,飞驰到埃迪尔内去执掌国政。

穆拉德二世在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过程中,也属于一代英杰。虽然他拙于抛头露面,曾经两度试图隐退,但他根本无法摆脱奥斯曼帝国对外征服的重任的羁绊。在他的领导下,奥斯曼人的对外征服运动一直进展得非常顺利。到他1451年初去世时,整个拜占廷帝国仅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个奥斯曼人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尚未拿下,但这只不过是指日可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