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巴耶塞特二世也算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和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思维敏捷,精明强干,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东征西伐、开疆辟土的战争中度过。由于长年累月在军帐中风餐露宿,使他得了严重的风湿病。腰弯背驼,行动迟缓,年龄还不到半百,但看上去似乎像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巴耶塞特二世经常被抬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以鼓舞士气。特别是当他的病情加重的时候,他的子孙们就万分的紧张,担心着自己未来的命运。
巴耶塞特二世的统治特点,主要取决于他为了确保素丹王位和奥斯曼帝国的安全,而被迫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巴耶塞特二世在位期间,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大事,对奥斯曼帝国日后的历史进程起着深远的影响。其一是奥斯曼帝国海军规模和力量的增长,这种增长对扩大伊斯兰圣战和对外征服战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庞大海军,去积极配合他们令人生畏的陆军,奥斯曼人便可以在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地中海,向海上强国威尼斯与西班牙挑战,并完全成了欧洲外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要想阻止一个统一的强国来统治主宰欧洲的国家,都纷纷想争取奥斯曼人成为自己的同盟者。第二个事件的发展,是波斯沙法维王朝的崛起,这是对奥斯曼帝国在东方霸权的极大威胁。波斯沙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易斯马仪也是一代英杰,他将祖先于王4世纪创建的神秘主义派国家改变成了一个对外军事扩张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易斯马仪宣称,在父系方面,他是先知穆罕默德·哈里发阿里和第七世伊玛目的后裔。在母系方面,他根源于突厥王公和拜占廷帝国的王侯。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易斯马仪在小亚细亚东部的一些突厥部落中展开了强有力的宣传工作,从而把波斯人、突厥人和伊斯兰教的什叶教派联合起来,信奉和效忠他这位神秘的君主。易斯马仪于1502年称帝,并宣布伊斯兰什叶教派为其王朝的国教。
什叶教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教派,它是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社会因政治主张相异而发生分裂时产生出来的。什叶派教徒支持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担任伊斯兰教的哈里发(教主),而逊尼派教徒(也称之为正统派)则承认先知穆罕默德的真正继承人阿布巴克为伊斯兰教的哈里发。这种政治上的分裂在伊斯兰教中永久性地存在,两派之间水火不容。
长期以来,奥斯曼帝国的行政管理和财政政策,使得小亚细亚地区的许多突厥人疏而不亲。所以,带有激进无政府主义色彩的什叶教派的政治主张,便在这些突厥部落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巴耶塞特二世把小亚细亚许多可疑的什叶教派分子,都流放到了新征服的莫里亚,借以减少波斯沙法维王朝侵占小亚细亚大片地区的威胁。然而,1511年小亚细亚爆发的什叶教派叛乱,说明巴耶塞特二世政策的失败。第三个事态的发展,是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环绕非洲的航行,这是一个具有极其深远后果的事件。后果之一便是促使巴耶塞特二世的儿子塞利姆一世亲率奥斯曼大军征服了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领地。而巴耶塞特二世本人无须应付这些事态发展的后果。
1512年4月,巴耶塞特二世这位体弱多病、老态龙钟的帝国素丹,此时显然已经对国家失去了控制。在儿子塞利姆一世的强迫下,他宣布退位让权给塞利姆一世。巴耶塞特二世一生中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人因病夭折,仅剩下了三个。老大考尔库德在马尼萨任总督,老二艾哈迈德在阿马西亚任总督,最小的儿子塞利姆一世在特拉布松任总督。因对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的习惯法“卡农”的惧怕,每位王子都在运用政治手腕,大肆玩弄阴谋诡计之时,为他们的亲信和子女谋求恩宠和要职,以拉帮结派、笼络人心,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王位继承问题的紧迫,在集团利益的驱动下,帝国宫廷内部逐渐形成了支持不同王子继位的政治势力,相互之间展开了一场触目惊心的较量。
帝国的近卫兵团的将领们倾心拥护巴耶塞特二世的小儿子塞利姆一世为素丹王位继承人,因为他办事果断,性情刚猛,精力充沛,最热衷于对外征服的战争,可以率领他们攻城夺隘,开疆辟土,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劫掠品。巴耶塞特二世和大臣们则推崇二儿子艾哈迈德为素丹王位的继承人,认为他具有卓绝的个人修养、出众的智力,文韬武略身手不凡,是一位理想的帝国君主。而广大的诗人、哲学家和神学家们,则全部支持和拥护老大考尔库德继承素丹王位,因为他聪慧豁达,善解人意,勤奋好学,尊重知识,与他们属于同一类人。
按照奥斯曼帝国传统的惯例,在发生王位继承权争夺的时候,通常哪一位王子能够设法首先到达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获得对国库和国家档案的控制权,并争取到近卫兵团的支持,他就会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稳操胜券。颇有心计的塞利姆一世,深知他所统治的特拉布松距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较远,在地理上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所以就起兵向帝国军事重镇埃迪尔内进军,迫使其父巴耶塞特二世授予他巴尔干总督的职位,使他处于一种距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较近的地理位置。不久,当巴耶塞特二世的法国保健医生预言他将马上离开人世的时候,巴耶塞特二世和他的亲信大臣们开始将国家的大权和财政巨款交给他所宠爱的老二艾哈迈德。
一得到父亲交权的音讯,塞利姆一世立即发兵夺取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旧都埃迪尔内。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巴耶塞特二世也根本无法马上找到一位忠诚可靠,骁勇善战的将领,率领军队去把塞利姆一世从他所夺取的帝国旧都埃迪尔内赶出去。同时,作为奥斯曼帝国素丹王位继承人的艾哈迈德,为了在小亚细亚得到什叶教派教徒们的广泛支持,已经从奥斯曼帝国正统的逊尼教派信仰,改信异端的什叶教派,并在大庭广众之下穿上什叶教派的衣服。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作为一名虔诚的逊尼正统教派的君主,巴耶塞特二世大为恼火,于是立即派人去把塞利姆一世召到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决定禅位给他。一个月后,统治了奥斯曼帝国31年之久的巴耶塞特二世,在前往他的出生地德莫提卡宫去休养的时候,不幸中途病逝。
3.“冷酷者”塞利姆一世
新继位素丹王位的塞利姆一世,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以果断和残忍而赢得了“冷酷者”的诨名。但此人生活俭朴,追求一种理智和道德的生活。他虽然也经常在宫廷内安排各种娱乐活动和宴会,但那只是一些礼节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他的亲朋好友的喜好,他本人根本不热衷于那些奢侈的美酒歌舞,对后宫更不感兴趣,不像其他素丹那样放纵自己。他本人不仅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而且提倡恢复古老的伊斯兰教传统,命令他的朝廷尊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神学家,以及各种有学识的人们。他不仅骁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能吟诗作画,是一名精明强干的治世奇才。
1512年8月,当塞利姆一世继承了素丹王位之后,他并没有急于发动军事行动,对外进行扩张。他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巩固王位。因为此时他仅掌握了包括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内的巴尔干地区,而他的哥哥艾哈迈德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对他继承素丹王位深表不满,于是,塞利姆一世立即率领大军渡海到小亚细亚征讨艾哈迈德。虽然艾哈迈德利用政治诡计获得了小亚细亚地区什叶教派的广泛支持和援助,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还是在来年的春天,被塞利姆一世击败并捕获绞死。为了斩草除根,铲除异己,塞利姆一世这位冷酷无情的君主,还下令擒获了他的五个侄子和兄长考尔库德,并全部秘密处死。尤其是塞利姆一世于1513年冬季,为了报复那些支持他哥哥艾哈迈德与他武力对抗的小亚细亚什叶派教徒,通过秘密侦察和审讯,把他们的名册全部开列出来,然后一声令下,大约有4万人被斩首。塞利姆一世把其余的人全部遣送欧洲,希望以此方法把小亚细亚地区的宗教问题彻底解决。
塞利姆一世在他统治的8年期间,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征服战争。尤其是他东征伊朗,南伐叙利亚和埃及,成为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继承者以及穆斯林圣地的统治者,使得奥斯曼帝国成为了一个雄霸中东地区,声势显赫的伊斯兰帝国。这种扩张征服和大片地区的获得,在使奥斯曼帝国东方化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奥斯曼人对外扩张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4.三次东征
塞利姆一世在巩固了素丹王位之后,首先决定发兵讨伐波斯沙法维王朝,因为他决不能够容忍任何具有扩张野心的宗教所支配的国家,在奥斯曼人的东部边境上对他们毫无敬畏之心。此时波斯沙法维王朝的统治者完全继承了中亚帖木儿王朝的霸权传统以及古波斯神圣王权的观点,他们受伊斯兰什叶教派信仰的激励采取了一种积极的圣战行动,不为残酷激烈的战斗前景而恐惧。奥斯曼人与波斯人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又分别属于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也就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两派水火不相容,加之波斯沙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易斯马仪曾经帮助塞利姆一世的哥哥艾哈迈德争夺王位,因而双方积怨甚深,冲突不断。
1514年4月20日,塞利姆一世以保护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名,向什叶派的波斯沙法维王朝发动了战争。他共集结了15万大军,6万只骆驼,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出发,远征波斯沙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征途山峦重叠,道路崎岖,波斯沙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易斯马仪在退却时,又实施了焦土政策,焚烧村镇,破坏桥梁,给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塞利姆一世不肯退兵,要不惜一切代价征服波斯沙法维王朝。8月14日,两军在波斯沙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附近的查尔德兰相遇,波斯沙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易斯马仪亲自率领8万精锐骑兵出城迎战。当时,就双方的兵力来看,奥斯曼人占优势;就其斗志来说,波斯沙法维王朝的军队以逸待劳,人强马壮,军容整齐,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乃是远来的疲惫之师。
战斗一开始,波斯沙法维王朝的轻骑兵在国王易斯马仪的亲自指挥下,分为左右两翼杀气腾腾地扑向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两军血腥残酷的厮杀中,奥斯曼帝国骁勇善战的加尼沙里军团舍命而战,顶住了波斯沙法维王朝轻骑兵的凌厉攻势,并一举击溃了他们。因为波斯沙法维王朝军队的武器太落后了,他们仅有大刀长矛。在奥斯曼帝国军队大口径火炮猛烈的轰击下,波斯沙法维王朝的轻骑兵一排排地倒下,凶猛彪悍的加尼沙里军团的士兵乘势发起冲锋,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大败波斯沙法维王朝的军队。身负重伤的国王易斯马仪仅带领少数卫兵逃离战场。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乘胜攻占了波斯沙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连国王易斯马仪的后宫嫔妃们也全部成了俘虏。在这次战役中,波斯沙法维王朝的军队死亡五万多人,被俘一万多人,损失惨重。
塞利姆一世在攻占了波斯沙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之后,原想在这场伊斯兰教逊尼派逞兵耀武的征伐中,乘胜向波斯沙法维王朝的腹地进军,但是加尼沙里军团的将士们多属于欧洲籍的士兵,不愿意久留异乡,所以迫使塞利姆一世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率领奥斯曼大军凯旋而归。这样,才使得处于一片惶恐之中的波斯沙法维王朝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掠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以及无数波斯沙法维王朝的能工巧匠之后,胜利地返回到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并将原属于波斯沙法维王朝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完全并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随着波斯沙法维王朝的战败,在东方的三个伊斯兰国家波斯、埃及和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均势完全被打破了,而成了有利于后者的形势。波斯人曾经写信给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君主,告诉他唇亡齿寒的道理,请求派军队援助他们抵抗奥斯曼人。然而在1516年和1517年的几次速战速决中,塞利姆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击溃了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军队。这是手中掌握着大炮、枪支、子弹和火药,训练有素,军饷优厚和给养充足的军队,对手中掌握着大刀、长矛和弓箭,未经训练,不发军饷和毫无忠诚而言的乌合之众的一次胜利。阿勒颇、大马士革、贝鲁特以及其他许多城市都向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敞开了大门。奥斯曼帝国虽然向这些新征服的地区都派遣了总督,但对于此地的行政管理以及整个社会并没有去做什么大的变动。税收仍然用承包的办法征收;黎巴嫩山上的埃米尔,不过是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藩属,他们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宽待,每人缴纳的税率,从过去的20%下降到了5%;为了在伊斯兰世界赢得威望,塞利姆一世把耶路撒冷的朝觐费用减少到了一个极小的数目,每年还专门从帝国政府的经费中,拨出500金币给耶路撒冷圣陵的方济兄弟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