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同盟蠢蠢欲动
拿破仑称帝后,始终视法国为劲敌的英国,十分害怕拿破仑真的会跨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大举进攻英国本土。1804年5月威廉·皮特再度出任英国首相后,一直在积极拼凑新的反法同盟,他先是拉拢对欧洲大陆抱有野心的俄国。沙皇早就想称霸欧陆,拿破仑的存在是最大的障碍,俄法两国于1804年断绝了外交关系。由于英国许诺出钱出粮,并保证出兵相助,俄国决意要遏制拿破仑的扩张势头,让法国退回到从前的疆界里去,于是俄英两国在1805年4月11日秘密签订了同盟条约。
接着英国又拼命给奥地利打气。奥地利不甘心两次在意大利的战争失败,这时通过几年的停战已恢复了一点元气,便急于要向法国复仇,收回失地。1804年11月6日,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以防止法国势力在意大利的渗透。可是拿破仑在意大利继续为所欲为。1805年5月26日,拿破仑宣布自己为意大利国王,他的继子欧仁·德·博阿尔内(约瑟芬皇后的侄子)作为副王代表他主持意大利的政务,又先后将皮埃蒙特和热那亚并入意大利王国。对拿破仑在意大利的所作所为,奥地利感到特别恼火,它念念不忘夺回意大利,想乘拿破仑埋头准备进攻英国之机,从背后给他一刀,于是便被英国收买,甘心为其火中取栗。1805年8月9日,奥地利秘密加入英俄阵营,第三次反法同盟由此建立起来,只是尚未公开宣布。在英俄两国的鼓动怂恿下,奥地利开始秘密动员军队,准备对法作战。俄国答应派兵支援,按照三方达成的协议,俄国出兵18万,奥地利出兵30万,而英国则答应每年给每10万军队提供125万英镑的开销,但总兵额以40万为限,用于对付法国。远在北方的瑞典虽未明确参加反法同盟,但早与英、俄、奥等国暗中眉来眼去,它答应了必要时出兵1.2万人相助。普鲁士此时尚不敢与法国公然为敌,它采取了骑墙政策,表面宣布中立,实则试图两两讨好,从中牟利。
得知第三次反法同盟建立的消息时,拿破仑正在英吉利海峡的布洛涅港,准备指挥大军跨过海峡大举入侵英国,他已经为这次入侵做了长达两年半的准备工作。在平息二月阴谋引起的麻烦和加冕称帝之后,拿破仑继续积极施行其入侵英国的宏伟计划。1804年7月9日,他曾亲临布洛涅视察,检阅整支入侵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这一边的法国及盟国荷兰的各大港口,停泊着数千艘船只,十几万大军已经整装待发。成功的关键在于有适宜的天气,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虽说不上很宽,却是一道天然的障碍。拿破仑并不太懂海军战术,但作为一个战略家而言,他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新东西,因为战争原理本是可以通用的。他曾写信给出使土耳其的布律纳元帅说:“我在这里大约集结了12万人和3000艘登陆艇,只等顺风就可以把帝国之鹰送到伦敦塔上去。”然而他的登陆艇所等待的不仅仅是顺风,而且还要等待该死的英国海军舰队从海峡上消失。可这一等就是一年。
要制服英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昔日堪与英国海军匹敌的法国海军,在大革命时期已经衰败。拿破仑上台后曾大力扶植海军,但建设海军很不容易,法国一时半会儿尚难造出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战舰来同英国舰队抗衡。拿破仑自己对海上战争知之甚少,海军中也找不出几个得力的将领。当时法国主要的沿海港口,如布勒斯特、罗什福尔和土伦等,都被英国军舰封锁,法国舰队被困在港内行动困难,数次试图诱离英舰的企图也未成功,因此无力协助陆军进攻英伦三岛。由于英国海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如果没有军舰的有力保护,整装待发的法国登陆船队,是不可能靠近英国海岸的。虽然西班牙于1804年12月12日对英宣战,成为法国的盟友,但法国海军在西班牙海军的支援下,依然在对英海上作战中屡遭败绩,其主力舰队因此不敢冒险冲入英吉利海峡,相反却是撤往西班牙南部,随即被英国舰队封锁在加的斯港内。这样看来,在短时期内法国是很难彻底打败负隅顽抗的英国了。
由于法国海军迟迟未能夺得制海权,进攻英国的运输船队无法起航,入侵遥遥无期,而欧洲大陆的后院又将起火,奥地利已经在威尼斯和蒂罗尔集结军队,准备有所行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也在蠢蠢欲动。海军令人失望的表现令拿破仑又急又气,时不我待,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放弃跨海进攻英国的宏伟计划。1805年8月他在布洛涅做出决定,将入侵行动再推迟一年,转而命令在海峡边待命的陆军调头东进,准备对奥地利和俄国开战。对于不争气的海军,拿破仑于9月14日命令主力舰队突破英国舰队的封锁,出港支援法国陆军登陆那不勒斯,就此引发了帆船时代的最后一场大海战。
特拉法尔加大海战
1805年10月19日,法西联合舰队从加的斯港拔锚起航,英国舰队早已严阵以待。10月21日拂晓,双方在西班牙西南海岸一个名叫特拉法尔加的海角附近遭遇。
参战的法西联合舰队有战列舰33舰,其中法舰18艘,西舰15艘,另有巡洋舰7艘,共有大小火炮近3000门,船员约3万人,统由法国舰队司令皮埃尔·夏尔·德·维尔纳夫海军中将指挥。此人生于1763年,是一个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他在法国大革命中幸免于难,从此官运亨通,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并不适宜指挥一支作战舰队。虽然他不乏勇气,但对战胜英国海军却缺乏信心,因而也最终失去了拿破仑的信任。当维尔纳夫得知皇帝派来接替他的将领正在途中的消息后,才决心与英舰不惜一战,以避免承担怯战罪名,蒙受难堪的耻辱。法西联合舰队分为前卫、中军和后卫三个纵队,法舰在前,西班牙军舰殿后,前卫舰队由法国的杜马诺瓦海军少将指挥,中军舰队由维尔纳夫亲自指挥,后卫舰队则由西班牙海军中将格拉维纳指挥。在33艘战列舰中,有1艘西班牙四层甲板舰“圣特立尼达”号,其侧舷装有130门火炮,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另有3艘三层甲板舰,两艘各装112门火炮,1艘装了100门;其余战舰都是两层甲板舰,6艘装了80门炮,22艘装了74门炮,最小的1艘装了64门炮。看起来像是一支强大的舰队,可驾驭这些坚船利炮的人员却素质不高,由于该舰队被英国舰队长期围困在加的斯港内,物资短缺,士气低落,而且官兵缺乏必要的战备训练。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大大削弱了联合舰队的战斗力。
英国地中海舰队有战列舰27艘,巡洋舰4艘,快速帆船2艘,共有约2500门炮,近2万名船员,司令官是英国海军的骄傲——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勋爵。此人生于1758年,比维尔纳夫年长5岁,本性与之完全不同,向以大胆果敢著称,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军将领。昔日的征战虽已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条胳膊,却并没有削弱他的斗志。今天对阵的敌舰队指挥官维尔纳夫,就是在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中从纳尔逊手中逃脱的幸存者,难怪维尔纳夫要对纳尔逊望而生畏了。尽管英舰数量不及对手,但期待已久的纳尔逊还是决然求战。为了搜寻维尔纳夫的舰队,他曾横跨大西洋,一直追到了西半球的法属加勒比群岛,现在他不想失去消灭敌舰的大好时机。当时的风向是西北偏西,由西向东行驶的纳尔逊舰队分为两支分舰队,纳尔逊指挥北面的上风纵队,有12艘战列舰,他的副手科林伍德海军中将指挥南面的下风纵队,有15艘战列舰。在这些战舰中,有7艘三层甲板舰,3艘装了100门火炮,4艘装了98门炮;其余20艘为两层甲板舰,一艘装80门炮,16艘装74门炮,3艘装64门炮。纳尔逊原本还有6艘战列舰,但先前已被他派去为一支运输船队护航了。从舰队现有的实力看,无论在船只、火炮,还是船员的数量上都要逊于对手,可是纳尔逊坚信英国海军良好的素质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到了21日的早晨,大战临近之时,维尔纳夫又丧失了作战的勇气,决定返回加的斯港,向南行驶的法西联合舰队转而向北航行,并排成一路战斗纵队,久疏战阵的联合舰队在转向编队时发生混乱,法、西舰只夹杂在了一起。一看时机来到,纳尔逊立即命令进攻,英舰顺风快速驶近,使得法西联合舰队来不及退回加的斯港,交战已不可避免,主动权掌握在了纳尔逊手中。按照纳尔逊事先制订的作战计划,他的分舰队直插法西联合舰队的前卫与中军之间,攻击维尔纳夫旗舰所在的中军,科林伍德的分舰队则直插法西联合舰队的中军与后卫之间,攻击其后卫。由于当时的大帆船转向非常不便,再加上风力的影响,法国前卫舰队无法及时救援后面的舰只,这样英舰就对受攻击的敌舰队占有相对的数量优势,并可使敌舰首尾难顾,从而各个击破。纳尔逊独创的战术根本不同于当时盛行的两支舰队并排对轰的传统战法,并且他给下属独立行动的自由,以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这种不拘一格的天才战术使得英舰在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开战前纳尔逊向部下发出了著名的信号:“英格兰要求人人恪尽厥职!”这一旗号大大激励了英军官兵的斗志。
维尔纳夫与纳尔逊打过交道,对其采用的独特战术还是有所了解的,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应付这样的攻击,他却束手无策。临近正午时分,海战开始,英舰在西,法西舰在东,英舰以两路纵队攻占法西联合舰队乱糟糟的一字横队,英国炮火最猛的主力舰只领头,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104门炮)也冲在前面。风向对英国有利,炮火硝烟可以有效地挡住敌人的视线。开战之前,双方按照当时的规矩,几乎同时升起了各自的国旗,船上鼓乐齐鸣,士兵举枪敬礼,颇有绅士风度,好像将要进行的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而非你死我活的厮杀。
法国战舰首先开火,但是准星很差,几乎未给对方造成什么损伤。科林伍德的旗舰“皇权”号(100门炮)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其他英舰随后鱼贯跟进,与敌舰展开惨烈的近程炮战,一时间弹如雨下,蔚蓝的海洋顷刻成了一片血与火的世界。由于距离太近,两军舰只有的甚至发生猛烈碰撞,士兵跳舰肉搏,子弹和刺刀代替了火炮。残酷的战斗使得甲板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其状惨不忍睹。在交锋中,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虽都不失勇气,但有效的战术、熟练的协同配合以及训练有素的海军使得英舰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英舰装备的近距离巨型短炮,给法西舰只造成了可怕的破坏。两军激战几个小时,法西军舰被打得七零八落,中军和后卫舰只损伤惨重,不少军舰因力不能支而被迫向英舰投降。维尔纳夫和他的旗舰“布桑陶尔”号(80门炮)陷入重围,最后也一起落入英国人手中。西班牙的“圣特立尼达”号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艘四层甲板战列舰,又高又大,因而成了一个醒目的靶子,6艘英舰对其展开围攻,终迫使它降旗投降。法国战列舰“阿基里斯”号(74门炮)则在炮战中被击沉。
等到姗姗来迟的法国前卫舰队加入战斗之时,海战已临近尾声,法舰徒劳的进攻也被挫败。眼看大势已去,法西联合舰队的残余舰只四散逃命。傍晚时分,海战结束,英国海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们杰出的指挥官纳尔逊勋爵却没有那么幸运,由于衣着显眼,他在战斗中被法舰“可畏”号(74门炮)上的狙击手击成重伤,子弹穿透身体打断了他的脊椎骨,这是致命的一击。下午4时30分,在弥留之际纳尔逊得知了英国大胜的消息,临终前他欣慰地说道:“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到了我的职责!”死时年仅47岁。
法西联合舰队在战斗中损失了18艘战列舰,除1艘沉没外,其余17艘均被英舰俘获,幸存舰只也大都受损,死伤2600人,被俘7000人,在海战中身负重伤的西班牙海军中将格拉维纳回到加的斯港后也不治身亡。英国舰只有半数损伤严重,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以及科林伍德的旗舰“皇权”号由于冲在最前头,曾遭到敌舰的围攻,受伤尤重,但幸好没有一艘沉没或被俘,人员伤亡1700人。自当天晚上起,返航的英国舰队受到了飓风连续4天的袭击,业已负伤的舰只遭到更为可怕的损坏,虽免于沉没,但丢失了许多战利品,一些被俘舰只或搁浅或被迫放弃,“可畏”号和“圣特立尼达”号沉没,不少海员丧生。所谓祸不单行,在海战中幸免于难的法西联合舰队也因暴风雨而损失了数艘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