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1月20日,塞利姆一世率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逼近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首府开罗。1月22日,两军战斗于开罗郊区。虽然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国王突曼亲自率领军队英勇抵抗,誓死一搏,但由于官无战心,士乏斗志,再加上武器装备极其落后,马木留克王朝的军队一败涂地,阵亡将士达两万余人,国王突曼也在战斗中被俘后处死。从此,马木留克王朝在埃及达四百余年的统治结束了,埃及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此时的塞利姆一世,已经是一位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的帝国素丹了,甚至连奥斯曼帝国的宿敌,波斯沙法维王朝也急忙派遣使者前来为塞利姆一世新获得的领土而致贺,承认奥斯曼帝国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于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叙利亚和埃及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历经400年之久。除了原有的波斯和拜占廷帝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之外,塞利姆一世率军南下扩张,攻占叙利亚和埃及,现在与古老的阿拉伯文化又有了新的接触,受到了新的影响。
此外,这次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使大马士革和开罗这两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穆斯林都城,以及麦加、麦迪纳和耶路撒冷这三座伊斯兰教圣地,全部都归顺于奥斯曼帝国。从此,奥斯曼帝国与传统的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奥斯曼帝国成了古老伊斯兰教世界的主要力量,成了伊斯兰教圣地的保护人,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们现在使用“虔诚信徒的首领”这个封号的理由更加充分了,而且得到了更多的伊斯兰教徒的赞同。
奥斯曼人在抵达多瑙河一百多年之后,终于来到了东方的尼罗河,并且正向幼发拉底河流域进军,他们用不断取得的对外征服的胜利成果,把古老的伊斯兰教旧世界同信仰武士征服的新世界连成了一体,使其发展演变成了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一支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中坚力量。
精力充沛,戎马倥偬的塞利姆一世在离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两年之后,于1518年的仲夏凯旋回到了帝国首都,但政坛时局的发展,又使他面临着一个关于哈里发职位的棘手问题。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穆塔瓦基勒,是一个被埃及马木留克王朝操纵着的傀儡,为了起到一种宗教上的号召力,他被埃及马木留克王朝随带出征,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交战,后在阿勒颇战败,他本人成为战俘,落入塞利姆一世之手。为了获得对于伊斯兰教世界的号召力和统治权,为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们取得哈里发这个政教合一的称号,塞利姆一世把这个傀儡哈里发带回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指控他非法挪用由他托管的宗教款项,逼迫他交出哈里发的称号,并把他关进监狱拘禁起来。多年之后,即1543年6月,穆塔瓦基勒才获准回到开罗,后来此人就老死在那里,度过了他心酸的孤寂余生。据说穆塔瓦基勒在离开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之前,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将他的哈里发称号移交给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家族。在以后的年代里,奥斯曼帝国的历代素丹们就据此名正言顺地使用起哈里发的称号,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最高宗教统治者,担负起了保卫伊斯兰教世界利益的重任。
1520年春季,连年的征战和日理万机的操劳,使得塞利姆一世变得体弱多病,长期卧床不起。虽然经过多方的精心治疗,病情还是日益恶化。在这年的秋季,塞利姆一世这位曾经威震四方,叱咤风云的奥斯曼帝国君主,终因急性心脏衰竭病逝于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病痛的煎熬中,默默地离开了人世间,走完了他辉煌的生命历程。虽然塞利姆一世在位只有8年时间,但他那金戈铁马,豪情壮志的征服生涯,却给他的子孙后代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一支数量庞大惊人,实力强大雄厚,使敌人望风披靡,一触即溃的军队;一套行政、司法、财政体制都已经日趋完善的封建国家机器;一顶统治伊斯兰教世界的哈里发称号的桂冠,从而取得了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对奥斯曼帝国旧有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决定性胜利。从此,奥斯曼帝国在对外征服过程中,伊斯兰教始终是其对外扩张的一面旗帜。总之,塞利姆一世依靠他那执著、坚韧,一往无前的务实精神以及卓越的治国才能,在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确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和一代英杰。
五、伟大的苏莱曼大帝
1.伟大者诞生
1520年3月,塞利姆因病去世时,仅留下一个儿子,那就是在世界历史上声名显赫,英武盖世的苏莱曼大帝,所以在奥斯曼帝国政权移交时,在统治集团内部并未产生任何紧张局势和混乱,更没有发生政治派别之间相互杀戮的事件。此外,苏莱曼生于伊斯兰教教历900年(1494),是伊斯兰教第十世纪的元年,他本人继位时又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代君主。这些带有祥兆性的历史开端,使奥斯曼帝国的新素丹苏莱曼大帝的臣民们深信,苏莱曼大帝命中注定要统治世界。在这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历史背景下,年轻有为,敢想敢干的苏莱曼以一位伟大的帝国君主的身份出现了,可以和那些与他同样年轻的同时代人物查理五世、弗兰西斯一世和亨利八世相媲美。
苏莱曼大帝一生在位46年,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趋于极盛。因此,他曾经以“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众素丹之素丹”、“众君主之君主”等桂冠自诩,被欧洲人称之为“大帝”,被他自己的臣民们称之为“立法者”,一直被人们看作历代著名帝王行列中的一个最了不起的人物。
苏莱曼大帝自幼接受奥斯曼帝国宫廷教育和传统的伊斯兰教教育,信奉正统的逊尼派教义,遵行哈乃斐学派的教法,喜爱诗歌和文学。1509年3月,年仅15岁的苏莱曼按照奥斯曼帝国王室的传统,受命于祖父巴耶塞特二世,在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导师和顾问们的辅佐下,前往博卢担任总督,以便在实践中学习和取得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那时他不过是一个不懂世故的孩子。但在他的伯父艾哈迈德的强烈抗议下,他又被调往他的母亲——一位鞑靼汗公主的出生地克里米亚的卡法担任总督。在他父亲塞利姆一世夺得奥斯曼帝国的素丹王位之后,每当其父离境征战时,作为独子替代父亲掌管帝国的政务大权,治理整个国家,这些经历时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1520年3月,其父因病去世,同年4月,26岁的苏莱曼继承起奥斯曼帝国的素丹王位,从此肩负起了统治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庞大帝国,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征服生涯。
在塞利姆一世统治的8年中,由于奥斯曼帝国征服扩张的重点在东方,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有一段相对比较平静的和平时期,欧洲大陆一直没有发生过任何大规模的战争。塞利姆一世于1520年因病逝世以后,其子苏莱曼的继位标志着欧洲大陆休战的结束。在漫长的苏莱曼王朝统治时期,整个欧洲大陆自始至终弥漫着东征西伐的战火硝烟。因为在这位高大魁梧,精力旺盛的素丹领导下,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再一次转向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传统的信仰武士精神又恢复了。这时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中,则为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疯狂地相互残杀,到处充满着竞争与对抗,从而使得奥斯曼人有机可乘,开始行动搬掉对西方领土扩张中的两道障碍,以实现解决先辈们感到棘手的两个目标:一个是贝尔格莱德,另一个是罗得岛。
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位于欧洲中部的多瑙河畔,是奥斯曼帝国与中欧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城当时掌握在长期与奥斯曼帝国为敌的匈牙利人手中,直接威胁着奥斯曼帝国北部的边境,也妨碍奥斯曼帝国向中欧的扩张。罗得岛距小亚细亚海岸仅6英里,地处从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到开罗的地中海的航道上,是两地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当时在罗得岛上那些桀骜不驯的骑士们,曾经不断地骚扰来往的船只,屠杀掳获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商务人员,严重地阻挠着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领土的密切联系。
1521年8月,苏莱曼大帝在索菲亚动员了数万头骆驼和马匹,运载着大量的粮草和军械,亲自统帅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贝尔格莱德进发。经过三个星期猛烈炮火的围攻,于8月底占领了贝尔格莱德这座在匈牙利人支援下,曾经长期抵挡住奥斯曼人进攻的骄傲之城。在苏莱曼大帝下令屠城三天之后,把剩下的塞尔维亚人全部迁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去居住。翌年6月,苏莱曼大帝又在小亚细亚集中了300艘战舰和10万大兵,征讨位于地中海上的罗得岛。罗得岛是一个筑有坚固要塞的港口,虽然守卫该岛的封建骑士只有六百多人,普通士兵也不过6000人,但战斗力非常强,并且拥有一支灵活机动,骁勇善战的海军舰队,以至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对该岛的围攻持续达半年之久,在损失了五万多名士兵以后,才于1522年圣诞节前夕,迫使罗得岛上的圣约翰骑士团的骑士们放弃城堡投降,圣约翰骑士团获准率领所有的雇佣兵和想要离开的居民撤离该岛,而那些愿意留下来的居民,则必须享有奥斯曼帝国全部公民权,并获准免税五年。现在,苏莱曼大帝胜利完成了他的先辈们未竟的事业,从此他的轰轰烈烈的对外征服运动已经再无后顾之忧了,因为通向多瑙河上游的道路豁然敞开着,他乘机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首先攻入匈牙利平原,继而推进到了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领土上。
苏莱曼大帝也像他那些威名远扬的先辈一样,也是一位野心勃勃,志向远大,骁勇善战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亚洲与非洲的版图不断扩大,从而也造成了奥斯曼帝国与全力以赴要夺取世界霸权的哈布斯堡王朝陷入激烈的抗争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是当时欧洲最为强盛的帝国,除领有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王国之外,还先后继承了西班牙、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等王国的宗主权。国王查理五世于1519年被遴选为德意志皇帝,他在位36年,是同时代中苏莱曼大帝在欧洲最为强劲的对手,也属一代英杰。1525年4月,由于弗朗西斯一世率领的军队在帕维亚败于哈布斯堡王朝,法国人遂寻求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以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相抗衡。法兰西与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结盟,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国家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保持欧洲列强均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支持法国和新教徒,支持被西班牙驱逐的穆斯林和犹太人反对哈布斯堡王朝,是奥斯曼帝国对欧洲政策的基础。
2.远征匈牙利
1526年4月,在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请求下,苏莱曼大帝率领着10万大军,携带着300门大炮,挥师北进,路经贝尔格莱德侵入匈牙利。促使苏莱曼大帝不断向欧洲挺进的动机,不仅是为了满足帝国近卫兵团和封建骑兵四下征战劫掠财富的欲望,也不仅是由于同匈牙利人素有隔阂摩擦,而且还出于欧洲大陆政治的需要。虽然事实证明,法国有时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同盟者,但奥斯曼帝国的不断西进,成了基督教新教徒获得承认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从而间接地推动了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进行。从1521年苏莱曼大帝占领贝尔格莱德到1526年再次出征,匈牙利本来有整整五年的备战时间,但由于封建领主的分裂和背叛,社会矛盾重重,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匈牙利人一直未能进行认真的备战。直到1526年的8月中旬,当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快要兵临城下时,年迈体弱的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才勉强组成了一支2.5万人左右的杂乱军队,在多瑙河右岸的莫哈奇小镇迎战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对敌情了解甚微又自命不凡的路易二世不等援军到来,就贸然指挥军队向奥斯曼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结果在奥斯曼人的优势兵力的打击下不堪一击,土崩瓦解,精锐丧失殆尽。在向北逃跑的途中,老态龙钟的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不幸掉到沼泽地里淹死。乘胜追击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未经任何军事抵抗的情况下,就顺利地占领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苏莱曼大帝在取得匈牙利新的统治者、特兰西瓦尼亚公爵约翰·扎波良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和每年纳贡的许诺之后,才率领奥斯曼帝国军队登上了回国的漫长征程,于1526年11月中旬到达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