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俄罗斯帝国
5603100000012

第12章 气吞山河:俄罗斯帝国的建立(4)

四、冒牌当道:屡试不爽的起义法宝

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政局动荡时期。一个国家,一旦政治失控,就将遭受较长时间动乱的煎熬。大饥荒带来的苦难、贵族地主的剥削压榨、农奴制的人身束缚,使俄国农民渴望有个“好沙皇”来减轻他们的负担,给他们以自由。代表大贵族利益的叔伊斯基加冕称帝,使广大农民的希望破灭。此时,他们反而怀念起伪季米特里一世来。他们认为,不管怎么说,他曾许诺改善农民的处境,给农民以自由,“就是那些心存险恶的贵族不让他实现改善穷苦人生活状况的计划”。因此,叔伊斯基上台后不久,反抗的烈火便到处燃起,并最终酿成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颇富戏剧性的是,伪季米特里一世突然又“复活”了,拥戴“好沙皇季米特里”成为农民起义的一面旗帜。

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伊凡·鲍洛特尼科夫。他“身躯高大,体力强壮,英勇无畏”,原是大贵族安德烈·捷利亚切夫斯基的一名奴仆和军事差役。后来逃离主人,流浪到顿河一带,和哥萨克为伍。在一次蒙古人的侵袭中他被俘获,卖给了土耳其人,在土耳其舰船上当划船桨手。之后在一次海战中土耳其战败,他乘机逃亡到威尼斯,在欧洲各国流浪。鲍洛特尼科夫的出身、经历铸就了他的性格和志向。他反对奴役,渴望自由,希冀打碎农奴制的枷锁,改善俄国农民的处境。同时,他的丰富经历也锻炼了他的胆略才干,积累了经验,这就注定了他将成为即将到来的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

1606年初夏,即伪季米特里一世被推翻没多久,正在德意志的鲍洛特尼科夫听到一则传闻,说“季米特里沙皇”并未被杀,而是侥幸获救脱逃,现正在波兰其岳父姆尼什克家中。鲍洛特尼科夫听说后立即动身来到波兰,会见了这位起死回生的“季米特里沙皇”。读者也许会问,伪季米特里一世果真未死吗?非也。其实,这位“季米特里沙皇”是又一个冒牌货,他叫米哈伊尔·莫尔恰诺夫,本是伪季米特里一世的宠臣亲信,“五·一七”事变后从莫斯科逃了出来,沿途散布“季米特里沙皇神奇脱险”的流言,号召人们起来反对叔伊斯基,后来干脆称自己就是“季米特里沙皇”。

鲍洛特尼科夫见到“季米特里沙皇”后,是否识破“庐山真面目”,史书没有记载,这也无关紧要,可以肯定的是,莫尔恰诺夫以“季米特里沙皇”的身份任命他为“统帅”,他欣然接受了任命,旋即来到伪季米特里一世的另一位亲信格·沙霍夫斯基公爵管辖的南部重镇普季夫尔,以此为据点开始了反对叔伊斯基的斗争。

1606年7月,经过短暂准备后,鲍洛特尼科夫便率领主要由逃亡农民、奴仆、哥萨克组成的农民军从普季夫尔出发,向莫斯科进军。开始起义军进展得非常顺利,可谓所向披靡,连连击溃政府军,短短几个月中便占领了七十多座城市,起义队伍扩展到数万人,一些城市的贵族也混进起义队伍,有的还当上了起义军的将领。到10月底,起义大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将莫斯科团团围住。

然而,就在起义军和政府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的关键时刻,起义军中的梁赞贵族部队叛变倒戈,投降了政府军。这使形势发生了不利于起义军的变化,鲍洛特尼科夫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守。12月初,双方发生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战死、被俘者达数千人,鲍洛特尼科夫只得率部撤到卡卢加,和自称“彼得皇子”的伊里亚·哥尔查科夫率领的哥萨克队伍会合。

卡卢加位于奥卡河上游,是莫斯科的南大门,但该城没有石头内城,围墙是木质的,不利于防守。此时叔伊斯基已从前期的失败中缓过神来,在全国调集大军,把卡卢加团团围住,企图一举歼灭起义军。

针对卡卢加城的弱点,政府军决定采用火攻。他们砍伐、运来了大量柴木,堆成一座柴山,然后逐日向城推进,最后点燃柴山,企图让火烧毁木墙,烧入城内,烧死起义军,此谓“投火器”,但这一招并未吓倒起义军。机智多谋的鲍洛特尼科夫将计就计,利用黑暗的掩护由里向外挖掘坑道,埋上火药,当柴山推进到预定地点时即会引爆,政府军辛苦堆起的柴山霎时变成了自己的火葬场。此时起义军乘势杀出城来,个个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杀声震天,吓得政府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鲍洛特尼科夫在卡卢加顽强抗敌5个多月后,转移到了层层设防的图拉。1607年夏,叔伊斯基调集10万大军向图拉扑来。这时起义守军只有2万多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起义军英勇作战,顽强抵抗,打退了政府军多次进攻。叔伊斯基见强攻不克,便改变策略,采取水攻,在流经图拉城的乌帕河上截流筑坝,提高乌帕河的水位,然后打开缺口,使河水汹涌灌入城内。此招果然高明,图拉城大部被淹,一片汪洋,给起义军造成极大困难。就这样,起义军又艰苦奋战了4个多月,直至弹尽粮绝,不得不派代表和叔伊斯基谈判,以保存实力。10月10日,双方达成协议,起义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交出图拉城。叔伊斯基占领图拉城后,立即违背诺言,对起义者实行了残酷镇压。“彼得皇子”哥尔查科夫被绞死,鲍洛特尼科夫被流放到北方的卡尔戈波尔,在那里被剜去双眼,然后被扔进冰窟活活淹死。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战争结束了。

就在叔伊斯基指挥政府军在图拉围攻鲍洛特尼科夫起义军时,俄国西部边境斯塔罗杜勃又出现了一个自称“季米特里沙皇”的人。原来米哈伊尔·莫尔恰诺夫在冒充了一阵子“季米特里沙皇”,把反对叔伊斯基沙皇政府的农民起义发动起来后,便放弃了冒名顶替的做法,改以真名实姓出头露面。然而波兰封建主认为,为了便于今后对俄罗斯的控制,仍然需要寻找一个“季米特里沙皇”作为代理人。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一个同意冒名为“季米特里沙皇”的人。此人来历神秘莫测,无人知晓他的真名实姓,史称伪季米特里二世。

1607年夏,伪季米特里二世率领1万多名装备精良的波兰贵族武装开始向莫斯科进军。一路上,许多期待“好沙皇”的农民和哥萨克加入了伪沙皇的队伍。正在图拉围攻鲍洛特尼科夫的叔伊斯基见状大惊失色,急忙派兵阻击,但被一一击溃。伪季米特里二世步步为营,节节推进,在占领了俄罗斯西南部各县之后,于1608年6月兵临莫斯科城下,久攻不克,便在离城17公里的图希诺村安营扎寨。后人由此送了他个绰号,叫“图希诺贼”。

伪季米特里二世在图希诺扎营后,在这里设立杜马、衙门和大主教,封官晋爵,赏赐领地,俨然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和莫斯科分庭抗礼的小朝廷。

面对伪季米特里二世的强大压力,叔伊斯基自知独力难支,便派侄儿斯科平·叔伊斯基前往诺夫哥罗德向瑞典国王查理九世求援,表示愿以放弃对立沃尼亚的要求、割让科列拉为条件。查理九世欣然允诺,两国签订了《维堡条约》。1609年5月,斯科平率1.5万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瑞典军从诺夫哥罗德向莫斯科杀回,沿途解放了许多被伪季米特里二世占领的城市,将伪沙皇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是年年底,瑞典援军逼近莫斯科。伪季米特里二世见强悍的瑞典援军已到,加之内部分崩离析,自知大势已去,便化装成农民逃往卡卢加。1610年3月12日,斯科平率瑞典军得意洋洋地开进莫斯科。

再说波兰国王西吉蒙特三世见瑞典插手俄国事务,波兰精心扶植的“季米特里沙皇”败局已定,控制俄国的希望就要落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决心踢开伪季米特里二世,直接占领俄罗斯。于是波兰借口俄国同其敌人瑞典结盟,于1609年9月派军越过边界,向莫斯科挺进,同时号召跟随伪季米特里二世的波兰人和哥萨克归顺波兰国王。

图希诺伪沙皇政府中的俄罗斯贵族见“季米特里沙皇”已被其波兰主子遗弃,也决定抛开伪季米特里二世,派代表团直接和西吉蒙特三世谈判。双方经过商谈,达成协议:由西吉蒙特三世国王的儿子瓦迪斯瓦夫担任俄国沙皇,同大贵族杜马共同治国。

波兰的入侵、西吉蒙特三世国王同俄国大贵族达成的协议对叔伊斯基的统治造成新的严重威胁,焦头烂额的叔伊斯基只得又派兵去抗击波兰入侵军。1610年6月24日,俄军同茹凯夫斯基统率的波兰军发生激战,俄军大败,瑞典军非逃即降。伪季米特里二世见有机可乘,再次向莫斯科进军。莫斯科两面受敌,无力抵抗,情势危急,叔伊斯基束手无策。扎哈里·梁普诺夫等大贵族见叔伊斯基如此无能,遂于7月17日发动政变,将其赶下台,强令其削发为僧。可叹这叔伊斯基也时运不济,刚刚坐了四年皇位就被赶下了台。政权流落到波雅尔杜马中费·伊·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等七位大贵族手里。

然而面对危局,这七位大贵族也无良策。最有效的办法是解放农奴,动员全国农民大众抗击侵略,但他们没有也不愿这样做。他们绞尽脑汁思来想去,最后决定采取以毒攻毒,其实是饮鸩止渴的办法,即承认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为俄国沙皇,借助波兰的力量消灭伪季米特里二世。当然,瓦迪斯瓦夫还必须皈依东正教,维护大贵族的特权。他们派代表去同茹凯夫斯基谈判,茹凯夫斯基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波兰军队进驻莫斯科,莫斯科实际上落入波兰人的手中。

七位大贵族的如意算盘被茹凯夫斯基轻易接受,在波兰国王那里就不容易通过了。和茹凯夫斯基达成的协议还需得到波兰国王的认可,为此,莫斯科大贵族政府派出了一个人数多达1200人的代表团去同波兰国王西吉蒙特三世谈判。出人意料的是,西吉蒙特三世此时已不满足于让王子担任俄国沙皇,而企图由自己直接兼任俄国沙皇,把俄国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同时要求俄国立即交出斯摩棱斯克。这些要求是俄国代表团无论如何不能答应也不敢答应的,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西吉蒙特三世恼羞成怒,将俄国代表团全体拘禁。

再说伪季米特里二世乘波兰军大举入侵之机死灰复燃,再度向莫斯科杀来,但这位失去波兰支持的伪沙皇已成强弩之末,很快被击溃。1610年12月,伪季米特里二世被手下的鞑靼人杀死。上演了三年多的闹剧终于画上了句号。

伪季米特里二世被击溃后,俄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便是外敌的入侵。此时的俄国已没有了沙皇,出现了短暂的“空位期”。莫斯科的七波雅尔政府虽然同茹凯夫斯基达成协议,由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做沙皇,但由于未得到波兰国王的认可而没有“到位”。七波雅尔政府软弱无力,莫斯科实际上处于波兰军的占领和控制之下。1611年3月19日复活节,当莫斯科市民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手持圣像和十字架,列队从克里姆林宫走向红场时,害怕市民乘机造反的波兰占领军竟大开杀戒,血腥屠杀了七千多名手无寸铁的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在波兰侵略军的占领之下,莫斯科一片恐怖。

俄罗斯西边有狼,北侧还卧着虎。波兰国王西吉蒙特三世朝思暮想要一身二任,登上俄国沙皇的宝座,建立一个庞大的波兰—俄罗斯大帝国。1611年6月3日,西吉蒙特三世全力攻陷俄国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该城军民奋勇抵抗,全城8万人中有7万多人战死。北方的瑞典也不甘寂寞,乘机出兵,占领涅瓦河流域,吞并诺夫哥罗德,逼迫诺夫哥罗德人选举瑞典国王查理九世之子查理·菲力浦王子为俄国沙皇。

在七波雅尔政府软弱无能、卖国求荣的情况下,俄罗斯广大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早在1611年年初,梁赞地区的统领普罗科比·梁普诺夫和其弟扎哈里·梁普诺夫就组织了有贵族、工商民、农民、哥萨克等参加的一支全民性的民兵队伍,史称“第一民军”。3月初,第一民军从科罗姆纳出发,直抵莫斯科城下,开始攻城,但不久民军内部发生分歧,哥萨克同贵族发生武装冲突,梁普诺夫被杀,第一民军瓦解。

尼日涅—诺夫哥罗德是整个伏尔加河流域的商业重镇,居民大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是俄国人民反抗入侵者的又一个基地。是年秋,该市商人出身的库兹马·米宁领导组建了第二民军,由第一民军的著名统帅季米特里·帕扎尔斯基担任指挥。为组建反侵略的民军,广大工商民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献产。翌年3月,民军踏上了解放莫斯科的征途。为了避开波兰和瑞典军主力,民军先溯伏尔加河北上,于4月初进抵雅罗斯拉夫尔,在这里进行了休整,扩充了队伍,并建立了由米宁和帕扎尔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全国委员会。8月,民军逼近莫斯科。这时,波兰政府派军来增援莫斯科城内的波兰守军,民军首先和波兰援军展开激战,粉碎了波兰援军冲入城内和守军会合的企图,但波兰援军并不死心,再次向民军发起进攻。城中守军也乘机杀出,民军腹背受敌,处境危急。在这关键时刻,波兰军中的一支哥萨克部队突然倒戈,转向民军,民军乘势发起强大进攻,波兰援军招架不住,丢下全部辎重狼狈逃窜,波兰守军也鼠窜回城。之后民军围城两个月,波兰守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弹尽粮绝,只得缴械,莫斯科终获解放。首都莫斯科的解放标志着俄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